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影视人课件_第1页
国外影视人课件_第2页
国外影视人课件_第3页
国外影视人课件_第4页
国外影视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国外影视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9世纪末——萌芽时期;2、20世纪初期——人类学片的孕育时期;3、20世纪30年代——形成时期;第四章国外影视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第一节人类学电影的孕育诞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有人类学家使用摄影机,他们在田野调查中纪录人类学社会生活,走着一条将影视用于人文科学研究的道路,这是影视人类学的孕育阶段。第一节人类学电影的孕育诞生19世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孕育时期的人类学片

《鹰舞和手杖舞》、《菲律宾的溃败》、《西贡的苦力》、《金边的象队》、《科威特印第安人》、《在站舟上的土地上》等。上述人类学片的主要特征:1、它们是人类学和摄影家将摄影机有意识地应用于人类学调查研究,较系统地纪录人类的社会活动的成果;2、在技术上,蒙太奇的方法已开始使用,突破了萌芽时期每部片子多由一个镜头或几个镜头的简单表现,而是比以前有了复杂的有机组合。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孕育时期的人类学片二、20年代人类学片的诞生——罗伯特·弗莱厄蒂的《北方的那努克》从1910年算起,他本人生活在因纽特人中或与他们保持着联系长达12年之久。1914-1915年,在麦肯其地方进行了两次拍摄,并间接成了数小时的系列影片,可惜当时使用易燃的硝酸纤维片拍摄的,不慎被火灾毁灭。之后在1921-1922年,他再次进行了拍摄,编成了《北方的纳努克》一片,长达50分钟。二、20年代人类学片的诞生——罗伯特·弗莱厄蒂的《北方的那努

该片记录了因纽特人的生存状态和创造的基底文化,再现了北极圈低温、多暴风雪的真实场景。1922年6月11日在纽约市的首都剧场举行了该片的首映式,获得很大的成功。该片是美国人类学片的奠基之作,被海外影视人类学家誉为人类学片的经典,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人类学片的拍摄方法的范本。它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学片的形成,成为影视人类学发展的里程碑。

该片记录了因纽特人的生存状态和创造的基底

《北方的纳努克》在拍摄时坚持了真实记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体现了拍摄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引人入胜的蒙太奇结构上。(一)个案拍摄选定因纽特人纳努克和他的家庭为主要对象,跟踪拍摄它们的生产、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北方的纳努克》在拍摄时坚持了真实记录的基本原则,同(二)视觉悬念该片拍摄的时候还是无声电影的时代,别人拍摄的影片,内容多用字幕来解说,但是他的影片主要靠“画面语言”让人理解,仅仅在画面之间使用少量字幕。详细记录若干个完整的人物活动过程,自然形成悬念。(二)视觉悬念(三)拍摄效果的信息反馈这是罗伯特使用的一种与拍摄对象紧密结合的检验拍摄效果的好方法。每当一天的拍摄工作完成以后,他就在晚上将这些胶片冲洗出来,放映给拍摄对象观看,征求他们的意见。这种方法既能提高被拍摄对象的兴趣,又能检查所拍镜头是否自然、全面和合乎实际,还能看出全片内容是否有遗漏。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影片作者的观点与拍摄对象对影片朴素认识的结合,使影片所记载的文化更具有可靠性。这种方法得到了同行的认同,也得到了推广。(三)拍摄效果的信息反馈

他本人在此之后还完成了《莫亚纳——黄金时代的浪漫曲》(1926);《阿兰岛的男子汉》(1934);《象童》(1935)等。他本人在此之后还完成了《莫亚纳——黄金时代的浪漫曲》(第二节美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一、20-50年代初玛格丽德·米的等对影视人类学的贡献《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巴厘和新几内亚儿童的抗争》、《巴厘岛的阴魂附体与舞蹈》、《一个巴厘人的家庭》等。(一)将人类学的文字调查记录与照片、影视拍摄紧密结合起来(二)客观记录是拍摄人类学片的基本原则第二节美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一、20-50年代初玛格丽二、50-70年代哈佛大学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哈佛电影研究中心1、《猎人》2、《恩鲁姆·特柴》3、《一场婚姻的争论》4、《死鸟》5、《努尔人》6、《沙的河流》7、《欢宴》二、50-70年代哈佛大学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这一时期的新特点:1、田野调查于人类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2、人类学家和摄影家有从单一角色逐渐变成复合型人才的趋势;3、多人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三、美国文教部对国外人类学片拍摄的资助这一时期的新特点:第三节德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一、50年代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的建立德国设有国家开办的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在大学和博物馆内,也有从事人类学研究、拍摄和研究的部门和人员。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所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第三节德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一、50年代哥廷根科学电影研究它是1952在戈特哈德·沃尔夫教授的倡导下于年建立的。这一研究所不仅是人类学片的生产地,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所。人类学家和拍摄者外出拍摄时,也要搜集民族文物。并且也进行陈列和研究。它是1952在戈特哈德·沃尔夫教授的倡导下于年建立的。这二、80年代以前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工作:“电影百科档案”的建立电影百科档案就是我们说的电影资料馆。他与是科学电影研究所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因其重要才被单独提出。目前该馆收藏的自然学和人文科学的电影和录像带大约有4000部,迄至1990年止,正是入册二、80年代以前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工作:“电影百科档案”的的人类学片已有1600多部,包括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年代到80年代拍摄的电影和电视片,其中以50-70年代的最多。这些被收录的影视片按各大洲和地区编成《电影百科档案人类学片目录和内容简介》。这一时期的特点:第一、把抢救传统物质文化的拍摄放在首位。的人类学片已有1600多部,包括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第二、重视保存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影视片资料。第三、在拍摄方法上,电影百科档案搜集的影视片多以一个单一小题材进行拍摄,一题一片,多关注物质生产为主,主体明确,长短不论,结构简单。第二、重视保存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影视片资料。三、90年代以来影视片类型的变化为了适应日益提高的国际人类学片拍摄水平和频繁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扩大观众面和商业价值的要求。1、变化:①从抢救拍摄将要消失的物质文化到拍摄社会变迁中的人物的心灵、命运的变化;三、90年代以来影视片类型的变化②从关注影视片的资料价值到同时关注影视片的艺术价值;③从那种一题一片、简单结构到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有“故事”的影视片的转变。四、90年以来大力开展与东方国家的国际学术交流②从关注影视片的资料价值到同时关注影视片的艺术价值;第四节法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一、世界影视人类学的发祥地法国路易·卢米埃尔第一部电影活动机的发明,为影视人类学提供了物质基础。摄影机发明后不久,一批来自塞内加尔乡间的沃洛夫妇女手工制陶者,他们住在巴黎埃菲尔塔的下面,用手工方法制作陶器。法国人勒尼奥和孔特对这种传统的制陶方法很感兴趣,于是合作拍摄了他们手工制陶的全过程。美国影视人类学家保罗·霍金斯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民族志电影”。第四节法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一、世界影视人类学的发祥地二、世界著名的法国影视人类学家及其代表作品1、让·鲁什——真实电影之父:巴黎人类学博物馆、法国人类学协会秘书长。共拍摄人类学片约140多部。《能干的狂人们》、《一个夏日的日记》、《1969年锡圭——邦戈岩穴》。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人类学片摄制机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是法国最高级研究机构,是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门类众多的综合性研究部门,各研究部门分散在巴黎市区和近郊各地。二、世界著名的法国影视人类学家及其代表作品影视部是科学研究中心影视片的拍摄和制作基地,为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各学科服务。在人类学片方面,1948-1992年,共拍摄和编辑了359部,平均每年8部,包括各大洲的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记录。这些有的是法国独立拍摄的,有的是与国外学者合作拍摄的。其中有两位从事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影视人类学家:范华、纪可梅。影视部是科学研究中心影视片的拍摄和制作基地,为国家科学四、法国人类学电影节和真实电影节国际人类学电影节、真实电影节,是人文科学里面最有影响的电影节,展播以记录真实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影视片,每年举行一次。1998年的人类学电影节设有短片奖、行星奖、巴士克奖、纳努克奖和特别提名奖。11部影片获得不同的奖项,其中《西藏盐湖》(1997,德国,中国西藏拍摄)、《神圣的鼓手(安多)》(1996,中法,中国青海)等。《神》是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影视部和汉文写本金石图象文献研究所(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的合作成果。双方协议合作拍摄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竹巴仁隆”(六月歌舞节)。节日是在农活相对较少的夏季举行,每年农历6月18日开四、法国人类学电影节和真实电影节始。这既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又有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舞蹈中有较多的集体或单人鼓舞,故取片名《神》,安多是藏族对青海的称呼。影视片分为两部分,各长108和51分钟,分别记录了同仁县隆务镇附近两个村庄节日的全过程:节日活动中巫师的“神灵附体”,以及他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在节日中的表现;穿插与舞蹈中的各种仪式——抬神、祈福、祭山、浴佛、献牲、驱邪等。真实电影节上的影片和人类学电影节的影片有些不同,后者更关注影片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是完全的真实记录,而前者是也注重影视艺术的表现,可视性比较强,有些影片明显有编导安排的痕迹。在1998年的真实电影节会上,中国拍摄的记录个人经历和民族融合的,折射中国社会变迁的《土司的最后夫人》(《三节草》)获得了“特别奖”。影片以自述的方式记录了70岁的成都人(汉)肖淑明的传奇经历。她不到20随就由父母包办嫁给了泸沽湖畔的纳西族土司,她在那儿生儿育女,并逐渐融入了母系社会中;她经历了由土司夫人到普通农民的转变。始。这既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又有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舞蹈中有第五节国际学术团体和电影节一、影视人类学组织1、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下的影视人类学委员会2、地区组织:北欧人类学电影协会(1)发展会员,相互联系(2)举办国际电影节(3)建立人类学电影档案馆(4)开办影视人类学理论刊物和提供网络服务二、国际电影节1、意大利国际民族学电影节2、荷兰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和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3、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人类学研究院国际电影节4、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5、加拿大班佛山区文化电影节第五节国际学术团体和电影节一、影视人类学组织第五章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

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和人文科学家与外国探险家共同拍摄了人类学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人拍摄或参与拍摄人类学片最早的实践,只不过由于影响太小的缘故,鲜为外界所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较大规模的拍摄人类学片,这就是社会科学界都知道的,在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这些影片标志着新中国影视人类学拍摄的开端。另外,在中国台湾,近年来人类学片的拍摄和研究也取得较大的成绩。第五章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20年代第一节20世纪前半期的人类学电影拍摄实践一、早期的实践拍摄1、始于上世纪初期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了当时京剧名角谭鑫培表演的《定军山》(无声),被称为“京剧纪录片”。尽管不是人类学片,却是记录当时社会活动的纪录片。2、真正的人类学片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界与外国学者进行合作拍摄:1927-1935年,斯文.赫定考察团拍摄了许多电影胶片,例如,1927年7月,考察团在内蒙古白灵庙一带拍摄的买达尔圣节庙会活动的底片长达1100米。

第一节20世纪前半期的人类学电影拍摄实践一、早期的实践拍

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受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派遣,前往湘西苗族地区调查,使用了电影摄像机,1934年,凌纯声和勇士衡在云南作民族考察的时候,再一次使用了照相机和电影摄像机。

1937年,在杨成志的领导下,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联合对海南岛黎族、苗族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调查过程中也拍摄了人类学片。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受当第二节新中国影视人类学的

兴起和初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6年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这期间,有的民族学家提出利用电影来记录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建议,得到中央的支持。一、50-70年代1、主要拍摄的影片1957年,少数民族记录片的拍摄工作正式开始。

1958年,拍摄完成《佤族》、《黎族》、《凉山彝族》三部人类学片。当时,这些片子被称为"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后来又加了"社会历史"四个字,成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此后一直沿用到80年代初期。

第二节新中国影视人类学的

1959年,拍摄完成《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

1960年,拍摄完成《独龙族》、《景颇族》、《西藏农奴制》、《新疆夏合勒克乡农奴制》、《苦聪人》。

1962年,开始拍摄《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

1963年,拍摄完成《大瑶山瑶族》、《鄂伦春族》。

1964年,拍摄完成《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1965年,拍摄完成《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1966年,拍摄完成《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

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许多民族的人类学片的拍摄计划未能实现。

1959年,拍摄完成《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

19602、类型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的综合性影片共七部,如《佤族》《苦聪人》、《独龙族》、《鄂伦春族》、《苗族》、《今日赫哲族》等;第二类是家庭和婚姻形态的专题片,如《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等;第三类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专题片,如《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苗族的工艺美术》等;第四类是电视录像专题系列片,如《大理白族的名胜古迹》、《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黎族妇女服饰》、《黎族妇女纹身习俗》等。2、类型二、80年代80年代以来,人类学片和带有人类学性质的影片的拍摄在三个系统中进行,一是民族研究部门、民族高等院校的人类学片的拍摄,一是影视系统的人类学片拍摄,一是音像公司的人类学片拍摄。1、民族研究所民族研究部门、民族高等院校的人类学片的拍摄工作首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该所在1979年成立电影组,后成为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二、80年代到1997年,该研究室已经在全国8省区拍摄了有关民族文化的人类学片系列40多部,如苗族系列、黎族系列等。

从1983年起,中央民族大学开始进行人类学片的拍摄,例如10集的《柯尔克孜族》,

1985年的《白裤瑶》,庄孔韶教授的《端午节》等。另外,云南社会科学院、贵州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也有不少的人类学片问世。

到1997年,该研究室已经在全国8省区拍摄了有关民族文化的人2、中央电视台影视系统的人类学片拍摄首推中央电视台,自80年代以来,该台组织大量人力和物力拍摄和播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例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电视台也拍摄了不少记录片。广西民族电影制片厂从1984-1990年与研究机构合作拍摄了《白族》、《迪庆藏族》、《泸沽湖畔的母系亲族》、《阿佤山纪行》等30部片子。

2、中央电视台3、音像公司参加人类学片拍摄的音像公司首推广州东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和福建东宇影视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先后制作了80多部以民族为题材的片子,如《普吉和他的情人们》、《走进独龙江--独龙族的生存状态》、《山洞里的村庄》等;云南影视广告艺术公司先后完成《中国苗族》和《中国瑶族》系列;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摄制了57集的《中华民族》。但是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说,后两者的片子有些片子并不可以称为人类学片,这是应当注意的。

3、音像公司

自80年代开始,大陆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界也展开了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工作,这主要集中在探讨影视人类学的性质、拍摄原则、人类学调查与拍摄的关系等方面,同时,大陆的影视人类学也有了一些与国际上交流的重要机会。1995年4月,首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的召开,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是对这支队伍诸多成果的一次检阅;而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的成立,更标志着这一新学科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更值得一提的是,起步于90年代中期的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与德国哥廷根科技电影研究所合作,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起一个专门培养影视人类学高级科研和摄制人员的教学科研机构--东亚影视人类学研制中心。

自80年代开始,大陆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界也展三、获奖状况近40年来,全国一共摄制多少人类学影视片,迄今尚无精确的统计数,仅据中央民族大学李德君教授1992年"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五六百部"。随着改革开放与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需要,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关心和从事人类学影片拍摄的单位逐渐增多,一批又一批影视人类学作品纷纷走出国门,并不断在国际影视人类学学术会上或人类学电影界、影像界获奖或受到好评。三、获奖状况

有一些影片如《藏北人家》、《深山船家》、《沙与海》、《两个孤儿》、《最后的山神》、《甫吉和他的情人们》、《走过独龙江--独龙族的生存状态》等先后在戛纳电视节、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入围或在亚广联、亚洲电视节等评比中获奖。1、云南华文影视人类学研制所马长书编导拍的《苗族》、《侗族》在1995年爱沙尼亚第九届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上,获终身成就奖。有一些影片如《藏北人家》、《深山船家》、《沙2、1996年1月,在法国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影像节”(即‘96戛纳国际电视节)上,由云南省社科院影视人类学研制中心郝跃骏拍摄的《山洞里的村庄》,获“长篇社会报道”的“评委会特别提名奖”。这是中国纪录片在该影像节上的首次获奖。3、1996年7月,由柯惠文、马长书编导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瑶族》再次轰动帕尔努,荣获第十届国际影视人类学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1996年1月,在法国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影像节”(即‘94、1997年5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北欧人类学电影节研讨会上,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编导孙曾田摄制的《远去的鹿铃》,被与会和当地新闻媒体称为是"本届电影节最扣人心弦从而吸引了观众的作品之一"。随后,该片于1997年8月又在爱沙尼亚电影节上获"最佳影片奖"。4、1997年5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北欧人类学电影节研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