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聚焦部编教材_第1页
指向核心素养-聚焦部编教材_第2页
指向核心素养-聚焦部编教材_第3页
指向核心素养-聚焦部编教材_第4页
指向核心素养-聚焦部编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三个“第一”,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一、价值定位这个高峰就是教育家,没有好教师,没有大家,建构起来的教育高度从何而来?名师从何而来?教育家从哪里诞生呢?所以我坚定的认为首先做一个好教师,名师、特级教师他首先是好教师,他不是好教师,他成不了名师,成不了特级教师,更成不了教育家。这里反应的问题就是中国教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浮躁,我认为是有浮躁现象的。有人说世界上有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其实它是最糟糕的,这门学问叫什么,这门学问叫成功学。他们认为这门成功学是一粒毒药,在某一个早上就能成功,成功学收到的是失败学,所有老师都要追求成功但不能吃下成功学这粒毒药。克服在教师成长中的名师浮躁现象,更要克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浮华和浮夸,让教师安于从教,让教师安下心来,把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做一个好教师。我最近读一本书叫做《教育人类学》,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人类学家、哲学家博尔诺夫。书里讲了两种教育,一种教育叫连续性教育,另一种教育叫非连续性教育。在座的老师对非连续性教育肯定比较熟悉,非连续性文本。他说的学生的连续性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那就是学生是可塑造的,因为他可塑造所以我们连续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他进行教育。一个学生他不能只是连续性的教育,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他一定会遇到很多突入其来的问题。这问题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危机、家庭变故了、父母离异了、生二胎了、生活上发生什么问题了。这些危机他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的生命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面对这艰巨的任务学生有连续性的发展,还有非连续性的发展,那么教师就要有连续性的发展。所谓非连续性的发展,要克服功利、克服刻意,不要功利地、刻意的追求成为专家。老师们成名成家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也不能刻意,目的性不能太强。所以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目的颤抖”,指的是目的太长了太功利了,你太刻意了就不能追求了,这个目的就会让你颤抖起来,最后是不能成功的。当前的教师发展名师成长是不是在注意连续性发展,打造自己的同时也要注意非连续性发展,自然一点更真实一点。这种非连续性发展和连续性发展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名师就能更好的、更健康地成长起来。在这种体验之下,教师应该有一种自我的认知,自我的定位,那就是好教师、好人。首先做一个好人,我知道建筑学界有一个最高奖叫普利兹克奖,获得这个奖的有一个华人,他是东南大学的毕业生,现在。他所设计的建筑非常奇特,非常有创意,因此他获得了建筑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他曾对外人说,他首先是一个人,首先是一个文人,然后才是一位建筑师。付雷家书是很有名的,他每次给他的儿子写信,首先说“我亲爱的儿子”这是很朴实的话,但是我每次读的时候都非常感动,也许最朴实的话是最感动人的,付雷对付聪说“你首先是一个人,第二你是一个艺术家,第三你是一个音乐家,最后你才是一个钢琴家。”他是一个伟大的钢琴家,但是在这上面为什么要说他是一个音乐家,是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一个人。曾有人对王澍说要给他总监风格,但他说“不要给我总监风格,你给了我总监风格,我风格就死掉了。”我们名师是要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你成不了名师,而教学风格的背后是你的思想、你的主张。风格是什么,用罗贯中的话来说“风格是人的背影、是人格的投射。风格是人的背影暗含着另外一个意思,风格不是自己来总结的,不要自说自画我有什么风格,我形成了什么风格,人家会笑话你的。它是别人给你总结的,但它又不是很容易形成的,所以王澍会那样说。这是王澍和付聪,他们首先要作为一个人。我们来看另一个人杨绛先生,她曾在苏州担任过中学老师,还担任过中学的校长,她这么大年纪,最后写了《走到人生边上》坐在人生边上,她那么从容。她说“我是一滴水,我是一滴清水,我不是一个肥皂泡。”一滴水多么渺小啊,但是一滴清水它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而肥皂水体积很大五彩斑斓,但只要一碰刹那间就会破裂,五彩斑斓的色彩立即消失了。杨绛说的话就表现出了她反对浮躁、反对浮夸、更反对浮华。她是中国社科院的一个研究员,很有学术成就,中国社科院诚心聘他为学副委员,但杨绛先生的回答是“谢谢,我不够格。”中华文化第二届成就奖提名杨绛,大会组委会给了大权,征求她的意见,要求写她的简况,杨绛说“谢谢,我不够格。”她和她先生钱钟书在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读书,这个学院到今天已经七百多年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教师担任这个学院的院长,这位院长在建院七百周年的时候,给她也发来聘书,聘请她为这个学院的院士,杨绛回答说“谢谢,我不够格。”她说“当时我只是剑桥大学这个学院的一个旁听生,怎么能做院士呢?不要把我先生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加在我的身上,我不够格的。”但是院长坚持又给她发了邀请函,说“我们不是看到了你的先生,而是看到了杨绛你的成绩,你的学术成就,你够格应该做我们的院士。”杨绛说“谢谢,我不能担任,现在我已经心静如水了,我每天读读书、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满足了。我是一滴清水,我不是一滴肥皂水。”这么一位名人,她都坚持把自己定位在一滴清水上,这对我们的启发多大呀!我不与任何人争,与什么人争我都不屑一顾,把名利看得很淡。第二个教师,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她是江苏人。请她回去做报告,她报告的第一句话是“我做报告、写文章从来不打草稿。我不打草稿,其实我心里有草稿。我怎么会形成这个习惯呢?我的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了我,我谢谢这位语文教师。”她说有一次,她们去上描红,那天的天气特别好,阳光特别灿烂。她的语文老师叫他们把描红的字放到阳光下去看,她一下子看到了在红灿灿的阳光下中国汉字多美呀!母语真美呀!就是这么一个小动作,表现了这位语文教师的智慧。智慧是不声不响的、是悄悄的滋长的、是不能大声喧哗的,张扬的、宣扬的不够睿智,恰恰是没有智慧的。于老师说“日本鬼子扫荡,今天好不容易逃到乡下去。但是就是今天音乐老师为我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教唱了《苏武牧羊》。”这位音乐老师轻轻地哼唱了起来,从这位老太太的歌声和歌词旋律中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背影,一个民族的脊梁。于老师说,后来她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相信与其它人教这一课的感情起点是不一样的,因为她有最后一课的经历。其实老师上课就是自己生命经历的一种体验,于老师在结束报告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我一辈子做教师。”第二句“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一辈子做教师”那就是忠诚、热爱,“我一辈子学做教师”那就是教师专业是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这位于老师还在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们也应该一辈子学做教师。于老师说高中学生非常喜欢流行歌手,他们喜欢周杰伦、王菲。于老师说“我不知道王菲的歌好在哪里,有一首歌‘第一次玩玩具的安慰,第一口蛋糕的滋味,太阳上山太阳下山,十岁百岁千岁万万岁。’”于老师说:“写什么?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有什么好?”但是学生说:“于老师,好啊这首诗很深刻啊。”然后给她讲故事,说一个男孩站在他心爱的女孩旁边,那个女孩突然之间向男孩提问。(因为女孩总是要考验男孩的,女人总是要考验男人的。)“你爱我吗?”突然之间男孩马上毫不质疑的、坚定的回答:“我爱你。”女孩说“你假的。你已经不知道是第几口蛋糕的滋味了,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玩玩具的安慰了。”学生告诉于老师说,“你看多深刻啊!我们喜欢。”于老师说“学生的视野和我们老师的视野,学生的价值谁知和我们老师的价值谁知它是不一样的。我们教师如何走进学生世界的,如果你不走进学生世界你是无法理解他们的。”况且,于老师说你看看周杰伦的歌词写得多好啊,“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多么中国文化呀。于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座的所有老师们,像于老师那样一辈子去教语文吧。首先做一个人,有一首歌词写得多好呀,“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中,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求你记住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这样的青春,对自己人生的理解真正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名师,一个特级教师,一个教育家首先要做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好人其实指的是做一个有道德的教师。二、三个“第一”前面我说了,第一是价值排序中的一个价值定位,这三个第一是:第一动力、第一专业、第一品质。首先还要说说第一,古希腊有一个大哲学家叫亚里士多德,他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写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叫《理想国》。有人说理想国这本书是最伟大的,有人说这是最杰出的。亚里士多德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爱他的老师柏拉图,但是他也有关于柏拉图不相同的解读。他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第一哲学”哲学是有许多的,亚里士多德说在这许多哲学中,有一种哲学最重要。它重要在哪里?在于为其它哲学提供两个基本,一是基本概念、二是基本规律,因此这门哲学是其它哲学的关键,没有它就没有其它哲学,他把这一哲学叫做第一哲学。因此第一,它是讲的重要性、前沿性,它要走在最前面,用三个字来表述是在先性。我们大家也要去寻找我们生活中的第一。第一个“第一”,第一动力。教师的发展是需要动力的,人的发展既有外部动力又有内部动力。少不了外部动力,中国国情更是需要外部动力对我们的推动,对我们的推进,因此我们最喜欢说的是打造,但最近几年这个词说得不多了。打造名校长、打造名师、打造特级教师,有的人坚决反对,反对“打造”这个概念。但是各位老师仔细想想,中国还需要打造,打造是一种组织行为,是种政府行为,它是为你设计平台、提供条件、为你积淀政策。重庆渝中区小学放假了还把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还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我看到了温儒敏的名字,这就是打造。凡是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面对着这种打造,应该学会说两个字“谢谢”,谢谢领导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搭建的平台,创造的条件。但是各位老师,教师的成长、名师的成长难道就靠外部动力吗?其实更重要的是内部动力,许多教师在一起,为什么有的教师他发展的好,而有的表现平平呢?在同样的外力的推动下,你内心动力不一样因此最后的发展结果就变了。李嘉诚先生的“打破鸡蛋”的比喻大家应该非常熟悉,打破鸡蛋的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动力,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李嘉诚先生说,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人永远靠外部动力打破自己的话,那你就永远是别人口中的食物,你从内部打破自己那么在你生命的里程中将会诞生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所以卢梭在书里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再次出生机会。第一次出生机会,让我们获得生存;第二次出生机会让我们获得生活。”第二次出生机会那就是教育上的出生、文化上的出生。在座的各位语文老师,你在教课的时候其实是让你的学生获得第二次出生机会,如果大家写一篇文章《我的语文课让学生出生》,大家肯定能写得很好的。老师也有第二次出生机会,法国一个法学家孟德斯鸠,他说“任何别人的建议、意见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别人的建议、意见那是外部动力,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是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永远无法代替内部力量,所以内部动力非常重要。各位老师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能不能想一想我内心有强烈的呼唤吗?这种强烈的呼唤表现为一个教师的激情,所以美国人写了一篇《激情可以成就一个教师》有文章非常重要,登在了教育研究上,登在了学术刊物上。激情可以成就一个教师,我想到了英国的一个大学者叫罗素,他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高寿;第二是著作本身;第三罗素是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非常有激情。所以中国社科院的哲学家周国平,他在做哲学报告时,别人问他:“周先生,你讲的是哲学吗?”他讲的不是哲学,但是老师们非常喜欢看周国平的书,他正是用感性的方式来表达理性。周国平开玩笑说,罗素所有的著作都是在五个情感怀抱里诞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成就,他需要五个激情,没有激情,你成不了学者,你成不了教师。孟德斯鸠的这句话仍然强调内部动力的重要性,毛泽东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部动力是第一动力,最好的外力是用外力打动内部动力,把你激发起来了,这就是最好的外部动力。把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结合起来,以内部动力为第一动力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动力需要的是追求,我说是一滴水、一滴清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是说你没有追求,没有追求你成不了好教师,你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中国社科院有一个著名的教授杨佳,她是全国政协常委,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但是她是一个盲人,去年两会她在中央电视台讲话。她两门课学得很好,一门是英语、一门是数学,当时她读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哥德巴赫有猜想她也有自己的猜想。于是我就总结了一条,最好的阅读是有猜想的阅读,就是作者在猜想,你在读书你也有猜想。做猜想式阅读,让你真正进入这本书的书本世界里。哥德巴赫有猜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猜想呢?十五岁考取河南大学外语系,十九岁大学本科毕业留在大学当老师,但她还是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大学毕业的老师怎么做大学老师呢?考中国社科学院研究生,22岁研究生毕业,留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当老师。生活太眷顾她、上帝太钟情她,但是上帝是公平的,在她29岁的时候,她遇到了人生极大的挑战,几乎陷入了绝望,就在那一年的一天早晨,她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连她最熟悉的椅子都找不到;她去拿暖水瓶,水瓶倒了;她打开窗户,没能看到红红的太阳、蓝的天、白的云。就在这一个晚上,她的视网膜神经发生了严重的病变,她成了一个盲人,什么都看不清楚了。一下子跌到了人生的低谷,她好绝望哦,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先生带着她的小女儿离开了她。这时候有两个人帮助了她,一个是她的老师,她的老师有过这样相似的经历,用她的亲身体验来鼓励她。另一个是美国的一个黑人歌手唱了一首恋曲《今天我给你打电话是为了告诉你,我真的很爱你》杨佳一遍遍的听,还轻声地跟着哼唱了起来,突然她的内心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告诉我的学生,我真的很爱你们,我不能离开我的课堂。”可是她家住在十楼,而这栋楼的电梯每天早上六点半才开始工作,她从十楼走到一楼,再坐上大巴赶到学校,开始妈妈搀扶她,后来爸爸退休以后,爸爸陪伴她。来到教室门口,她对妈妈说:“你让我自己走,我要走到我的讲台前。”可是她看不见,她用脚步一次又一次的丈量,她站到讲台上以后,她说:“我要转过身来准确地板书。”于是她又一次又一次地去丈量;她要用电脑看不见,她就在键盘上用上不同的形状;她要认识每一个学生,于是她努力记住第一个学生的声音。坚持上课,老师们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她,她是一个好老师。有一天上课的时候,突然闻到一股香味,那是鲜花的味道,学生们说:“杨老师,今天我们给你送一束鲜花,是为了告诉你,我们真的很爱你。”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在座的老师身上都发生过,当老师当到这个份上,你就是一个好老师了。杨佳说:“我要做更好的老师,我要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她要考博士,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世界一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有著名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笔试成绩非常好,哈佛大学给她打电话说:“我们要进行面试,但你不必到美国来,我们派人到北京来。”来了一位女教官,面试以后对杨佳说:“你太独特了,你太优秀了。”到哈佛大学上学,她与正常学生一起上学,而且比正常同学还要多修三门课,每次上课老师给她布置五百页的作业,她给完成了。毕业论文,肯尼迪学院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学问叫做“领导艺术”,杨佳想到的是邓小平,她要写邓小平的领导艺术、邓小平的领导智慧,她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写,大家是可以想到的,她的毕业论文得到了导师的最高评价,要知道她的导师曾是美国三任总统的老师,她的毕业论文得了最高分。她的毕业证在毕业典礼上院长亲自给她颁发的,对佳说:“佳,你让我们美国人看到了中国的软实力,你是中国人、是哈佛人、是我们大家的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沸腾的、振动的,骄傲的美国人说杨佳是中国的软实力。各位老师,我们每上一堂课,其实都是在培养中国的软实力,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生长起中国的软实力。哈佛大学有一个评选最有成就的校友,有一年评到了杨佳,在颁奖典礼上最后请杨佳致词。杨佳在致词中说:“我永远记得一个领导给我讲的话,我们每选择一样工作,不是因为它太简单,而是因为它太具有挑战性。”她说:“29岁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点,29岁前我在超越别人,29岁以后我在超越自己。”最后她说:“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一个人可以没有她的视野,但是她的内心是丰富的、完整的;一个人可以看不见路,但是她的脚不能在路上停下来。”这就是杨佳的致词。各位老师,选择一样工作,不是因为它很简单而是因为它太有挑战性了,好教师、特级教师、名师、教育家就是在这样挑战性的工作中成长起来的,你选择平庸,你成不了好教师成不了优秀教师成不了名师,成不了学生所喜欢的教师。超越别人多难啊,但是超越自己更难,一个不能超越自己的人她怎么超越别人呢?杨佳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教师,就必须有追求,有追求才是一位好教师,有追求才会让第一动力成为现实。我们现实中的很多教师,这种追求是很弱的,内部动力不足,曾经有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在他师傅面前说:“师傅,我太忙了,太累了。”我深表同情,现在的老师非常辛苦,现在老师在学校的事太多了,真正用到教学上的时间其实不多的,这种状态要改变。累呀苦呀,是当今教师的一种生存现状。但师傅对他说:“以后在我面前不要给我说累和苦,我比你更累,比你更苦。你再说累和苦无非说明两点,一说明你身体不好;第二说明你没有能力。”这位老师后来在任何人面前,再也不讲累了不讲苦了。有了精神追求,还有精神状态,第一追求,追求什么?追求自己真正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青春。对幸福的谁知也是有很大偏离的,常常把幸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幸福是离不开心理学的,因为幸福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体验的。当你体验到快乐你就快乐,当你体验到幸福你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幸福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那你就没有真正的幸福,而且让幸福的价值观丧失掉了,于是把金钱当作幸福、把攀比当作幸福,于是就像“非诚勿扰”的一位女生讲的那样,“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对幸福的谁知发生了偏差,你就追求不到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完美生活中,德性的实现。”第一动力推动志向,决定志向,你还要追求什么?还要追求自己的青春,青春是什么,难道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年龄阶段?如果青春仅仅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年龄阶段,那么我永远没有青春,那么你们有青春因为你们年轻。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春来自心理的精神。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的青春是小时代的青春,于是发出了声音,致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里的青春,是一次远行,我们回不去了;青春是一次伤痛,我们忘不掉了。现在好多人对青春是迷茫的,更多的是怀旧,同时又是对未来的忐忑,他很纠结很焦虑。现在的儿童好比是处在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这是实验告诉我们的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它一按键,马上食物不给他了;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一按键就会被电击;第三只笼子里也有开关,它踩一下会有食物,再踩一下会被电击,如此反复笼子里的老鼠就纠结死了,不知是踩还是不踩。现在的儿童他很孤独、很忧虑,因此有人说现在的儿童是天生的孤独者。我们教师也常处在这种纠结的郁闷当中,但是你是教师,你必须提高自己的境界,你必须要走向大时代的青春。大时代的青春是王蒙先生说的,他最近写一篇文章,写革命的抱负,人类的理想,革命的道路,他的青春万岁这部电影歌词写得多好呀。“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我们在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我们幸福的人生,快乐的人生。所有日子所有日子都去吧,我们将继续勇敢前行。多重的担子,我的腿都不会发软;多么严竣的战斗,我都不会给你们丢脸;当有一天,我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我会自豪地呼唤你们,青春万岁。”这是真正的青春,在座的各位老师要有自己的第一动力,让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获得真正的青春,做一个好教师。第二个“第一”,第一专业。老师们都有自己的专业,也就是学科专业。在座的语文老师,你们的专业是语文和语文教育。一个老师不能没有自己的学科和学科背景,我做过小学老师我教过小学语文,因此到现在为止我都关注语文教学。我在想在课程改革中,如果我们把语文丢掉了,那我就没有根基,我就没有发言权。后来国家聘请我当国家德育教材的审查组组长,我就在想我要介入德育这门学科的背景,否则就无法审查教材。一个教师的学科专业是多么重要啊,你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自己学科专业。但是现在的学科专业,存在不存在问题?我认为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先天不足,也就是你在学校里学的专业不够,文字学也好、其它学也好,都学得不够;第二个问题后天不足,也就是你后来没有继续学习,没有不断提高。先天不足加后天不够,因此造成了我们学科专业的薄弱。在今天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忘掉自己的学科,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只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好了你才能勇敢的、很坚定的很光彩地站在你的讲台上。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学科专业还不够。斯霞老师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她怎么能成为名师的呢?就靠她的语文?当然不是。她提出了“童心”“母爱”,她曾经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她所在的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来了许多外国客人参观这所学校,斯老师负责接待这些客人。大家都知道斯老师名气很大,这一天她让三年级学生写作文,她在批评作文的时候读了一段作文给老师们听,这个学生说“今天我们很高兴,校园里来了许多外国客人,其中有位漂亮的法国女阿姨,和我们交谈得特别多。”读到这儿的时候,有的老师说,这个学生有个病句,阿姨就是女的,怎么叫做女阿姨呀?因此应该把“女”删掉,但是老师说:“我知道它是病句,但我不想改,这是儿童的表述方式,是他现在这个水平的表述方式。他将来有一天,就会知道的。”斯老师是没有这个学科专业吗?她没有这个水平吗?她有,她知道这个病,但她知道语文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更大的教育那就是儿童认识,对儿童的发现。做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做一个儿童研究者,做儿童研究者才是你的学科专业。这个专业比语文专业更重要,更大更高。在说这个之前,其实我们在回顾,比如说复旦大学有一个著名的教授章培恒,他写过一本重要的文学史,这本文学史出版以后中国文学界一片赞叹,因为他提了一个重要观点,“中国文学史发展史,其实是人学发展史。”大家都知道文学发展史是人学发展史,这是高尔基的观点。但是比高尔基更早的是一位英国的文艺理论家,在他的序言里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史,它不以“文学是人学”这一观点来写,而章教授勇敢地梳理了这个线索,所以他的文学史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他到日本去考察时,日本人看不起中国,说“你们是汉学,中国学,但你们中国没有真正的中国学,没有真正的汉学,我们日本有真正的汉学。”这人经常在章培恒面前背《离骚》、《诗经》、《楚辞》等,他以为章培恒不知道,后来章培恒在他背不下去的时候接着背,这是他主动背,日本人最后在他面前认输了。证明了汉学是在中国,不在日本。章培恒读国史,三位导师提出要求,第一年你不能读文学,你不能读文学发展史,以后慢慢地读文学史,读文学发展史;章培恒说“我开始不理解啊,我是读文学的,我最后的博士论文是文学史,你怎么让我不读文学不读文学史呢?”三年的学习时间多么有限啊,后来他想导师的要求是对的,为了文学跳出文学,为了文学史跳出文学史,开阔自己的视野。就是我刚才讲的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格局是离不开的,我曾经和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交谈过,她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她说“有的老师上语文他的开合度不大,不是大开大合的”,她的讲话我非常赞同,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她不小啊,她有大格局、大视野、高格调。大视野、大格局、高格调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你多读书,来自于对语文专业发展。章培恒读了许多文学方面以外的书,最后写出了最好的文学史。南师大附中在明国的时候是中央大学的实验中学,在校史管理里有一份材料,这个材料的规定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每一年至少有一次要到中央大学去进修。”这个选修,有三条规定,第一条是首先选修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关系的课程;第二条选修与你所教学科靠得比较近的课程;第三,最后选修你自己所教的课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没有教师发展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了这种理念了,如此分析,没有关系、靠得近,近在哪里?这个秩序是不能乱的,南师大附中就是为了告诉老师,你不能只盯着你的学科专业,你要超越你的学科专业。这前面讲了四个问题,举了例子,实际上就是为了告诉大家第一专业实际上就是儿童研究,这是我们所有教师的第一专业。儿童研究为你的教学提供基本概念,为你的教学提供基本规律,因此儿童研究是语文教学的前提,要走在语文教学的前面。对语文教师如此,数学教师也如此,要把儿童研究作为所有教师的第一专业。至少三条理由,一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如果对对象不了解、对主体不了解,你怎么让他成为主体呢,为什么以儿童为主体在我们的教学中都没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儿童研究是不够的;二儿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因此文学上的陌生化理念用在儿童研究上是恰到好处的,儿童在不断的发展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三教学改革的走向,教学即儿童研究,语文教学要研究语文还要研究儿童,两条线两件事两张皮,现在把他们融为一体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有人说这是当前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要走向。但是老师们要怎样建构第一专业,怎么研究儿童怎么去进行儿童研究?我提出四个回到:一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二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三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四回到儿童的学习生活方式上去。第一、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儿童原来叫什么?拉丁文中叫“自由”,儿童言语的自由,儿童生活的自由,这是儿童最原来的意义,最本来的意义。儿童是自由存在的本质:让儿童自由绝不是把自由赐给他,而是自由就是他存在的本质,他本来就叫儿童。所以叶澜先生的新基础教育中说,把自由还给儿童而不是赐给儿童。儿童是创造的保姆:儿童自由存在了,儿童就不存在,儿童自由是不能创造的。儿童又是一个探究者,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上帝派到成人世界中的密探,他们来到成人世界会发现成人世界很复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写了一首诗:孩子,到他们中间去吧!带着你们的纯洁,带着你们的生命。你来到他们中间,他们就六即安静了下来,停止了争斗,停止了喧嚣。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你才能真正认识儿童,真正发现儿童。第二、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完整的生活才有完整的儿童,这才是全能教育,当前的儿童是不完整的,因为他们的生活不完整。完整儿童的生活表现在三个世界里:第一,儿童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第二,儿童生活在一个理想世界里;第三,儿童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儿童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很痛苦,他不快乐。儿童的理想世界,它也被成人世界绑架了,这不是他们的理想。在虚拟化世界,儿童是快乐的自由的,所以在这世界里他懂得非常多,他们可以成为我们老师的老师。但是虚拟化世界里有许多的陷阱、诱惑,它很危险。儿童世界很困惑,也很痛苦,我们是关注现实世界的,对他的理想世界是不关注的,对他的虚拟世界是不引导的只是会控制,这样的孩子是不完整的。第三,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儿童最伟大之处是什么?儿童最伟大之处是三个字: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儿童最有可能,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引导我们教师从关注他的现实性进而关注到他的可能性。不能只盯着他的现实性,而不去思考可能性。有一位物理学家怀念他的物理教学,更怀念他的数学教学,当年他的数学很好,他向老师提出免修数学,但他的数学老师不同意。他找到物理老师提出免修物理,物理老师说行,你免修吧,后来他成为了一位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对数学老师讲,如果说你给我一个游泳池的话,那么数学老师给了我一个具大的海洋。游泳池很大了,但是海洋更大,他代表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我们的老师们给儿童游泳池了吗?给儿童巨大的海洋了吗?没有海洋、没有游泳池,请给他们一条清澈的小溪流吧。问题是我们许多老师把学生带到了一条阴沟里,于是你们在阴沟里翻船了,忽略了学生的可能性了。发现儿童可能性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第四,回到儿童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上去回到儿童生活学习方式上去那就是游戏,中国著名诗人邵燕祥先生写过一首诗,叫做《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诗是这么写的: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你到哪里去了,你放风筝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就是捉萤火虫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就是粘知了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就是堆雪人的孩子。天还是那么蓝,蓝得那么旷野,蓝得那么勾魂,蓝得那么像大海,可是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难道你像知了,被人粘去了吗?难道你像萤火虫被人捉去了吗?难道你想雪人,在阳光下融化了吗?难道你像一只风筝挂在电线上,被风撕碎,跌落下来,化作尘土了吗?天还是那么蓝,蓝得那么旷野,蓝得那么勾魂,蓝得那么像大海,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还有那些小伙伴你,你们到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孩子不见了就是游戏的方式不见了,传统的游戏的方式不见了。那就是席勒所讲的,游戏在哪里止步,人就在哪里结束。游戏在哪里止步,儿童生命就在哪里结束。儿童研究的这四个回到,最根本的就是陶行知先生《教师之歌》中写的,“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你了解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来来来,来来来,是谁在召唤?是教育在召唤,是未来世界在召唤,当你发现、了解、解放、信仰你的孩子的时候,当你变成了孩子的时候,你才能发现、了解你的孩子,你才能建构起儿童研究这一第一专业。第三个第一,“第一”品质教师最需要的有两个品质,第一个是反思品质,也就是说反思是人的第一品质。新基础教育的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你可能上过几百堂课,你可能成不了好教师,成不了名师。但是如果你坚持写一年以上的反思笔记,你倒可能成为一个名师。”天长日久地教课,你成不了名师,但是如果你坚持写反思笔记、教学笔记、教学的后记,其实是反思的过程,你可能成为名师。日本的教育家佐藤学分析教师,他说教师可能被理解为是一个中间人,他站在儿童、教科书、课程的中间,这是现状的描述、是现实位置的描述。但他又说你只是一个中间人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成为一个参与者,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去,参与到教材建设中去,参与到儿童世界中去研究儿童。从中间人发展到参与者的时候,你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佐藤学说,这还不够,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家。实践者和实践家是不一样的,实践者是一种经验的选择,而实践家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他有理论的、生存的选择。我们教师就是要从实践者走向实践家。同时我也坚定的认为,我们教师不是思想家但一定是思想者。怎么成为实践家呢?佐藤学说,你需要反思,叫做反思型的实践家,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多么的重要。我们再看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它是富有哲学意味的,我们在教寓言故事的时候是实践者走向哲学。寓言体其实它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性文体,我们在教寓言时应该有哲学的意识。这个寓言故事叫《野兔》,写的是野兔冬天出洞来找食物的时候一定要跟着它自己的脚印走,只要脚印一消失它马上退回到洞里。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野兔是多么的谨小甚微啊,猎人要捉到野兔非常不容易,但是智慧是属于人的,猎人就在野兔的脚印下安下一个陷阱,然后把这脚印恢复原貌,野兔出来寻找食物踩上这个脚印就被猎人捉住了。野兔为什么会被捉住?它不是很有经验吗?其实它就失败在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过于相信自己走路所形成的脚印。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经验是可贵的,因为经验让人成熟,它让你走向成功,这叫熟能生巧;二经验有时候又非常可怕,它会让你背上包袱,熟能生巧同时熟又能生懒、熟能生笨,它会让你迷惑。你不知道经验要改造、要优化,你不知道经验要与时俱进,于是会让你失败。如何对待自己的经验?如何对待自己的熟练?那就是反思、改进,突破自己的经验框架。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优秀一定会走向卓越吗?我们常常在说要从优秀走向卓越。有一位经济学家带领他的12个学生跟踪研究世界五百强企业,通过研究他发现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是不多的。于是他提出了一个理论,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优秀怎么会是卓越的敌人呢?卓越是躺在优秀上、躺在经验上的。它背上包袱了、它固步不前了、它不会反思了、它不会改进了、它不会提升了,于是优秀成为它的敌人了。在座各位老师都有经验,当有关学者所谓高高在上,说某位教师只有经验没有理论的时候,你们该怎么说?你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对不起专家、学者、教授,是的我们有经验,我们的经验非常可贵”,要捍卫自己。同时也要说“我们有经验,但是我们的经验要改进。”这就是我们教师成熟的标志,你才可能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家。反思就是走向理性,反思就是走向理论,反思就是走向实践智慧,反思就是走向有根有据的研究、分析和说话。正因为如此,反思是我们诸多品质中的第一品质。真正会反思的老师,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是一个能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老师。那么我们反思什么呢?反思当前的课程改革,反思当前的教学改革,反思我们当前的教师发展。举几个例子来说,反思我们的课程改革,我们的课程第一要有校本课程,第二要有综合课程,这两条是对的。过去我们只有学科课程、国家课程,没有校本课程,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校本课程的提出让我们老师有了创造的能力,成为课程的创造者,于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我们解放了教师,释放了教师创造的能量,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兴奋点放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那国家课程怎么对待?于是当前课程改革中有一个倾向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忽略了国家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又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它不具备课程的品质,课程应该有它的意义,这意义来自于它的规定性,来自于课程规范,来自于课程元素,目标、理念、原则、内容、实施、实践、资源、课时、保障等一系列的课程元素。而不是你想开发什么课程就是什么课程,随意的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它是没有品质的;二是说到校本课程就是比你多还是我多,好像校本课程开发越多才是好;三是校本课程为了彰显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是应该彰显学校特色,但它仅仅是为了彰显特色吗?这种性质肯定是不对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你停留在学校特色的形成和追求上,你的校本课程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四是说到校本课程,马上是校本课程教材,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校本教材。如此一些校本课程中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认识和反思的,我们有的老师好像真的反思了,因此我们课程改革中也有混乱现象。综合是一个世界改革的大走向,走向综合、走向整合,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三位数学家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数学家做贡献,因此报纸上登了一篇文章,是数学家告诉物理学奖我要获得诺贝尔奖。课程的交叉、综合、整合,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国家国际组织都把它界定为“大全科素养叫做核心素养,也叫跨界素养”。我这儿讲的课程需要综合,我们现在综合是不够的,学校以课程综合突破了一条路,很值得赞赏。现在课程综合存在不存在问题呢?这也需要反思,我认为存在问题,自从清华附小提出1+X课程以后,马上出现了1+X+A、1+X+B,总是在加上再加。加的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但是综合的完整的理解我认为有四层意思。一课程综合是形态;二课程综合是理念;三综合是指的一种课程的方式和能力;四综合指得是一种课程的过程。我们现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形态上,而忽略了它的理念、过程、方式和能力。各位老师们,如果我们教语文的时候建立了综合的理念,我很自觉,我也用整合的方式。因此在你的语文教学中,我尽管在课程上没有整合语文和数学,但是我会自觉地让它发生关联。让语文教学和其它教学发生联系,这就是综合。狭獈的综合就是它的形态,这是不够的,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所带来的问题是在整合中把国家课程整落了,把国家课程整没了。国家课程是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把它都整没了,那基本的核心素养就无从说起了,核心素养落实在哪里呢?小学的综合化实施,这条路子是非常对的,也就是我学科教学是在课程综合化背景之下的综合化实施。我相信这项改革会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我曾对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说,你们至少要写两篇文章,一是什么叫做1+X课程;二是写清华附小是怎么教好国家课程的。这是关于课改的反思、关于教学的反思。教学改革风生水起、一片繁荣,这是好事情,老师们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形成了各自的主张,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局面。但是教学改革我们要走向成熟状态,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状态上,教学改革怎么成熟,怎么反思?反思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前年网上流传法国哲学家莫兰的一篇文章《教育的七个黑洞》,让教育的黑洞敞亮了起来。我们教学中是有很多黑洞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其实是走在黑洞之中的,那么黑洞是怎么形成的?莫兰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你不注意基本问题,你只注意教学模式、教学范式和教学特色,你把基本问题忘掉了,这时候基本问题就变成了教学的黑洞;第二种情况,你也关注了教学基本问题,但是你对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错误的,因此这个教学基本问题已就变成了教学的黑洞。不管怎么样,教学中的黑洞来源于教学的基本问题。各位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一谈到名师、一谈到示范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基本问题上搞清楚没有。基本问题来自基本关系,教育教学的基本关系。核心素养提出来,最大的变化是教学育人。为什么苏赫姆林斯基对一位物理教师说:“你不是教物理的,你是教人学物理的。”在座的语文教师们,你们不是教语文的,你们是教人学语文的。一个老师捧着一本教材在教着,这个老师是好老师吗?苏赫姆林斯基说他不是好老师,因为他不知道那本教科书只不过是随时准备让学生弹力的一块踏板而已。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就是工具就是踏板,它们很神圣很伟大。中国特别重视语文教材,因此教育部成立教材局,但从本质上讲课程教材它是工具,语文教学把踏板放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助跑,踩到这块踏板,让自己跳得更高、更远、更好,这才是目的。《第五十六号教室》的作者雷夫,在江苏苏州作报告,我主持讨论,有一个校长说:“雷夫先生,你教什么课的?语文?历史?还教莎士比亚戏剧?太多了,你究竟是教什么课的?”中国式的提问很正常。但雷夫的回答是:“我不是教课程的,我是教人的。”这不是否定了学科教学,他是告诉我们如果你只有课程,如果你只有教学,你只有教学过程,你只有教科书,你看不到课程背后的人,你看不到教学过程中的人,你看不到教科书背后的人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当前课堂教学的基本关系是“教学”和“教”的关系,也就是“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我们没有处理好,因此才提出三维目标怎么走向核心素养,我们不是不要三维目标,它也很好,但三维目标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怎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时刻处在课程教学的正中央,于是三维目标走向了核心素养,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们过去提出了很多语文,智慧语文、生活语文、文化语文、快乐语文、本色语文、情致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诗化语文等,这此概念我认为是很对的,这是这个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一种独特的理解。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是不是在提很多语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反思,表达自己语文教学和主张有没有另外一条思路。有没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什么方式?方式在哪里?需要老师们创造,所以大家不要走在同一条路上来,仍然走在不同的路上,这叫合而不同。第一品质反思品质的确在教育改革深化阶段,我们需要培养这样的品质。教师的核心素养目前没有专业的研究,没有人去对它进行解释形成机构,但是我从三个“第一”来看教师的核心素养,在三个“第一”的基础上,让教师的核心素养生长起来,它可能是一个途径,可能从一个普通教师成为一个好教师,从好教师成为名师,从名师成为一个教育家。在部编教材培训会上,温儒敏教授强调,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个意识当中,三是文体意识;四是读书意识。因此我们这次培训就就聚焦:文体意识、读书意识。老师今天在我们主会场讲,是我们的荣幸,他讲的很多话语都偏重于我们语文学科,说明他在讲座的时候是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听众意识的。今天我们会场的情况、纪律仍然是很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也讲得比较透彻,也很高兴,在会议结束的时候依然表扬了大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面对这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听他的讲座,听他讲话,语言是前卫的、逻辑是严密的,他博闻强记,是不是有些汗颜?是不是感觉无地自容?那么多的案例,那么多的诗词名言警句,那么多人的名字都是很清楚的,没用一张幻灯片,语言干净没有重复,真的觉得值得我们学习。他原来是江苏教科所的所长,后来是国家督学,可以说他的名字是如雷贯耳的,为什么不用ppt,单凭一张嘴能够hold住整个会场,能让大家坐下来?足见他背后应该有些什么,我们的语文老师怎么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微课程】今天的微课程是“旅拍与语文人生”,放假我们可能会出去进行一些人文性的学习,这些人文性的学习如何丰富多彩?有请人和街小学的杨涛老师,给大家做几分钟的交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情景交融,丰文人生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感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十分荣幸但诚惶诚恐。台下藏龙卧虎、高手如云,而我只是一个爱好者,在这里发言难免有点怡笑大方,但我还是把我的爱好与大家分享,今天我讲的话题是“情景交融,丰文人生”每个寒暑假我总想出去走走看看,我把它看作借一段别人的人生,别处的生活来丰富自己的生命,我不愿自己是一个行色匆匆的游客,而要让自己与当时当地的情景融为一体,渐渐地我就发现了旅拍与语文的共通之处,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初浅建议。第一抓特点,将人物的服饰与景物、风情结合起来,不同的地方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服装也是其中的一种文化,如果只是穿着风衣,牛仔裤走天下,那我会觉得就像一个旁观者外来者,甚至与当地的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在每次旅行前我总是认真学习了解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物的特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服装,这也成为了一个我旅行的乐趣之一。就如欧洲,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特色。北欧是一种小清新田园出水的特色,它的文化也是世界闻名的,我就选择了清新轻盈的淡色调服饰来营造童话的氛围。而法国意大利有许多恢宏的宫殿和教堂,我选择的关键词是酷感华丽。东欧那么多的古老经验的城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互动意识相互交融,我定下的关键词是文艺、怀旧。蜜月圣地希腊,只有浅浅的纯色才能与景物和谐,带着那份唯美又浪漫的感觉。俄罗斯虽然是一个战斗民族,但是那些五彩缤纷的建筑,有着洋葱头般圆顶的教堂,又给了我灵感,我对它的定义是色彩与另趣。我对那些有着古老意识熠熠生辉的民族服装特别的感兴趣,在尼泊尔如果不穿上一件纱领,便和这此精美繁复的本质雕刻之间永远有着难以越跃的地理感。在土耳其,一袭长袍让我觉得自己与它的色彩融合在了一起。我最喜欢的是印度服装,通过这些服装我能感受到妇女们哪怕生活在尘埃里,也在努力地开出一朵最绚烂的花。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也是各具特色的。例如要藏区可以用一些藏式风格的元素来和景物相融合;在中原地区当然可以有一些中国风的元素;在秦岭当时我住在农家乐里,我便构思了制服的乡村劳作织品;在新疆景色多变我设计了游牧风民族风武侠风,交相穿叉带出丰富的视觉感受。第二,选焦点,让语文元素与摄影的技巧结合起来,语文中有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对比,可以凸显主体的特点,摄影中用好对比,可以让照片更有张力。例如动静对比,当画面中出现了动起来的元素时,那些恒定不动的物体便与之形成了对比的关系,如行驶的车流,流动的云彩,都可以营造出一种时光匆匆流逝的感觉。大师们喜欢运用冷暖对比,这张大师的作品远处冷色调的群山,与近处的暖色调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表现手法。如图片中灯笼与人物的服装,天空中的云彩与落日,都是一种冷暖对比。明暗对比也很有意思,可以将主体置于亮部,背景置于暗部,色彩构图简洁、焦点突出,而且还可带出一种神秘的感觉。姑娘们非常喜欢的是虚实对比,将前景和背景虚化在色块轮廓,突出人物的主体,可以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我最喜欢的是大小对比,我觉得大小对比特别适合用戈壁、沙漠、古迹、湖泊等,营造出一种广阔而苍凉的孤独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巧妙的引导可以产生抛钻引玉的作用,促进学生主体生存和发展,在摄影艺术中如果巧妙地运用视觉引导,可以让观者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主体。咱们接下来谈谈前景引导,可以在主体前安排有环境特色的前景,例如古旧的窗棂产生一种偷窥感,吸引人往里看,可以是半开的门,弧形的门洞,山峦、岩石,被虚化成大块色块的树枝,甚至是另一个身影作为前景。线条引导,选择那些有指向性和方向性的元素作为引导,例如图中水中直线形的沙地,悬空式中凸出的阁楼,一段延伸向远处的栏杆,一条蜿蜒的公路都是一种线条的引导。空间透视引导,例如图中向主体倾斜的物,汇集于主体的云彩、围绕于和体的小鸟,若隐若现的山洞,摇曳的湖水,甚至是光的本身都可以产生一种空间透视的引导。运用好了对比和引导,你的照片就会更加的有吸引力。第三,寻亮点。把人物的情趣和环境的趣味结合起来,一篇好文章,人物真挚的感情复杂的情绪,往往可以通过环境烘托,在摄影中如果巧妙地运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因素,则可以打造属于你自己独特构思的这点。例如与路人的融合,有时候路人的入镜可以营造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荷南,我觉得红房子比不上港湾的祥和,置身于它们之间我更有一种芸芸众生来来往往的恍惚感。在巴黎,我选择和他们一起过人行道,我仿佛和他们有着相同的角色。在尼泊尔、土耳其我选择和当地人一起闲坐,仿佛也变成了他们的一份子。可以利用的环境因素还有许多,在小镇上,我利用玻璃的反光营造出一种迷离的电影场景,在丹麦小美人鱼雕像殿堂人山人海排队拍照,我却注意到了山坡上这个无人问津的雕像,配着云彩与它合影,我感受到与童话人物正在直接对话。去年在云岗石窟我选择在窟外洞墙配着树影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想营造的是一种婆娑的感觉。最近我看到如懿传发出的海报,我感觉它的构思和我当时的想法惊人的相似。有时候在有水的地方,我也经常运用倒影营造一种对称的美感和趣味。总之,只要你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并把它定格下来,那么无论你和谁同行,甚至只是带了一个三角架都可以让它成为你的御用摄影师,我的所有照片都是这样诞生的。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微讲座,“手持相机四处游,世界风情镜头留。情境人物融一体,历史现实映乡愁。语文教学纳摄影,相映生辉情更绸。大千世界无限美,镜头竟然写春秋。”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不知对大家的影响和启发有多大。但是我觉得他能把我们教学的一些内容,和这些结合在一起,而且短短的几分钟呈现这么多的内容,还是很不容易的,掌声再次感谢杨涛老师。同时我还给了她一些任务,这几天拍下一些我们老师学习中的镜头,明天我们播放,你看看,在她眼中是怎样的自己。【主题活动】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接下来,是我的主题分享。分类阅读教学,或说不同文体阅读教学,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是我们渝中区的研究。我们这项研究不是从部编教材颁布之后才开始的,我们已经有五六年的研究经历。今天我们会讲这一系列讲座中的第一讲和第二讲,对分类阅读教学做深入研究的是我和我工作室的老师,13个成员一人一个文类,分四个课型。温儒敏不是讲要有不同的课型吗?所以我们这四种课型进行了近四年的研究,这些研究在全国的一些杂志上做了一个分享,分享的目的不是荣誉,而是一份被肯定,伴随着一种研究的方向,一种往前走的动力。我们的这本《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的作者是我们工作室的13位学员,他们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共同编写了一本这样的书,很多老师和学校都有这样的一本书,怎么运用好怎么进一步地往前走,我们已经研究了这步,不仅是几个人也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我们整个的渝中区小语团队,我们先用几分钟的时间来看看研究的历程。这就是一起走过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渝中区在做研究的时候,还是比较谨慎的,当我们这项研究还没有一些真的成效的时候,我们不会在全区推开,当我们有一些感悟之后才会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这项研究也就是要树立一种文体意识,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曾经关注语用,对于阅读课上这样的几个环节是非常熟悉的,以至于这样的一些环节把我们的课变得非常模式化、机械化,以为所有的课文都用这样的环节可以教出来。事实上不是这样,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一篇议论文,如果这样来教,“概括”就是归纳主要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科学家?然后逐一分析每个科学家的具体事例,再归纳这个科学家的人物形象,这样来教是把这篇课文当作写人的文章来教,按小说类这样去教了。主要运用的思维不仅是形象思维为主的,而我们这样来教,从这里就发生了变化,课文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显然一开始就是议论文的逻辑思维。这样一个观点,作者是怎么来论证的?最后怎么得出结论的?以及我们是怎么教?学生是怎么学?作者是怎么写?从这个角度来设计显然是把议论文当作议论文来教的。这样两种不同的设计,如果你要来检测的话,它们只有字词的学习这一点是想通的,其余的全都不一样,这就说明我们在阅读教学当中不能一个套路去教所有的课文。在这之前的这些环节没错,符合阅读教学的理念也关注语用,但是它属于共性,如果我们只按这个模式去教所有课文,那就是“万文一体,千课一面”。这样就没有文本个性,效果就非常有限。四年级有一单元是现代诗单元,我们怎么按照现代诗的思路去设计教学?五六年级分别有一些其它文体的单元,我们如何来做?这是我们面对新的教材应该要树立的一种意识。如何教出文本特性,这是我们的问题,如何把这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那就是如何来做。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倡导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什么是文体?文章的体裁、体制、格式,一类文章的规律、共性,我们经常在讲语用,我们语用的根基是什么?是文体,所以我们要树立文体意识。什么是文体意识?就是一种对文体的敏锐的感觉,当我们一看,上面这是一则便条,同样十九个字,这样分行排列,它就是诗歌。你有这样一种敏锐的感觉,就叫做文体感。如果是我们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你能分辨吗?能分辨就说明我们有文体感,而这种文体感建立了之后有什么好处?有利于我们用不同的思维去解读不同的课文,也就是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的思维。比如这是实用性文体,抓关键词就是两个信息“葡萄”、“吃了”,这两个信息一综合就是说冰箱里的葡萄没了,就读懂了,这种方法是获取资讯,这就是文体思维。潘新和教授是这样讲的,我们文学类的文章它是表现,表现就有可能与实在的不一样。它允许虚构、夸张等其它的文学手法,于是要像科学探究那样去考察考究“这一类”的取向,本身就是不对的,所以像这种表现类的文学类文章,我们与之匹配的教学动作和行为应该是想象、联想、感悟、含咏等这样一些教学动作。如果你用了一些使用类的教学动作,会让人觉得啼笑皆非,而且让人觉得你不懂文学,不懂小说不懂诗歌。我们教语文的不懂这是一个很丢人、很尴尬的事情,所以必须要与之匹配。另外的实用类文章它是再现,它所描述写出来的文章和它的实物是非常吻合的,而这样的是再现。再现讲究的是严密准确,而这样的一些文章我们在教的时候,教学动作行为也要与之匹配,要与实用类文章相匹配,去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等等,这一系列的类型就是我们教学实用类文章的动作。因此这两类我都用直观的箭头这样非连续性文本来表述,我原本要说的一段话,我觉得是清晰的,它是用怎样的行为去品味怎样的特征的文章。叶圣陶的这句话,它讲得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部编教材我不能过多的说,因为它还在保密阶段。我只能大概的说有童话单元、故事单元、寓言单元、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是按照文体来编排的。而这个文体的特征是很明显的,编在一个单元它有一个好处,不用再去动脑思考这是什么文体。除了部编教材有这个要求,课标其实早就有提醒,一学段学习了哪些文体,二学段学习了哪些文体,三学段是分类阅读的正式开始。讲了四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这已经非常严肃的提了出来。因此我们各个代表段,重点抓好哪些文体,这些黑色字体是课标中关于这组文体的课标要求,这组文体的阅读要求。(一)依体而教说了这么多,我要重点表达的是: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依体而教”,我们浓缩在这样几个词语,也许在我们教材分析的时候零散地讲了,所以有些方面我们有见过,但是整体地来看,这还是第一次给我们全区完整地展示。依照文体特征,研制教学内容有这样几个词:第一辨体,思考这一类型的文章,教学价值是什么。第二,思考这一篇它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哪里。第三,要思考这篇文章在这单元的教学价值在哪里。最后我们才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价值。我们把它归纳成四个词:辨体、断文、问度、定点。实际上我们上课首先想到的就是定点,教什么就是定点,但是我们不能倒着过去,我们要顺着来比较通畅一些。例如,我们穷人一课,《穷人》一课教学目标我们是怎么确定的,应该说来这一课在教什么上花的时间多,同时也是最有感受的,一开始能判断这是一篇小说。只要是小说,我们就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有这样一些内容是必须要设计的。一把握故事情节,二揣摩人物形象,三赏析环境描写,四概括小说主题,五品味语言特色。但是这是小说这一类的教学目标、教学价值,它不可以操作,讲不完而且比较空泛,怎么办?再往下走,走到这一篇,这一篇是托尔思泰的《穷人》,因此这一课有什么特点呢?于是我们通过研读这一篇,也就是断文,就是发现故事情节那就是悬念、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环境描写,还有穷人这个主题,甚至许多老教师总也舍不掉的省略号等等,当我们教这一篇的时候,这样的目标既是小说的也是《穷人》这一篇的,但是这些还是实施不了,这么多的目标怎么教得完呢?就是一周也不在话下,因此在一节课中应当如何来呈现,那就是要砍要删,有了这样的复杂才会有简单。所以有的老师一开始就简单那都是很傻的简单,其实我们要讲的简单是最后的简单。那我们再看看这一个当中,哪些是可以舍得,哪些是主要的,那就要根据这一单元来看。放到单元来看,悬念五年级就教过删去,还有其它的也删去。在单元导语中提到了心理和环境,因此留下,剩下的就少了一些,但是还是实施不了,原因在于心理活动有很多种,环境描写也不只一种,怎么办?又要留下这两个,又要体现本课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多种心理中选一种,多种环境描写中选一个,我们最后就落到了这样几点:情节是要有的,这是小说的根本;接下来是矛盾的心理留下;胶作对比的环境留下;开始认为写的环节也要,语用的用该有,但后来实施中发现这是必须舍掉的。因此这样定点之后拿到广州赛场去的目标,就这么两条:带着好奇心追问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带着探究心,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作者描写的可能的世界(因为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光有好奇心是不行的,要上升一个层次)。而这两条既是小说的也是穷人的,还是六年级上册这一单元的,同时是这一课的,是可以实施也操作得过来的。所以有了这样的一些动作,我们的最后目标就有了。我们这样做了以后还请教了高中语文教研员,请教了荣维东教授和魏小那教授,得以他们肯定之后,我们才放心了。最后在全国能代表渝中、代表重庆获得了这样一些殊荣。教什么我们要依体而教,我们要知道这样弄出来是不是全盘都可以这样去教呢?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你的解读到最后的实施之间是有距离的,距离不能用告知,不能用答的方式来做。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老师的帮助下去读,都可能会有好几个台阶,于是有了这些台阶,我们就会有好几个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学目标才得以达成,否则最后得到的知识会是陈述性知识而不是层序性和策略性,它不能成为能力,不能以篇达类。(二)以学定教我经常用这同一个案例来看很多个理念,比如“以学定教”,那么如何来展示?第一、寻路。请大家看这个视频,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教学与之匹配的是想象、体悟、朗读。你看让学生读、让学生听也让学生教,这个老师是很关注学情的。稍不注意老师就会觉得他能读好就读,不能读好老师就教了,因为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是怎么三下两下把它讲解出来。但是这位老师没有,他先让学生来读,让学生读、品、教就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他关注了多,但其中的温柔关注不到,这恰好是课后的一个作业。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懂,这就是一个教师真正在寻找教学目标。张老师用比学生还要另类的朗读,把自己当一面镜子让学生来照,发现“点儿”不应该这样读,但是张老师这样做,就明白了这些都需要教。张老师通过让,摸清了这个班的真正学情,知道学生的底细了,做到了心中有数,老师要教学生真正不懂的。让学生对比中发现,老师教得有启发性,他关注了文本,关注文本有规律的变化。他明白了依据文本找重点,依据学情找起点,找准之后如何来做,不是我们经常做的那样,“说说你勾出来的语句最后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你说、你说、我来说……”基本上一步到位。但是他不是这样,是先让学生读,形状很多,再读还是读出岭多,让学生教仍然是岭多,如果还这样下去的话,学生是没有增长点的。我们如何增长,这个部分需要老师去教去讲,这就是要助学。所以老师最后的讲解有启发性,才把岭温柔的特点讲清楚了,教学环节是相当关键的。所以我们在文体教学的时候不是老师读到多少就到课堂上去落实多少,而是要以学定教,寻找与文体相对应的路径匹配。第二,搭架。在重点和起点之间搭建支架,找到落点,这就是我们的环节二。最后你才选择了这种化知为能的操作方法,怎么能够化知为能?不是说最后写在笔记本上,把它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句子含义一放,这些所写的都只是陈述性的知识,是没有多少用的。学生是必须要经历学习的过程的,这就需要寻路、设梯、搭架、定一些方法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这就是要依体而教,依体而教这本书大家都应该见过。为了印证依体而教,我们有一个2000人的QQ群,在这分类阅读群里很多都是业余爱好者,没有报酬、没有继续教育学分,却把“把小说教成小说”做了六七次的活动,他们以团队出现,在QQ视频中先看录像再评课,评课是这些团队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反复观看录像课视频,然后面向全国各地的老师通过QQ群来进行评课。这是江津团队的评课,他们聚焦在一起用一个QQ,一个话筒来进行评课。第二次是南岸团队,他们的这次评课有了背景和图像还有声音。这次是开县团队的,有背景有图像,而且是录像形式,就像中央电视台春晚一样,现场和录像同步进行,如果现场出现问题马上用录像,保证群里的老师们能正常观摩学习。到第五次的时候是万盛团队,不光做到了以上几点,还统一了服装。这是最后一次,是涪陵团队教研员带领他的团队来进行的。这几次的主题都是把小说教成小说,一起在做研究,这项研究是辐射全国的,我们这些研究给大家说的目的是,这是一个时代的要求,并不是创新,是新课标加上我们的新教材适用以后必须要适应的东西。那就是“把诗歌教成诗歌”、“把小说教成小说”也就是把方向找准,我们不求教好但求教对,如果没教对可能就很尴尬,我们教对了即使没有教好,中学老师会接着往前教。我们的这个研究,一开始注意的是单篇的阅读,接下来我们区会走向整本书的分类阅读,所以这次我们安排了单篇也安排了整本书阅读的讲座。一、关于小说特征小说在我们的课标里是这样来呈现的,课标里是归纳为叙事性作品的。课标里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是三个关键性动作,了解、描述、说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我们语文老师解读课标不能大而化之,不能只针对我们考题去研究,我们考题是有局限的,教要大于考,学要大于教。因此我们解读课标是起点,了解事件梗概、描述场景细节、说出感受,这是全中国的小学老师要完成的,无论你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边远的山村,这三个动作是基本的要求,我们在保底的基础上还应该有一些东西。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不是懂了多少就在课堂中呈现多少,但是你懂了多少在呈现一点的时候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小说它就是重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研究它,所以全区的培训,我是从小说开始的。小说的发展历程关于小说的特征,不得不说小说的发展。中国的小说发展也是很晚,追述到以前的话,也是历史悠久的。在汉朝小说还没有明确为小说,是人们传递的一种街头巷尾的小故事,简称“谈笑”。在南北就是志怪,志就是记,记那些怪人的奇人奇事的。后来到了唐朝,就开始完整的聚焦到一个故事,聚焦到一个人物,所以他叫传奇。到了宋代,它不单有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人性格比较鲜明,就叫话本,怎么说叫话本呢?就是说书的人手头拿的依据,他记不着了就看一下。到了明清,真正的小说就形成了,有长篇、有短篇,有文言、有白话。这样的一些小说一直发展到了今天,这就是小说的发展历程。由民间到口头再到书面,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西方也经历了一此过程,古希腊史诗,中世纪有了骑士小说,十九世纪是西方小说最鼎盛的时代,叫群星璀璨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有星探小说,先锋派小说。现在它们是新小说。小说的定义这样一些发展历程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小说的定义它不是无缘无故这样说的,你一定发现它离不开故事,离不开人物,所以传统的小说理论是这样的: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而现代的小说理论特别是西方的小说理论,它的定义就更加简洁:是以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所以你会发现有一些小小说它就像一篇散文,而散文与小说在这个角度来区别在于,一是小说有一定长度,二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真实的。这个小说理念观,是世界各国研究小说理论的人都觉得它是很理论的一本书,而我也在看,它文白对话,我总是觉得它高深莫测,我现在把它放在案头,随时来看我都觉得我还没有看懂多少。但是它真的是在讲小说的本质,它对小说的理论是这样说的,具有一定长度的散文体虚构作品。小说的特征小说它有它的特征,就从它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都能够知道,小说是以虚构的方式来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它的文本我们要关注两个点,它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反映的内容又是可能的,也是真实的,虚构的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的特征是:第一情节完整复杂、人物刻画生动细致、环境描写具体充分。情节叙述、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是传统小说的三要素。随着对小说的研究人们开始觉得它最凸显的特征是虚构性,即便是基垫于某个真实的人和事它已经不是那个人和那个事了,它有加工、有表现了,因此它是虚构的;第二小说在表达技巧上是丰富多变的;还有一个特点是小说语言的隐喻性,小说写的这个事,如果你简简单单地认为就是这个事的话那你就没有读懂这个小说。小说背后是要反映什么样的现实问题,一个现实需求,因此我们要把握它的隐喻性。我觉得以下几点老师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来做。其实老师们很喜欢在教研活动时间内,迅速地知道这学期的考点,知道这学期的教点和学点,那是很功利的。但是时间短我们也不能不功利,到了暑假我们有这样的成块时间,我们就好好的利用这个时间,在我们几位老师的引领下来真的思考一下我们平时未曾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的初衷是这样的,仍然是我读了大量书之后,把我们读之后的一些干货想在这两天之内给大家分享一下。但愿能够对我们先天薄弱的文学理论这一块,有一点补充。第一个、老师们要知道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链。它是基本所以不会很难只要认识字的人都会读小说,也能明白故事讲了什么,而故事往往是按照时序排列的,就像是早餐之后是中餐,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死亡之后是腐烂一样,这样一个最低的最简单的表述,这是它的故事层面。但是后面有一个词叫做最高要素,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所以说它是最高要素。所以你要判断它是不是小说首先要看是不是有故事,故事叙述有很多视角,故事的视角有全知型的全知视角的,还有有限视角的就是这里面的人称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具体人称的,它是不一样的,为什么用这种人称它是有讲究的。其实我们语文课上老师就要研究为什么用第一人称,不用其它人称,这种视角带给我们什么。还有叙事语言,叙事语文有叙述的语言和描述的语言,比如人物的对话、本身的转述。第二就是叙述的时间,不会快镜头不会慢镜头,后面你会发现哪一个是慢镜头了,那就是扩述,扩大了来叙述。《慈母情深》描写母亲的那一段就叫扩述。还有些是快镜头,那叫概述。为什么不用概述要用扩述,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课上研究的重点,而不是“这讲了什么呀,接下来讲什么呀,然后讲什么呀…”讲得天花乱坠,自我陶醉。但是你不讲学生都会,所以我们学生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的,确实语文课上我们要关注。第二、我们读小说知道有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高级链也叫逻辑链。它是对因果关系的叙述,情节与故事是不一样的,故事是时间的顺序,情节是小说中的情境变化多端、结构类型相当丰富,正因为它丰富,我们就从这丰富的表达中读懂作者的表达意图,读懂了人物读懂故事的主题,所以要把情节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结构掌握。那故事和情节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然后一词表明它是时间关系,这是故事。“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为伤心过度而死。”这句里面就有王后死的原因,这就是情节。所以不要混为一谈,如果这样叙述也是情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原因不明。后来才发现王后是因为伤心过度而死的。”它强调的是一种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