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达濠一级渔港工程环评简本_第1页
汕头达濠一级渔港工程环评简本_第2页
汕头达濠一级渔港工程环评简本_第3页
汕头达濠一级渔港工程环评简本_第4页
汕头达濠一级渔港工程环评简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一《汕头市达濠一级渔港建设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达濠渔港项目按年卸货量5万吨的规模建设水工建筑物和陆域配套设施。主要涉海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如下:(1)码头长度分为3段:分别长125m、125m、111m,总长361m,宽12.10m;(2)引桥3座:分别长32.92m、33.85m、34.52m,总长101.29m,宽7.50m;(3)整修原护岸长度740m;(4)整修原有码头900m2;(5)航道港池疏浚39.87万m3(航道33.76万m3,港池6.11万m3);(6)陆域回填面积为17.58万m2,回填量23.23万m3。码头分别布置在原有60m码头的左右两侧,新建码头总长为361m,左侧(原有码头上游)码头长度为125m,右侧为236m。码头宽度为12.10m,码头前沿标高3.90m。新建11个泊位,原有码头为2个泊位,共13个泊位。新建码头后方布置引桥3座,各长33.60m,宽7.50m。对原有740m护岸损坏部分整修。本工程码头采用梁板式高桩码头结构。码头上部为梁板式结构,下部为H型打入钢筋混凝土方桩。桩台宽12.10m,基桩方案为600x600mm的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排架间距7m。引桥工程采用梁板式高桩码头结构。桥台宽7.50m,桥台基桩为600mm的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排架间距9.5m。港池内侧长440m,外侧长620m,宽90m,港池底标高-3.30m。需开挖的航道长4276m,宽50m,航道底标高-3.30m。港池航道开挖39.87万m3(港池挖泥6.11万m3、航道挖泥33.76万m3)。港池航道开挖采用绞吸式挖泥船与抓斗式挖泥船挖泥相结合的方式。绞吸式挖泥船吹填到原有渔捞后勤设施后方废弃的盐田内,面积为17.58万m2,回填量22.23万m3。远离吹填区的航道剩余部分疏浚泥16.64万m3,采用抓斗式挖泥船挖泥,运至汕头海洋倾倒区内抛泥。本项目施工期间主要污染海洋环境影响来自于疏浚吹填施工、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垃圾等。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本工程港池航道疏浚采用绞吸式挖泥船与抓斗式挖泥船挖泥相结合的方式。绞吸式挖泥船吹填到原有渔捞后勤设施后方废弃的盐田内;远离吹填区的航道采用抓斗式挖泥船挖泥。本工程采用1艘40m3/h的绞吸式挖泥船进行疏浚,计算得绞吸式挖泥船源强为0.056kg/s,源强性质为缓慢移动的连续点源。陆域回填溢流口源强为0.004kg/s,为连续点性。本工程采用1艘2m3抓斗式挖泥船挖淤泥,计算得抓斗式挖泥船产生的悬浮泥沙源强为0.33kg/s,近源强性质为缓慢移动的连续点源。本项目营运期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产污水、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等。根据工程设计方案,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由污水接收船接收后处理,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等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营运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陆域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和船舶垃圾,收集后均进行处理。因此营运期对海洋环境污染影响较小。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是:(1)疏浚、码头工程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2)疏浚、码头工程对地形地貌、冲淤环境影响;(3)疏浚、码头工程对海洋生态的影响;(4)施工期和营运期船舶增多对通航条件和其他海洋活动的影响。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由枯水期的调查结果可知,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锌、镉、铅、铜、铬、汞和硫化物等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Qij均小于1,未出现超第二类标准现象。涨落潮时表底层活性磷酸盐有1%监测样超标,出现在落潮时监测区域南部(A14站)底层。石油类在涨、落潮的表、底层均有超标,平均超标率为15%,最大标准指数为3.42,但全部能满足三类标准,超标均出现在监测区域的南部。由丰水期的调查结果可知,本海区涨、落潮时期的海水水质除了活性磷酸盐与石油类外,其余评价因子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要求,没有超标样品。其中活性磷酸盐平均超标率为3.8%,最大单项标准指数为1.49;石油类平均超标率为1%,最大单项标准指数为1.01。海水水质总体较为清洁。(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汞、镉、铬、砷、铜、铅和锌和石油类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无超标样品。沉积物的质量现状较好。(3)海洋生物现状①丰水期调查结果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涨潮期,表层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54〜1.04)mg/m3,平均值为0.74mg/m3,底层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53〜0.94)mg/m3,平均值为0.72mg/m3,;落潮期,表层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50~0.91)mg/m3,平均值为0.67mg/m3,底层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41〜1.09)mg/m3,平均值为0.62mg/m3。在大多数站点,涨潮期的叶绿素a含量高于落潮期。在涨潮期,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在(19.93〜41.72)mg.C/(m2.d)之间,平均值为30.69mg.C/(m2/);落潮期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在(16.72~38.18)mg.C/(m2/)之间,平均值为25.44mg.C/(m2.d)。与叶绿素a含量类似,大多数站点涨潮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高于落潮期。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共有2大类16属34种。调查区域各站的浮游植物丰度在(0.34x104〜2.93x104)cell/m3之间,平均为1.50x104cell/m3。各站的浮游植物丰度相差较大。硅藻在数量组成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调查区域的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中心圆筛藻、巨圆筛藻、格氏圆筛藻、圆筛藻和洛氏角毛藻。调查水域的浮游植物种数变化范围为6~14种;种类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小,为1.64~2.38,平均值为1.94;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78~0.97,平均值为0.91;丰富度变化范围为1.45~2.65,平均值为1.84。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共鉴定出13个类群。能鉴定到种属水平的有26属32种。水母类和桡足类出现的种类较多。各站浮游动物生物量在各站点分布极不均匀,变换范围在14.29mg/m3〜630.00mg/m3,平均为304.91mg/m3。各站点浮游动物的丰度变化很大,范围在11.43ind/m3〜341.68ind/m3之间,平均值为76.54ind/m3。优势种类为夜光藻、中华哲水蚤和双生水母。多样性指数范围变化较大,在0.48~2.60之间,平均值为1.89;均匀度变化范围在0.19~0.91之间,平均值为0.75;丰富度范围在0.65~4.23之间,平均值为2.37。底栖生物本次调查定性和定量样品共获生物8大类76种,其中甲壳类最多。平均生物量为29.9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14ind/m2。栖息密度的组成以多毛类为主,平均为88ind/m2类。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03~4.26,平均值为3.39。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78~0.98,平均值为0.91。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12~5.25,平均值为2.95。潮间带生物C1断面潮间带定性和定量样品共鉴定底栖生物6大类36种。潮间带生物的总栖息密度为165ind/m2,生物量为222.70g/m2。影响潮间带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主要为软体类生物,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1.8%,其栖息密度占总栖息密度的84.2%。潮间带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相同,均为低潮带>高潮带>中潮带。生物体质量分析大部分种类的各项评价因子的单项标准指数值均小于1,单项标准指数值大于1的有4个样品,均为鱼类。Pb超出评价标准值的鱼类包括:A10站的小公鱼,A7站和A12站的孔暇虎鱼,A13站的横纹东方鲀,它们的单项标准指数值的变化范围为1.15〜1.90,超标程度不高。底栖生物中各类群的各项评价因子的平均标准指数值均小于1,鱼类的Pb的平均标准指数值较高为0.82。从样品超标率看,鱼类的Pb的超标率为33.3%,其他7项评价因子均未超标;甲壳类和软体类的8项评价因子均未超标。②枯水期调查结果叶绿素与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79〜1.65mg/m3,平均值为1.08mg/m3。总体而言,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值处于中等水平。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88.36〜183.89mg-C/m2・d,平均值为121.10mg-C/m2.d。总体而言,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不同站位差别不大。初级生产力水平平面分布与叶绿素a平面分布基本一致,西部湾内相对较低,东部近岸相对较高。浮游植物本次调查经初步鉴定有浮游植物2门33属70种。其中以硅藻门出现的种类为最多。琼氏圆筛藻在本次调查中占绝对优势,其优势度为0.579,各站均有出现。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大,各站位数量在7.20x104〜50.05x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26.97x104cells/m3。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58〜3.13,平均为2.47。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36〜0.73,平均为0.55。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浮游动物本次调查的浮游动物经初步鉴定有8个类群,共36种。浮桡足类种类最多。数量较高,在18.75〜478.75ind/m3之间,平均为128.92ind/m3。平均出现种类为14.3种,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94〜3.79之间,平均为2.84;种类均匀度的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相似,其分布范围在0.46〜0.90之间。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均属于中上等水平。底栖生物底栖生物鉴定有78种。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135~610ind/m2,平均栖息密度为337ind/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10〜68.90g/m2,平均生物量为18.82g/m2。共有优势种7种,占总种数的18.9%。其中优势最高的种类是奇异稚齿虫,其次是背蚓虫。种数变化范围在11〜28种之间,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2.53〜3.67之间,平均值为3.26。均匀度范围在0.57〜0.96种之间,平均为0.84。潮间带生物潮间带生物经鉴定共有3大门类13种,以多毛类种类最多。平均生物量为2.8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6.2ind/m2。在栖息密度方面,最高为甲壳类动物,其次为多毛类动物,以软体动物为最低。在水平分布方面,底栖生物生物量以C2断面〉C1断面〉C3断面。而栖息密度则以C3断面〉C2断面〉C1断面。在垂直分布上,潮间带生物的生物量表现为中潮区最高,高潮区最低,即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栖息密度方面,最高为中潮区,最低则为高潮区,即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潮间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中等水平,C1、C2、C3断面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5、2.95和1.69,平均为2.13。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5、0.93和0.60,平均为0.76。渔业资源秋季调查在评价区内共捕获鱼类38种,头足类7种,甲壳类28种,渔获总种类数达到73种,隶属于13目38科。本次调查平均渔获率为5.85kg/h,其中鱼类占总渔获率的60.21%,头足类占总渔获率的2.19%,甲壳类占总渔获率的37.60%。鱼类渔获率在本次调查中占了绝对优势,其次是甲壳类和头足类。平均资源密度为701.58kg/km2。春季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42种,隶属于11目24科。鱼类21种,头足类5种,甲壳类19种。渔获物的优势种主要有6种,分别为:金色小沙丁鱼、皮氏叫姑鱼、哈氏仿对虾、杜氏棱鳀、口虾蛄、棘头梅童鱼。各站总重量渔获率的变化范围为13.104kg/h〜25.326kg/h,个体渔获率变化范围为490ind/h〜632ind/h。无论是重量渔获率还是个体渔获率,都是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各站重量密度变化范围为263.66kg/km2〜509.58kg/km2,平均为380.64kg/km2;各站个体密度变化范围为9859ind/km2〜12716ind/km2,平均为11167ind/km2。无论是重量密度还是个体密度,都是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渔业资源幼体所占比例分别为:鱼类88.3%、虾类76.5%、蟹类64.9%及头足类81.6%。3、环境影响预测综合分析与评价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本工程项目实施以后,不会改变所在海域的整体流态,但在疏浚主航道除入海口附近流速略有增加外,其它部分水域流速均有微弱减小。渔港港址在濠江河口内,外海波浪不能直接影响本港,通过绕射后,港内水域波浪较小,6〜7级风时波高0.3m,台风时波高不超过0.5m。因此,工程实施后,对波浪动力影响较小。(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从潮流对当地海床冲淤的计算结果可见,工程对当地海床的冲淤变化影响较小。渔港码头竣工后,濠江水道的淤积强度与工程前相当,而冲刷则有所加强。工程后港池的淤积强度很小,而进港航道边缘的冲刷则有所减弱,这一冲淤态势利于航道和港池的稳定。根据回淤计算,新港池开挖后(包括对应航道部分),年平均淤积强度为0.19m,年总淤积量为15000m3;航道末端年回淤强度为0.13m,年总淤积量5850m3。由于濠江泥沙来量较少,新港池、航道开挖后泥沙回淤一般,5年须进行一次港池、航道维护。(3)对水质环境影响从数值模拟结果来看,疏浚施工的悬沙污染在施工附近航道南北向来回摆动,超一、二类海水水质(>10mg/L)的悬沙包络线在施工航道300m范围内,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约0.7932km2,悬沙浓度〉50mg/L的海域面积约0.0048km2,主要出现在龟山岛西南侧附近海域。施工附近海域海水悬沙浓度未出现超三类海水水质(>100mg/L)的情况。因此本项目工程施工对工程附近海域的海水水质影响较小。本项目营运期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产污水、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等。根据工程设计方案,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由污水接收船接收处理,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等由港区内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达濠城区城市污水管网系统,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因此,营运期基本上没有污水排放入海,对海洋水环境质量影响很小。(4)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项目在进行施工时,码头引桥桩基施工、港池航道疏浚、陆域回填溢流等均会导致悬浮泥沙向附近海域扩散,随着悬浮物的沉淀,从项目施工区域漂移的悬浮物将成为其所覆盖区域的新的表层沉积物。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主要来自于本海区,因此,经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质量状况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由营运期水质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可知,营运期基本上没有污水排放入海,因此对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影响很小。(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港池和航道开挖疏浚作业施工,改变了底栖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尤其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最大,施工将彻底改变施工海域内的底质环境,使得少量活动能力强的底栖动物逃往他处,而大部分底栖种类将被掩埋、覆盖,除少量能够存活外,绝大部分种类诸如贝类、多毛类、线虫类等都将难以存活。但这种破坏是可恢复性,对底栖生物群落影响较小。经计算,工程建设造成底栖生物损失量6.13t。项目码头引桥桩基施工、港池和航道疏浚开挖施工和陆域回填溢流产生的悬浮物对浮游生物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浮游生物由于经济价值较难进行量化,因此未进行损失量的估算。悬浮物对部分游泳生物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经计算,码头建设共造成游泳生物、鱼卵和仔稚鱼损失分别为127.27kg、2.68x106粒和0.19x106尾。由营运期水质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可知,营运期基本上没有污水排放入海,因此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很小。(6)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由现场踏勘可知位于渔港下游濠江中存在一些零星分布的养殖户,均属无证养殖,并且汕头市濠江区人民政府曾经于1010年9月12日前发布通告,要求于60日内对濠江航道两侧各40m海域内的无证养殖进行清理和整治。根据悬浮泥沙的扩散影响范围和养殖户的相对位置,项目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对零星养殖户影响较大,会对该海域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产生一定的损害,虽然是无证养殖,但为了保证本工程能够顺利安全施工,需要与受影响的养殖户进行沟通协调,避免产生用海矛盾,影响本项目的进程。施工产生的悬沙对海门湾一企望湾浅海增养殖区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但并且上述影响只是暂时和局部的,将随着本工程施工的结束而结束;对企望湾南方鲎自然保护区、汕头濠江企望湾南方鲎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没有影响。绞吸式挖泥船开挖的港池和部分航道的疏浚泥吹填到港界范围内原有渔捞后勤设施后方废弃的盐田内。废弃盐田四周均有道路或堤坝与青洲盐田和渔捞后勤设施等其他区域分割。只要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吹填施工,不会有悬浮泥沙溢入青洲盐田内。因此,吹填施工对青洲盐田几乎没有影响。(7)对通航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船舶较多,对濠江航道、广澳港区和广澳港区航道的海上交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工船只的增多将给这一区域的船舶航行安全带来困难。拟建码头建成投产后,进港渔船通过濠江航道进出达濠渔港,将加大濠江航道的通航密度,对附近的广澳港区和广澳港区航道的船舶航向也会产生影响,对附近海域的船舶航行和避让增加一定的难度,也给渔港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4、环境风险本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本工程建设过程中用海风险较大的是渔船火灾风险、溢油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为此,需采取相应的风险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6、公众参与调查与分析公众参与调查对象基本上覆盖了项目所在地主要的影响范围,其结果代表了当地主要单位和公众的真实意见和看法。绝大多数公众支持项目建设,并且认为该项目对区域社会经济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公众认为该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废水和扬尘,在建设单位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后,绝大多数的人员认为是可以接受的。7、环保措施(1)根据工程施工计划,港池、航道疏浚为减少其施工活动的影响程度、范围和时间,施工单位应合理制订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合理划定施工范围。施工船舶采用精确的定位系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超挖废方。(2)在施工过程中需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定期对疏浚设备进行维修保养,确保设备长期处于正常状态,发生故障后应及时予以修复。(3)在吹填施工时,需做好吹填围堰的密实加固工作;同时,溢流口上安装拦污栅,并且沿泄水通道设置防污屏;溢流口的结构采用能调节吹填区水位,易于维护的溢流堰形式;防止吹填泥浆中的悬移物大量流失,保持其沉降稳定时间,控制其达到悬沙浓度要求后排放。(4)提高防患意识,重点地段实施加固强化手段,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风暴潮、台风及暴雨时,应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溢流口等重点地段实施必要的加固强化手段,以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抵御风浪等的影响,避免发生坝塌导致泥浆外溢的泄漏污染事故。(5)为避免意外的泥浆泄漏入海污染事故,在进行吹填作业中,应定期对排泥管、挖泥船及二者的连接点处进行维修检查,一旦发生管道损坏或连接不善,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避免意外的泥浆外溢入海污染事故。(6)用以本工程的所有排(吹)泥管线保证质量可靠,禁止使用破旧管线。管线的组装必须严密,排(吹)泥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泄漏,如有发生则应立即停工维修。(7)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