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_第1页
孙子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_第2页
孙子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子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战争的胜负,除了取决于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客观条件之外,还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光有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无主动在手,也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因此,历来兵家都十分重视争取战争主动权。《尉缭子•战威》说:“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毛主席总结古今战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更为深刻地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以上这些论述十分深刻,然而,它们的源头却在《孙子兵法》之中。这部兵书的《虚实篇》中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和左右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和左右。这里"致人”(调动和左右敌人)可以理解为,在战前能争得支配战局的有利态势;在战中能有决定自己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并有调动支配敌军使之不自由的主动权。孙子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左右战局,改变敌我强弱态势,驾驶战争,赢得主动。那么,孙子是如何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呢?一、先处战地,以逸待劳孙子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凡先达到战场迎战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而一定的空间,就是战区,它的地理特点影响军队作战的形式和战术的运用,因此,必须巧妙地选择和利用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地理环境,这关系到主动地位的取得。在战场上,先敌行动,首先到达战地,先敌准备,先敌展开,必然形成以逸待劳之势。一个国家防备外敌入侵,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必然会处于主动态势。相反,若敌人先处战地,而我方后至,士马劳倦,势必被动。因此,先处战地就为战争赢得了主动,就为胜利打下了基础。古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形象描述了占据有利地形的重要性。首先,如果先到达战场,有助于进行修筑工事,进行充分的准备。其次,如果是遭遇战的话,先占据有利地形的一方就能够占据主动,把遭遇战变为攻防战。尤其是古代冷兵器时代,占据有利地形显得尤为重要。孙子曾经提到“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敌军占领山地你就不要迎攻,敌军背靠高地你就不要正面迎击。最后,能够以逸待劳,敌人喘息未定,便予以迎头痛击,总是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派大将胡阳进攻赵国的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秦军考虑非常周密,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侦知秦军这一部署,从邯郸出发才30里就下令安营扎寨,命令军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的姿态。并且命令部队说:“有以军事谏者死。”军中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了。这样,一直过了28天,而且再次增筑营垒。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以好饭食招待后把他放走。间谍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非常高兴,认为赵军要放弃阏与,只保邯郸,放松了警惕。在送走秦车间谍以后,赵奢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听说赵奢巳至阏与,如梦方醒,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由于赵军远离后方,孤军独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这时,赵军中有一位名叫许历的军士,进见赵奢,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此次战役,使威行诸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之覆辙。二、出其必趋,攻其必救出兵要攻打敌人必然援救的地方。孙子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如果我军要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与我作战,那是因为我进攻的是敌人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打,稍加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那是因为我诱使敌人改变了他预定的进攻方向。这一思想典型反映在围魏救赵的战例当中。公元前354年,魏国派20万大军,由庞涓为将攻赵,目的是想一举灭赵。齐将田忌想领兵直趋赵都,解邯郸之围。可是军师孙膑却说:“要排解互殴狠斗,万不可卷入打成一团。而是避开双方拳脚来往的地方,只需伺机用拳猛袭其中一方的腹部,待挨揍的人双手捂着肚子跪下,这场架自然就解开了。现在魏国出兵邯郸,首都大梁必定空虚,何不乘此攻机大梁,魏军必会赶回相救。这样做,岂不是既解了赵国的危害,同时还叫魏国受到窘困的弊害吗?”于是,齐国派军直捣大梁,当时由于魏国主力都在外作战,大梁防守空虚,由于大梁在魏国的地位十分重要,魏王一天下多道诏书召庞涓回救。庞涓在马上要攻下邯郸的情况下,不得不回师大梁。齐军在从邯郸到大梁的必经之地桂陵(今天河南新乡长垣)以逸待劳,大破魏军,魏国从此元气大伤。围魏救赵可以说是千古一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例,后来被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被无数次的运用,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毛主席也曾借鉴这一战例指挥作战。1929年1月,蒋介石命何键纠集湘、赣2省国民党军队3万余人,5路并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企图一举消灭井冈山红军。在此生死存亡关头,毛主席提出:“我们既要保住红军,又要保住根据地,那只能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它是击破敌人‘会剿"惟一切实可行的策略,也是确保井冈山红旗始终不倒的最积极的方针。”他还解释说,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国并不派兵去邯郸,却反过来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结果魏军不得不回国救援,赵国都城也就此解围。大家赞同毛主席的“围魏救赵”之计,决定毛主席、朱德、陈毅率领红4军主力迂回敌后,向赣南闽西进军;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会同井冈山地方武装坚守井冈山。红4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打乱了何键的部署,何键急忙追击堵截,红4军在大柏地一战打败敌军。陈毅曾说,大柏地一战“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三、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孙子说,“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能预知交战的地点、时间,就能占据战争主动权,可以跋涉千里去同敌人作战;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时间,就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锋不能救后卫,后卫不能救前锋。知战之地与知战之日就是预知交战的地点时间,这是关乎战争胜利的时空问题。应该看到,如果在战争指导上不能预知战日,预知战地,它所丧失的主动地位就会影响全局。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战争初期未能预知战日,一度丧失主动,损失惨重。1938年9月,英、法、德、意4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了德国。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希特勒共同签字的4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所以,当1938年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其实,这是希特勒使用的“声东击西”的手法。英法可以说是不知战地,不知战日;而就是在慕尼黑会议时,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终有一天我们将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德意可以说早就做好战争的筹划,既知战之地,也知战之日。1939年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