人乘佛法幻灯片_第1页
人乘佛法幻灯片_第2页
人乘佛法幻灯片_第3页
人乘佛法幻灯片_第4页
人乘佛法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人乘佛法一种与“人”基本相称的生活前言:五乘判教乘:梵语ya^na。音译为衍那。有乘物、运载、运度等意。指能乘载众生,运至彼岸者;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判教: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的叫做判教。又作教判。判教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到了隋唐还继续盛行。“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道,其犹小艇,才过溪涧。(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犹如小船,越小江河。(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舶过海。”(唐·宗密《盂兰盆经疏》)五乘佛法六道(趣)众生: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有多少种可能的生命形态?(六凡四圣)(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用“三果”(果报果、等流果(习气果)、增上果、)分析六道众生的现实状况。从六道的现实状况(三果)倒推六道之因。从当下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方式推知未来可能会有的生命现实。思考从人格类型看六道众生1、地狱法界(地狱型人格):极端自私、凶残、冷酷、阴险、卑鄙无耻,具攻击性、破坏性,怀善恶无报的邪见,“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地狱是一种终极的苦恼,痛苦和挣扎的极限。”——侵略心和焦虑状态2、饿鬼法界(饿鬼型人格):自私、吝啬、谄曲、奸诈狡猾、心地阴暗,“心怀鬼胎”,依赖性、索取性为主要人生取向的“剥削型人格”。3、畜生法界(畜生型人格):愚痴无智、机械被动,庸庸碌碌,无远大理想,缺乏自我反省。十法界:六凡4、阿修罗法界(阿修罗型人格):守纪律、讲奉献,有集体主义精神,有进取心和热情,然不离自我中心立场,贪着权位财利,嫉妒心强,骄慢专横。——专制人格5、人法界(人型人格):修五戒及中品十善,能按伦理规范约束自己,具理性精神和自制力、承受力、责任心、报恩心。虽不离自我中心立场,但能以理性、感情、道德谐调自他关系,尊重他人,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十法界:六凡6、天法界(天型人格):光明正大、聪慧质直、自制力强、宽容、仁慈、朴素、有超越性人生追求、物欲淡薄。多具宗教信仰和高尚理想,或为哲人智者,或为明君贤相。坦荡无邪、无愧无疚、快乐恬淡,我执淡薄。(“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持较实际的人生观、悦纳自他及世界、较少考虑个人利害、视野较广阔、个性独立、爱人类、具民主风范、有伦理观念、有创见、有幽默感、对世俗和而不同)一、人道与人乘的主要特点勇猛强记惭愧知恩报恩人道:欲界中的有情,为六道众生之一,思虑最多,因过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人道众生现实生活的显著特点是苦乐参半,因此大多不会因极强烈的苦受、乐受或愚钝而完全被动,以致仅仅是过去业行的结果而无法谋划创造未来。人道既是人乘的结果,又可选择五乘之一开启未来的幸福之门,甚至也可以选择创造三恶趣之因开启未来的苦难。未来的幸福的钥匙就握在你手里,善用之。人乘: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三涂四趣而生于人道。人乘在全体佛法中的地位:五乘共学——五乘佛法的基础。人道与人乘概说在四大部洲的比较中,我们所处的阎浮提(又叫南瞻部洲)有三个显著特点:“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勇猛强记,能造业行”表示其自我理解自我改造的力量很大,创造未来的主动权极大。正因如此,佛才在此处说法。

勇猛强记

“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惭与愧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是故,诸比丘,当习有惭、有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惭愧是世间二妙法思考:从业力因果的视角看伦理生活如何可能?提示:畜生(动物)从业力因果角度看与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知反复者,此人可敬,小恩尚不忘,何况大恩!设使离此间千由旬、百千由旬,故不为远,犹近我不异。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我恒叹誉知返复者,诸有众生不知反复者,大恩尚不忆,何况小者!彼非近我,我不近彼,正使着僧伽梨在吾左右,此人犹远。所以然者,我恒不说无反复者。是故,诸比丘,当念反复,莫学无反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知恩报恩(知反复)《摩诃僧祗律》:“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重修梵行者,是为人法。”当报之恩:母恩、父恩、妻子恩、兄弟恩、亲族恩。四恩:母恩、父恩、如来恩、说法法师恩;或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报恩与尊长是人的基本规定性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为何要报父母恩:父母生养恩重“我说对二种人不能尽报。云何为二种人?是母与父。诸比丘!有百岁之寿,于百岁之间荷母于一肩,荷父于一肩。又彼应以涂身、揉和、沐浴按摩看护父母,虽父母在肩上撒尿遗弃。诸比丘!然则,尚事于父母,非为报恩。诸比丘!虽置父、母于多如富藏七宝大地支配者之王位,诸比丘!然则,尚事于父母,非为报恩。何以故?诸比丘!父母是以众多方法抚养、哺育其子、令其见世。”(《南传五部经》增支部经典一《第三集.天使品第四》)人身难得(如盲龟遇浮木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对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作了非常精致的描述:“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或因此难而命终,五亲眷属咸悲恼。”《父母恩重赞问》中说道:“母身在湿处,将儿回就干,血乳充饥渴,罗衣障风寒,吐甘无吝惜,咽苦不颦眉,但令子得饱,慈母不辞饥,纪年渐渐大,出即母心随,一朝男女病,恨不母身当,爱別情难忍,生离实苦肠,儿行百里內,慈母一千强,男大差征伐,女长事他內,時逢冬岁节,慈母泪沾衿,每日思男女,逢日即问频,若得好消息,修粲造福田,父母虽年老,恩怜无断时,身年一百岁,长愁八十儿,故知恩爱重。”《阿含经》:“然婆罗门当勤供养三火,随时恭敬,礼拜奉事,施其安乐。何等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何者为根本火,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其安乐?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养父母,令得安乐,是名根本火。何故名为根本?若善男子从彼而生,所谓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以安乐。”父母是子女(婆罗门)当敬奉的根本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如来出世当报父母恩佛弟子当报父母恩《善生经》:“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如何报父母恩:以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同意方可出家出家比丘比丘尼如法求乞,供养父母,令其安乐。帮助父母远离烦恼忧愁,奉持五戒十善。临终关怀:让父母在临终之时心灵宁静祥和的离开。佛弟子如何报父母恩报父恩报母恩(生母)报母恩(养母)佛陀如何报父母恩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有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执杖持钵,家家乞食。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柱杖持钵,家家乞食?”婆罗门白佛:“瞿昙!我家中所有财物悉付其子,为子娶妻,然后舍家,是故柱杖持钵,家家乞食。”佛告婆罗门:“汝能于我所受诵一偈,还归于众中,为儿说耶?”婆罗门白佛:“能受。瞿昙!”佛陀教育婆罗门青年孝养父母的实例“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

亦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其父,

人形罗剎心,弃舍于尊老,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麸麦,

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

为我防恶牛,

免险地得安,

能却凶暴狗,扶我闇处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凭杖威力故,峙立不堕落。”时,婆罗门从世尊受斯偈已,还归婆罗门大众中为子而说。先白大众:“听我所说。”然后诵偈……如上广说。其子愧怖,即抱其父,还将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为家主。时,婆罗门作是念:“我今得胜族姓,是沙门瞿昙恩。我经所说,‘为师者如师供养,为和尚者如和尚供养。’我今所得,皆沙门瞿昙力,即是我师,我今当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昙。”时,婆罗门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昙力。我经记说,‘为师者以师供养,为和尚者以和尚供养。’今日瞿昙即为我师,愿受此衣,哀愍故!”世尊即受,为哀愍故。二、对青年人的教诫如何过一种道德且明智的生活以使自己和家人幸福安乐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祇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尔时,世尊见长者善生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对善生关于六方(六组人伦关系)的教导尔时,善生白佛言:“我父临命终时,遗勅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奉承父教不敢违背,故澡浴讫,先叉手东面,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逸,四者妄语,是四结行。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诸恶莫做:四结业佛说是已,复作颂曰:“欲瞋及怖痴,有此四法者,名誉日损减,如月向于晦。”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尔时,世尊重作颂曰:“于欲恚怖痴,不为恶行者,名誉日增广,如月向上满。”四结业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戱,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为,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诸恶莫做:六损财业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疎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善说因果:晓谕恶业过失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早(弄铃),五者多罗盘(鼓掌、拍掌合拍作乐),六者首呵那(大聚会),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善说因果:晓谕恶业过失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懈堕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堕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堕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善说因果:晓谕恶业过失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谨慎择友:四怨如亲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逸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四怨如亲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谨慎择友:四亲可亲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四亲可亲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六方:六种善加处理的人际关系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父母子女关系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勅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悋。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师生关系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夫妻关系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亲族关系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主仆关系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僧俗关系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踰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忧婆塞,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六方: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亲族关系,主仆关系,僧俗关系五伦: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六方与五伦的比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对郁阇迦关于现法安乐和后世安乐的教导“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云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财,

等摄受于财,若胜若复劣?”“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

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善修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关于合理使用财物的建议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

不信奸狡人,及诸悭悋者,

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

能成事士夫,犹如火炽然。

善友贵重人,敏密修良者,

同气亲兄弟,善能相摄受。

居亲眷属中,摽显若牛王,

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

寿尽而命终,当生天受乐。”三、人乘的基本业行五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增加了什么?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三、不非梵行;四、不虚诳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后来演化为过午不食)。八戒离杀生︰亦云不杀生。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有命者,不得故杀。此不杀生戒五缘成犯︰(1)是人,简非畜生等,(2)人想,(3)杀心,(4)兴方便,(5)前人命断。故虽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然其中有重有轻,不可一例。若杀父母师僧圣人,是为逆罪,此罪深重。若杀余人,名犯根本性罪,不容忏悔。若杀诸非人,名犯中罪;若杀畜生,名犯下罪。此中下之罪,皆可忏悔。故杀生虽同,然应详细分别。五戒的解释离不与取︰亦云不偷盗。凡他人之金银财物,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众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不与而取。此不与取戒,以盗僧物得过最重。此戒具六缘成犯:(1)他物,(2)他物想,(3)盗心,(4)兴方便取,(5)值五钱,(6)离本处。六缘具足,失无作戒体,不通忏悔。盗四钱以下,及盗鸟兽等物为轻,可以忏悔。五戒的解释离虚诳语︰亦云不妄语。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妄语有大小︰如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等,是名小妄语;可通忏悔。若未证圣果,而言“我得须陀洹果”等;乃至实未得定、见好相等,而言得定、见香、见花、见菩萨、声闻、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语摄,犯则罪重,名不可悔。语业有四,妄言(亦云虚诳语)、两舌(亦云离间语)、恶口(亦云粗恶语)、绮语(亦云无义语)。此处指第一。此虚诳语五缘成犯︰(1)所对是人,(2)是人想,(3)有欺诳心,(4)说自证圣果及见佛见鬼等,(5)前人领解。即名失戒。五戒的解释(五)不饮酒︰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饮。若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或白师后方许饮服。自既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五戒,前四是性戒,不饮酒属遮戒。五戒的解释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同情心,学习善巧,捍卫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决心远离杀戮,制止杀戮,决不宽恕任何的杀戮行为,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周遭的世界、我的脑海,还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中。一行禅师对五戒的善巧解释意识到剥削、社会不公正、偷盗、压迫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博爱心,学习善巧,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福祉而奋斗。我发誓践行慷慨,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们分享我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我决心永不盗窃和拥有应属于别人的东西。我尊重别人的财富,但我将会制止建立在人类和其他物种痛苦之上的牟利。一行禅师对五戒的善巧解释意识到错乱性行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责任感,学习善巧,维护个人、夫妇、家庭乃至社会的安定与完整。我决心远离没有爱和长久承诺的性关系。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我决心尊重自己的承诺,也尊重他人的承诺。我将竭尽全力,保护孩子们远离性虐待,制止夫妻和家庭因婚外性关系而破裂。一行禅师对五戒的善巧解释意识到妄语和不能倾听别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爱语和专注的倾听,给别人带来欢欣和快乐,解除他们的苦恼。意识到语言能够带来快乐和痛苦,我发誓学习说真话,那些能够带来自信、欢乐和希望的言辞。我决心永不散播那些我不能确信的消息,永不批评谴责那些我不能确信的事情。我将远离那些引发分裂与不和的言辞,那些引起家庭和社会分裂的言辞。我将尽我所能,调和与解决一切冲突,无论它是多么微小。一行禅师对五戒的善巧解释意识到漫不经心的摄取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健康,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为了我自己、我的家庭和社会,充满正念的吃饭和消费。我发誓,只摄取那些有助于在我身心内保持平和、安宁和快乐的食品,从而保持家庭和社会的平和、安宁和快乐。我决心不再滥用酒精和其他麻醉品,也不再摄取含有毒素的食品和其他东西,诸如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籍、电影以及交际。一行禅师对五戒的善巧解释五戒与五常五戒与摩西十诫1,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五戒是“旧戒”4,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安息日,定位圣日。5,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各大宗教对戒条神圣性的保证:上帝,真主,天、道、天理康德认为道德的三大前提:自由意志,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佛教对五戒成立的反思:1,业力因果论(众生平等);2,同情心(慈悲心);3,三皈依对道德的要求和保障。四、理想的社会共同体以正法(五戒十善)教化人民,扬善去恶。惠施平等,周济贫困。仁慈爱民。知人善任,选贤用能。当政者应注重自身修养。转轮圣王之治:合理的政治生活一点补充:业与认知如果无法做出对因果关系以及未来生命是否存续的可靠认知或有效判断,那么,如何发出明智的行为(身业、语业、意业)呢?……坐于一面之克萨普塔之卡拉玛人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众来至克萨普塔邑,彼等之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于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复有他类沙门、婆罗门来至克萨普塔,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他说则于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对彼等,我等有惑,有疑于此等沙门、婆罗门诸氏中,谁语真实?谁语虚妄?”

“卡拉玛人!汝等所惑是当然,所疑是当然,有惑之处,定会起疑。

重读《卡拉玛经》“卡拉玛人!汝等①勿信风说;②勿信传说;③勿信臆说;④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⑤勿信基于寻思者;⑥勿信基于理趣者;⑦勿信熟虑于因相者;⑧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⑨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⑩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卡拉玛人!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则卡拉玛人!汝等于时应断(彼)!……“……彼于现法得四慰安。

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既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耶?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于是,波罗牢伽弥尼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我于北村中造作高堂,敷设床褥,安立水器,然大明灯。若有精进沙门、梵志来宿高堂,我随其力,供给所须。有四论士,所见各异,更相违反,来集高堂。于中论士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呪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中阿含·波罗牢经》的启发:以远离定搁置疑惑第二论士而有正见,反第一论士所见、所知,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斋,亦有呪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第三论士如是见、如是说:‘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搥胸懊恼,啼哭愚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饮酒,穿墙开藏,至他巷劫,害村坏邑,破城灭国,作如是者,为不作恶。又以铁轮利如剃刀,彼于此地一切众生,于一日中斫截斩剉,剥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积,因是无恶业,因是无恶业报。恒水南岸杀、断、煮去,恒水北岸施与、作斋、呪说而来,因是无罪无福,因是无罪福报。施与、调御、守护、摄持、称誉、饶益,惠施、爱言、利及等利,因是无福,因是无福报。’第四论士而有正见,反第三论士所知、所见,如是见、如是说:‘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搥胸懊恼,啼哭愚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饮酒,穿墙开藏,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