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_第1页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_第2页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_第3页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_第4页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常识》课程培训1讲三个方面问题教材知识解读与宏观知识体系的把握教学过程的感悟高考备考的思考2第二、四、五单元

知识线索3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阶段,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列宁生活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成果,不仅对苏俄,对我国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4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参照苏联模式逐步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体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形成并付诸实践。5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内容分析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6二、本专题的教学重难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抽象、最难理解的两部分内容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急需发展的内容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代意义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7(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论——这一理论由英国的威廉·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所始创,被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加以发展,最后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科学地全面予以完成。8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使用价值1.商品、货币理论商品的二因素货币产生本质职能价值规律价值92、价值规律理论(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3)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流动。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改善管理,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实现优胜劣汰,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两极分化。10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2)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重要意义(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从而科学揭示了它们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所作的变革,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12关于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围绕两条线索展开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限制政府作用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主要认识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内容形式作用)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危机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认为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任务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一个探索变化的过程13(二)剩余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研究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的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和斗争的最深刻的基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奥秘,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走向灭亡。141.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雇佣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劳动时间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形成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科学解决了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矛盾。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52.剩余价值的实现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下去,其三种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它们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必须同时进行。资本周转。企业生产的产品性质、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往往难以顺利实现。163.剩余价值的分割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和利息。利息是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为了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实质上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他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在资本主义农业领域,存在三个阶级: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雇佣工人。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割。17(三)经济危机理论1.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18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9萨伊、李嘉图、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认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20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索21单元教学重点、难点一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当时苏俄所面临的严峻困难,而且也找到了一条切合当时苏俄实际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对我们清楚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意义。二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集中了我国建国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成果,即使在今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专题的教学难点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三位领导人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问题的认识都比较复杂,甚至前后有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帮助学生梳理清楚。23(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1917-1924)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十月革命”后,为了夺取战争胜利的需要,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随着条件的改变,这一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农民的坚决反对,带来了1921年春严重的危机。在此背景下,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242.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消灭商品经济——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国家调节商业总的来说,商品市场的存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25(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1924-1952)1.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四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医治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经济界出现了对若干问题的争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中。26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是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27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部门的存在重要性: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284.斯大林对国民经济计划化优越性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因此,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盈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辨证认识斯大林的观点。(结合必修本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市场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关系来分析)29(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以俄为师”转为“以苏为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的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30《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意义《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1(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态度。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大跃进”、人民公社失败的背景下坚持了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2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范围: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4.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但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33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3435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36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的过程,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过程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相统一。认清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搞清楚我国为什么可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清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当前的方针政策。教学难点:一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观点正确看待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二是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7(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1.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原因:①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2)过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在“一五”计划中建立起来的。(3)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38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①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②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③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39(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这一提法打破了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2.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模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403.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界定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属性,指出两者都是资源配置方式,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41(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422.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1)地位。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2)类型。企业、家庭与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3)培育。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重点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1)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2)建立。十四大以来,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也程度不同地快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为加强。434.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1)原因。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2)构成。宏观调控体系包括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内容。(3)建立。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新世纪之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44(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①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③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④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45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和谐环境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46教学感悟知识难度大,教学时间紧难以驾驭宏观知识体系,课程结束后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感觉很多内容和历史教材有交叉,教学内容难以取舍经济学理论和实际有脱节,难以用事例充实教学47几点建议: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知识,尽量整理出知识脉络。系统化的知识才是最容易掌握的知识。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