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的香港生活_第1页
闾丘露薇的香港生活_第2页
闾丘露薇的香港生活_第3页
闾丘露薇的香港生活_第4页
闾丘露薇的香港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闾丘露薇的香港生活文/文/罗小小摄影/覃斯波/link.php?linkid=22901&action=print在香港生活了18年的闾丘露薇,早已从港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香港人。她在香港的家,位于一片背山面海的地方,有着城市人向往的自然环境和好空气。她关心自己的邻居,关心社区周围发生的变化,用行动让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她说:“我这个年纪的人,如果放下一切,专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必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我可以做的就是分享与传播,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在香港生活了18年的闾丘露薇,早已从港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香港人。闾丘露薇的家位于新界大埔区,靠近罗湖,属于都市郊野。这里距离罗湖只有几站,很多深圳人都在此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这里最迷人的是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外,距离她供职的凤凰卫视香港总部很近,车程只需十分钟。现在,她在凤凰卫视担任采访总监。当闾丘把车泊在一棵巨大的、垂满胡须的榕树下时,我才发现她的寓所“自然”到何种地步了。爬上几步石梯,打开一个质朴、略带锈迹的铁门,就到了闾丘的家“野鸽居”。这座小型的私人住宅,大概有30多年的历史了。六户人家连成一排,三层楼的住宅隐蔽在小山坡后面,推门而出,即一片辽阔的海湾。2009年某天,闾丘来到香港的第14年,她陪同事看房,一不小心,从看客成了主人。“我的同事喜欢有豪华的lobby,我和先生则一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就喜欢上了。”走遍了世界各地,闾丘最终选择在叠翠堆绿的香港郊野安顿下来。为“上车盘”奋斗的岁月闾丘的家,静得没有一丁点儿声音。到门口,闾丘变得有点着急,她的小狗正在用双脚努力扒门。闾丘一边轻柔地数落这只叫“cookie”的母狗,一边打开房门。推门见海。客厅的窗,为近在咫尺的海做了一个景深,刚下过雨,海上云烟缭绕。“那座岛是八仙岭,在这边很有名,香港人经常去那边徒步。”闾丘坐在白色沙发上,搂着4岁的狗转了一个身,对着大海的方向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窝陷在沙发里的她,素颜,瘦小,全身只有灰黑二色。她的语速轻缓,声音里带着浅浅的笑意。谈话中,她时不时将水果嚼烂喂给cookie。这种慵懒闲散的状态,与电视或文字中那位时不时要目光炯炯、谈吐敏捷、思维锐利的知识女性,拉开了一段很长的距离。闾丘露薇时不时地给爱狗cookie喂嚼碎的水果,沙发里的她慵懒闲散的状态,与电视或文字中谈吐敏捷、思维锐利的知识女性,完全不同。这个家,上下三层,外加地下放映室和顶楼的大露台。半年时间,闾丘将家改造成现在的模样。进门是一个宋朝的柜子,改做了鞋柜,这是家里最古老的物件。客厅墙壁为明黄色,家具都是中英古典家具风格。英式的橱柜展示着各种茶,白色布艺沙发旁是一个狗窝,紧挨了一个日本明治时期的八角茶几。日式、泰式、中式和英式古典家具沉静地站在各个角落里。客厅壁炉上放了一幅老鹰的画,是成都年轻画家唐可的作品,闾丘告诉我们,这是朋友送的新居礼品。壁炉上放了三本英文书,最上面一本书——斯坦福大学政治学与传播学教授ShantoLyenga的《媒体政治》—终于有了主人的身份特色。夏季午后的家,只有闾丘和阿姨,再加上一只狗。房子干净,静谧,纤尘不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写作了大量的专栏,以及《不分东西》、《行走的玫瑰》和《利比亚战地日记》等书籍。7月初,她刚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专栏,讨论大学生租房的问题。专栏开门见山,写到她当年在深圳打工,和很多人一起合租农民房的经历。这些经历,正是构成现在的闾丘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她已经将自我放进社会去观察。自身移民香港的经历,租房、供楼的经历,正如她所说,代表了典型的香港中产阶层的处境。作为一个冷静的社会观察者,她不低看内地年轻人买房的艰辛,也不高看那些内地到香港买豪宅的大亨。“我和奶奶两个人住在9平方米不到的阁楼里。有时候,家里亲戚来,许多人还要挤在一起睡觉。”童年的记忆在她的心底留下了烙印,也形成了她对居所的最初认知,“很多从内地来香港的人都觉得香港人住得太小,我自己是从上海过来的,倒一直不觉得。”最近,她回了趟上海,顺便看望了以前的老邻居。闾丘从小和奶奶住在静安寺附近的石库门里。她家的老房子没有拆迁,一些老邻居依然住在没有卫生间、共享厨房的房子里。中学、大学时代,闾丘都是住宿生,七八个人睡上下铺。大学毕业到深圳,也是和其他人一起租住农民房。她当过会计、卖过汽水,租房子成为生活的常态。1995年,结婚了几年的闾丘露薇,手持一张单程证,从罗湖出关,到香港定居。红勘成为她在香港的第一间居所,只有一间大,要和房东夫妇一起共用客厅和卫生间。初来乍到的岁月,她因粤语不标准,常常被认为是台湾人,或者从国外回来的。每天清晨,她到茶餐厅要份公仔面,到了下午去快餐厅,要杯奶茶,或者喝个下午茶。在凤凰卫视,她跑过一段时间的本港新闻。正是到处报道香港岛、九龙、新界的新闻,使她对香港很快熟悉起来。语言、婚姻、孩子、工作,都让她高度粘合成一名新香港人了。渐渐地,她成为一个地道的香港人,爱上喝港式奶茶。每次出差回来,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杯大大的奶茶。某种意义上说,闾丘被人称赞的勇往直前的战地精神,与早年来香港的移民拓荒精神一脉相承。后来,生下女儿,她开始考虑置业。1999

年,她和当时的先生以200万港币买下了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前房东是在1997金融风暴时候买的,自己亏了100万港币卖给了他们。“房子自住,房价高低对我影响不大。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利息,香港利息最高的时候达到过10%。而在香港做记者是一份工资很低的工作,那时,我要用我和当时先生的一大半工资去供楼。每个月还银行贷款差不多2万港币,而且要还二十年。我非常努力去工作,最主要的是,我不能丢了这份工作,我要供楼,我要养孩子。”从供楼开始,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自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银行打工。2003年,是闾丘的大年。这年,她34岁。这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作为当时唯一的华人女记者,她因在巴格达地区出色的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的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同年,震动全国的Sars风波,对她和其他香港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香港中产者突然破产,直接睡到了马路上。不到4年时间,她的房子成为了负资产,她的房子曾跌到130万港币,价格跌到了她向银行贷款的数额了。闾丘露薇现在的身份是凤凰卫视采访总监。平时经常出差在外,回到香港,闾丘变成“家里蹲”。很多时候,闾丘只是坐在客厅或者阳台上,享受难得的清静。这段时间,正是香港经济不景气的岁月。她的日子过得很忐忑,担心公司裁员,自己失业。“粤语有句话很在理,‘手停,口停’。广东这边的人认为,如果一个人手上的工作停了,饭碗就保不住了。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在理。当时房价的升跌跟我没有关系,关键是要保住工作。那时候,我拼命工作,可以说是达到对职业的热诚。现在,我也可以很坦诚地说,也有生存的压力。我要靠努力工作,通过努力支撑一个稳定的家庭,至少要保住我的房子。”后来,和第一任丈夫离婚后,闾丘从家里搬出来,一个人租房子住了好几年。她在港岛住过,也在南丫岛住过,但出差拖着行李坐船坐地铁真的很不方便,不到2个月,浪漫臣服于现实,她从南丫岛搬离出来。2007年,她从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和现在的老公在九龙塘租下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寓。一年多以后,他们终于在海滩平缓、民风淳朴的乡郊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采访时,闾丘不时提及一些地道的粤语。总结自己的住房经历,她提到了—上车盘。“上车盘”,是香港房地产业行话,香港人把人生第一次置业,叫做“上车”。所谓上车盘,就是指性价比高、总价适合年轻人上车的楼盘。“在我看来,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工作、结婚、先买小小的房子,再卖掉,再供更大的楼,跟银行签更多的贷款。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我的这个年纪,基本财务自由了,不再担心丢掉工作,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与自然为邻每天清晨,闾丘起床推窗,直接看到洞梓山上的观音像。那是李嘉诚花了10亿港币捐赠的观音像,高达76米。如果没有这些大大的存在物,闾丘理想中的家可能更为宁静、逍遥。从闾丘家的底楼出去,有个小平台,旁边有小舢板和划艇,可以直接就划着出海。“我们买这个房子,房东把船送给我们,我们却一次也没有用过,就直接把船送给隔壁邻居了。我们就是看着别人划着船出去了,有时候我会看见有人过来潜泳和抓蟹。”从顶楼的阳台望出去,可以看到船湾海,左侧的白色观音像,是李嘉诚花了十亿港币捐赠建造的。平时,绕着全世界飞好几圈,回到香港,闾丘变成“家里蹲”。很多时候,闾丘只是坐在客厅,看到邻居出海,船行至海中央,就可以看到海星和扇贝,还可以直接捞鱼。到了深夜,她经常听到有人在她家楼下潜泳,发出悉悉索索的声音。更远一点,后面小山还会有野猪出没。周末,她和先生、孩子会开车到大美督吃顿饭。不靠海的一边,开满了海鲜饭店和BBQ店铺。一间乡野饭店打着“芭提雅”招牌,昭示着对东南亚海滩胜地的向往之心。饭店门外,停放数百上千、五颜六色的三轮车。开车再远一点,闾丘全家会开车到大美督某山脚,然后徒步爬八仙岭。闾丘偶尔也开车到八仙岭脚下,在尾段徒步,“只能走两三个小时”,不然太累了。看海,赏石,观日出、日落,感受山脉的浩瀚气势,这些宝贵的自然体验正是住在乡野的美好处。闾丘的家干净、静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写作了大量的专栏和书籍。聊天中,隔壁邻居两次来敲门。一次,邻居送来一串自家采摘回来的红提子;听说闾丘家来了客人,隔壁邻居又送来两只新鲜的牛油果。闾丘用柔柔的粤语,向老邻居道谢,一面回头,招呼自家的菲律宾阿姨,洗了水果给客人吃。闾丘告诉我:“这里的社区很温暖。六家人就是一个业主委员会,要一起开会,商量哪里需要装修。逢年过节,邻居一定要互相送礼,哪怕是一份饼干。”闾丘的邻居中最出名的即环保达人周兆祥。周兆祥是香港中文大学老师,20多年前,香港一家电视台将周兆祥一家四口不看电视、不用塑料袋的生活拍成节目,自此很多香港人称他为“环保战士”。闾丘开车带我们在大美督附近转悠,沿途到处有邻居“战斗”的痕迹。马路四周拉着周兆祥带领的环保团队反对龙尾滩改造的横幅,同样,道路两旁也挂着当地村民的横幅,上面赫然写着“假环保、真捣乱”的字样。横幅的较量,反映了大埔墟不同阶层的各种心态。客厅壁炉上放着成都年轻画家唐可的老鹰画作,这也是朋友送给闾丘的新居礼物。最近,香港通过决议要在龙尾滩建造一个沙滩公园。这项决策,受到大埔墟村民的赞成,郊区的商业化必定推动他们的经济收入。而对于从城市搬迁到乡村的中产阶层来说,则意味着失去了一份宁静。此外,闾丘和她的邻居最担心的是交通问题,“我们现在的路是单车道,如果游人增加,道路也必定承受不了。当然,还有一个环保议题,那就是海水是否会受到污染。如果沙子运过来,这里海滩的许多珍稀鱼类会受到破坏。”这件事情对她带来的变化就是,她不停关心邻居的动向。“正是自己身边的事,才让我意识到自己是香港人。现在,如果你跟我讲上海发生的事情,我会有兴趣,但觉得离我很远了。”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当她采访一些参与抗议天星码头的年轻人时,除了意识到香港公民的社会力量逐渐增强外,她发现自己也悄然改变了。以观察者的身份,闾丘介入从反对拆除天星码头钟楼、保卫皇后码头,到反高铁等一系列本土事件。闾丘的家共三层,外加地下放映室和顶楼的大露台,她用半年时间将家改造成现在的模样。“只有当你把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家,才会关心这个城市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自己是否接受,才会急切地希望找到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或去支持那些为自己发出声音的人和团队,才会去关心那些不愿意接受这些变化的陌生人。如果有一天,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的时候,才会有素不相识的人站出来支持自己。”这段话,是新闻人闾丘在《不分东西》里的一段话,表达了她对“我是香港人”这一身份的认真理解和思考。经过10年的心理准备,闾丘自信自己不再仅仅是法理上的香港人,她开始做真正的香港人了。她开设了一个“我是闾丘”的微信公共账号,专门介绍一些僻静、地道的香港所在。她喜欢市井气息的湾仔,喜欢中环山上的一些老街,没有商铺、奢侈品,也没有游客。对话闾丘露薇“三十岁以后更加自信”闾丘和邻居关系和睦,六家人组成一个业主委员会,一起开会商量哪里需要装修。逢年过节,邻居之间要互相送礼,哪怕是一份饼干。Q:最近,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仅有4%的女性敢说自己是美丽的,而小时候的每个人,都是真实地、自信地表现自己。你怎么看待女性随着年龄递增自信心减弱这个问题?A:我不知道这个调查的问题是如何设定的,往往问题的设定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其实拿我自己来说,我会觉得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否美丽,那是外人的定义和观感,我在乎的是是否满意自己的发型、服饰、体态、肤色,因为这是我自己可控的,并且可以按照个人喜好来调整。至于年轻递增,到底是自信增加还是减弱,我的经历是,在三十岁之前可能是信心满满往下减弱的。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少,人生经验也不多,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些审美标准所影响,于是变得有些过于跟随所谓的潮流。那个时候,会喜欢看心理书籍、时尚杂志,依靠别人的建议来决定自己要哪些。但是在三十岁之后,尤其是现在,我觉得自信的原因在于见识确实多了,经验也积累得多了,对于自己也终于了解了,对于外界的欲望减少,于是对于别人的观感没有那样的在乎了。说到底,就是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明白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而且,从我身边的朋友来看,和我有同样心路历程的人是很多的。闾丘利用时间的秘诀是,工作归工作,休息归休息,工作日将时间安排紧凑些,休息日尽量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Q:作为职业女性,你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健康和精力。你目前如何保持自己的作息时间?A:我尽量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要做到这点,就是要提升做每件事情的效率,不拖拉,合理安排时间。我会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比如要写的专栏,要完成的某件事情,需要读的书籍,尽量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一点,这样就可以让休息归休息,工作归工作。休息天尽量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吃饭、逛街、看电影,不去思考太多的事情,让自己的脑子清空一下。Q:“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是《行走的玫瑰》里你写下的一段文字。事隔两年,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A:我这个年纪的人,如果放下一切专心过自己的小日子,用家人的话来说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必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而我可以做的,就是分享和传播,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但是即便是这样,我想我的前提在于—不能影响到家庭生活。而我幸运的是,家人给予充分的支持,并且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保持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的共识,这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太大冲突的原因。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是努力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有正义感、同情心、责任心,具备勇气和宽容心,并且愿意通过学习不段提升学识和个人修养的人。(吴佳霖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来源《外滩画报》2013-07-3017:33:00总第551期闾丘露薇闾丘露薇[2]:(公元1969~今),女;上海人。闾丘露薇是一位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闾丘露薇于1992年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前往其母亲在深圳所开办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但是由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无法挽回失败的局面,不久之后公司关闭。随后其母亲离开深圳,重新去了香港,而闾丘露薇和其同学则找到了一份为海南一家汽水厂在深圳市场的汽水推销员工作。这段时间由于经济压力,她租住在深圳的农民房中,之后也曾经从事过倒卖文化衫及手表等销售短期工作。期间曾面试一份会计师事务所的英文翻译一职,由于对专业英文词汇不熟悉,未获聘用。受此打击后在工作之余,闾丘露薇通过参加会计师培训班来自学,终于在1992年11月凭借流利的英语和参加会计师培训班的经历,被著名的深圳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聘用。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后,经过一年的培训正式上班。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一开始的工作是负责,闾丘露薇参加并通过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资格考试,升为高级审计员1995年闾丘露薇与丈夫一起移民香港,应聘成为香港传讯电视中天频道的翻译。1995年,闾丘露薇与丈夫一起移民香港,应聘成为香港传讯电视中天频道的翻译。由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三个月后,她跳槽到TVBS任电视记者,在此工作了一年之后,由于TVBS是面向台湾观众而且节目题材受到限制,又于1997年6月和同事曾瀞漪一起跟随其上司加盟开播不久的凤凰卫视新闻时事节目《时事直通车》,成为凤凰卫视的第一批记者。除了继续其新闻采访工作之外还主持一档财经节目--《经贸周刊》并受到好评,随后在全球采访过多次重大事件。2001年11月,阿富汗战争开始,凤凰卫视决定派人前往采访,闾丘露薇率先报名,这是其第一次的战地采访,同时也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此举让许多观众记住了闾丘露薇这个名字,甚至得到了朱镕基的关注。2006年7月25日,闾丘露薇拿到了尼曼奖学金(NiemanFellowship),暂时离开凤凰卫视,前往哈佛大学留学。一年之后的2007年5月31日,闾丘露薇从美国返回香港,6月11日晚10点出现在了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时间》节目出任主持人。2007年5月闾丘露薇在美国与朋友一起开办了新闻网站“一五一十部落”。后取得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硕士学位,1997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