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汪清县第六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吉林汪清县第六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吉林汪清县第六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9年开始)的总统,戴高乐决心恢复法兰西应有的光荣……,但是历史已经清楚地表明:像路易十四和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征服都不可能使法国获得长久稳定的大国地位。戴高乐说,进步是维护国家独立的唯一条件,一个经济衰弱的法国,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正是在戴高乐时代,法国的经济全面复苏。“法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主要得益于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②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③法国政府的干预④经济自由主义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论十大关系》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下列项中,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说法有误的是A.提出要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B.讨论的是经济问题而非国家政治生活问题C.标志着毛泽东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D.事实上提出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3.李约瑟称“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其中的公元3世纪就“令西方望尘莫及的”是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火铳 D.旱罗盘4.16世纪前后,它的生产、传播、消费,连接起美洲、欧洲、中亚、东亚等地,成为流淌在全球贸易机体中的血液。它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大额贸易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聚集。据此判断,“它”是指A.瓷器 B.白银 C.香料 D.鸦片5.1915年10月.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北京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国货展览会。全国18个省都选派产品参加,展出的国货产品约10万件,展览会的游览人数每日不下万人,国民“参观约买争先恐后”。这一现象A.折射出国民物质生活的丰富 B.缘于北洋政府杜绝洋货的流通C.表明民族工业结构渐趋合理 D.反映了广大民众爱国热情高涨6.古罗马普通公民所穿的托加长袍是简朴而没有装饰的,是天然毛料的颜色;平民的服色多为深灰、浅灰或褐色;参加选举的候选人穿着纯白色的托加袍,以引人注目;贵族、执政官、皇帝、将军等人所穿的托加喜爱以紫色作为服色。这表明古罗马A.法律体系健全 B.奢靡之风盛行 C.等级制度森严 D.人文氛围浓厚7.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线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秦都咸阳B.唐都长安C.宋代东京D.明代苏州9.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10.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间,中国民主革命正孕育着新的“转机”。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A.新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B.新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新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D.新的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11.梁启超对谭嗣同的精神阐释着重于两方面:早期的《谭嗣同传》若力阐发其舍生收义、拯救中众生的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及烈士形象;1920年的《清代学术概论》则主要弘扬谭氏“冲决网罗”、批判纲常名教、排斥尊古观念的“思想彗星"形象。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洗礼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12.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13.如图是晚清《浅说画报》中一幅题为《战时赤十字会起矣》的版画(部分)。讲述的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上海医院医学堂的女学生和另外一些女学堂的毕业生组成红十字会,到武昌前线帮助革命军的情形。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娱乐的需要B.女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逐渐步入社会C.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14.西周建立后,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类似的青铜铭文不仅在黄河中下游有大量出土,在南方的楚或吴、越之地也多有发现。这说明当时A.礼乐制得到普遍接受 B.周天子直接控制各地C.出现了深人的技术交流 D.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15.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6.相对于传统史学界“中原文明先冒出来,然后再辐射周边”的观点,苏秉琦提出史前文明“满天星斗”的看法。近年在黑龙江发现的洪河遗址表明新石器晚期嫩江中游的社会发展程度与中华文明中心区同步。据此可知A.中国传统的历史学理论存在谬误B.考古遗址与古文献资料相互印证C.考古发现使人们的历史认知趋同D.考古遗址丰富了历史学研究材料17.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18.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A.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B.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C.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D.“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19.苏州工人、学生及市民三万余人举行盛大的庆祝解放大会,京沪铁路工人们高唱着《东方红》和《跟着共产党走》,涌进庆祝的巨流。一个黄包车夫高兴得逢人便说:“我拉了二十多年车,没像今天这样快活过。往日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啊!”他们欢庆是因为A.辽沈战役的胜利 B.平津战役的胜利C.淮海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20.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以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21.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它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成熟文学剧本。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A.流传范围广B.反映社会生活C.更富观赏性D.体现文化融合2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主要目的是A.把日本当做对抗苏联的桥头堡B.扶植日本经济发展,拓展美国市场C.促进日本民主改革,清算法西斯势力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23.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A.改革传统教育制度B.维护清朝专制统治C.宣扬中华传统文化D.加强中外友好往来24.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 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25.“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26.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应是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 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27.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A.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发动护法运动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创立黄埔军校28.如图中左图为战国时期齐国齐造邦长大刀币,又称六字刀币,是田氏列为诸侯时的开国纪念币;右图为战国时期燕国尖首刀币,无背文。据此可推知A.国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两地币种不同B.刀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C.刀币形状相似折射出两地经济联系密切D.以刀币背文反映了中原地区儒家文化先进29.1969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话时指出,美国将继续发挥自己在亚洲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此次谈话的背景是A.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C.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D.苏联推行积极进攻战略30.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这一时间可以表述为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1940年6月法国败亡。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奈约》,其主要内容有:“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认为世界一切国家各据有应有的空间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三国由原来的反共政治集团正式转变为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开始了全面对外侵略及合作。1940年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他地区向德苏边境调集军队,希特勒签发了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进而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时机在远东地区采取行动,迫不及待地把称霸远东及太平洋的愿望变成现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摘编自崔洪利《德意日同盟条约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日三国签署同盟条约的目的及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的影响。32.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从顶峰上走下来,白人殖民地完成了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成为英联邦中与英国平等的伙伴。亚洲非洲各附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也开始抬头了,印度开始离心,民族主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进了所有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潮流,英帝国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了。——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的原因,并结合材料指出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材料二1946年3月4日,丘吉尔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一再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他还特别强调英美“双方军事顾问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便共同研究潜在的危险、武器的异同、训练的教材以及在军事院校互换军官和学员等问题,它还应包括联合使用两国在世界各地掌握的所有海空军基地,使现有设施继续用于共同安全的目的”。——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丘吉尔此时呼吁与美国建立“特殊关系”的原因。此后十年间,英美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建立起了怎样的“特殊关系”?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3年6月8日、9日,维新派在《中外日报》上发表《革命驳议》,反对革命。章士钊针对性地发表《驳(革命驳议)》批判维新派的错误主张,与之论战,倡言革命的必要性,他对维新派主张改良的理由一一进行了驳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之后对该报进行大改良,使其排满革命倾向更为明显。章士钊在《苏报》发表《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冰读革命军》《驳革命驳议》等文章与保皇派划清了界限,《苏报》成为革命派的舆论阵地。在《苏报》被查封之后,章士钊复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该报因具有激进的排满革命言论而被称为“苏报第二”。他还以《国民日日报》在上海昌寿里的编辑部为据点,从事筹组华兴会的实际革命活动。章士钊担任了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过暗杀清廷政要王之春的革命活动,尽管章士钊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多为外围及保障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实际担任革命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但他的革命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摘编自刘小卫《章士钊革命思想研究(1902-1907年)》(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章士钊的主要社会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初章士钊社会活动的意义。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戴高乐时代指1959年至1969年其任职法国总统时期,由于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同时借助美国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援助,加之1967年加入欧共体,使法国经济不断复苏,故①②③均正确,A项符合题意;战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经济,并未采取经济自由主义,故④项错误,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B【答案解析】

《论十大关系》讨论的问题不仅有经济问题,还包括国家政治生活、外交等问题,B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是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3、A【答案解析】

李约瑟所讲的“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到3世纪纸张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故答案为A;雕版印刷术从唐朝开始,火铳发明于元代,旱罗盘是宋朝人发明的,都晚于公元3世纪,排除BCD。4、B【答案解析】

根据题干“16世纪”、“连接起美洲、欧洲、中亚、东亚等地”、“商业资本”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B正确;瓷器是从中国流向国外,排除A;香料不能积聚大量商业资本,排除C;鸦片在16世纪尚未大量流入中国,排除D。5、D【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15年北洋政府举办国货展览会,广大群众争相购买国货,反映了广大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明显错误,说法绝对化,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6、C【答案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社会制度的理解和认识。题中的材料反映了古代罗马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饰上有明显的不同,说明彼此之间是严格区分的,等级制度森严,故C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的法律建设问题,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奢靡的生活风气,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严格的等级区分,而不是人文主义的氛围,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7、A【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①②③正确,故选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④错误,排除,故排除BCD。8、C【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市”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古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规定,如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见管理是相当严格。而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打破了原先空间好时间上的限制,不用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形成了商业街。城郊农村出现“市”。“市”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题目详解】题目中的城就是政府办公和人民居住的场所,市指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就是说居住区和商业区不再分开了,这种情况出现只能是宋朝以后,宋朝的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排除A项和B项,答案只能从C项和D项中选,D项虽也属于“城区即市区”但是不是较早期的情况,故不选D,由此正确答案为C。【答案点睛】汉代的“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南北朝时形成草市,有“草市尉”管理。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9、C【答案解析】

材料反映了1919年五四运动后,瞿秋白等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作为评判不同文化高低的标准,改变了以往对东西方文化分野的观点,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得到传播和发展,故C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化,BD在材料信息中均无体现,排除。【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变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10、A【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间,中国民主革命正孕育着新的‘转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主革命最大的转机就是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转机主要体现在阶级关系的变化上,A选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发展均属于变动的表现,但并非是实质性因素,因此BC选项排除;北伐战争开始时间是在1926年,与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11、B【答案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对谭嗣同精神阐释分别在不同时期侧重于具有献身精神的烈士形象及反抗封建的精神,结合材料关键信息“1920年”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主要和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有关,B正确;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强调的是暴力革命,A排除;一战于1918年11月就已经结束,C排除;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12、B【答案解析】根据“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汉音”是融合了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语言问题,与“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关系不大,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的准确解读,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3、B【答案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部分女医学生和女学堂的毕业生组建红十字会去前线支援武昌革命,说明女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逐渐步入社会,B正确;材料与市民文化消遣娱乐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女性的日常着装,且改良旗袍在中国大规模流行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C排除;当时辛亥革命刚刚爆发,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不符合武昌起义的史实,D排除。故选B。14、D【答案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周王室的礼器和文字随着分封制传到了黄河中下游和南方地区,故D正确;ABC不合史实,排除。【答案点睛】考查层次——理解;难度:中;考查目的:理解分封制,15、D【答案解析】

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16、D【答案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黑龙江发现的洪河遗址在新石器晚期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中原文明区是一致的,印证了苏秉琦提出史前文明“满天星斗”的看法,说明考古遗址丰富了历史学研究材料,D正确;材料体现的史学界的争鸣,A说法错误;材料与古文献史料无关,是苏秉琦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B排除;趋同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17、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学习西方局限在科技、军事、教育领域。①②是马克思主义著作;④是中国传统的医学著作,均可排除,故选C。考点:洋务运动点评:历时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洋务运动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工业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起步。18、C【答案解析】

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职工和农民的收入都有了显著增长,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说明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故选C;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能直接反映工业化建设成就,排除A;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而材料讲的主要是民众收入的提高,与所有制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经济上急躁冒进“左”倾思想,排除D。19、D【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苏州工人、学生及市民三万余人举行盛大的庆祝解放大会,京沪铁路工人们高唱着《东方红》和《跟着共产党走》,涌进庆祝的巨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欢庆是因为南京解放,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有关,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苏州工人、学生及市民三万余人举行盛大的庆祝解放大会”,排除。20、C【答案解析】

材料中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可以起到这一作用。C正确;“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抑制工商业的效果,A排除;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B排除;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也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D排除。故选C。21、C【答案解析】从材料“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文学剧本”中可以看出,元杂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增加了元杂剧的观赏性,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流传范围广和反映社会生活,故AB项排除。22、A【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发动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美国扶持日本,实际是要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A项正确;日本经济崛起会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并不利于拓展美国市场,排除B项;美国扶持日本并不是推动日本民主化进程,消除其战争因素,排除C项;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排除D项。故选A。23、B【答案解析】

从时间1872到1875年可以看出中国此时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题干中“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可以看出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维护清朝统治,故B正确;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维护清朝统治,A不是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排除;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西方科技,宗旨是维护清朝统治,并非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外友好往来,排除CD。24、D【答案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政府采取了隔离措施以切断传染源,故选D;A项“依赖于”说法有误,B项“理论成熟”有误,均排除;材料表明政府组织并实施疫病治疗,并没有说明社会力量的情况,排除C。故选D。25、A【答案解析】据材料“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并不明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主张,美国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党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公民自由权利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26、A【答案解析】

“铸刑书”是将传统依附于礼的法用成文法的形式肯定下来,这样有利于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A正确;成文法的出现使刑法有法可依,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排除;法律不属于教化的层面,是国家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C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排除。故选A。27、C【答案解析】

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之后,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共产党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正确;A说法违背史实;据材料“……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可知,护法运动就是其失败的教训之一,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创办黄埔军校不是“唤起民众”,D错误。28、A【答案解析】

由图中信息“战国时期齐国齐造邦长大刀币”“燕国尖首刀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国家的分裂与动荡导致秦国和燕国币种不同,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刀币的制作材料,故B错误;材料无法直接体现两地经济联系密切,故C错误;刀币背文不能反映中原地区儒家文化先进,故D错误。29、D【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69年”并结合冷战的过程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美国试图利用亚洲的盟友来牵制苏联。D正确;美国70年代才发生经济滞胀,时间不符,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美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是由于美苏的对抗,日本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C错误。故选D。30、D【答案解析】

公元前202年这一时间可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D正确;A、B、C均表述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目的:结盟争夺世界霸权。背景: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统治,德、日分别在欧洲、亚洲发动侵略战争;德意日与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抵制或干预使三国很难独立取得优势。(2)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规模扩大;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答案解析】

(1)问,“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盟争夺世界霸权。“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与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三国很难独立取得优势等角度分析。(2)问,“影响”,依据材料信息“1940年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