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讨论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3.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历史规律本质根源5.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6.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参考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在反对机会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就反复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针对第二国际以及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歪曲和攻击,挺身而出,捍卫马克思主义,撰写了一系列的重要著作和文章,诸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等名篇杰作,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批驳机会主义者们的荒谬论调,同时也教育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无产阶级群众。在1914年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写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列宁非常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938年,斯大林主持编写并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联共党史”。在这部著作中,斯大林在他亲自撰写的结束语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按照这个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包括社会发展、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内容的科学。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进而用涵盖面更广的四句话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至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1886年,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之后,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的时候,曾经对这个问题作过说明。他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在马克思主义逝世的第二年,恩格斯不无感慨地说:“我一生所做的是被我指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并且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恩格斯的这两段话,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命名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思想家推进到新阶段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开放的理论体系。2.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在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来界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是封建政治、经济的反映,它的理论核心是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多数学者都赞同的观点。如张岱年、丁守和等均持此说。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包括封建文化。但是不能仅仅归结为封建文化。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还应该包括近代文化以及“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甚至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宣传普及。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定的东西。同时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淀.渗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因此它是由历史凝聚、沿传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动态总和。第四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涵盖面非常广的范畴,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第五种观点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华夏民族与戎狄族文化长期碰撞、融合而形成的汉文化基础上又融合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其他文化圈(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的异质文化的结果,因此它是多元素的综合体。除了时代的差异,还有地域、民族等的差异。是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体系。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上的分歧,学者们实际上未能形成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统一的认识。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往往从各自具体的学科背景出发。以各自特殊的视角和方式去解释所造成的。鉴于此。许多学者把研究重心转向理论形态的文化的研究上,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个相对稳定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入手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同样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儒家核心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占绝大多数。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教育是贯穿始终的精神主宰,居于核心地位。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获得‘‘显学”地位,而自西汉王朝确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以后,尽管其间受到玄学、佛教和道教的强烈冲击,但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来没有发生改变。它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相结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社会心理的凝聚,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结构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远及海外,特别是亚洲。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认识传统儒学入手。第二种看法是“道家主干说”。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上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但从深层结构看。则主要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是道家的一种方法论。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首先表现为它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它规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可以从道家思想的地位及作用等方面得到说明。其次还表现在,道家的认识方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不同于西方思维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重直觉。此外,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还起到了结合的作用,它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意识的哲学根基。第三种看法是“儒道互补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多种组成要素的复杂配合,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干,儒家的核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忽视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将不可能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也不可能切合实际地总结出理论思维的发展及其规律。同时,中国文化又有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北方文化以儒为代表,南方文化则以道为代表。儒道学说的既对立又互补的特色,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第四种观点是“儒释道三位一体说”。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在肯定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时,也不应该抹杀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起,至隋唐佛道盛而儒学日衰,此后儒佛道三足鼎立而又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更显突出。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去考察就会发现,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的佛教,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化佛教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学者坚持“多元演进说”。他们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且普及于全国的以儒家为核心的文化,这是不恰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古老的华夏民族为主,又包括域内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积累形成的文化的综合体系,其中不仅融合了周边民族以及中亚和印度、甚至西方文化的某些成分;并且,中国传统文化还可分成新传统和旧传统两个部分。新传统指“五四”以后的新文化。旧传统指晚清以前的文化,但无论新传统还是旧传统,都是多元的。3.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在《哲学笔记》“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命题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命题是列宁在研读和改造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首先必须弄清黑格尔关于辩证法与认识论关系的思想。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包含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三位一体的体系,黑格尔所谓的逻辑,实际上是指人类思维发展的逻辑,也就是人类认识的逻辑。而人类认识逻辑的形成,遵循的又是辩证的方法。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而且反映人类主观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尽管它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探讨的。列宁在研读黑格尔《逻辑学》的时候,敏锐地捕捉到了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合理思想,并在改造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的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在黑格尔那里,关于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三者一致的思想,不仅仅指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推移的过程,还指认识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命题,以及从存在到本质再到理念的整个认识的形成,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辩证法贯穿在人类整个认识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其内容和形式。黑格尔认为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这三者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即逻辑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论也就是辩证法,这和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辩证法作为本体论,包含了认识论和逻辑学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当我们理解列宁的这一命题时,应从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实质出发,把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看成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东西,即应从这三者的统一来理解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性质和方法。其一,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论,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基础,而且是一种思维反映存在、揭示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辩证学说。显然,解决思维反映存在问题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二,认识论要正确揭示思维反映存在的问题,也必须以辩证法为指导,这样,在处理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辩证法就和认识论完全统一起来了。其次,列宁在改造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的每一个概念、命题都包含了辩证法胚芽的观点。如以商品为例,商品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个范畴,包含了以后发展的全部内容及其矛盾。另外,列宁还列举了一系列的哲学命题,如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在这些最基本的命题中,就包含了辩证法的要素,即伊万、茹奇卡属特殊、偶然、个性范畴,而人、狗则属一般、必然、共性范畴,它们之问就反映了特殊与一般、偶然与必然、个性与共性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也就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可见,辩证法的原则贯穿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最后,列宁提出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重点是要揭示人类认识的发展性和全面性的问题。所谓发展性是指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永恒发展的过程,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自己的运动”,是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所谓全面性,是指真理是全面的,它反映事物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片面性相对立。在这里,列宁重点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条直线,唯心主义就是由于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环节、局部、片断、方面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加以片面的夸大和无限的膨胀所造成的,它是违反真理全面性的必然结果。发展性和全面性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特征,但人们在讲解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只重视认识的发展性,而忽视了认识的全面性,因而是不全面的。总之,正确理解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要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关系。认识的辩证法不仅仅表现在人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永恒发展的过程,而且表现在认识的概念、范畴、命题及其逻辑推演中,认识论和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本质存在和现象形态上是完全统一的。标题:列宁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559页)这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的一段论述。它阐明了两个重要的思想:(1)一般辩证法的阐述应该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开始,就像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商品为开端、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存在为起点一样。(2)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就像在一个细胞中一样。可以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其中主语和宾语之间就包含了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及其转化的思想。因为“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这就是说,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联系。如此等等。在这里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概念的因素、胚芽了。这里已经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因为我们在说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这是树叶等等时,就把许多特征作为偶然的东西抛弃掉,把本质和现象分开,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8页)4.历史规律本质根源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并不承认历史领域也存在着像自然规律一样起作用的历史规律。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在唯心主义体系内系统地论证了世界历史是一个合理的必然的过程,并试图探讨这种历史必然性赖以存在的本质根源。但是,由于唯心主义抽象思辨的束缚,黑格尔把历史规律的本质根源归之于“理念”或“精神”。绝对理论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基础。“某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就是它的买现。某个民族实现着自己的特殊的理念,而每个特殊的理念。每个个别民族的理念乃是绝对理念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这样历史就好像成了实用的逻辑:解释某个历史时代。就等于指明,它适合于绝对理念逻辑发展的某个阶段。”(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94页)用理念发展的特殊阶段来解释一个民族特殊阶段的历史,并用它解释一个民族的兴盛和没落,成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不变手法。若问中国为什么停滞不前呢那是由构成中国历史的“特殊的原则“或“民族精神”决定的;希腊为什么没落呢那是由希腊精神的中心理念即美的理念只能是世界精神发展上的一个短促的阶段而已,如此等等.正如普列汉诺夫指出的,这类回答只是将问题在正面的和夸张了的形式中重复而已,黑格尔在考察一个民族的历史时也初步接触到了市民社会,但是他没有深入进去。马克思、恩格斯以黑格尔研究的终点为起点,进一步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借助于政治经济学解剖社会结构,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终于发现了社会历史的发源地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历史规律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第一次把历史真正安放在它的坚固的现实的基础之上。5.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切身体验,深悉西方现代化的多重代价。在物质生活层面,社会的富裕以新的精神匮乏为代价,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人的天性的丧失为代价,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对虚假的强迫性的需求的接受和自我的丧失为代价;在文化生活层面,大众文化的伪大众化和文化工业的支配性,导致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的萎缩乃至消失,文化工业的商业化运作不仅导致文化的庸俗化,而且还通过庸俗化的文化调适着大众的口味,以至于人们在展露内心生活和倾诉情感时都不无文化工业统一模型的风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资本主义现代性摧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了人与自然间的紧张对抗,自然遭受严重的盘剥和破坏以至于危及人的生存,人类总体越来越明显地并且必然地面临着自然的无情报复,为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重建新的经济模式,限制消费,降低生产,扭转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趋势。所有这些方面的忧思对于我们发展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可能不具有警示作用,至少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醒我们,现代化应该是张扬人的主体性的而不是消解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化应该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应该导致人与自然的对抗,从而避免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但尽管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戒备的:第一,它对问题的评判好走极端,具有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性质,因此,依据其批判来评价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常常过于偏颇。比如,马尔库塞把消费品等同于意识形态,认为人们在使用消费品的时候,必然会不自觉地接受消费品中意识形态的操纵和控制;哈贝马斯在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社会作用的同时,认为科学技术也是意识形态,具有把政治问题非政治化、并赋予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以巨大的防御功能。这就把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绝对化了。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悲观失望,看不到通达未来社会的主体性力量;另一方面又俨然以大众的代言人自居,表现出了既是犬儒主义的又是贵族精英主义的倾向。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多是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物质进步的,他们把与科学技术、物质进步相伴随的弊病与科学技术、物质进步本身混为一谈,把科学技术、大众文化、消费品以及现代性等同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由反对意识形态进而反对科学技术本身,这表现出他们极端的虚无主义倾向。第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立论议事是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难以进入他们的视野,因而他们看似有理的观点,是不能完全照搬用于评判我们的现代化的,他们所批判的弊端也不能与我们面临的问题混为一谈。比如,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同化机制可能使人丧失自由选择和自我决断的本能,但在中国,市场经济打破了单位所有制的束缚,使人们支配自己命运的主动性越来越大。市场经济是促使人获得自由还是使人丧失自由,是一个关涉社会制度的问题不能泛论统答。总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既要一分为二,又要注意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界限。这是我们的基本立场.6.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资本自身具有价值,二是资本能够带来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即资本具有增殖性。劳动力与其他生产条件,如资本、土地等共同构成生产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证表明,生产要素中能够给产品带来价值增殖的只能是劳动者的创造活动。不过,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却总是因为工资与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和其他生产资料参与劳动过程而被资产阶级的理论家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在他们看来,所有参与劳动过程的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因而都能带来价值的增殖。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土地、厂房、设备等)都可以用货币来购买,成为资本家的所有的生产资料。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家看来,给他们带来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表现形式)的是他们在产品出售前所预付的全部货币。产品销售收入与预付货币的余额,即利润,被看成了资本家全部生产投入的产物。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利润(剩余价值)是生产全过程货币投入的产物,这些货币能够自行增殖,它们就成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资本。在信用制度条件下,金融市场把生产领域的资本与非生产领域财富联系了起来。非生产领域的各种财富,只要通过实物资产的未来所有权或实物资本未来使用权的交易,就能够获得该资产的未来收益权,从而被资本化了。这样形成了与实物资本对应的、具备资产升值功能的各种权证(如期票、汇票、银行券、债券、股票等)。这些与实物资本对应的、具备升值潜力的资产又叫虚拟资本。当然,按不同的划分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