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_第1页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_第2页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_第3页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_第4页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研究 新闻传播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摘要信息化时代,媒体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一味迎合受众需求,不能正确把关新闻报道,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中常有的现象,导致“标签化”报道泛滥。纵观历史长河中,数以千计的“标签化”报道,按照报道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人物“标签化”报道、事件“标签化”报道、地域“标签化”报道。“标签化”报道现象愈演愈烈究其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忽略事件的真相,只讲眼光放在“眼球经济”上,追求受众短期的关注度和点击量。其次,从传播学角度我们来看,“刻板印象”占很大一部分原因再次,当人们对某个群体总是以固有的思维去看待时,不能够理性的、就事论事的来思考报道对象,无形中主张了“标签化”报道的形成和发展。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联系的”,按照人们的思维惯性,总是将新旧事物结合起来思考,所以在媒体有意或无意的舆论风向中,受众逐渐将某一个体划归类为某一群体,并将这个群体冠以不符合事实的、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长此以往,助长了“标签化”报道发展。这是新闻报道在时代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同时受众的文化素养也应提升,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应当发挥强有力的作用,阻止“标签化”报道发展的态势,媒体在报道中做到平衡化、专业化,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还报道对象一个公道,还受众一个真相。关键词:标签化;刻板效应;理性选择引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不仅能够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获取新闻信息,更多的人选择以互联网为渠道摘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原因在相较传统媒介而言,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大限度的言论自由。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将自己心中所想一一表达出来,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匿名性。在新媒体传播越来越普遍的态势中,产生了与时代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和形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中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不断碰撞中,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者竞相选择的报道方式。这种方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刻意引导他人忽略事件的真相,使不知真相的人完全被所贴“标签”蒙蔽双眼,失去自身本该有的独立判断。往往这种形式的报道让人们提起某一特定对象时,脑海中会即刻浮现出一个稳定不变的印象,这就是给报道对象贴上特定“标签”。1新闻报道“标签化”概述1.1“标签”、“标签化”研究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首先需要将“标签”、“标签化”与之区分开来。标签指的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1]。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出现的词汇,指的是对事物额外加上的用以与其他事物区分,多用于归纳分类,特别突出识别作用的标识。而“标签化”指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类,不能做到客观将其视为个体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并赋予人物或事物特殊含义。1.2新闻报道“标签化”标签化”报道的概念,学术界学者们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在媒体行业中,为了使自己的报道更加有看头,给报道对象贴“标签”,被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有意或无意频繁使用。尤其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借用互联网信息传播便捷的优势,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一般认为是新闻媒体能够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及热议的新闻事件中,以概括化、类型化的标签对事件中的人物、群体进行描述,从而吸引受众的瞬间注意力和关注。”[2]王勇在《从标签策略看新闻生产的意识形态性》提出:在新闻报道中,给所报的事件、人物贴上人们熟知的,并形成思维定式或刻板印象的成见的事件、人物类别的标签。[3]从现有的大量的案例中总结出“标签化”报道的基本特性。首先,这类报道不是没有先兆凭空出现,形成“标签化”之前,读者已经产生对此类人物或事件稳定不变的看法;其次,“标签化”报道,标题往往是将新闻中最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最有噱头的部分精炼化,方便加深读者对新闻“标签”的记忆;再者,“标签化”新闻一经报道,一定会在社会上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专业素养极差的媒体能够轻易的煽动不明真相的受众,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甚至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稳定。1.3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体行业也在不断的变革,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和自媒体的广泛普及,致使各类媒体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原本考量新闻是否有报道的意义只取决于新闻线索的价值,但是媒体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竞争优势,因此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开始贴近公众的兴趣所在,观众的兴趣是媒体能否很好的发展下去的主要判断标准。新闻是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新鲜是本质属性,及时、公开专属特征。为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新鲜”,要求媒体寻找事件本身中最具有新闻性的角度对其报道。为满足受众“新鲜感”,报道者往往会摒弃新闻本真,新闻本应做到从客观角度出发,站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立场上,却因为迎合受众口味,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为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符合受众认知懒惰的思维习惯,报道者只顾让读者“眼前一亮”,满足受众一时的猎奇心理,全然不顾采访是否全面、材料是否足够,报道角度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没有真实性的新闻,有碍社会稳定发展。标签化通常产生于在社会上容易引起集体情绪的敏感群体有关,某“富二代”驾驶豪车飙车途中造成车祸,某明星陷入“艳照门”事件,某“大学生”名校就读毒杀舍友,这些新闻总能轻易勾起读者阅读浏览的兴趣。纵观近年来的一些热搜词汇,“富二代”、“官二代”,“大学生”、“老人碰瓷”等为人诟病的群体,都在控诉着“标签化”思维是如何在人民群众的思维中发展壮大。“标签化”新闻总是出现在具有争议的公共人物、事件,以及敏感词汇上,媒体在最短时间内对同类型、同题材的的事件跟风报道,造成某种风向的舆论,促使之成为社会热点。“标签化”报道,发展速度非常,大到政府官员,小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标签化”报道涉及多种题材。1.4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类型信息化时代,“标签化”报道甚为盛行,报道内容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网络上出现的“标签化”新闻在数量上尤为客观,常见的“标签化”报道按照报道对象划分,分为人物“标签化”报道、事件“标签化”报道和地域“标签化”报道。人物“标签化”报道,将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归纳,“标签化常常与在社会中容易引起亢奋的身份敏感群体有关。”[4]对这个人物形象以定义,之后发生的新闻中一旦出现相同或相像的人物,便套用这一角色的设定形象。以城管与商贩之间发生冲突相关新闻为例,事件发生后经过媒体渲染报道,受众所获取的信息就是“城管”就是仗势欺人、暴力执法、粗暴蛮横,“城管”自此便以一种负面形象展现自大家视野之中。这种新闻报道多次出现后,使大家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城管”蛮不讲理、粗俗不堪的形象深入人心,城管在新闻报道中逐渐被污名化。事件“标签化”报道,选取整篇新闻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字眼,或提炼出最简洁的词句,作为新闻标题的一部分,形成有煽动性的标签。以2015年网络上热炒的“僵尸肉”报道为例,“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活动……”作为后续报道,跟进2013年出现的“封存了三四十年的肉……”相关新闻,一夜之间,众多媒体为抢占头条,纷纷以“僵尸肉”为题做出报道,新闻标题中大量出现“僵尸肉”字眼。当第一篇关于“僵尸肉”的报道出现之后,显然,媒体都认定这是非常有新闻价值的消息,不做深度调查,网络上出现疑似“海关文件”仿佛是证明了“僵尸肉”的真实性。一瞬间,消费者都开始担惊受怕,社会稳定遭到了挑战。事情最终,被新闻中出现的第一家“海关”出面澄清,“僵尸肉”报道根本是子虚乌有。地域“标签化”报道,受思维定式影响,人们对某个地域始终保持为某种印象,并且长期不变。提起“河南”,赞美的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认为河南就是蛮夷之地。在新闻报道乃至网络评论中,涉及“河南”的消息已经流传,多是鄙夷、谩骂。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认定河南人是丑陋的、河南是不文明的。河南经济、交通、地理位置,都不是最差的,但因历史上河南不少人做过坑蒙拐骗的勾当,例如“河南人偷井盖”,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南”被烙上粗鄙的记号。信息量巨大的今天,人们依然牢牢记得关于“河南”的印象。论坛上出现“河南人:我真的很鄙视你们……”为标题的帖子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贴吧里关于河南,大多是河南骗术声名远播以及河南人偷肾的新闻层出不穷。明朝士大夫王士性在《广志》中记载河南人朴质直爽,很少说话骗人。事实上人们关于河南人的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这样的印象并不符合今天的河南形象,如今,“河南省道路救助基金服务项目一年内救助232人”,这样的优秀事迹数不胜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十分便利,人们不再会被穷困逼迫着做出有辱家乡的事情。“对特定地域的社会问题报道不盲目跟风,选题要适宜得当。”[5]2新闻报道“标签化”愈演愈烈的原因2.1传播学角度,由“刻板印象”所致“刻板印象”,这个词最早是由传播学家李曼普在《舆论学》中提起,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形成的固定的、笼统的的看大和认知[6]。至今为止,网络上有关河南人的言论依旧很多,并且传播度很广。对这一现象究其根本,源于地域歧视和经济歧视。历史原因,河南经济落后,清末之后河南出现大量难民一时间纷纷涌入繁华地区,自此之后,历史便将贫穷、落后当做标签一般贴在河南人身上,由此衍生出“河南人”。有关河南人的新闻一经发现,“偷井盖”、“无耻”、“粗俗”的歧视性标签就会接踵而来,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一个不可撼动的负面形象,河南人贫穷又可恶,这样的说法往往获得一致认同,可见“标签”影响力之深远。2010年“药家鑫”案,药家鑫驱车撞伤人后非但不送医救治还再刺八刀,导致被撞者死亡,逃逸途中再次撞伤行人,逃跑途中被抓获。之后,被公安机关释放,同年十月,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主动投案。这一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各家媒体相继做出反应,深圳商报使用“大学生8刀捅死服务员”为新闻标题,广州日报使用“大学生刺死车祸伤者”,羊城晚报则使用“西安大学生撞人后捅死伤者”。“大学生”近年来被树立成胆小懦弱、没有担当的形象,报道者先入为主使用“概念化”的手段来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定性。大学生群体的形象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每当出现关于大学生的新闻,总是能够轻易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如今大学生不再是曾经积极向上、博学多识的美好模样,反而是被打上了“素质极低”、“懦弱胆小”、“不求上进”的烙印。在“药家鑫”案出现后,不出意外地掀起了一阵探讨大学生群体的热潮,“药家鑫”案本就是一桩个案,但在媒体的不断哄炒下,“残暴杀人”又成为了大学生的新印记。药家鑫能在事件末端跟随父母主动投案,这就不能说明他没有承担错误的能力,酿成不可收拾的惨祸在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成长环境致使性格发生改变,但这不能普遍代表“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共性。“记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具体的时代的个人,在遇到类似事件和人物进行归类,提供一个基本认识框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刻板印象无法和实际生活完全匹配,导致客观实际与主观认识的脱轨。”[7]2015年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里疯传的一段《龙口:“碰瓷大妈”多次拦截过往车辆》视频就是一则典型的“标签化”报道,视频中,一女子屡次拦截过往车辆,大多数人看到视频的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妈又在“碰瓷”,舆论均对此行为口诛笔伐,就在视频中的女子已经被无数人责怪、轻视后,龙口公安局发布的官方消息惊得众人哑口无言,确定视频中的大妈并非碰瓷而是精神失常。正式“标签化”的思维导致受众对视频女子的误解,让她本就不健康的生命再次雪上加霜,严重影响女子和家人的生活。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当我们对某个群体以固有的思维去看待时,无形中主张了“标签化”报道的形成和发展。媒体的存在应当阻止人们对事物保持刻板效应,而不是成为刻板印象的引导者。2.2经济学上理解为眼球效应驱使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已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信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个世纪的报纸、电视、广播。距离不再是信息传递的障碍,仅仅需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便能够跨越千里之外迅速传递信息。智能化、全球化、开放化,是互联网的基本特性。迈克尔.戈德海波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稀缺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媒介市场化的竞争,在面对海量信息、市场竞争残酷的环境下,以是否能够抓住读者眼球为一大指标,使媒体把关者在选取新闻选题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按照新闻职业准则来操作,把关者必须考虑新闻报道以怎么样的形式出现能够最大化的吸引受众。“依靠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获得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8]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眼球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难题,过分追求“眼球经济”,就会使新闻报道出现问题,例如大家并不陌生的“标题党”,标题选取劲爆十足的题材和词汇,新闻内容却与标题完全无关。报纸的生存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发行量,而新媒体行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流量,例如网站流量,指的是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网页数量。从经济学上认为,新闻报道“标签化”,原因在于“眼球效应”,利用各种可能手段造成醒目、轰动效果,引起人们注意,达到宣传推广自己的目的。人类具有猎奇心理,往往负面新闻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一些媒体为了提升点击率和阅读量,使用夸大的表述错误引导受众,昔日的“纸馅包子”、“臭水沟小龙虾”、“僵尸肉”等新闻报道,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这些题材消费者本就特别关注,而这些噱头十足的假新闻,很大程度上导致受众精神上受到冲击,同时,社会环境给予的安全感遭到怀疑。2.3哲学角度考虑,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的思维惯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无论是从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来看、还是从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来看,这种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事物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人们陷入复杂的事件中难以理清事物本质是为何物时,通常使用类比的方式来理解问题。把事物放入自己已知的认知结构当中,用自己的惯性思维考虑问题。“标签化”报道就是利用这种认知上的误差,利用人们对于新旧事物是有联系的的思维惯性,对于新近发生的事物,人们总是从记忆中寻找相同或相像的记忆,用已经在脑海中已有的认知来看待新发生的事件。错误主要在于,某个人的特征,往往被认定为这个人所在群体的共同特征。把个别的、特殊的因素归为普遍因素。而媒体能够轻易抓住读者认知懒惰的心理,在新闻标题或内容中出现让人们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的内容,以求自己的报道能够引起舆论轰动。2016年的网络热词“网红”,是衍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大部分人眼中的网红就是为了达到出名的目的、不惜整容,甚至在网络平台上裸露自己的体肤,可谓是低俗不堪。不少女性利用自身容貌和身材的优势在网络上博关注,不断为自己创造话题度,用多种手段炒作自己。“网红直播捅马蜂窝”、“网红深夜醉酒直播脱衣服”、“网红爆粗回应打赏……”,大量新闻披露出网红群体不务正业,只为一脱成名。数不胜数的新闻报道对网红群体的描述都是粗俗不堪的,久而久之,“网红”成为带有贬义的代名词,人们对“网红”已经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事实上,网红本意为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被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定义本身没有携带丝毫贬义色彩。“网红”也并不尽是负面形象,如果你关注微博,就会知道一名高原战士杨明鑫,在严部队保密纪律的前提下,有序运用网络媒介,借助微博,以一段反映官兵日常生活的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通过在微博上的互动,解除不明真相的网友对部队的误解,改变一些人的偏见。尽管高原训练十分艰苦,杨明鑫的微博总是透露出乐观积极和满满的正能量。成为“网红”后,杨明鑫依然坚持在微博上上传正能量爆棚的文字和视频。这样的“网红”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是值得学习传颂的。3新闻报道“标签化”的负面效应3.1放大事实,失去新闻本真以上文提到的“僵尸肉”报道为例,无疑“僵尸肉”话题能够轻易赚取受众的关注度。2015年“新华网刊登一篇《走私“僵尸肉”蹿上餐桌,谁之过?》的文章,文中使用“有的肉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扬言“海关总署……抓捕行动……”,疑为证据证实“僵尸肉”报道的真实性。事情不断发酵,消费者出现心理上的恐慌,忧虑自己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抓住消费者关心食品安全的心里,“僵尸肉”能够轻易获得读者的关注,所以媒体乐此不疲的频繁它使用作为新闻标题,力求在标题上吸引人的眼球,大量“僵尸肉”的报道相继涌出。事情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民众在媒体的引导下深信不疑自己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极有可能是“僵尸肉”。面对这种局面,海关做出正式回应,“僵尸肉”事件根本是子虚乌有,海关并没有查货所谓的“僵尸肉”。不经实际调查采访,没有认真分析事件原委,仅仅是靠网络上凭空出现的新闻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错误的引导舆论,造成民众的恐慌情绪,丢失了新闻的正面导向作用。新闻工作致命的忌讳就是偏听偏信,以偏概全,不能保证报道的公正、真实。3.2部分报道形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老人摔倒时常有的现象,中华传统美德的号召下人们都会上前搀扶,但老年人摔倒热心路人搀扶反被讹诈的事件发生后,人们陷入纠结的心理,帮还是不帮成为一大难题!新闻报道中,不管路人是否帮助老人,新闻标题中都会出现“讹诈”、“讹人”等字眼。“摔倒老人讹诈助人者”的新闻在近两年数不胜数,报道中,老人的描述不再是“慈祥”、“善良”,“碰瓷”、“讹诈”成为老人的新形象。事实上,“讹人”事件只是个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老人普遍是“无良”的,但是媒体的笔下,老人被定性为“碰瓷”高发群体。甚至于老人摔倒被路人帮助没有出现讹诈事件,媒体选用的标题依然会使用“标签”,《老人摔倒路边陌生路人合力救助没有讹诈只有感谢》,这样的言辞仿佛是在刻意让受众认为“老人”不讹诈反而是不正常的现象,无形中形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这种导向明显违背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统美德,也不符合媒体的专业素养。3.3不负责任的标签化报道影响社会稳定2006年发生的“彭宇案”便是一桩典型化的新闻报道“标签化”。一位老太太下公交车时不幸被撞倒导致骨折,老太太直指撞人者是恰好下车的小伙彭宇,上告法院索赔13万余元,而此案的被告者彭宇表示无辜。法院最终判决,据实际情况而定,双方均有责任,判彭宇承担40%的赔偿。当时此事在社会中引起很大轰动,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利用“彭宇案”的影响力,出现大量类似案例,媒体利用时下热门的“彭宇案”,想方设法从自己发掘的新闻中找到与这条新闻的相似点,“天津版彭宇案”、“厦门版彭宇案”相继浮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对“彭宇案”议论纷纷,各种评论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间闹得人心惶惶,让人们怀疑做好事是否真的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彭宇案”成为一种标签,体现了社会衍生出来的特殊现象,人们在思考,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帮还是不帮,倘若帮了,是否会给自己惹祸上身。人们是当以延续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袖手旁观以免惹火烧身?这种矛盾心理虽不至于动摇民之根本,也确实让大家怀疑起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依然诚信友善。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多重的,但显而易见新闻从业人员使用了“标签化”报道是其中一个重大原因。媒体具有舆论引导功能,媒体故意引导受众产生怀疑心理,尊老爱幼、帮助弱者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由于难以还原“彭宇案”的真实过程,让原本愿意对老弱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们担惊受怕,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大打折扣。4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理性选择“标签化”报道现象层出不穷,我们需要作出应对措施,新闻报道本就是一个传播与收受的过程,想要压制“标签化”报道,我们要从根源上降低“标签化”报道出现的几率,即从新闻“传”与“收”两方面考虑,既要加强媒体的媒介素养,让新闻在酝酿期就降低“标签化”报道的可能性,又要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明辨是非的慧眼。当然,政府和人民的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还读者一个真实。4.1加强媒介素养当今社会,新闻报道“标签化”泛滥成灾,这是新闻媒体工作上的缺陷和漏洞。想要压制甚至去除这种现象,加强媒介素养是首要任务。媒介素养从来都不专属于传播者,只有将传播者和收受者的素养共同提升,才能还新闻报道一片晴空。.新闻从业人员加强媒介素养,做客观公正的意见代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是新闻存在的核心依据,任何新闻的形成都必须是以真实为先。“标签化”报道之所以猖獗至此,新闻从业人员的不严谨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真实问题是新闻传播的核心问题,新闻活动属于认知活动,形成的新闻报道是种认知结果,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就是验证新闻是否真是的标尺。“标签化”报道,不论是夸大事实,还是无中生有,都违背了新闻职业素养。“在职业行为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既要遵守普遍的新闻道德规范,也要遵守特定社会环境中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并且要处理好两种规范之间的关系。而在每一次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则要努力实现真实、客观、公正、及时、公开的报道,追求新闻报道对社会公众的有益性”[9].“标签化”报道,为了达到报道效果,往往只是摘取报道对象的某一个因素将其扩大化,在获取新闻线索后,不经深度调查,没有逐一走访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确认信息源的精准度,这种方式明显不符合新闻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规范。再者,多家媒体使用同一个“标签”,对同一事件反复大量的报道,短时间内确实可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媒体长久发展之计,既然是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利用“标签化”迅速抓住受众眼球,那么受众的兴趣也会快速转移到下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上面。“标签化”报道往往在报道风格上千篇一律,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主要传播载体,每天都会出现数以万计的新闻,媒体不能形成自己的报道风格、清晰定位自家媒体的特性,反而千篇一律的使用“标签”化报道,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公众加强媒介素养,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新闻传播是传受双方互动的过程,“传”即新闻报道者,“受”即新闻报道的读者和受众。我们可以看到在大量的“标签化”报道中,媒体是根据受众的兴趣点确定报道内容的,新闻不在单纯地服务人民获取有用信息的需求,反而是在服务经济,受众关注度高,阅览量、转发量才能上涨,从而媒体才能获得利益。新闻报道“标签化”,我们要从多方面找问题,新闻既然是“受”与“传”的互动过程,那么信息的收受者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口味,迎合读者的心里预期,满足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媒体大量使用“标签”。从新闻收受者的角度来讲,因为有需求,所以为“标签化”新闻提供了生存的市场。只有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真正从根本上戒除猎奇心理,让“标签化”报道无人可看。另一方面,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引导性,尤其出现大面积的“标签”,受众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标签”的存在。受众对报道内容跟风式的接受,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科学的、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下,要求受众有选择的阅览网络上的新闻,以权威媒体发表的新闻为准则衡量新闻的真实度,逐渐培养在众多新闻里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4.2建立监督体系,创建良好媒体环境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言论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同样,新闻自由也是有条件的。在中国,政府通过法律文件保障新闻从业人员采访、报道、出版的自由权利。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标签化”报道看作是“过度自由”,在没有规范和克制的情况下,把关者不严谨把关,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用一定手段抑制“标签”泛滥。建立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不仅是媒体的责任,同样是政府的责任,人民大众的责任。党和政府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对维护良好媒体环境有一定职责。我国目前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一切新闻活动都由媒体自己把关,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并不过多干涉新闻活动。尽管政府尊重新闻自由,但是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是绝对有必要的。当新闻活动出现明显的偏离正常轨迹时,政府该适时出现加以监督,责其更正。“标签化”报道的社会影响已经称得上恶劣,轻则使新闻失去真实客观性原则,重则影响社会稳定,造成民众恐慌。政府应承担监督责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使恶劣的“标签化”现象快速回归正轨。社会公众自然也是监督队伍中的主力军,受众可以以多种形式发挥其监督优势,结合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受众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监督。4.3新闻报道过程中,注重平衡性报道新闻报道中,既要遵从真实、有效,也要注重客观、公正。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提出,“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左右报道的情感倾向,不在能主观意识上为报道对象定性,《龙口:“碰瓷大妈”多次拦截过往车辆》这则新闻,媒体从视频内容主观上认定“大妈碰瓷”,不对视频内容中的主人公走访调查,以致于做出失去客观公正的新闻,既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