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教案_第1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教案_第2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教案_第3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教案_第4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中国经济呈现持续回升态势过去一年,我国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今年以来,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并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继续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在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近期发布,11、1%的经济增速显示出中国经济态势总体良好。第一季度11.9%,第二季度回落至10.3%,这是正常增长区间的适度回落,有利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牺牲一点速度来换取更长期、更健康的增长。经济总量在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了第二把交椅,成为老二日本不服,说统计局造假,只相当于日本三分之一。二是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加快恢复;2009年11月进出口都出现正增长。三是抗旱救灾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国家气象局称今年是几十年来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年份,地质灾害比上年增加了926%,对农业影响最大。四是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势头良好;五是财政金融平稳运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六是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大,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我区上半年经济持续向好。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继续强基础,重民生,扩内需,保增长,强力实施“四个带动”战略,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延续2009年下半年逐步回升的态势。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44.7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中国实施一揽子计划,不仅保持了本国经济稳定和较快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之时,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迅速回稳和保持较快增长,极大地增强了世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劲增长动力。2009年中国实现进口10056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减少了1020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中国实现进口766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7.2%,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26亿美元。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为跨国公司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为主要经济体和周边国家创造了大量需求,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在困难重重地情况下,承担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困难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它们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我们对美国帮助最大。从2008年末以来,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现在我们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额始终保持在八千亿美金,借给美国政府八千亿美金是什么含义?合5.4—5.5万亿人民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咱们津津乐道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拿出四万亿,分三年投入,刺激我们国家的经济,刺激咱们家的经济四万亿,借给美国人刺激他们家经济5.5万亿,比刺激咱们自己经济还多35%。是不是美国的航空母舰等着中国人去修呢?这事想起来,晚上睡不着觉,我觉得怪,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最大的发达国家,怎么一不留神的工夫我们成了黄世仁,美国成了杨白劳了,其实找中国借钱的还不只它一个,还有很多人,比如欧洲的法国也来借钱,中国说不行啊,世界金融危机是你们发达国家造成的,稳定世界经济你们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不能指望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给你们扛着。他的总统姓萨,萨总统很郁闷,美国人借钱就借,我们法国人借钱就不借,你以为我们法国人不会讹人啊,我非讹你一回。他想了一个讹人的招,什么招?企业家们都没听说,他说他想见达赖,可是这个萨总统没整明白一件事,美国人之所以能借着钱因为美国人手里攥着大猫,美国人刚摸了一张尖就想抠底,那哪有戏?你见达赖,中国空客的订单先无限期推迟,中国定了麦道787,57架,空客380什么时候定不知道,等等再说。空客和麦道两家在这个巨型客机上的竞争孰胜孰负不取决于他们谁的资本实力强大,不取决于谁的研发能力更雄厚,就取决于一件事,中国买谁的飞机?去年温总理到欧洲访问,欧洲有一个评论环法旅行,围着转那么一圈,温总理第一站就上了法国北面的德国,德国的总理一见温总理来了,热情,温先生来了,你赶紧坐,我给你沏茶。温总理说不用忙活,我来就打听一句话,说清楚我就走。你说西藏这个地方是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要说是呢,中国的赴欧采购团正在首都国际机场集结待命,我这就给他们发个短信,这就过来了。您要说不是呢,中国有一句话叫话不投机半句多,咱俩不投缘,我也就甭坐,您甭沏茶,咱俩拉倒。总理说那哪能不是啊,拉着温总理,别走,别走,谁要说不是我跟他急。就有了一个中德联合声明。你别以为我开玩笑,一个月前,墨客尔总理连任,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能够连任是很不容易的,基础之一就是金融危机的德中关系上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态度。这是此其一。总之,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无论从实体经济领域看、还是从财政金融领域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是造福当代、利于后人、惠及世界的正确选择。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持续增加、价格基本稳定的良好格局。二季度后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回落,主要是基数影响和主动调控的结果。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将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

(温总理9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二)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虽然这个开局确实不错,但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但是)但是,“但是”这俩字太厉害了,中国词丛出不穷,康熙字典就30多万个词条,现在90后又发明很多火星语,一般人听不懂,最厉害的词就是“但是”,领导找你谈话前二十分钟都不用太在意,他一说“但是”你就得把耳朵竖起来了。前面我们讲到我们国家在克服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要看到,经济快速增长较大程度上还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在显现。1.产能过剩问题将加剧,影响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效益上一轮持续6年的投资高增长及最近的投资大幅回升,在支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明显的产能过剩压力。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重化工业品的产能过剩,其有两个特点:一是产能过剩集中在高耗能、技术档次低的重化工业品上。据估计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2008年,中国产五亿多吨钢,世界排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位的四个产钢大国的产量加一块没有中国一个国家多。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不仅对节能降耗任务的完成产生很大压力,而且将严重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二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产能过剩问题在2010年、2011年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其会带来以下三大问题:(1)影响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伴随着通货紧缩,这对宏观经济稳定和企业效益的改善都是十分不利的。(2)明显降低企业效益,影响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投资增长会明显乏力。(3)会导致大量的失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消费的可持续增长。2.结构性矛盾继续累积将严重影响下一轮经济增长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在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和国内经济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显得更加突出。当前最主要的结构性矛盾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不仅整体城市化率偏低,而且非完全城市化(1.5亿左右的农民工)的比重较高,这既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又造成很大的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性;产业综合竞争力严重偏低,世界100种名牌产品,中国没占一个。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创造了十分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优势,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加工链的低端,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且重化工业品生产处于两头的低端,即主要是从事最前端的原料生产、初加工,最末端的组装,中端研发、设计、产业化等薄弱;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国民收入严重偏向于资本与政府,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这对社会公平和消费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3.资产泡沫化的风险在加大与许多人担心通货膨胀不同,笔者更加担心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可能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信贷大量投放及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实体经济难以出现持续高增长的情况下,只能有一个“出口”,那就是冲击虚拟经济领域,如大量资金会选择流入“房市”,形成房地产泡沫,同时,投资快、消费慢又使实体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本文认为,如果真的形成这种“实缩虚胀”局面,那会相当麻烦,即可能导致持续化的货币“不经意的”大量供应,使资产泡沫越滚越大,这同样会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甚至发生严重的金融或经济危机,由美国次债危机爆发而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美国的教训是:在低通胀条件下,政策制定者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由于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较低,使得判断经济是否过热或出现严重失衡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尺度,因而容易出现经济已经过热但“温度计“(通货膨胀水平)却没有显示出来,从而导致宏观调控决策明显滞后;二是资产泡沫不同于常规的通货膨胀,它对政策的压力小,通货膨胀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会产生即时性的负面影响,因而对其担心的信息会很快传导到政策制定者面前,使其感到巨大的压力。但资产泡沫不同,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特别是投资者来讲资产价格膨胀是获得”暴利性收入“的好机会,同时,它通过财富效应对经济产生很强的短期促进效应,因而受到大多数人及政府的欢迎,由此政府便对资产泡沫采取不干预政策。正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犯这两种错误,最后酿成了世界金融大危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其还会带来一个十分严重的后果:社会资金和人才都倾向于投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投资将会明显不足,这会加剧经济的失衡,致使经济增长后劲不足。4.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对我国的贸易复苏将形成较大压力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凸显,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受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的压力,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世界复苏进程放慢。希腊、西班牙、英国深陷其中。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外部因素是不可控因素,从而需要充分考虑潜在的最坏情况。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进程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处于一种相对缓和与未知动荡并存的状态。一是高失业。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失业水平创下新高,并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状况更为糟糕。美国2010年4月的失业率为9.9%,接近去年底10%的历史高位,离全面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统计,自2007年12月陷入经济衰退至今,美国新增失业人口已超过800万人,超过40%的失业人员连续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停留在失业状态。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欧盟27国的失业率为9.6%,其中失业率最高的是拉脱维亚(21.6%)和西班牙(19%)。日本2010年3月的失业率也维持在5%的较高水平。这种无就业增长必然带来国内需求疲软,导致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高赤字。过去一年中,各国政府为避免经济衰退纷纷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或加剧了财政赤字问题。在欧盟27国中,目前希腊的预算赤字已经相当于其GDP的12%左右,远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除希腊外,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的预算赤字比例也都接近或超过10%。近期,标准普尔相继调低了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主权信用。这些国家的GDP占欧元区的35%左右,一旦债务危机加剧,极有可能给全球经济复苏造成很大拖累。尽管近期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决定设立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但是市场对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担忧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引发全球股市震荡调整。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日本政府的公共债务总额也已经达到其GDP的2倍多,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0个成员国中居于首位。三是高壁垒。2009年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快速蔓延。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2009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预计达230至250起,同比增长11%-20%;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则达到41起,同比增长高达193%。并且,发达国家又滋生出一些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购买本国货、滥用本国货币贬值、施压外国汇率调整、实施碳关税等。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寄望于扩大出口,来起到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在2010年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未来5年实现出口翻一番以创造200多万个工作岗位的目标,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试图重塑其先进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这对以“世界工厂”著称的中国制造当然是直接的威胁。2009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从我国进口的轮胎实施特殊保护措施,之后不久,美国钢铁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某些钢管征收最高9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陡然加大。这既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遗症,也是世界经济正逐步进入危机后时代,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新的对华抑制政策的反映。笔者估计2010年很可能是国际贸易摩擦集中爆发期,而我国将首当其冲:与强劲复苏或一般性周期性复苏不同,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下呈现的全球弱势复苏态势,不仅不会减弱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相反,会加剧各国的贸易保护倾向。一些新式的且带有较大隐蔽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会层出不穷。美国带头搞贸易保护主义,其他国家也会仿效,2009年上半年有15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了60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高达83亿美元,其中不仅有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印度、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高,涉及产品越来越多,涉案金额也越来越高。不难预料,未来几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明显抬头,从而威胁着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中国外贸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四是低消费。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发达国家居民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一直处于调整和修复之中,短期内需求不会有大的提升。2010年3月,欧元区零售销售额环比维持不变,而2月则是环比下跌0.6%。同期,日本居民工资收入也继续下降,为连续第21个月下降,这表明日本以出口带动的经济复苏并没有给工人带来大的好处。收入状况的恶化导致消费者继续对支出保持谨慎,2月份日本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只有39.8,尽管有极低幅度的向上调整,但是在工资处于如此低位的情况下,消费支出可能要到2011年才会出现实质性增长。世界经济呈现出的“三高一低现象,使我国经济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因素,尤其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更大的挑战。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2007-2009年分别为66.3%、60.6%、65.8%。如此高的依存度在人口1亿人以上的大国或广大国内市场的大国中,是少见的。如2009年美国外贸依存度为23%,日本为30.5%,印度为37.1%,巴西为21.8%,南非为25.1%,俄罗斯为44.8%。我们太高了,外贸面临的形势就更严峻。世界上80%的日用工业品是从中国进口的,所以世界经济一有风吹草动,我们都感觉振动。我们最大的出口国是美国,美国的消费水平占全球的18.2%,它的消费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很大,一旦美国消费下滑,全球经济就会下滑。更何况是我们最大出口国。二、科学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具体手段。包括两大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其中扩张性政策多用于经济萧条时期;紧缩性政策多用于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是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采取的政策。其中财政收入主要指税收;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政府兴办的公共工程和转移支付。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最终带动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税和减少政府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来调整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进而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目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放松银根,扩大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即抽紧银根,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进而压缩总需求。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当前的宏观调控目标是什么而不断进行调整。(二)科学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稳定经济,通过制定松的或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波动,避免经济过冷或过热,减少失业,保持经济的稳定。我国政府一直着力于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具体运用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或者侧重哪一方面,根据具体形势而定。一般来说,政府要让经济降温,多使用货币政策,而升温主要使用财政政策。们由物理的惯性引入到经济学中,讲到经济的运行是有惯性的,经济政策的执行也是有惯性的。请记住,经济政策的推出,不会马上令行禁止,所以就引出了一个经济学概念"时滞"。财政政策的时滞相对较短。具体的,大家熟悉的,5月30日的凌晨,把咱们交易的印花税提高了千分之二的百分点,所以我们的股市狂跌。我们又讲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一个看不见得金融的传导机制,所以它的时滞相对较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起到作用。财政政策时滞短、货币政策时滞长。正因为他们的时滞有如此的区别,所以在使用上就有这样的区别。1993年当中国的经济再度过热,通货膨胀率高达22%的时候,当时是朱镕基同志主持工作,就推出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让中国的经济降温。为什么要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降温呢?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长,来得慢,它的负面效应就少一些。而我们知道,1998天中国的经济跌到了低谷中,中国政府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要用财政政策来让中国的经济升温呢?是因为财政政策的时滞短,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中国的经济升温。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对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一种学习,它把中国经济的建设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大家回顾一下,过去几年也是这样。全国把基础设施作为重点,西部大开发又把基础设施作为重中之重。中国政府在1998年第一次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于执行了五年的财政政策,在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终于走出低谷。但没想到,在2004年的5月份又出现了局部过热,中央就开始踩刹车了。这是在讲中国的一个案例,有没有普遍的意义呢?我给大家举一个美国的事情。2003年小布什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那个时候美国推出了它的财政政策,这也是要让美国的经济升温。因为财政政策来得比较快,所以采用它。2003年大家可以翻一翻中国的旧报纸,在评论十大国际新闻的时候,讲到小布什推出它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的经济出现明显的升温趋势。到了2004年的6月份,美国的经济又出现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是格林斯潘一再地提高美国的利息率,总共提了17次,使存款利率达到了5.25%。17次的提高利息率干什么呢?这是货币政策的降温。是因为货币政策来得比较温柔。就连格林斯潘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人说他在教小布什跳小步。中国政府降温使用货币政策,美国政府降温使用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升温使用财政政策,中国政府升温也使用财政政策。是因为这个政策本身有这样的特征。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这是主要的。但凡每一个国家的政府要让经济降温,多使用货币政策,而升温主要使用财政政策。有了这么一个基本的说法之后,我来给大家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一个判断。中国的经济从2004年开始,经济增长率为9.5%,后来温总理是希望踩几脚刹车,让中国的经济适当降温。让中国经济降温的主要做法就是"货币政策"。所以,请大家关注这几年货币政策的变化。比如,2004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结束了十年的降息,第一次提高了利息率。我们从1993年过热,1994年开始到2004年是一到八次的降息。原来是10.98的存款利率,相当于11%的年利率,后来降到了1.98,还要加2%的利息税,算下来是1.58%的利息率。当时,一到八次降息,是为了让经济适当地升温。而我们说在2004年中国的经济受到如此这般影响的情况下,结束了十年的降息,第一次提息,提了0.27个百分点。当时,大家称作为是一个"暖冬",2004、2005年就提了一次息就过去了。现在,我把2006、2007年的情况给大家说一下。先说2006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人意料地说:要把经济增长率调整为8%,当时大家还在揣摩中央到底要怎样?但是没想到,政府预期为8%,实际运行为10.2%,显然政府一定要出台政策。所以,4月28日,央行第二次加息。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贷款利率,没有提高存款利率。这个提高显然系想调控经济。1-6月份盘点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居然达到了10.4%,所以,七、八月份提高存款准备金,都是希望让经济降温。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效果的时候,8月19日,第二次提息。在一年内两次提息,这是一个创举。在当前日益严峻、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灵活审慎的定位调整和组合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由2008年初的“防过热、防通胀”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年底的“保增长”,政策出台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09年开始,中国财政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投资,扩大信贷规模,是为克服危机,实现保八目标。2010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的中心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将称未来政策调控的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运用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认识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发挥。不能把宏观经济政策看作是万能的,是长期的。因为资源配置还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近几年来我们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深化改革,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竞争秩序来配置资源的原因。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政府联手干预这么强烈,动辄几千亿、几万亿的救市计划,但它的主流经济学家和政策的主导者仍反复强调,政府干预的力量再大也只能是弥补市场失灵,而不能代替市场,否则,带来的灾难比市场失灵可能还要深重。我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在中国,改革带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的深入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这一点,我们不能动摇。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确实证明了这一条。

这些政策不能长期的用于刺激经济的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的时候,当时日本经济面临的情况有很多和我们当前是类似的,当时日本也是贸易大规模的赤字,美国是大规模逆差,主要是美日之间,现在日本经济自己讲,他们是一种被动的经济,因为它的内需是很有限的,但是它的生产能力非常大,美国是三亿人口,日本只有1.3亿,日本人口现在是负增长,老龄化,美国每年都有几百万移民,当然,他们的经济总量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相对人口来讲,经济总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要靠出口。过去是靠美国,过去说美国一感冒,日本就要打喷嚏,现在讲主要靠中国,中国如果经济恢复了,它的出口就有希望了。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他们由于担心经济迅速的下滑,大家都知道,日本从战后一个阶段一直到70年代中期,有一个日本奇迹,在国际上都叫日本奇迹,增长非常快,连续二十几年维持非常高的增长速度,所以,他们不甘心这样一种速度,希望回到往日的辉煌,结果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日本资产的泡沫,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就是日本停滞的十年,他们最近的十年是停滞的十年。由于当事国度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美国、欧洲都在采取一些措施刺激自己的经济增长,日本看不出有什么更多的措施,为什么?因为它的政策空间已经很小了。美联储可以降低利率,但是日本的利率早就是零,它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180%。一直是长期的靠赤字来刺激经济增长,恐怕也不是回事。所以,我们要借鉴当年日本的教训,实现一种经济自主的,不加任何经济刺激计划的增长。这是比较健康的增长,哪怕这种增长速度低一点,否则今后调整起来的难度恐怕更大。二是正确理解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在于一年或者两年的高增长,关键是这种增长能不能持续下去,哪怕7%,6%,甚至降到5%,我们曾经计算过,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速度,7%,6%,每隔五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的话,即使这样,到2030年左右,那时候我们国家会达到人口高峰,到那个时候我们的GDP也会达到120万亿人民币,考虑到汇率的因素相当于20—30万亿美元,人均达到1.5,1.3,甚至两万美元,那就相当不得了了。关键是增长能不能持续,别出现日本式的停滞的十年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如果结构调整不下来,可能一年两年速度上去了,但是长期到某一个点集中爆发增长,链条可能就会断裂。所以,从这个目标出发,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出发,要推动需求产业城乡区域以及要素、投入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因为这些结构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光是说一个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三、破解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困局:综合治理与制度建设我们认为,在稳增长中调结构,在解难题中促转变,在风险最小化下求效果最大化,应该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对经济失衡困局、谋求经济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经济出现的短期小幅波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实现8%、9%乃至两位数增长不是一个大的难题,所以应该在经济形势好转、复苏势头巩固的背景下,更加关注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加强其改革的力度。为此,我们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提出以“稳政策、调分配、拉两头、优中间、扩内需、促出口”为导向的18字宏观综合治理方针。当然,根本的根本还在于加强长效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关系,特别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促进政府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从而建立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使之能同时达到效率、公平与和谐发展。(一)采取六大综合治理方针,兼顾稳增长调结构第一、稳政策。中国经济总是陷于大起大落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大起大落,其根源在于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政府的过度干预不会造就一个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只会让市场低效,并且滋生寻租和腐败的空间。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核心就是要减少政府频繁的短期宏观调控,代之以加强长效的市场制度建设,这也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股市和楼市就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在很大程度上由政策调控,总是大起大落。股市相对稳定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股市不稳,大幅度下滑,会大幅减少家庭资产,加上居民的现期收入上不去,生(生计)、老(养老)、病(治病)、居(居住)、教(子女的教育)等消费预期不断增加,现期的消费就会受到挤压,内需不足的情况会不断恶化。再看楼市,自2003年国务院发布18号文\o""[①]以来,政府每年都会出台若干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但是总给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不可否认,房地产行业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房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问题,近期又伴随着房价上升过快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不是频繁的价格管理和政策手段,而是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长效制度建设。国务院于4月14日公布的“新国四条”\o""[③]及4月17日的“新国十条”\o""[④],尽管有一些好的措施,与我们的建议有重叠之处,但我们对其将政策目标瞄准高房价,而不是房地产市场严重的结构失衡,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非法律定义的行政手段感到担忧。它可能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而且会破坏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激化供求失衡的矛盾。如果房价被人为遏制,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和生产激励,也就无法保证有效供给。第二、调分配。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蛋糕”的快速变大,但是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程度却日益加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与民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居民收入比重由1988年70.5%的最高点下降至2007年的59.1%,国家财政收入在1993年至2008年之间的平均增速超过19%,大大超过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政府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好处远远多于居民收入,且财政支出又大多用在推动GDP增长和自我消费上,而不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事业上,使得老百姓捂住钱袋子不愿消费;二是贫与富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基尼系数由1982年的0.249拉大到2008年的0.47,社会各阶层的差距越拉越大,因制度性利益冲突和不均等而产生各种矛盾趋于尖锐化,已成为很多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主要直接源头,如不加重视将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三是城与乡的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7倍增至2009年的3.33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固化和加剧的趋势。这些问题不解决,都将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毋庸置疑,收入分配改革必须要谋划长远,但久拖不决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短期内还是应该拿出若干能够起到实效的具体措施。建议政府下大决心从国企收入分配改革、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等硬骨头入手,促进政府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首要的是,改革现有的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将大部分国有收益真正转移到公共支出领域,如充实到社保中去,让作为国有资产名义所有者的全民,真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其次,应该提高起征点、降低税率、建立必要的减免退税机制,切实降低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税负,同时开征(或加大)资源税、房产税、遗产税等国际经验表明可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税种等,让税收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三、拉两头。首先,我们认为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使粮食供给保持稳定增长,建立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8亿农民的消费能力,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当然,我们更应该将三农问题置于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这才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其次,我们认为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45%左右比重不仅与成熟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都低不少。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通常占GDP的65%以上,而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水平也都在55%以上。相对而言,服务业对能源、资源等要素的消耗较低,它并不会像需要大量基本原材料投入的行业一样,由于当前持续高企的原材料价格而显著地引致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货膨胀。相反地,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并可以减轻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过度膨胀所引致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则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变。第四、优中间。经济金融危机的一个作用,就是促使我们下决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深层次的结构优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主体第二产业而言,一要引导和支持工业部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端优势工业产业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方面应注意充分发挥民企的作用。因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往往不计成本,在动机上可能是忽视经济效益的,也许在某些特定领域或特定目标上能成功,但不会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经济。相反,以民企为主体的创新体制,由于对利润和效益的密切关注,以及分散决策所需的信息量较少,使得它更容易导致整体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二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基础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实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改变国有垄断行业封闭、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继续扩大民营资本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让其进入原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促进市场竞争,让生产要素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以提升整个经济的效益和效率。由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而形成的竞争和创新文化,促使创新型大企业不断涌现,也正是发达国家保持强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充满活力和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一国经济很可能是没有希望的。数据也显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规章。比如,新《劳动合同法》无论是从出台时机还是立法依据都很有问题,使得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用工体制僵化,生存空间恶化,属于典型的好心办坏事。究其原因,就是用热情和愿望替代了经济规律,政府在不该管的地方管得太死太细,结果导致有法必依则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有法不依则法律威严受损的两难局面。建议对大、中、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避免用《劳动合同法》这样的“一刀切”做法,挤压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极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而无法大量吸收过剩的农业人口以促进城市化转型。第五、扩内需。可以预期,一直以来支撑中国增长模式的外部需求在未来几年内都将会比较疲软,原因在于主导全球经济消费需求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居民家庭当前都面临着去杠杆化和重建储蓄等重要任务。因而,当务之急是促进从外需支撑的出口型发展模式向内需支撑的消费型发展模式转变。如果说前述的调分配可以增加居民的购买能力,那么要真正有效激活消费需求,还需要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通过一次性转移支付或财政补贴来扩大居民的“半强制性消费”,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这种补贴性消费行为一旦长期化,将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并且会为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筑高藩篱。扩内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刺激农村消费。即城乡二元化在加深。除了上世纪80年代初和2006年以来的一段时间,中国农民的实际收入有比较大的改善之外,其他时间农民实际收入的提升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严重地不相匹配。农民得到改革发展、经济发展的好处相对少一些,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了。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2%左右,即中国大约有58%的人口收入增长很迟钝。因此,中国13亿人口这么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它的市场需求的增量主要依靠42%的城市居民的需求来拉动,而58%的农村居民的需求,也就是它的收入长期停滞或增长迟缓,这就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在体制上过于狭隘。现在谈建设新农村,刺激农民需求,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如为农村修路、鼓励城市的商业企业到农村去销售等,但这些不是启动农民消费的根本,启动农民消费的根本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还要认识到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与刺激市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市民的需求主要就是消费,农民的总收入主要用于生产支出,剩余的才是消费支出。因此启动中国农村市场,对农民来说,重要的是还不是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重要的是活跃农村的投资需求,即生产需求。因此,第一,要提高他们的收入,使他们有投资能力;第二要使他们具有把财产变成资本的能力。现在农民承包的土地、房屋等是他们的资产,但不能变成资本,不能进入市场,不能变成可以增值的价值。所以,现在有人讨论能不能抵押呀,能不能流转呀,实际上就是使农民的资产变成资本。但这样做的风险也极大,我们也不太敢轻易推动这样大的变革。再一个,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要为农民提供一个筹资、融资的正规的制度安排。中国的2.6亿农户首先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现在中国这2.6亿个生产体,国家却没有为他们提供正规的筹资、融资的制度安排。他们的融资没有体制保障,而且风险极大,承担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在于给农村要修多少路,盖多少楼房,而是为我们的农村逐渐引入现代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才是最要紧的,包括他们的社会保障,包括他们作为生产者的投、融资的方式,都要纳入现代的文明生活,现代的城市的生活。这就叫做城市化。一个最好的城市化,应该是大多数人过着现代城市的生活,有着城市的效率,但这个国家大部分的资源和土地保持着乡村的宁静。如果到处都是沥青马路,但人还都是农民,这就有问题了。建议在进一步延续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提高特殊人群补贴、降低部分产品消费税等刺激政策的同时,积极规划出台面向未来5到10年的涵盖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涉及居民“生(生计)、老(养老)、病(治病)、居(居住)、教(子女教育)”的具有全局性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以稳定居民收支预期,提高自发消费信心,扩大自主消费需求。第六、促出口。在社会保障和医疗改革等公共福利政策还处于改革摸索的情况下,经济由出口导向向内需驱动的转变无法一蹴而就。当前政府应该在扩内需的同时,在促出口方面同样有所作为,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缓解庞大的就业压力。首要一条,就是近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数据显示,如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纺织品企业利润也将降低1个百分点,而其本身的利润只有3%至5%。因此,尽管从长期看人民币还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不稳的情况下,要尽量顶住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稳定人民币汇率,这对缓解中国企业出口成本的上升,帮助出口依赖型的企业稳住一定的外部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的贸易赤字涉及90多个国家,是一个多边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双边汇率调节来解决。在美国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极力鼓动下,美国政府寄望于通过中国的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这是一种自己生病别人吃药的做法。事实上,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有相当比重的外国企业、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得人民币升值对其他国家是一柄双刃剑,这也会大大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次,要继续运用财政、信贷、外贸基金等多种手段,为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克服隐性贸易壁垒,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同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帮助企业不断开拓新兴市场贸易、东亚区域内贸易及自由贸易区内贸易(如成立不久的中国-东盟、中国-秘鲁、中国-智利、中国-哥斯达黎加等双边自由贸易区)。(二)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加强长效制度建设第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金融危机证明了自由市场制度的失败,应该加大政府介入经济的程度,认为金融不需要进一步市场导向的改革等观点不一而足。这是一种极具误导性的、短视的看法。在非常规情况下,政府出手救市,是必要的,但这只是一种短期的应急措施,并不意味着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边界发生了新变化。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在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一方面在该监管的地方没有管起来或者力度不够,如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金融股票市场的内部交易、虚假披露、老鼠仓等等,另一方面,在不该监管的地方却管得太严了,频繁的行政干预经济活动,如土地供给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干预,城乡二元结构,金融领域对企业的上市资格、融资规模、卖空机制等等。因此,还是要加强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市场对竞争性行业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同时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发挥政府的作用。无论是从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还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文献看,经济内生增长靠的是利于激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市场机制,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因此,在常规情况下,中国还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从长远来看,中国要真正实现政府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两大战略目标,就必须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思维,率先打破政府自身带来的行政垄断和行政管制,为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总之,中国要向“好的市场经济”方向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就需要严格界定政府和市场边界,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促进政府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从而建立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使之能同时达到效率、公平与和谐发展。一个全能的政府不会是有效政府,它只会给市场运行设置重重障碍,滋生寻租空间,导致激励扭曲。一个有效的政府一定是一个受法治约束的有限政府。当然,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涉及权力调整、利益冲突,将会损害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改革的难度因而会非常大,但不能由此放弃这样的改革。第二、正确处理国富与民富的关系,加快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其间经历了一些波折起伏和思想交锋,中国经济还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快速发展,带来了国民经济总量的空前增长和中国终于重新崛起的基本实现。按实际GDP计算,2009年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11%左右,虽现在还不及康乾盛世时期,却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并有望在未来20年左右超过美国。分析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千重要,万重要,给老百姓更多经济上的选择自由最重要。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实践都已表明,哪里的政策一松动,哪里的自由度更大一些,哪里的经济效率就更高。然而,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国民财富分配格局,使得政府与民争利、国富民弱等问题和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极大阻碍。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增幅之间的差距又有明显拉大的趋势,其中个人所得税征税起点过低、税率过高的现状,与早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美国不收个人所得税形成鲜明对比。且在国富的名义下,国营企业往往已蜕变为部门垄断利益集团,亏损却由全民分担。同时,与制度性利益冲突相关的各种矛盾,也成为很多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主要直接源头,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的难题?其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阐述了,国富的根本在于民富,同时古今中外正反面的例子又都告诉我们,改革无疑应该首先从财政税收体制入手。目前,我国的财税体制就是以轻国民消费,而重投资为前提的。政府从民间收缴的税收,一方面以超过整体经济和居民个人收入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可供国民消费的福利,而是大量地转变为投资。这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国家财富过多地集中在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手上,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被用于贡献GDP增长的经济再投资和政府的自我消费,民众并不能充分地分享经济改革的发展成果和国企垄断带来的庞大资产和收益,造成了“国富民弱”的不良局面,这也是造成居民消费持续得不到充分释放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方向主要有四:一是改变政府财政收入空前膨胀、增速居高不下的特点,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扭转政府财政支出集中于参与经济投资和自我消费的局面,提高教育、卫生、社保、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税率、建立合理的减免退税制度,扩大中产阶层在社会中的比例;四是增加对畸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将其作为用税收杠杆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点。第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毫无疑问,消费高增长的可持续性需要收入高增长的持续性来保证,这需要在收入分配体制上着手改革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如上所述,我国2008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47,已经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如果不加以重视,收入分配的经济问题随时可能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转变。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每人的初始禀赋的价值相同,亦即只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起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向每个国民提供同等基础教育达到这种起点平等),然后通过市场运作就可以达到既有效而又公平的社会结果。但是,在当前财政税收和国民教育体制与社会公平起点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市场经济体制远未完善的时候,中国需要确立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秩序,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合理地分配到群众手中,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需要注意处理好市场、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初次分配调整看,由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渠道和激励机制,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来改善初次分配格局,发展经济,将“蛋糕”做大,从而还是要首先注重效率原则。从二次分配调整看,其要义在于政府还富于民,以弥补贫富差距过大这一市场失灵问题,从而应该更加注重公平原则,保障起点公平和机会公平,增加国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三次分配调整看,引导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慈善事业发展,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可以净化社会生态,促进社会和谐。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等再分配的总量大概占GDP的8%左右,而我国目前只占0.05%。加速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第四、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加快推进内需结构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受困于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所造成的需求结构失衡问题。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为70.1%,日本为55.38%,德国为54%),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为54.7%,俄罗斯为49%,巴西为61%)。与此相伴的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0%,远远超过美国3%左右的水平,形成了两个极端。因此,如果说美国是要增加储蓄并去杠杆化,中国则是要扩大消费降低储蓄率。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消费,如果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所带来的再生产将找不到出路,必会导致资金和经济循环链条断裂。特别是在当前国外消费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只有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才能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不是单纯依靠投资或出口,可以做到的。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容易导致投资效率的低下和大量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单纯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容易致使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受制于人。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为本国国民所消费,变成在流通中增值的财富,才能推动经济实现真正的健康持续增长。第五、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加快推进需求结构均衡发展。中国经济的内需不足是个“慢性病”,久治不愈,此轮经济危机之前的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又让“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一碰到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这个问题就显露无疑。从发展的趋势看,外需对于中国经济的边际收益正在递减。中国必须有前瞻眼光和改革魄力,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挖掘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潜力,建立自我驱动的内生增长动力机制。但是,如前所述,这绝不意味着要放弃外需,对外需还是要稳中有促,内需、外需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驱动(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占GDP近70%)的发达国家,同样也保持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对外贸易量。这次金融危机就引致了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出口下降、外需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似乎也不大,中国已经到了可以不需要外需支撑的阶段。这其实也是严重脱离中国当前实际的,中国还是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还有庞大的就业压力存在,外需还是我们解决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管道。第六、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加快推进市场导向的城市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突破就农村解决农村问题的改革思路,从长治久安的大视角来观察和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有效途径,那就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城市化道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创造新的城市就业机会,促进土地、劳动、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农村内部自由而有序地流转。并且,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城市化也是中国经济中长期保持一个较快增长速度的动力源。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2000万农民进入城镇,这将会带动住房、水电、公路、学校、医院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这种从农村向城市、从农本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动态演进,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第七、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加快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