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_第1页
专题六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_第2页
专题六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_第3页
专题六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_第4页
专题六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近代化史观。(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近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手工业商业构成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阻碍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六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主干知识:

一个模式:小农经济;两个阶段:早期农业、传统农业;三个特点:自成体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奠基时期)(一)、原始社会

(二)、商周时期二、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发展时期)(一)、古代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二)、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小农经济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框架起源时间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种植业畜养业生活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夯实基础

我国早期农业发展概况:石器为主骨木耒耜石刀石锄石耜冠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起源时间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种植业畜养业生活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石器为主骨木耒耜夯实基础

我国早期农业发展概况:刀耕火种刀耕火种什么是“刀耕火种”?概念阐释

先用石刀石斧等把树木砍倒,晒干后再放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再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撒播或挖坑点种,播种后也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起源时间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种植业畜养业生活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南稻北粟(最早)刀耕火种石器为主骨木耒耜夯实基础

我国早期农业发展概况: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炭化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两遗址成就说明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南稻北粟起源时间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种植业畜养业生活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南稻北粟(最早)“六畜”刀耕火种经常迁徙木石为主少量青铜石器为主骨木耒耜夯实基础

我国早期农业发展概况: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双齿木耒骨耜双尖木耒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起源时间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种植业畜养业生活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南稻北粟(最早)“六畜”刀耕火种经常迁徙“五谷”木石为主少量青铜石器为主骨木耒耜石器锄耕排水除草施肥治虫夯实基础

我国早期农业发展概况:稷黍粟麦豆(菽)麻稻桑五谷:起源时间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种植业畜养业生活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距今一万年左右南稻北粟(最早)“六畜”刀耕火种经常迁徙“五谷”走向定居木石为主少量青铜石器为主骨木耒耜排水除草施肥治虫夯实基础

我国早期农业发展概况: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1).我国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我国作物分布格局:南稻北粟(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特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奠基时期)(一)、原始社会

(二)、商周时期二、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发展时期)(一)、古代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二)、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小农经济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框架

何谓“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特点形成的原因?有何重大意义?合作探究

意义: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人多地少;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耕作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精耕细作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战国铁农具春秋铁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小常识】垄作法:又称畎亩法。它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和沟(即畎)。天气干旱的时候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时,再将别的庄稼种在“垄”上,叫做“下田弃畎”。宝瓶口分水鱼嘴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战国都江堰西汉的耦犁二牛抬杠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种子箱排种管开沟器机架牵引输种管(lóu)汉朝的犁和犁壁西汉镂孔锄西汉梯形锄淮安靖王李寿墓壁画犁地播种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代田法示意图耕作技术第一年第二年沟垄沟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漕渠白渠

漕渠

耕耙耱: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耕是指耕地,耙是指将土块耙碎,耱是将土地表层碾磨成粉末。

耙田:种植水稻,必须把田耙平,以免同一亩田中,水位参差过甚,或秧苗没水中,或根露水上,烂死枯死。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而成。装有类似自行车脚踏结构的可转动手柄或脚踏装置,靠人力转动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也可排涝。《翻车灌溉图》翻车模型曲辕犁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适应水田耕作。隋唐—曲辕犁筒车(唐朝时发明)借水力转动的大型提水工具。轮盘架上装有很多竹筒,转到低处,水装入筒中,转到高处水倒出,下面用水槽接水,并通过水槽把水引到田地里。筒车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铁农具和牛耕曲辕犁耧车垄作法代田法一年一熟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改进翻车创制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一年两熟、三熟出现犁壁耦犁宋元经济重心南移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北民南迁

次数迁徙时间迁徙原因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第三次高潮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唐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两宋之际靖康之乱的影响思考:中原人口三次南迁,在原因上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原因: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战争导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大量人口南迁会给江南带来怎样的影响呢?(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6)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5)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人口南迁的影响第一阶段:原始社会至汉朝;该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因为北方最早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北方也始终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方经济略微有所发展,比如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筑、秦始皇对岭南的开发、灵渠的开凿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北方战乱,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出现了大量北民南迁的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期,开垦了大量土地,农业得到发展。比如诸葛亮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维修都江堰;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这一切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第三阶段:隋朝至唐朝前期

北方经济再创辉煌,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谐,中外交流频繁。南方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第四阶段: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此时南方利用自然河道发展农田水利事业。第五阶段: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再次掀起了北民南迁的人口流动高潮,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重心的南移阶段魏晋南北朝初步开发奠定基础唐朝中后期迅速发展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较大发展继续南移南宋超过北方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相对安定,且自然环境优越;

3、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

风力水车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的含义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生产目的

性质

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形成时间:(2)产生原因:(3)主要特点:

(4)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

从生产规模看,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集体劳作时代(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小农经济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土地国有(井田制)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土地私有制确立自主探究(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形成时间:(2)产生原因:(3)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基本特征;分散性)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③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封闭性)④规模小抗灾能力差(脆弱性)⑤水平低,技术难以改进(落后性)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③规模小,有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政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4)小农经济的评价:⑴积极方面: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③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消极方面: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导致封建制度长期延续。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易错提醒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