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五篇_第1页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_第2页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_第3页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_第4页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案五篇水调歌头教案篇1【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学生条件】1、原有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一一年额初二上学期已经接触了的唐诗宋词,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2、学习需要;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学生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学生对苏轼的宋词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对其有更深的认识。3、学习风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内容结构】文学常识介绍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对词人苏轼的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内容解析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学目标】一.普适性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行为目标:1、能通过听这首词的录音,认真体味这首词的意境.能通过想象这首词的图景,联系中秋节的氛围感受词人的心境。.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感悟意境。.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为目标:1、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2、能通过学习完这首词以后发挥自己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续写一片小作文。.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行为目标: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认识呢个态度,和自己在学完这首词以后的心理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时间分配】:两课时【教学材料】收音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或者是在多媒体上放一张月亮的幻灯片,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接下来老师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带,联系当时的情景和作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自由谈论。.揭示知识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动乡思一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传送友情一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一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失意的一个中秋之夜写下的。(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讲授知识(一)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有关词的知识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曲牌: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2、对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的简单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二)内容解析根据注解,疏通文意: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把酒:端起酒杯该句是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何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的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指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弄:是一个千古称颂的动词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红色,正红色绮户:雕花的窗户这里既写月,又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它跟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上阙:望月(写景)情景下阙:怀人(抒情)交融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联想:由明月(月圆)一团圆(人圆)想象:明月一宫阙一琼楼玉宇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5、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第二课时;(三)深入理解(学生自由发挥)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忧伤,惆怅,难过等(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害怕寒冷(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一一矛盾一一豁达一一祝愿)(四)品味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知识延伸】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3、放两张艺术性强的幻灯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想象图画。在运用联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珍珠,月亮,地球,洋葱,鱼目等等)(猴子捞月,登天计划,天空等等)【总结概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英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最后给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以合作)3、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_、(100字左右)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上阙:望月(写景)情景下阙:怀人(抒情)交融苦闷一一矛盾一一豁达一一祝愿水调歌头教案篇2一、目标阐述1、知识和能力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2、过程和方法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二、教学重点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三、教学难点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1、优美独特的语言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2、大胆的想象“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3、浪漫飘逸的词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4、旷达的情怀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一一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教师介绍: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九)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课文学习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最后教师也说一句: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一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上直接阅读。水调歌头教案篇3一、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词。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二、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落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二)预习检查。1、给红色的字注音。宫阙(qu2玉宇(yC朱阁(g6)绮户(qi)无眠(midn)婵娟(chdnjuan)2、范读。3、学生齐读。(三)朗读训练。F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2、学生齐读。(四)诗词赏析。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1)归去:回到天上去。(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间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板书:上阕 望月(写景)(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板书:下阕 怀人(抒情)(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一一>宫阙一一>琼楼玉宇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五)能力训练。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1)讲解“联想”的定义。(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提问: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明确:明亮。(3)讲解“想象”的定义。(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放映思考题。(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明确: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明确:猴子捞月亮、孙悟空一一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一一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3)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__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六)音乐欣赏。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七)归纳小结。(板书)上阕 望月(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 怀人(抒情)联想:明月(月圆)一一>团圆(人圆)想象:明月一一>宫阙一一>琼楼玉宇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八)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词。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_。“中秋的夜晚,。”水调歌头教案篇4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一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一一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一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作业: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3、做《一课一练》p15页水调歌头教案篇5教学目的:一、通过朗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二、通过品味,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重点:朗读并学会通过想象感悟词的意境。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生:月亮。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二、美读意境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1、听读感受意境。2、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3、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三、走近苏轼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基础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现在(1076年)已20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贬官。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赤壁赋》(《核舟记》提到)。四、质疑赏析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思考深入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问。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行提问。问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问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态。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好,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恐:因为天高而担忧摔的重,因为担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学生的创造性质疑在于问了这样一个不被人关注而又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词的首句为什么把句式进行调换?从做学生到做老师,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发人所未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意思,句式确应为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问题不能不讨论,于是讨论热烈展开,思路渐渐明确:句式调换,是为了强调词人的疑问,渲泄词人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需要回答,显得不十分重要。问在开篇,给人以爆破般的感觉,充满气势的力量。学生还抓住字词进行质疑,这种微观的问题更能切入—的精髓。如学生问:为什么说归去而不说去?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偏义复词,归义已虚化。归去就是去。师:意思就是去,那干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铃》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第二种意见认为,归可能是衬词,凑足音节的。因为词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换为我欲乘风而去。师: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归去,是否另有含义呢?换个角度,从作者的心境考虑考虑。第三种意见认为,归涵义深厚。老师诱发到: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们能否品味品味?生1:诗人把月宫当自己家乡,到月宫就像回家一样,所以说归去。生2:说归去,仿佛诗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生3:说归去,我感到了诗人在人世受压抑,忧愁烦恼。生4:天上琼楼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仅美丽富饶,而且精神自由。生5:我想到了腾格尔唱的《天堂》。(师:能唱两句吗?)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师:天堂就是我的家乡,所有要归去。)生6:诗人所营造的月宫,不在建筑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苏轼理想的精神归依之所。另有学生质问: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这什么意思?通过师生互动,这里的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仰望明月,顾影自怜。所以清影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同是见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饮了酒,李白是举杯邀明月,苏轼是起舞弄清影。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灭,虚幻的美是不真实。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击,心里越孤单,越觉寒冷。大学士高高在上,终遭贬。想逃避,但终究回到人间,表现了诗人执着于人间,留恋人间的温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去也为月,留也为月,都是月亮惹的祸。在下片的欣赏中,首先欣赏词人对月移过程的描写。描写人间的月色,通过三个动词来展现:转、低、照。1、用最美的语言描述月移过程: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2、这句暗含的真实意思是什么?赋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说明望月时间之长,思念之深。与天上的琼楼玉宇相比,人间也是朱阁绮窗,富贵华丽。暗含着还是人间好。不应有恨,何事偏向月时圆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怎样欣赏?我启发学生愤悱:劝月不要有恨,实际月亮有恨,诗人也有恨,恨什么呢?月不懂人情,人离你却圆。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无常。恨世事的难料。我与弟弟分别这么久,却不能像月亮一样团聚,这让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浇愁却愁更愁,月亮却又明又圆。这也是我无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祸,都是你的错。诗人对月的怨恨越深,越说明他对弟弟的思念深切。你还欣赏词人旷达语吗?请找出来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聚有散,有离也有合,就像天有阴有晴,月有圆有缺,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与其烦恼,不如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学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赏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这是词人的诗意想象,也是词人的美好祝愿,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亲爱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虽然远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轮明月吗?我们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长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分片赏析了词后,总有散的感觉,这就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统整全词内容,我设计的是:假如你是苏轼,你怎么向我们说词的内容。我把酒对天发问:明月,你从何时就有了?在你美丽的宫殿里,现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驾着风,像个仙人,飞到琼楼玉宇的月宫中去。我又担心月宫太孤寂清寒,于是我决定留在人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有乐趣。月光慢慢转过了翠阁红楼,轻轻洒进了雕花的门窗,脉脉照着不眠的离人。月亮,你该不会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离别的愁苦吗?虽然你的阴晴圆缺总是与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阴晴圆缺是自然现象,我们的悲欢离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的。我想借你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每个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满满地生活,纵然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五、听唱会境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flash,学生通过诗画唱,再悟词境。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有学生随着跟唱。听唱跟唱后,学生朗读体会意境。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