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0/70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地球运动规律)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的时间和的空间的结合。3.宇宙的特性(1)物质性——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①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质量、体积都很大②其它天体: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2)运动性——天体系统①概念:距离较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②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小(低)到大(高)的排列,有以下4个层次③太阳系概况: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地球的普通性:就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而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2)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1)外部环境:①太阳是单颗、中年恒星,太阳光稳定;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2)自身条件:③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短——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④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和氧为主);⑤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水汽凝结,形成原始海洋——液态的水。⑥C、H、O、N等元素——生命体的基本物质组成;其次,地球具有磁场,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臭氧防止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防止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都是地球生命诞生的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光热(按波长分可见光、红外区、紫外区)。2.太阳辐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太阳通过质量的损耗而放出光和热。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4.世界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就全年总量看,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辐射强弱及日照时数的影响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长、晴天多、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辐射强;反之。6.典型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分析:①世界太阳辐射最强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成因: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沙漠地区少云雨,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少。②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青藏高原(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成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多;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间长。③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也较强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汽少,晴天多,夏季白昼长。④我国太阳辐射最少地区:四川盆地(重庆市有“雾都”之称)、其次是云贵高原。成因:盆地地形,周围高山环绕、地形封闭,阴天雾日多,晴天少,照时间短,对太阳辐射削弱多。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1)太阳的外部结构——光球、色球、日冕(2)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3)太阳活动周期性: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除此以外,太阳活动对生物活动(树木年轮相关性)也会产生影响,太阳风会损坏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空间飞行器,危及仪器和宇航员的安全,危害人体健康。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自转与公转特征的比较自转公转绕转中心①轨道为赤道;②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23°26′的夹角①轨道为黄道;②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所处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均为15°/小时;线速度——赤道最大,越往两极越小,极点无速度平均角速度——1°/日;平均线速度——30千米/秒,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2.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确定:赤道——1670,30°——1447,60°——837(赤道的一半);(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3.地球公转轨道图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判读(1)地球公转轨道图的读图关键:①自转和公转要一致,逆时针转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顺时针转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②太阳直射位置所在半球确定二至日,然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③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读图关键:①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③会根据直射点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计算任何一天直射点的大致位置。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2.几种数据间的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1/2热带范围=极昼(夜)最大纬度跨度范围=晨昏线与地轴最大夹角=南北寒带范围。(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3)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90°-直射点纬度3.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个回归年(365d5h48′46秒″))4.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①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就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赤道为热带,其余为南北温带,没有寒带;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全球各地的气候没有季节变化,也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②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范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变化范围、热带和寒带的面积、极昼和极夜的变化范围、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成正相关;③黄赤交角的大小与温带的面积成负相关;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1.产生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右南左。作用: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2.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3.判定方法(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4.对地理环境影响:北(南)半球河流右(左)岸侵蚀现象:河道右(左)岸侵蚀,左(右)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二)时间计算:1.地方时换算(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2)换算原理:①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②地球自转方向:越往东时间越早(点数越大),即东加西减(3)计算方法:数轴法(4)计算步骤:①定时:确定已知地方和未知地方在数轴上的位置。②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根据地球自转进行东加西减。③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转化为时差。A.计算经度差的方法:同为东经或西经,两地经度数相减;分为东西经,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记忆:异加同减)B.经度差换算时差的方法: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进行换算。④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2.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全球24个时区,隔15°一个时区。①时区的计算方法:某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教。若余数小于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注: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②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方法: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15°(注: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③某时区经度范围的计算方法: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7.5°(2)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称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的时差为1小时;从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3)区时计算:数轴法(4)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3.日期变更和不同日期范围的确定(1)自然日界线与日期变更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人为日界线(180°经线,即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位置位置不断变化位置固定不变钟点钟点固定,为0时钟点不固定日期变换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人为日界线的西侧是东12区,东侧是西12区,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即由东12区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即由西12区进人东12区),日期要加一天。(2)日期换算——“今天”和“昨天”范围的确定步骤:①画极点俯视图,0°、180°经线及地球自转方向;②标明已知点的位置和时间;③找0时经线的位置(根据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计算);④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经度范围为新的一天(今天),其余范围为旧的一天(昨天));⑤确定日期的比例(简便算法:180°经线的时间点数即就是今天范围的小时数)。4.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夜长的关系:①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②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③昼长=昼弧经度数/15°=(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2×日出时间④夜长=夜弧经度数/15°=(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注意:A.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B.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C.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长和或夜长和为24小时(三)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2)昼夜更替——由地球自转而产生。(3)昼夜长短变化——由地球公转而产生。2.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3.昼夜分界线——晨昏线(圈)的判断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是晨线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相反。(2)太阳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另一半球相反。(3)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到极点昼夜长短变化最大,为24小时;(4)二分日各地昼夜平分,二至日昼除赤道外昼夜长短差值最大,在一年中,越接近二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越接近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5)直射点所在半球有极昼,另一半球有极夜;(二)正午太阳高度1.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2.计算:H=90°—|两点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和所求点:如果两点在同一半球用减法;如果两点不在同一半球用加法)(三)四季更替的划分“四立”划分法——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分别作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四)五带划分——回归线和极圈(五)太阳光照图及其判读1.各种光照图类型地球公转图太阳直射点运动图侧视图俯视图3.日照图的解题关键——三线、三点①光照图的重要的点(球心、极点、太阳直射点)、线(线:回归线、赤道、极圈、地轴、经线(尤其是0°和180°)、晨昏线、太阳光线(尤其是直射点的太阳光线))、面(黄道平面、赤道平面)②明确光照图上点、线、面的几何关系A.地轴、直射点太阳光线一定通过球心;B.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即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呈23°26’的夹角;C.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D.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相互垂直;E.晨昏线与各纬线关系、晨昏线与各经线关系;③三线:晨昏线、极昼极夜的最低纬线、0时和12时经线;④三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圈与极昼极夜纬圈的切点、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1)地震波特征①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传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②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地震波的变化特点:①A为横波(s),B为纵波(p)——根据波速大小;②A横波和B纵波在0-17千米波速变化不大——说明0-17千米范围内物质均一;③A横波和B纵波在约17千米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④A横波和B纵波在17-2900千米范围内波速持续增加——说明0-17千米范围内物质均一;⑤A横波和B纵波在2900千米处,A横波完全消失,B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说明在该层物质变化明显,物质由液态构成;2.不连续界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又叫界面)。界面深度/千米地震波波速变化分界意义莫霍面平均:17;陆地:33;海洋:6;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地壳与地幔古登堡面2900P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幔与地核3.地壳和岩石圈范围的差别:①地壳:从地表至莫霍界面。②岩石圈:从地表至软流层,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厚度为2000-3000千米,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氮。2.水圈:地球表层各种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生物水。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和生存环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最活跃的圈层。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形式——吸收、反射、散射。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和较大的尘埃能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云反射最强。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影响因素:太阳高度、海拔、天气状况(云量、尘埃);(3)大气的削弱作用随时间、纬度而变化:①随时间变化: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见图1。②随纬度变化: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4.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存在。(1)大气温室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2)大气的温室效应的三个过程:二.热力环流:冷热不均→→大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类型近地面风向图示影响海陆风白天形成海风;夜晚形成陆风;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增多山谷风白天形成谷风;夜间形成山风夜雨的形成城市风郊区吹向城市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1)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大小:等压差(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等压距(等压线越密)越小,风速越大。2.等压线图上的风向(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①受力状况: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F2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近地面的风①受力状况:图中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的共同作用②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的形成中的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或风向基本一致)——影响风向、风速(增大风速);(2)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减小风速);四.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1.基本气压场: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鞍部2.等压线图的应用(1)确定风向与风力①风力: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②风向:第一步:做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二步:根据半球确定偏转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第二步:根据高度确定受力情况:高空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偏转30°~45°,风向与等压线斜交;(2)判读天气状况:①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②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大风(3)根据气压中心判断季节(月份)①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夏季)大陆内部有低压中心,海洋中有高压中心(切割副高)。如: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强盛②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冬季)大陆内部有高压中心,海洋中有低压中心。如: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强盛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促使大气不断地运动。3.主要形式:三圈环流(1)名称与成因:①低纬环流(0°~30°,热力环流)②中纬环流(30°~60°,动力环流)③高纬环流(60°~90°,热力环流)(2)方向:低纬环流与高纬环流的方向相同,与中纬环流的方向相反;(3)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成因:①赤道的上升气流和两极的下沉气流——热力原因形成;②30°的下沉气流和60°的上升气流——动力力原因形成;(4)地表与高空的气压、风向相反(5)表现:在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4.意义:(1)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平衡。(2)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二.气压带和风带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①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②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③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多晴朗天气,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多阴雨天气。④气压带的成因归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冷热不均的热力原因引起的,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另一类是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的动力原因引起的,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⑤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⑥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⑦信风带与东风带的风向相同,与西风带的风向相反;2.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移动5~10个纬度,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63.气压带、风带性质——决定气候气压带特征风带特征盛行气流性质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对流上升多雨风向北东北西南东北副热带高气压带积聚下沉少雨南东南西北东南副极地低气压带沿锋面爬升多雨性质热干温湿冷干极地高气压带收缩下沉少雨原因低纬度吹来高纬度吹来低纬度吹来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形成的气候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2.北半球海陆状况: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影响气压带呈块状(1)7月:A.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呈块状仅保留在海洋上;B.大陆是低压(亚欧大陆是亚洲低压也叫印度低压、北美洲是北美低压);C.海洋是高压(太平洋是夏威夷高压、大西洋是亚速尔高压);(2)1月A.地低气压带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块状仅保留在海洋上;B.陆是高压(亚欧大陆是亚洲高压也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美洲是北美高压);C.洋是低压(太平洋是阿留申低压、大西洋是冰岛压);3.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四.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1.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2.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世界典型季风环流分布区,形成季风气候原因:东亚、南亚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亚洲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注意: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部沿岸、东非的索马里、西非的几内亚湾沿岸、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巴西东岸等地,也存在季风现象,但并不是季风气候。3.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①1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区吹向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低压区,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②7月份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夏威夷高压流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形成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冬季夏季干(旱)季湿(雨)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气压中心陆地亚洲高压亚洲低压亚洲高压陆地上是亚洲低压海洋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南部海洋:低压南半球印度洋源地西伯利亚、蒙古副热带太平洋西伯利亚、蒙古赤道附近的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和、干燥温暖、湿润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范围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影响作物熟制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两熟或三熟温带季风气候: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三熟利弊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灾害七.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季风区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1.正常年份移动规律时间副高位置雨带分布影响地区5月(春末)15°~20°N华南南岭以南地区降水6月(夏初)20°N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8月25°~30°N华北、东北华北、东北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9月南撤南移,雨季结束2.异常年份的旱涝①副高强(夏季风强),副高的北跃西伸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引起“北涝南旱”②副高弱(夏季风弱),副高的位置持续偏南,引起“南涝北旱”。3.影响:水旱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要通过农田水利(旱季灌溉、雨季排涝)来弥补。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影响天气的因素)一.锋面1.锋:冷暖气团的交界地区2.锋的结构:(1)锋面: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倾斜交界面,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2)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3)锋区: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交界区(4)锋前和锋后的区别: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冷锋前进方向暖空气一侧为锋前,冷空气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空气一侧为锋前,暖空气一侧为锋后。(5)天气:锋面附近常出现云、大风、降水等天气。3.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均等或冷暖锋受地形阻挡而停止不前的锋暖气团运动被迫抬升徐徐爬升符号锋面组成坡度大较大很小云系雨区云系狭窄,雨区在锋后宽锋前窄云系宽阔,雨区多在锋前云系十分宽阔,雨区多在暖气团一侧天气特征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气温较高,天气晴朗受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雨雪、大风、降温天气;阴雨,多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伴随升温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的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受暖气团控制,雨过天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①北方夏季的暴雨;②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③冬季的寒潮;④一场秋雨一场寒①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②一场春雨一场暖”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天,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4.冷、暖锋面的区别方法(1)看锋面和气团运动冷锋中冷气团呈直线状,长驱直入,说明冷气团占主动地位,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进方向相同。;暖锋中冷气团呈循环状,说明冷气团处于被动地位,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2)看锋面坡度冷锋锋面坡度大于暖锋锋面坡度。(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附近,雨区范围较窄。暖锋降水全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4)看符号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加在暖气团一侧;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5.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1)昆明准静止锋:冬季,北方的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而成,导致贵阳一带冬雨连绵。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多晴朗温和天气,贵阳受冷气团控制,云层低而薄,多连阴雨天气。(2)江淮地区准静止锋:6-7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四.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旋(低压系统)反气旋(高压系统)气压分布低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气流(风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顺时针辐散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逆时针辐散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中心大气垂直运动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冬季寒潮;夏季伏旱)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对我国的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①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下,我国北方寒冷干燥晴好——形成“秋高气爽”天气。②7-8月在夏威夷高压(副高)控制下,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晴好——伏旱天气。五.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1.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温带中高纬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这是因为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或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2.锋面气旋的判读方法:(1)确定槽线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2)根据半球画出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如图中、两锋面均作逆时针移动。(3)根据纬度判断气流冷暖:一般来说,从高纬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来的气团为暖气团。如上图中①和③气团为冷气团,②气团为暖气团。(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东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冷锋。)(4)根据气流冷暖判断锋面性质:锋面是由冷气团①主动向暖气团②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锋面是暖气团②主动向冷气团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5)根据锋面性质判断天气状况:天气阴晴,锋面两侧气温、气压差异,雨区的位置(气旋中心;冷锋降雨主要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降水强度等;(6)锋面气旋的运动:除整体自西向东移动外,还应注意比较冷锋与暖锋的移动速度。3.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1)锋面气旋天气总体特征:产生云、雨,甚至是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水汽急剧冷却凝结形成强烈天气变化。(2)气旋的前方(如上图中的A)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3)气旋后方(如上图中的B)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并伴有大风降温;(4)气旋中南部(如上图中的②)是暖气团控制下的晴朗天气(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5)气旋中心(如上图中的O)是低压中心控制下上升气流引起的阴雨天气;(6)气旋北部是冷气团控制下的晴朗天气(气温低、气压高、干燥);注意: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第四节全球气候的变化一.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二.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1.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呈上升趋势(2)人为原因:①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大量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②森林砍伐,特别是热带原始林的破坏,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2.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影响及表现影响表现(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水膨胀和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水入侵、淹没沿海低地(海岸带被淹),加大了洪涝威胁;②海岸带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③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剧,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④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航道、港口设施和海岸建筑物,如港口功能减弱、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气候、水循环、生态破坏球变暖,使得中纬度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③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雪线上升,蒸发加剧,地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水矛盾;④世界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地区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区遐化为荒漠,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对生态系统破坏①使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②海水温度和洋流的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破坏;(2)影响生产领域农业总体影响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有利①气温升高,农业生产的地区范围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如:高纬度亚寒带某些地区积温增加,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光合作用增强,②生长期延长,适宜温带作物生长,农作物产量提高;不利温度升高,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使农业发达的中纬度干旱地区因缺水而减产,使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工业有利①节水、节能技术和耐干旱、耐高温培育技术获得广阔市场;②减少高纬地区供暖能耗,不利①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严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②增加低纬地区的制冷能耗(3)危害人体健康①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拉尼娜、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②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和扰乱新陈代谢;③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滋生环境3.解决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太阳能、水能、地热能)使用比重;②工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③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人们环保意识。④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率;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适应气候变化;⑥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第五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南美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亚洲马来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等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雨量大都在20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高原等地。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回归线大陆东岸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气温高,一年分旱、雨两季夏,季风来临,降水多;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30°之间大陆内部和西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我国南方,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东南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美洲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和非洲西南角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温和多雨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左右。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北部,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左右。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气温年变化很大。温带海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在西风带控制下,终年受西风影响终年温和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北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终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5℃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纬度最高,太阳辐射量最少,受冰洋气团控制终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29℃~-35℃,北极地区在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2.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总结(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少的气候类型)有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岛屿外)。(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有11种,无热带和温带季风),其次是亚洲(10种,无热带草原、温带海洋、冰原气候),欧洲缺少的气候类型:热带气候、季风气候、冰原气候,非洲仅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5)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和高山气候(除南极和大洋洲外)。(6)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三.气候的成因分析①纬度高低决定的太阳辐射——气候带②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③海陆位置——距海洋远近影响形成的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④地形——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引起的降水差异,阳坡和阴坡引起的光照、气温差异,高海拔地区的高山高原气候;⑤洋流——寒流及暖流。 ⑥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气候。四.气候特征的描述1.气温(1)气温特征表述内容:热带终年炎热(高温),长夏无冬亚热带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夏长冬短温带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亚寒带夏凉冬寒,冬长夏短寒带终年严寒,长冬无夏①最低月气温的高低(0℃以上还是以下,15℃以上还是以下)②地处什么温度带③冬夏气温高低(如右表)④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2)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稀疏。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的弯曲与北半球相同。④受海陆、地形洋流影响等温线弯曲明显⑤世界极端气温A.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的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B.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2.降水(1)降水特征的表述:描述内容①全年降水总量多/少;②空间分布特点(干湿区);③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少,冬季降水少/多;④年际变化特点;⑤雨季和旱季长/短;⑥气温与降水配合状况(雨热同期/不同期);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终年多雨,全年降水均匀夏雨型热带草原、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少雨型热带沙漠、温带大陆、亚寒带气候、极地气候终年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气压带、风带降水多或少的原因降水特点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气温高、海洋面积辽阔,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年降水量总体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大陆内部和西岸受来自大陆的性质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该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中西部少雨为干旱、半干旱区温带多雨带副极地低带和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雨、气旋雨;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影响,多降水在大陆的东西岸两降水较多,而在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极地少雨带极地高压和极地东风带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地处高纬蒸发弱,空气中水汽含量少该少雨带为湿润区世界“雨极”为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干极”为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五.气候类型的判断1.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半球名称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曲线形状北半球7月~8月1月~2月峰形(凸形)南半球1月~2月7月~8月谷形(凹形)2.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以“温”定带热量带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热带>15>25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0>20℃(温带海洋在10~20温带<0℃>20℃亚寒带0℃最热月在10℃~20寒带最热月在0℃——10℃为苔原带,最热月<3.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以“水”定型。雨型特征气候类型年雨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冬雨型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300-1000夏雨型降水集中在夏季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亚热带季风气候>800;温带季风气候500-600少雨型全年降水少温带大陆性气候<300;热带沙漠气候<200;极地气候<250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水体运动规律)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陆地水和水循环)一.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1.陆地水体类型(1)水圈: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2)陆地水:①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储水量最大);②地下水(储水量居第二):潜水和承压水(3)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其它水体与河流的关系)(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一年中有两个汛期(3)冰川补给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4)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潜水具有相互补给关系(由高水位向低水位补给),径流变化较为稳定,湖泊还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注意:黄河下游是“地上河”,由河水单向补给地下水。3.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淡水总储量的2/3,人类利用的还不多。(1)大陆冰川分布:两极地区(南极和格陵兰岛)(2)山岳冰川分布:高大山脉的山顶4.地下水(1)地下水的来源:大气降水、河湖水补给、凝结水(2)地下水的类型: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潜水承压水示意图主要特征①埋藏较浅;②有自由水面;③地势高处潜水位高,低处潜水位低,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④水量不稳定(受气候影响大);⑤水质易受污染;①埋藏较深②有承压水面,承受静水压力;③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大小,局部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④水量较稳定(受气候影响小);⑤水质不易受污染;(3)地下水利用中的问题①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潜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渍化;②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并引起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③污染造成地下水水质变坏(4)保护措施①保护补给区的自然环境,防止水污染;②适量开采,防止过度,避免形成漏斗区;③及时人工回灌,填补地下漏斗区;④有灌有排,科学灌溉;二.河流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大气降水、高山冰川融水、季节性的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2.河流流量影响因素①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判读流经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关系,是地形的迎风坡还是背风坡;②内流河主要看降雪量和温度决定下的冰雪融化量;③流域(集水)面积大小,面积越大,流量越大;④根据水系是否庞大,判读支流的多少,支流多汇集水量大;3.河流径流的变化变化特点:①雨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水旱灾害也比较频繁;②积雪冰川融水补给型:河流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甚至断流,但流量的年际变化小③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型:径流量稳定而可靠,且与河流互补,即湖泊对河水流量有调蓄作用;4.典型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①东部季风区: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北方河流流量小,汛期短;②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和下渗强,流量小;汛期在气温最高的7、8月份,冬季流量小或出现断流;流量还有日变化;③东北地区: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④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补给量稳定可靠,径流量一般变化比较小。⑤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带来的梅雨影响形成汛期,7、8月受副高带来的伏旱影响形成枯水期,9、10月锋面雨带南移又会有一次小汛期;⑥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春旱)。⑦季风气候和草原气候的降水属夏雨型,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属冬雨型,汛期在冬季;5.断流的原因:(1)在温带干旱地区:以冰川补给的河流,在冬季由于气温低冰雪未融化而断流;(2)半干旱半湿润地区:①自然:降水少、干旱、蒸发大、渗漏严重;②人为:河流中上游工农业生活大量用水而断流;6.河流含沙量多少:①降水强度:暴雨频率;②植被:覆盖率高低,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③土壤:疏松程度,一般黄土高原含沙量大;④地形:坡度越大,含沙量越大;7.河流凌汛(初春秋末)生成条件:(1)成因:①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②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2)对策:一是发布汛情通报,做好预防工作;二是炸掉堵塞的冰坝。8.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①河流的落差(阶梯过渡地带,山地),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②河流水量的大小(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9.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1)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平缓,航运条件好。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水流急促,航运条件差。②气候——降水丰富且均匀,河流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航运条件好。降水少且变率大,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航运条件差。③水文——河网密布,通航里程长;河道宽阔平直;冰期短;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航道不易淤积,使用时间长,航运条件好,反之较差。(2)社会经济条件:④水运本身的优点(运量大,投资省,运费低反之,就是有航运条件再好,流域内人口稀少,经济发达落后,运输的需求量小,也不具备海运价值,如:亚马孙河。⑤流域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航运价值高。⑥水运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系;⑦流域的资源开发、工农业情况(如答“黄金水道”);10.河流水系(1)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①发源地、注入地、干流长短、流向自向流、流域面积大小、河网形态、密度②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支流多少、支流排列形状(常见的水系形状有向心状(塔里木盆地)、放射状(海南岛)、扇形、树枝状、平行状、格子状、网状、对称和不对称),或主要分布在河流北(南、东、西)岸,湖泊的数量及分布等③河道曲直情况、宽窄、深浅、高低(即为河床特征)、落差或峡谷分布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河道特征。11.河流水文特征:①河流的内(外)流区、河流补给类型(大气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②年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有无断流——以雨水补给的外流河主要由降水决定: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季节变化、流域面积大小;以冰川融水补给的内流河由气温决定。③汛期(水位):有无明显汛期,一个还是两个,汛期在什么季节,水位高低,水位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补给时间长短、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④含沙量:大或小——地面坡度,土壤的疏松程度,植被覆盖状况,降水强度(集中程度或暴雨发生频率)等⑤结冰期:有无、长短——取决于温度冬季是否低于0℃;是否有凌汛(两条件:有结冰期和低纬流向高纬)⑥流速快慢:上游山区河段,一般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多水能资源;中下游平原河段,一般地势平坦、流速慢,航运条件好;注意:外流河上述①——⑥条均要描述,内流河仅描述①②两条。三.水循环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2.类型和过程:①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海;②陆地内循环:陆地→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陆地;③海上内循环:海洋→蒸发→降水3.意义(1)维护全球水热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水热收支不平衡的矛盾;(2)使陆地淡资源水不断更新;(3)联系四大圈层和海陆间纽带,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4)对生态、气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海水运动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2.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3.影响洋流的因素:盛行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4.洋流的类型(1)按性质分类(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而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寒暖流的区别方法:东西向洋流中,中低纬度的是暖流,中高纬度的是寒流;南北向洋流中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是暖流(索马里暖流除外,因为它是向岸风作用下的下沉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索马里寒流除外,因为它是离岸风作用下的上升流);(2)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5.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洋流的判读方法①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为南半球;②确定洋流流向: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方向。③确定洋流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图:④根据洋流流向、性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确定洋流名称。6.近地面风带与世界洋流模式图7.世界表层洋流分布8.洋流的分布规律:(1)在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3)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受西风影响(风海流),形成规模很大、自西向东流(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性质是寒流)。(4)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冬逆夏顺)。冬季盛行风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圈方向逆时针洋流圈组成季风洋流(暖流向西)、索马里暖流(东北向西南)、赤道逆流(自东向西)索马里暖流成因在东北风(向岸风)的吹送下,索马里半岛沿海形成向岸流,近岸海区海水下沉,形成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索马里暖流;夏季盛行风西南风洋流圈方向顺时针洋流圈组成季风洋流(暖流向东)、索马里寒流(西南向东北)、南赤道暖流(自西向东)索马里寒流成因在西南风(离岸风)的吹送下,索马里半岛沿海形成离岸流,形成强大的上升补偿流,使水温显著下降,形成与冬季流向和性质相反的索马里寒流;9.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①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②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①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温带、大陆架、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及河流入海口附近)。A.温带海域: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B.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水温高,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C.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D.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导致的上升流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饵料丰富;②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世界四大渔场成因渔场名称代表渔场形成类型洋流名称西北太平洋渔场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千岛寒流、日本暖流西北大西洋渔场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东北大西洋渔场北海渔场寒暖流交汇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东南太平洋渔场秘鲁渔场上升流形成秘鲁海区冷海水上升东南大西洋渔场上升流形成本格拉寒流冷海水上升东北太平洋渔场上升流形成加利福尼亚寒流冷海水上升(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①顺流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最佳航线的选择例如,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冬季出发。一是此时我国东南沿岸地区吹偏北风,顺风行船;二是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海水自东向西流,船队顺风顺水而行。次年夏季反航,也是利用了顺水航行的道理;②寒、暖流交汇处或冬季暖流上空多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③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5)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有利);扩大污染范围(不利)。10.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答题模式:①气候:降水量少,晴朗光照充足,气温高、多风蒸发旺盛。②地形:沿海地形平坦,适于晒盐的泥质海滩;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概况1.水资源概念: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地下淡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生物水等。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2.水资源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①水资源总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②人均水资源的多少的影响因素:一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二是人口总量。3.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分布①各大洲多年平均径流量由多到少: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②各大洲人均径流量由多到少: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③水资源丰富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④水资源欠缺国家: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2)中国分布①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约为世界的四分之一。②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③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二.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不同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差异地区缺水状况形成原因南方地区水质型缺水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自然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③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地表水缺乏;④森林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⑤土质疏松,下渗强;人为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浪费严重,利用率低;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②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的地表水渗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③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地表水易流失。④山地流速快,地表水难以存留;海南降水量大,水资源缺乏①地面积小,储水量小。②山地地形,流速快,地表水难以存留;2.水资源短缺原因、危害、解决措施原因自然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地区分布不均;②气候:降水较少,干旱,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气温高,蒸发量大;③河流:河湖少,地表径流量较少;④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难以储存;人为①人口、城市稠密、工农业及经济发达,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量大;②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管理,使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危害妨碍工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存;引发其他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开源①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问题;③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人工降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深层地下岩层水——以提高供水能力;④净化污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节流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发展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推行生态农业、种植耐旱作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设集雨水窖;②工业: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废水回收,循环利用(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的利用率;③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挥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④生活:推广家用节水设备;分质供水;其他①制定水法,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依法保护水资源;②加强环保立法和监督,减少水的污染,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治理水污染,保护有限的水资源;③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忧患意识,节约生活用水;④控制人口增长,控制需水量的增长。三.水污染成因及其防治1.水体的自净能力的影响因素(河流>湖泊>地下水):①流动速度;②更新周期;③溶解氧有关;2.水污染的物质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3.水污染类型: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4.水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成因自然①流域封闭,或水流速度慢,更新周期长,水体自净能力低;②流速、流量的影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人为①工业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②生活污水未经处理。③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水体富营养化;治理①通过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从源头上使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到最少;②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尤其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加强农业污染防治。③兴建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④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以管促治。⑤综合整治,促进水体的更新,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及其分类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按能量来源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②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③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④地震及地热资源。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影响塑造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削低高山,填平低谷,总的趋势使地表平坦内外力关系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②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③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④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二.地壳运动的表现及其影响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①断裂带、裂谷或海洋——约旦河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大西洋②褶皱(海岸)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③太平洋中的海沟和岛弧。④高大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①引起地表高低起伏(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和海陆变迁。②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地垒(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③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狭长的谷底)——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三.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1.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2.外动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地貌类型地貌形态及特征分布地区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戈壁、裸岩荒漠、新疆的雅丹地貌干旱内陆及邻近的半干旱地区风积地貌沙丘(新月形、长垄状、蜂窝状)、沙垄和沙、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冲蚀在上中游和山区,河床加深加宽,形成“Ⅴ”形谷;在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瀑布湿润、半湿润地区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沟谷地貌、西南云贵高原石漠化、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广东的丹霞地貌溶蚀千姿百态,景象万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形成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可溶性石灰岩分布地区沉积地貌上游出山口呈扇形的冲积扇,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有扇形、三角形、鸟足形等,冲积岛(崇明岛);喀斯特地貌:钟乳石(从洞顶垂下的)、石笋(从洞底长出)、石柱(连在一起的)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冰川地貌冰蚀地貌金字塔形尖峰的角峰,刀刃状的山脊的刃脊,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马蹄状的冰斗,还有“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湖,峡湾、冰蚀洼地等广泛分布于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欧洲芬兰的湖泊、北美五大湖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冰碛地貌冰川搬运和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冰碛湖、冰碛平原、冰碛丘陵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崖;海蚀穴穿孔后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海蚀柱,还有海蚀平台、海岸礁石等滨海地带海积地貌海岸转折处海浪沉积形成沙嘴;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处沉积形成海滩;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的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四.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类型成因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片理构造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2.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2)岩石圈中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参与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4)地壳物质循环图——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地壳物质的基础。②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③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读是沉积岩。4.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①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1.概念(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断层上升岩块(地垒)断层下降岩块(地堑)构造地貌褶皱山山或谷谷或山断块山块状山地狭长的谷地2.褶皱——褶皱山(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2)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特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地形上——“背斜成山”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水、风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向斜判别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向下弯,成谷盆。向斜槽,受挤压,抗侵蚀,成山岭。背斜、向斜组合的构造地貌图示(岩层①~⑥由老到新)3.断层——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并沿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2)断层构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①相对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泰山、庐山②相对下沉岩块——形成狭长的谷地、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③断层构造地带(断层线)——易受流水侵蚀作用,发育沟谷、河流,有时形成泉、湖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