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庄子》二则庄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1《庄子》二则庄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导入新课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乐。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仔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学习他的人生哲学!导入新课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2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3文体常识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含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后世评价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文体常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4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诵《北冥有鱼》,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3.熟悉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4.体会善用寓言故事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5.品味语言,感受文章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6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熟悉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7文章疏通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kūn冥:同“溟”,海。鲲:大鱼名。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文章疏通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8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tuán海运:海水运动。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水击:击水,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yé苍苍:湛蓝。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头。邪:通“耶”,疑问词。下:向下。是:这样。则已:相当于“而已”,罢了。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10行文思路首先,介绍鲲鹏形体;其次,仰视鲲鹏飞南冥;最后,想象鲲鹏高空俯视情景。行文思路首先,介绍鲲鹏形体;11精读文本1.大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精读文本1.大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12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3.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鸟是13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145.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绘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6.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5.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157.你敬佩鲲鹏吗?为什么?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7.你敬佩鲲鹏吗?为什么?示例一:我敬佩鲲鹏16合作探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句话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合作探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17写作特色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野马”“尘埃”“生物”皆由风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太渺小了,但它们要动起来,必须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鲲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写作特色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18课堂小结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雾气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即万物有所待的道理。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课堂小结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雾气19文章结构文章结构20拓展延伸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指孔子。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拓展延伸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2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2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初步感知庄子与惠子论辩的巧妙。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2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háo濠梁:濠水上的桥。从容:悠闲自得。是:这。安:怎么。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tiáo文章疏通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24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固:固然。固:本来。全:完全,肯定(是这样)。循:追溯。安:哪里。既已:已经。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25精读文本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即“人乐鱼亦乐”。这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精读文本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262.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句是庄子针对惠子问话的回答,是反问,语气较强。庄子避开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据理力争,足见他的机智。2.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7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由“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以看出: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28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这些句子可以看出,“鱼之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追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29合作探究关于这场论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谁赢了?
观点一: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了上风。故事中间,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承认不是庄子,故不知道庄子,然后依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鱼之乐。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了,可是他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观点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是狡辩,是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合作探究关于这场论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30
观点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有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决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观点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有找31写作特色1.论辩精彩。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2.基调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机智、幽默,给人以日常生活中的惬意。写作特色1.论辩精彩。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32课堂小结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课堂小结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33文章结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辩、求真、拘泥逻辑家的知识判断庄子巧辩、尚美、超然艺术家的快乐自由文章结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辩、求真、拘泥逻辑家的知34拓展延伸
《庄子》中许多内容已经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呆若木鸡无用之用蜗角之争每况愈下涸辙之鲋邯郸学步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成者英雄败者贼
拓展延伸《庄子》中许多内容已经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35一词多义息
为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而之安知鱼之乐
子之不知鱼之乐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文言词语积累其名为鲲其正色邪其视下也化而为鸟
怒而飞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气息,这里指风。气息。叫作。成为。代词,它的。连词,表选择。代词,指大鹏。表承接。表修饰。表承接。助词,的。代词,指鱼的快乐。助词,用于主谓间。通假字①北冥有鱼②其正色邪
“冥”通“溟”,海。“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吗”。一词多义息为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36
古今异义天池也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天然形成的水池高山湖泊名怎么安全对人的尊称儿子,孩子
词类活用南冥者,天池也。志怪者也。水击三千里。其视下也。名作形,天然的。形作名,怪异的事情。名作形,在水面上。名作状,往下。古今异义天池也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天然形成37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应为“以六月息者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特殊句3822《礼记》二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9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对《<庄子>二则》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庄子的思想追求──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礼记>二则》,也是体现古人哲思和情怀的经典──对学习生活的体验感悟、对理想社会的期望。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对《<庄子>二则》的学习,我40文体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文体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41
《礼记》又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礼运》是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礼记》又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42资料链接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以上都是儒家文化的经典
资料链接《三礼》:《礼记》、《周礼》、《仪礼》43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3.熟悉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4.理解并体会《虽有嘉肴》论述的道理。
5.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44虽有嘉肴虽有嘉肴45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熟悉内容,初步感知文中的教学观。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46yáo读准字音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qiáng
jiàozhǎng
yuèxiào
yáo读准字音虽有嘉肴qiángjià47读准停顿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读准停顿虽有嘉肴48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嘉肴:美味的菜。食:吃,品尝。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所以。困:困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文章疏通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9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其:表示推测。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50精读文本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名言来强化观点。精读文本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51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52合作探究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别人时,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因为要想教懂别人,自己必须得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理解透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不足,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合作探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53写作特色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写作特色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54课堂小结文章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堂小结文章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55文章结构虽有嘉肴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文章结构虽有嘉肴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56拓展延伸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拓展延伸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5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58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初步感知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59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读准停顿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6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jǔ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行:施行。为:是。贤: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才干出众。修: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文章疏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jǔ大道:6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有所终:能够善终。有所用: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有所长:顺利成长。矜:通“鳏”(guān),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分: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guānfèn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6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恶:憎恨。藏:私藏。是故:因此。谋:奸诈之心。闭:闭塞。兴:兴起。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关闭。是:这。谓:叫做。大同:理想社会。
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wù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63精读文本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精读文本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642.找出表现“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并进行归纳。(1)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2)男有分,女有归。(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各尽其责,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找出表现“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并进行归纳。653.找出描绘“大同”社会景象的句子,这样写有何好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没有动乱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这样结尾,能鼓舞人心,增强说服力,使人们能为这一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3.找出描绘“大同”社会景象的句子,这样写有何好处?66合作探究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很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合作探究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67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68课堂小结同学们,《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就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课堂小结同学们,《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69文章结构大道之行也一(1、2句)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二(3、4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5、6句)总结全文文章结构大道之行也一(1、2句)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二70拓展延伸“大同”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拓展延伸“大同”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71孔子:大同孔子:大同72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7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7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75一词多义学
亲学学半学学半亲其亲亲其亲子长是是谓大同是故文言词语积累子其子子其子教学相长幼有所长通“敩”,教导。学习。以……为亲。父母。以……为子。子女。促进。成长。这。与“故”连用,即“故是”,因此。通假字①学学半②兑命③选贤与能
④矜、寡
通“敩”,教导。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通“举”,推举,选举。通“鳏”,老而无妻。一词多义学亲学学半学76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味美意义达到极点到女子出嫁返回词类活用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谋闭而不兴。盗窃贼乱而不作。“老”形作名,老年人“壮”形作名,壮年人“幼”形作名,幼童动作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动作名,奸诈之心。古义:今义:困惑困难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教然后知困男有分,女有归。古今异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味美意义达到极点77倒装句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句,“于地”“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其此之谓乎!(“其……之谓乎”,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倒装句特殊句式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句,“7821《庄子》二则庄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1《庄子》二则庄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9导入新课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乐。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仔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学习他的人生哲学!导入新课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80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81文体常识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含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后世评价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文体常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82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诵《北冥有鱼》,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3.熟悉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4.体会善用寓言故事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5.品味语言,感受文章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8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84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熟悉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85文章疏通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kūn冥:同“溟”,海。鲲:大鱼名。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文章疏通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86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tuán海运:海水运动。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水击:击水,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8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yé苍苍:湛蓝。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头。邪:通“耶”,疑问词。下:向下。是:这样。则已:相当于“而已”,罢了。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88行文思路首先,介绍鲲鹏形体;其次,仰视鲲鹏飞南冥;最后,想象鲲鹏高空俯视情景。行文思路首先,介绍鲲鹏形体;89精读文本1.大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精读文本1.大鹏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90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3.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鸟是91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925.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绘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6.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5.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937.你敬佩鲲鹏吗?为什么?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7.你敬佩鲲鹏吗?为什么?示例一:我敬佩鲲鹏94合作探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句话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合作探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95写作特色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野马”“尘埃”“生物”皆由风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太渺小了,但它们要动起来,必须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鲲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写作特色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96课堂小结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雾气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世上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即万物有所待的道理。借用寓言故事把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课堂小结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雾气97文章结构文章结构98拓展延伸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指孔子。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拓展延伸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9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00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初步感知庄子与惠子论辩的巧妙。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10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háo濠梁:濠水上的桥。从容:悠闲自得。是:这。安:怎么。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tiáo文章疏通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102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固:固然。固:本来。全:完全,肯定(是这样)。循:追溯。安:哪里。既已:已经。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103精读文本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即“人乐鱼亦乐”。这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精读文本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1042.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句是庄子针对惠子问话的回答,是反问,语气较强。庄子避开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据理力争,足见他的机智。2.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05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由“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以看出: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106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这些句子可以看出,“鱼之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追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107合作探究关于这场论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谁赢了?
观点一: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了上风。故事中间,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承认不是庄子,故不知道庄子,然后依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鱼之乐。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了,可是他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观点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是狡辩,是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合作探究关于这场论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108
观点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有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决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观点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有找109写作特色1.论辩精彩。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2.基调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机智、幽默,给人以日常生活中的惬意。写作特色1.论辩精彩。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110课堂小结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课堂小结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111文章结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辩、求真、拘泥逻辑家的知识判断庄子巧辩、尚美、超然艺术家的快乐自由文章结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辩、求真、拘泥逻辑家的知112拓展延伸
《庄子》中许多内容已经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呆若木鸡无用之用蜗角之争每况愈下涸辙之鲋邯郸学步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成者英雄败者贼
拓展延伸《庄子》中许多内容已经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113一词多义息
为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而之安知鱼之乐
子之不知鱼之乐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文言词语积累其名为鲲其正色邪其视下也化而为鸟
怒而飞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气息,这里指风。气息。叫作。成为。代词,它的。连词,表选择。代词,指大鹏。表承接。表修饰。表承接。助词,的。代词,指鱼的快乐。助词,用于主谓间。通假字①北冥有鱼②其正色邪
“冥”通“溟”,海。“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吗”。一词多义息为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114
古今异义天池也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天然形成的水池高山湖泊名怎么安全对人的尊称儿子,孩子
词类活用南冥者,天池也。志怪者也。水击三千里。其视下也。名作形,天然的。形作名,怪异的事情。名作形,在水面上。名作状,往下。古今异义天池也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天然形成115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应为“以六月息者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特殊句11622《礼记》二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7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对《<庄子>二则》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庄子的思想追求──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礼记>二则》,也是体现古人哲思和情怀的经典──对学习生活的体验感悟、对理想社会的期望。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对《<庄子>二则》的学习,我118文体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文体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119
《礼记》又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礼运》是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礼记》又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120资料链接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以上都是儒家文化的经典
资料链接《三礼》:《礼记》、《周礼》、《仪礼》121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3.熟悉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4.理解并体会《虽有嘉肴》论述的道理。
5.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122虽有嘉肴虽有嘉肴123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熟悉内容,初步感知文中的教学观。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把124yáo读准字音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qiáng
jiàozhǎng
yuèxiào
yáo读准字音虽有嘉肴qiángjià125读准停顿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读准停顿虽有嘉肴126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嘉肴:美味的菜。食:吃,品尝。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所以。困:困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文章疏通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2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其:表示推测。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128精读文本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名言来强化观点。精读文本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29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130合作探究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别人时,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因为要想教懂别人,自己必须得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理解透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不足,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合作探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131写作特色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写作特色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132课堂小结文章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堂小结文章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133文章结构虽有嘉肴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文章结构虽有嘉肴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134拓展延伸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拓展延伸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13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庄子二则》《礼记二则》136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初步感知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 1.熟13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9-2025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个人贷款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
- 2019-2025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 2025股权激励合同模板示例
- 2025金融咨询合同范本
- 农村坑塘建房合同标准文本
- 农药补偿合同样本
- 农村林木收购合同样本
- 2025电子邮件广告服务合同范本
- 员工培训与成长计划
- it入职合同样本
- 冯姓姓氏历史起源研究报告
- 体检护士礼仪规范
- 日本动漫文化之旅
- 课间15分钟微运动实施方案
- 2025-2030中国真空结晶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GB/T 20424-2025重有色金属精矿产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规范
- 输油管道安全培训
- 2025年海南重点项目-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说环境描写的深度剖析:解锁文学世界的另一把钥匙(高中教材全册)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选择题】专项复习训练真题100题(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招募1100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