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一课时时、分、秒教学目标:.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重点:.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1)认识秒针。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2)认识1秒和几秒。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3)理解1分=60秒。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①课件出示。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③课件出示。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⑥感受几秒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课本第6页第2题。.课本第6页第1题。.课本第6页第3题。.课本第7页第7题。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一、猜谜游戏引入: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2时二()分(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3)反馈a、60+60=120分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X2=120分(4)教师小结。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60秒=1分(10个1=1个10)60分=1时(10个10=1个100)反过来也是一样的。3、教学例2:(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45—30=15,是15分钟。4、小结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5页“做一做”。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2、填空: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教学重点】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学准备】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复习三角形知识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1、拼搭三角形框架(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分类比较,探究特征(1)分类比较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汇报交流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特例分析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1)认识三角形名称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归纳总结,完善分类(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3)完善分类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1、等腰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教学用具: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认识。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一一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一口气来说一说:.用手势来判一判:.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教学目标: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教学重难点: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表内除法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视算。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9:2=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导入新课。出示课题:除法。一、新授1、教学40:2。出示场景图。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2、教学46:2。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3、练习。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4、教学笔算46:2。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6:2=320+3=23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三、练习做做第1题。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板书2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做想想做做第2题。课堂小结讨论并指名回答。作业直接写得数。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先独立做前两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完成后两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求平均数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第38页例1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5、小组合作学习6、小组汇报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四、巩固练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第2课时例2教学目标: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小结。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情境引入师:同学们订校服。.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学画三角形的高。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巩固练习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解决问题,应用三角形的特性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填空谁最棒。(1)由三条线段()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条高、()条底。(3)三角形具有()性。.思维大比拼。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具有稳定性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二、新授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4、完成试一试第1〜2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三、练习。完成P111〜3题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算法。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学生互评,自评。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一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一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X3=4、讨论算法——20+20+20=602X3=6,20X3=60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2、70X830X6600X94X6020X73X80090X58X50700X4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四、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板书设计:小树有多少棵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20X3=60(棵)答:一共有小树60棵。需要多少钱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教学过程: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1、出示图片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追问:什么叫做对称?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生:反馈。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学生反馈。预设1:1、3、5、6、7、8预设2:1、3、5、7、8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反馈:对折。小组合作:验证猜想。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反馈: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1、找一找,数一数交流反馈。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七、总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七、总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2条4条0无数条1条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课时:9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教学目标: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教学准备:小棒,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新知铺垫1、口算练习。指名口算。63829355口答。46里面有()个十()个一。95里面有()个十()个一。84里面有()个十()个一。73里面有()个十()个一。二、探究新知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2、教学口算。?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小棒可以演示。?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402=2062=320+3=23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4026036425555058048443634、教学竖式计算。?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三、实际运用。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2、完成第2题。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3、完成第3题和第4题。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教学目标: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教学难点: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课程准备:1、教学课件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二、认识自身的家庭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四、有家感觉真好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五、我爱我家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七、也谈我的烦恼。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八、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第二课、我们的学校一、教学目标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二、教学重点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教学难点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三、活动准备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四、教学过程(一)音乐引入: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三)学校文化探秘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6X49X35X39X77X38X57X54X86X82X9.指名回答问题。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2个十是多少?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个百是多少?.先读数,再回答问题。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二、新课.教学例1。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每堆有多少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用乘法怎样计算?”(20义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义3。)“20义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X3=60。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义3还可以读作“3乘20”。齐读两遍。.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义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X4和20__义3。做200X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X4=800。最后让学生做20__X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教学例2。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义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团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教学目标:.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教学过程:(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四边形。(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判断四边形。(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二)寻找四边形.找生活中的四边形。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四)四边形分类.指导分法。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练习纸: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友情提示:.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反馈、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实物投影展示,讲评。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六)拼四边形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信封里的四边形:交流、展示。还有不同拼法吗?(七)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