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_第1页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_第2页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_第3页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

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阶段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2021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开展耕读教育。”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应汲取我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养分,利用乡村丰富的农耕资源开展耕读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耕读教育的内涵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的原始居民就在黄河、长江一带种植小麦、水稻,开始了以农耕方式为主的定居生活。从此,农耕劳动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存方式,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也孕育了历史悠久的耕读教育。

1.耕读教育的缘起

从字面上来看,耕读是指既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致力于学问活动的生活方式。在原始社会里,长者把如何狩猎、采野果等生活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是最早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到了封建社会,真正把耕读与教育结合起来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许行,“许行招收学生,既教文化,又教耕种,研究农业技术,是最早的专业型半耕半读教育”。自此,耕读教育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崇尚农耕与读书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了“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训。

2.新时代的耕读教育

古代的耕读教育“反映了以农立国时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寄托着先贤家族存续和社会风气涵养的理想,传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的价值追求,具有深刻的伦理文化意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今天,耕读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耕”不再是读书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体验,“读”也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更多的是促进自身的发展。对于目前很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而言,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参加耕作劳动,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意义

乡村小规模学校交通不便、办学条件较差,无法留住优秀教师,生源流失严重,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亟需利用丰富的农耕资源,开展颇具特色的耕读教育,创新乡村教育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1.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现在的小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理能力较差;在学习上,也缺少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意识,“抗压”能力较弱。因此,在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耕”不仅能种出粮食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启迪智慧,培养自立能力。

2.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2020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体力劳动低贱”的错误思想,导致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异化成“劳动教育Show”的“技艺学习”——学生手工艺作品展,或畸变成教育“违纪学生”的“惩罚手段”——罚学生清扫教室(厕所),导致“劳动的宝贵价值被完全遮蔽”。因此,如今的劳动教育既不能成为“半工半读”教育,又不能被异化成“技艺学习”或“惩罚手段”,而应该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农耕资源,在田间地头或在校园开辟的田(菜)园中开展耕读教育,从而真正落实劳动教育课程。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乡村学校的学生流失比较严重,优秀教师留不住、教育资源匮乏是小规模学校的真实写照,乡村小规模学校也成为教育质量低下的代名词。然而,当前一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仍执迷于追逐城市教育的脚步、模仿城市小学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利用乡村小规模学校自身的优势,谋求学校特色发展,走出一条属于乡村孩子自己的教育之路。如果以耕读教育为特色,将耕读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恰恰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的潜力所在。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

乡村广袤的山川和田野,以及优越的农业生产环境是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天然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同时,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少,小规模学校还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紧密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的优势,这些都是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有利条件。

1.营造耕读文化环境

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蕴含着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经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2017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现乡村振兴,更要传承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需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耕读文化环境,使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接受耕读文化的熏陶。首先,我们把耕读文化渗透到校园建筑的设计中,以“耕读中国”“耕读校园”为主题营造“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内放置一些古代耕读名家的雕像,并呈现耕读名家的生平事迹或刻苦求学的故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学校展示的棉作文化长廊为例,“按棉籽育苗、分棵栽植、施肥培育、采棉去籽、纺纱成线、织线成布、浸染着色、裁布成片,到缝片成衣的顺序,直观展示棉花生长过程与民间棉作过程,彰显区域棉作文化,展现人类生存智慧”。其次,在班级教室张贴有关耕读教育的名人名言,开展耕读文化教室布置大赛,或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耕读活动比赛,从多个方面营造良好的耕读文化环境。

2.多渠道开展耕读教育

大多数城镇小学师生人数众多,校园空间有限,不便于开展耕读教育。而乡村小规模学校则不一样,学校周边农耕资源丰富,且拥有较多的、空闲的校园用地,这些都是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小规模学校可以在空闲的校园土地上开辟耕作园区,分区域按照年级(班级)承包“责任田”,在耕作园区种植瓜果蔬菜,作为学校食堂的食材,通过耕作、种植、收获的过程,促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到田间地头,特别是走进当地的农产品种植园,由农技师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种植和采摘,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最后,由教师布置耕读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学习耕作知识的同时替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从而学会感恩父母。

3.开发耕读教育课程

2020年,由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指出:“组织学生在丰收节前后,走出校园课堂,走进乡村田野,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民俗文化现场教学、农事劳动体验、乡村考察等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这为我们开发耕读教育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

因此,耕读教育应该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发一系列耕读教育课程进行教学。针对1—3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体力消耗小、容易成活的瓜果蔬菜,如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西瓜、黄瓜、花生等,由教师示范翻地、播种、浇水等过程,并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讲授种子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水分在种子发芽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粮食、尊重生命的精神。针对4—6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彰显学生主体性的耕作教育课程,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师、父母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在乡村的耕地使用情况、种植业现状等进行调查,引导学生从小关心农业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农业生产现场,讲授农事节气、农村风俗、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学业有成后建设家乡。

4.开展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或知识点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是人们针对“填鸭式”讲授法的弊端而提出的,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养成创新精神。然而,在强调知识系统性、逻辑性至上的学科课程中,探究性教学似乎未受到教师的青睐。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