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一、全国卷第42题的命题特点6.应考对策:当你把观点题练的差不多的时候,它改成考信息变化题,当你把这两类题练的都差不多的时候,高考开始考自拟论题了。我们好像总是慢了一步。我们好像做的都是无用功。
所以我们要找到不同和相同的规律。要找到42题的共性和规律,要静观其变。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一、二、试题回顾二、试题回顾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例1,论证历史问题
2013全国课标卷1--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例1,论证历史问题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42.(12分)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42.(12分)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二、解题三段式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例2,评论历史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例2,评论历史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提出不同观点;2.论述观点;3.再次说明观点;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例3,提出不同看法例3,提出不同看法【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说明:从得高分的角度看,专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所以对其“合理性解读”更易于展开和获得高分。)(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3)再次说明观点:生产力诸要素的乘法效应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管理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生产管理进行论证,线索相对更清晰,也更有利于作答。选择什么要素,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熟悉的问题入手。)【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答案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
(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变化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劳动对象进行论证,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答案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赞同观点论证方案】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速度加快。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角度选取的世界近现代史正确的史实,并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有理论联系的论证。【赞同观点论证方案】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据李亚凡编《世界(1)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2017年全国卷I42题体现的命题趋势唯物史观问题意识(2)依托材料由观点变成了具体的史实,设问方式把考生思维的起点从史论推进到史实(3)答题论述的观点或论题由命题者制定发展到学生自行拟定由说明既有的历史问题到评论别人的观点再到说明自己的观点(4)评分标准趋于统一思想观点的深刻性、严谨性、开拓性;论据的典型性、充分性;史论结合的融合性和逻辑性(1)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如下:
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核心不变论证和探讨问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以史证论,因论据史核心不变论证和探讨问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高考模拟训练学生得分情况统计:
三、问题分析高考模拟训练学生得分情况统计:三、问题分析1,难以提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是考生失分的首要原因(论题不符或没有论题)2,未能进行符合题目要求的论证探讨,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审题不到位、史实不对、史实无关联等)3,书写不够规范4,时间和能力等因素,没有仔细作答学生失分的原因1,难以提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是考生失分的首要原因(论题不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从2015年全国卷试题使用省区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纵观近6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命题呈现的材料中为观点1提供的有效信息要比为观点2提供的多,所以作答观点1相对难度较小,得分率往往较高。不足:缺少总结性评价;书写范围超出答题框限制。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4)“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
理由:
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思路1.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2.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3.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解题技巧指导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外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具体解题技巧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一)题型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注意:(二)解题步骤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二)解题步骤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①同意或正确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①同意其中一种。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注意: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注意: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1、多角度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2、史论结合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有哪些方法:首先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其次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3】分段论述——第一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证;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小结:(三)答题要求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三)答题要求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据李亚凡编《世界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论题:议论的题目,是一个论证的题目或角度论点:文章或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1)形成符合题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论题:是议论的题目,一般可以是词组,一个或几个主语,也可以是陈述性的表述,可不表明态度和结果论点:是议论的观点,一般是较完整的判断句,主谓宾齐全,要旗帜鲜明,且要正确科学(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1)形成符合题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
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
的问题。
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1)形成符合题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这是教育部给的论题示例,原则是简洁、凝练,所以小结时需要适当展开,重申论点,阐述自己的态度,旗帜鲜明的表达合理的观点。然而在实际中各省的阅卷中要求是不同的。山东省在阅卷时要求论题要包含论点。(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1,何为论题?何为论点?何为论据?何为论证?(1)形成符合题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如下:
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2,怎样拟论题首先要审好题,要做到符合题目要求。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首先要审好题,要做到符合题目要求。
14-17世纪中外相互关联:狭义: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广义:同时代同性质的事件个人觉得狭义为好,滴水不漏。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世界史:狭义的世界史(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首先要审好题,要做到符合题目要求。
14-17世纪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历史信息少(两条)→拟论题历史信息多(两条以上)→拟论题所以个人觉得论题还是宏观较好(总领多条信息的),微观次之(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如下:
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2,怎样拟论题其次找到中外关联:要对材料的史实进行解读,得出一般性的结论。(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2,怎样拟论题第三步从原因、特点、影响三个角度去拟论题,回避内容过程拟论题,要从现象背后去分析,要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原因:14——17世纪影响中西不同发展轨迹的因素特点(求同、求异、求变化):14~17世纪,中西方世界社会转型时期的共性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似性(差异性)15世纪中西方对外贸易的不同特征及影响中西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同发展命运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路的差异性明代朝贡贸易与殖民贸易的差异性明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差异性明代东西方人文主义作品的差异性文明在碰撞交融中发展影响:地理大发现对中国的双重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巨大贡献全球化有利于文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进步回避内容与过程:14——17世纪中西联系加强的表现(假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原因:14——17世纪影响中西不同发展轨迹的因2,怎样拟论题钟表的发展历程钟表的前生今世钟表的发展史钟表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这些论题只是罗列所给的材料,对所给信息没有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只是泛泛地总结归纳,是假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2,怎样拟论题钟表的发展历程(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怎样拟论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3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等表3为中国古代节假日的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怎样拟论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怎样拟论题论题: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的传承发展(3分)阐述:唐宋传承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汉代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唐代和宋代冬至和夏至分别放假七天和三天。这与中国古代节气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唐宋发展了汉代的节假日制度,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此外,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规定佛生日放假一天,后增设道祖诞辰日,放假三天。这体现了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的影响。总之,基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并发展。(9分)其他论题也可,如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节气、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受到宗教影响、明清与唐宋相比假日减少、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与皇权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影响节假日设立的因素、中国古代节假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等。怎样拟论题论题:中国古代节假日制度的传承发展(3分)3,什么样的论题才为好的论题全面(14-17世纪的中国)多条信息得出,统领材料信息的,统领性较高的,有思维含量的论据多有话可说自己擅长的多从宏观角度去拟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3,什么样的论题才为好的论题(1)形成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是为文明三要素”。——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答案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一)论题(2分)。论题须围绕“文明的结构”展开,才可得2分,如果跑题,不得分。(二)论点(2分)。论点也就是结论。结论须说清楚文明的代表及其组成的要素(2个以上要素),才可得2分。(1)如果论题包含了论点,可得4分。(2)如果只有论题并没有观点,只可得2分。(3)由于答题习惯,考生的观点往往放在行文末尾,如符合要求,同样给分。(三)结合史料,有2~3个史实做支撑(4分)。(四)具体论证(4分)。紧扣论题和论点,论证有逻辑,史论结合。答案本题按以下结构给分
示例一论题: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构论点:古代中华农耕文明主要由儒家价值观、人本精神、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组成。论证:从文明的精神层面看,战国时儒家的仁礼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宋明理学强调人的道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都体现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文明的价值层面看,西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宋明以来,理学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从文明的方式来看,春秋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产生方式。秦以后确立的中央集权制适应了经济基础的需要,历代不断加以完善发展,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政治制度。示例一
示例二论题: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构论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主要由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和民主代议制组成。论证:从文明的精神层面看,近代西方文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文明的核心价值看,西方文明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从文明的方式来看,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确立了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工业化。在自由平等观念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并逐渐完善,成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基本政治制度。(考生还可选取古希腊罗马文明、近代中国文明、新中国文明、苏联社会主义文明等论题来进行阐述)解析根据材料“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指出文明三大构成,在文明中的地位,在论述中文明的具体化,例如: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结构、古希腊罗马文明、近代中国文明、新中国文明、苏联社会主义文明、古代中华农耕文明的结构等,得出结论,进行论述。示例二变式练习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面是一幅不完整的中国近代化(1840--1949)探索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此示意图在内容上的两个明显缺陷并说明理由。变式练习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上面是一幅不41.答案:
示例1: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戊戌变法(2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促进了思想解放,激发了民族意识,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示例2: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41.答案:材料《史记》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具有男性美的人物对比(节选)变式练习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出审美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材料《史记》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具有男性美的人物对比(节选答案:(1)不同之处:(4分)《史记》中以高、白、胖、孔武有力等为男性美的标准;《世说新语》中男性美不仅以高、瘦、白、丽的容貌美为标准,也把注重风姿美、神情美、行为放达等作为男性美的标准。(2)综合概括:(6分)秦末汉初战乱频繁,经济凋敝(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魏晋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政治环境恶劣);庄园经济盛行(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制度的形成(特立独行士人群体的形成);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精神觉醒,追求个性(社会上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想)。(3)拓展:(2分)西汉初到魏晋时期男性审美标准的不同,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本身的追求。答案:(1)不同之处:(4分)《史记》中以高、白、胖(1)理论指导:1、突出核心素养;2、强化问题意识;3、研究新课标;五、备考建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1)理论指导:1、突出核心素养;五、备考建议注重考查在唯物不犯经验主义我们现在练的模拟题有可能很多都没有用。因为一直在变。如何应对变?一:注意思维的训练:发现问题。二:注意审题上下功夫,问什么答什么。不犯经验主义我们现在练的模拟题有可能很多都没有用。因为一直在如何发现问题?比较发现差异判断发现对错归纳发现规律批判发现问题如何发现问题?比较发现差异比较发现差异:很多不同归纳发现规律:中国走向衰落,西方走向崛起比较发现差异:很多不同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对秦阿房官的叙述在詩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綜合所給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审题:问什么答什么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审题:问什么答什么观点主语:阿房宫有没有修建?有没有建成?有没有被烧?观点主语:阿房宫示例:观点:秦阿旁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根据考生是否能够综合史料、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分别赋3~0分)阐释:《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旁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对阿旁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旁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根据考生是否能够采用文献、考古二重证据对所提结论进行充分的论述,分别赋7~0分)
因此,对秦阿旁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根据考生是否得出恰切的结论,分别赋2~0分)示例:(2)教学方面:1、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2、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3、历史事件逻辑的认识。4、史论结合的方法训练。(2)教学方面:1、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一、全国卷第42题的命题特点6.应考对策:当你把观点题练的差不多的时候,它改成考信息变化题,当你把这两类题练的都差不多的时候,高考开始考自拟论题了。我们好像总是慢了一步。我们好像做的都是无用功。
所以我们要找到不同和相同的规律。要找到42题的共性和规律,要静观其变。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一、二、试题回顾二、试题回顾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例1,论证历史问题
2013全国课标卷1--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例1,论证历史问题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42.(12分)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42.(12分)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二、解题三段式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例2,评论历史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例2,评论历史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提出不同观点;2.论述观点;3.再次说明观点;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例3,提出不同看法例3,提出不同看法【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2020高三历史考前辅导-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课件【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说明:从得高分的角度看,专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所以对其“合理性解读”更易于展开和获得高分。)(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3)再次说明观点:生产力诸要素的乘法效应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管理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生产管理进行论证,线索相对更清晰,也更有利于作答。选择什么要素,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熟悉的问题入手。)【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答案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
(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变化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劳动对象进行论证,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答案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赞同观点论证方案】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速度加快。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角度选取的世界近现代史正确的史实,并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有理论联系的论证。【赞同观点论证方案】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据李亚凡编《世界(1)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2017年全国卷I42题体现的命题趋势唯物史观问题意识(2)依托材料由观点变成了具体的史实,设问方式把考生思维的起点从史论推进到史实(3)答题论述的观点或论题由命题者制定发展到学生自行拟定由说明既有的历史问题到评论别人的观点再到说明自己的观点(4)评分标准趋于统一思想观点的深刻性、严谨性、开拓性;论据的典型性、充分性;史论结合的融合性和逻辑性(1)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如下:
42题评分标准:
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核心不变论证和探讨问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以史证论,因论据史核心不变论证和探讨问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高考模拟训练学生得分情况统计:
三、问题分析高考模拟训练学生得分情况统计:三、问题分析1,难以提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是考生失分的首要原因(论题不符或没有论题)2,未能进行符合题目要求的论证探讨,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审题不到位、史实不对、史实无关联等)3,书写不够规范4,时间和能力等因素,没有仔细作答学生失分的原因1,难以提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论题,是考生失分的首要原因(论题不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从2015年全国卷试题使用省区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纵观近6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命题呈现的材料中为观点1提供的有效信息要比为观点2提供的多,所以作答观点1相对难度较小,得分率往往较高。不足:缺少总结性评价;书写范围超出答题框限制。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四、全国卷第42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4)“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
理由:
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思路1.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2.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3.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四、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解题技巧指导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外因、外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具体解题技巧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一)题型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注意:(二)解题步骤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二)解题步骤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①同意或正确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①同意其中一种。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注意: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注意: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1、多角度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2、史论结合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有哪些方法:首先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其次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3】分段论述——第一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证;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小结:(三)答题要求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三)答题要求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4——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4为14~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2021学年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练习题-集
- 《急性咽炎》课件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 《行政法讲义》课件
- 《菱镁矿开采工艺》课件
- 护栏工程劳务作业内容及技术参数
- 《刑法分则的适用》课件
- 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经验总结计划
- 小学班主任工作经历总结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医院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抽奖券模板(可修改)
-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监测记录簿表(完整版)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 编织密度自动计算
- 硝酸及液体硝酸铵生产行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 瑶医目诊图-望面诊病图解-目诊
- 染色体标本的制作及组型观察
- 导游实务课件
- 艺术类核心期刊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