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3章-动物解剖和生理_第1页
最新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3章-动物解剖和生理_第2页
最新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3章-动物解剖和生理_第3页
最新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3章-动物解剖和生理_第4页
最新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3章-动物解剖和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6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三章动物解剖和生理第三章动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脊椎动物)[考点解读]本章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开展规律,动物的各种功能及其原理和活动规律,包括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和营养、呼吸作用、血液循环、排泄、调节(神经和激素)、生殖和发育、免疫等几大局部。根据IB0考纲细那么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第一节动物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一、动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细胞群,在机体内执行一定的功能。动物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根本类型。在这四种组织中,结缔组织包含的种类最多,很难分类。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中的细胞排列比拟紧密,形状规那么,具有极性,细胞间质少。上皮组织主要行使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2.结缔组织由细胞及大量的细胞间质组成,起支持、连接、营养、防御、保护作用。结缔组织是机体内分布最广、形状最复杂的组织,如皮肤上皮以下的真皮,真皮下面的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血液、肌腱、韧带、软骨和骨等。它的特点是细胞少,细胞间质多,细胞间质内含丰富的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3.肌肉组织由肌细胞(肌纤维)组成,均含有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具收缩功能,能完成各种运动。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1)骨骼肌含有大量有横纹的肌原纤维和兴旺的肌管系统,多核。肌原纤维可见暗带(A)、明带(I〕。暗带的中部色淡,叫H线。明带的中部色深,叫Z线。肌原纤维中在两个Z线中间的一段叫做肌节,一个肌节指1/2I带+A带+1/2I带,它是组成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心肌心肌纤维有分支,核是单个的,同骨骼肌一样也有横纹,但是不如骨骼肌明显。心肌细胞有两类:工作细胞(心房和心室的一般细胞)和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等,即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中的心肌细胞)。(3)平滑肌肌细胞呈梭形,只有一个核,没有横纹。一般构成内脏器官管壁的肌肉层。平滑肌收缩慢,比拟持久,不易疲劳。(4)斜纹肌(螺旋纹肌)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肌原纤维与横纹肌根本相同,错开排列呈斜纹。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局部。它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两种细胞。神经元是传导兴奋的单位。神经胶质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补的作用。神经元分细胞体和突起两局部。细胞体的形状有圆形、梨形、梭形、锥形和星形等。神经元外都有神经膜包围,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胞体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是神经元的中心。神经元的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把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把冲动从细胞体传出。每个神经元有树突1到几个,轴突1个。树突分枝多,能增加接触面。轴突分枝少。轴突和长树突总称神经纤维。有的神经纤维外表有一层节,段性的髓鞘,叫有髓神经纤维。在外周神经纤维中,髓鞘由施旺氏细胞形成,髓鞘外又被施旺氏细胞包围。有的神经纤维外面没有髓鞘,仅被施旺氏细胞包裹,叫无髓神经纤维。神经元根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多细胞生物的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经发育分化并按一定的方式相互结合构成的,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肺、脑等。器官是由不同组织组成的,如胃,其壁是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等组成,黏膜层为单层柱状上皮,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肌层包括三层平滑肌。皮肤是最大的器官。各种功能、结构相近的器官组合起来共同执行生命的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即构成系统,如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胰等组成消化系统,完成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一个生物个体含有多种执行不同功能的系统,通过它们的协调活动,才实现了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等全部生命活动。人体共有运动、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八大系统。下面各节主要以人为代表,介绍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节消化和营养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一、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道一般分为口腔、咽、食道、胃、肠和肛门,如图1-3-1所示。1.口腔口腔中有牙齿、舌和唾液腺。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具有小而锋利的牙齿,牙齿的结构比拟简单,其作用仅限于咬住食物不至脱落,并帮助把食物囫囵吞下,牙齿无咀嚼作用。哺乳动物的牙齿,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都较为复杂,其特点是出现了异形齿,通常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能切断食物,犬齿具有撕裂功能,臼齿能把食物磨碎等。脊椎动物的牙齿,就其结构和来源采说,同软骨鱼类(如鲨鱼的楣鳞)根本上是一样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都是来自上皮组织,所以牙齿也是皮肤的一种衍生物。舌是味觉器官。舌上有味蕾,能辨味,帮助吞咽。此外,舌还是不可或缺的语言器官。食物进入口腔,在咀嚼过程中,经过舌的调整而成食团。食团后移,进入咽,经吞咽而进入食道。吞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反射动作(图1-3-2)。吞咽时,咽上面的软腭上举而将鼻腔封住,使食物不能进入鼻腔;舌上举而将口腔封住,使食物不能回流;有关的肌肉收缩而使喉上升,于是喉的开口(声门)被会厌软骨遮盖,食物不能进去,结果食团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食道。2。咽口腔的后端是咽,咽是食物进入食道、空气进入气管或水流人鳃的共同通道。3.食道咽后是食道,食物经此人胃。鸟类的食道有一膨大局部叫做嗉囊,有储存和湿润软化食物的作用。鸽在育雏时,嗉囊中还能分泌鸽乳,用以喂饲幼鸽。咽后的消化管道,包括食道、胃、小肠、结肠(大肠)、直肠等局部,直肠开口于肛门。各局部的结构根本相同,但各有特色。管壁都可分4层:①最内层为黏膜层。由上皮及其下的结缔组织所构成。②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上皮内褶而成的各种腺体,如十二指肠腺等均埋藏于此。③肌肉层。在消化道的首尾两端,包括口腔、咽和食道上部和肛门等处的肌肉均为骨骼肌,从食道下部到直肠的肌肉均为平滑肌,内为环肌,外为纵肌,通过伸缩使消化道胀大或缩小。小肠的蠕动也是通过各层环肌和纵肌的协调伸缩而实现的。④浆膜。消化道最外面的一层由结缔组织和盖在其外表的一层间皮所构成。4.胃胃位于腹腔上方,是一个肌肉质的囊。胃的收缩能力很强,能将食团压碎并进行搅拌。胃中有很多胃腺,有的胃腺分泌胃液,即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守昆合物。人的胃可以使局部蛋白质水解成多肽,还能吸收局部的水、无机盐和酒精等。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局部,前端与食道相接处叫贲门,后端与肠相接处叫幽门。鸟类的胃可分为两局部,肌肉组织集中在后部,形成肌胃。而前部胃壁软薄,有兴旺的消化腺,叫腺胃。食物在腺胃内受消化液作用后,进入肌胃,肌胃中常有砂粒等硬物,能将较坚硬的食料磨碎,谷食性鸟类的肌胃特别兴旺。哺乳类中,肉食性与杂食性动物的胃呈简单的囊状,叫做单胃。草食性动物中反刍类的胃不仅容积大,而且又分为几个局部,叫做复胃。牛、羊等反刍类具有典型的复胃,它们的“胃〞分为4室,依次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局部,如图1-3-3所示。皱胃是真正的胃,与其他哺乳类的胃同源,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胃液,水解食物,其余三局部是由于食道下端,膨大而形成的。瘤胃最大,如牛能吞下大量草料,不经细嚼而暂时贮存于瘤胃中。瘤胃和网胃中有大量细菌和原生动物,能消化进入瘤胃和网胃的食物,特别重要的是能消化纤维素。在瘤胃中有许多与牛为共生关系的细菌和纤毛虫类的微生物,它们通过发酵的方式分解纤维素,而哺乳动物本身没有消化水解纤维素的酶。食物在瘤胃和网胃中陆续被微生物所消化,没有消化的大块食物又周期性地返回口腔被细细地咀嚼,并掺人唾液消化,消化后的食物连同微生物经瓣胃而进入皱胃和小肠,并被消化吸收。这就是反刍。骆驼只有瘤胃、网胃和皱胃,瓣胃特化成瘤胃周围的水囊(有二三十个)。5.小肠食物在胃内化为粥样食糜后即通过幽门而进入小肠。人体小肠的第一局部称为十二指肠。小肠的肌肉兴旺,能做有节律的蠕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匀。小肠的长度随动物种类而不同。一般说来,草食动物的小肠最长,肉食动物最短,杂食动物(包括人)介于两者之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成人的小肠约5-6m,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局部,为食物的消化、吸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十二指肠局部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肝和胰分泌的消化液由此进入小肠。小肠的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小肠的蠕动,对食糜起着搅拌和推动作用,又可以使酶和食物充分接触,这些都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肠具有很大的吸收外表。这不仅是因为小肠长,而且在小肠的内壁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还有许多指状突起,叫小肠绒毛。在电子显微镜下还可见到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朝向肠腔一面的细胞膜上长有1000多条微绒毛。因此小肠腔内的总吸收面积可达200m2。小肠绒毛内又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如图1—3-4所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如水、甘油和胆固醇等,是通过自由扩散作用吸收的;如Na+、K+、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吸收的。吸收的物质中,除一局部脂类物质被吸收到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内,通过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循环外,其余的营养物质全部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小肠通向大肠的部位有回盲瓣控制食物流动的方向。6.大肠大肠由盲肠和阑尾、结肠、直肠组成。人的大肠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暂时贮存消化后的剩余物质以及形成粪便,并通过排便反射,把粪便排出体外。结肠在小肠之后。人的小肠与结肠接头处位于腹腔的右下部。在这里,结肠伸出一个盲管,即盲肠。盲肠的顶端有一个手指状的附属物即阑尾。人的盲肠小,没有用处。草食动物,如马、兔等的盲肠很大,其中有多种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可以帮助消化纤维素。阑尾是退化器官,无消化食物的功能,有时食物及细菌进入而招致发炎,即阑尾炎。大肠根本上无消化作用,只吸收水、无机盐、局部维生素和少量剩余营养物质。人的大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三局部,降结肠之后是直肠。直肠乃是粪便集中之处,粪便从肛门排出。二、消化腺1。唾液腺人有三对唾液腺(图1-3-2),一对为腮腺,埋于两耳前下方的颊部组织中,开口于口腔内颊黏膜上;一对为颌下腺,位于下颅骨的内面黏膜以下的结缔组织中;另一对为舌下腺,位于口腔底部黏膜深处。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能湿润口腔,稀释食物;唾液中有麦芽糖酶,能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很有限的。2.肝脏和胆囊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图1-3-5所示。人的肝脏大局部位于腹腔右上方,小局部在左上方,紧贴在膈肌下面。肝脏的外表覆有被膜,其结缔组织伸人肝实质内将肝分成许多小叶。肝小叶是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肝小叶呈多面棱柱体。成人的肝脏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排人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胆小管内,经小叶间胆管流人左右肝管、肝总管,再经胆总管流人十二指肠。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集合而成,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在非消化期,生成的胆汁转入胆囊管,流人胆囊内贮存,当消化时,胆囊收缩,胆汁流人十二指肠。胆汁是黏稠而味苦的液体。人的胆汁呈金黄色,胆囊内胆汁因浓缩而色变深。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约0.8—1L。胆汁的主要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等。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通过胆盐的作用而实现的,它可以激活胰脂肪酶,可以和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月旨肪的吸收,还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滴,大大地增加了与酶接触的面积,便于脂肪分解或直接被吸收。总之,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肝脏与机体多方面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1)肝脏对体液的调节作用食物消化吸收后,小肠壁上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含有高浓度的单糖和氨基酸。这些血液汇总后先通过成门静脉进入肝脏。另一方面肝脏又有肝动脉供给含02的血液。门静脉和肝动脉人肝之后分支而成毛细血管网(血窦),然后又集合而成肝静脉,肝静脉再和大静脉相连,而人心脏。在这个毛细血管网中,进行了物质交换,就是在这一交换物质的过程中,肝脏发挥了它的调节作用。①对糖类代谢的调节人的正常血糖含量约为血浆总量的0.08%-0.14%,饭后,从门静脉流人肝脏的血液含葡萄糖的量可高达0.14%,此时肝脏把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而储存于肝细胞中,使血糖含量恢复正常。如果食量过大,葡萄糖摄人量过多,超过了全身的需要量,也超过了肝脏的储存能力,肝脏就将超量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由血液运到各处脂肪组织中储存。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吃饭,“腹内空空〞,门静脉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此时,肝中糖原就水解成葡萄糖,使血糖的含量恢复正常。肝脏对于糖代谢的调节是很复杂的,有多种激素参与。②对脂类代谢的调节肝脏在脂类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肝分泌的胆盐直接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血浆中的磷脂、胆固醇主要是由肝脏合成的;而且,肝脏还是脂肪酸氧化和合成的主要场所。③对氨基酸代谢的调节肝脏能将血液中的氨基酸保存下来,然后逐渐地再释放到血液中,由血液运送到身体各处,用以合成各种酶、激素以及新的蛋白质等。肝脏是蛋白质代谢中负责转氨及脱氨的器官。氨基酸只有脱氨之后才能转化为葡萄糖,然后转化成糖原或淀粉储存于细胞中,或作为能源而进入三羧酸循环。(2)肝脏有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其他物质的功能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如合成血浆蛋白(清蛋白、白蛋白以及某些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及多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而且也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是产生红细胞的器官。(3)肝脏储存有多种营养物质除上述的糖原外,约有95%的维生素A是在肝中储存的。维生素D、E、K和维生素B中的硫胺、烟酸、核黄素、叶酸以及B12等也是在肝中储存的。此外,红细胞死后遗留的铁也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于肝中。(4)肝脏的解毒作用肝脏是人体内主要的解毒器官,在机体的分解代谢产物中有些具有一定的毒性,来自体外的药物和毒物也会进入血液。这些有毒物质随血液进入肝脏后,在肝内各种酶类的作用下,经过氧化分解或与其他物质结合等方式进行处理,变成无毒、毒性较小或溶解度较大的物质而排出体外。肝脏又是人体合成尿素的器官,蛋白质代谢中产生的有毒性的氨,在肝内变成无毒性的尿素,然后通过肾排出体外。(5)吞噬功能肝脏有吞噬、防御作用。肝脏中有吞噬细胞,衰老的红细胞被这种吞噬细胞所吞食。肝血窦壁有枯否氏星形细胞,能吞噬、消化经消化管吸收的微生物、异物等有害物质。此外,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产热器官,人体在安静时所产生的热量,约有1/3来自肝脏。3.胰腺胰为一带状腺体,在胃的前方,重约65—75g,可分头、体、尾三部。胰有许多分泌胰液的腺泡。腺泡的导管汇成一条贯穿全腺体的胰管,经胰头穿出,与胆总管共同卉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胰液对食物的消化具有重要作用。胰液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都正常,仍不能使食物完全消化。胰内除有分泌消化液的腺泡外,在腺泡之间尚有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组织,称胰岛。因此,胰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胰的外分泌部为复管泡状腺,包括腺泡和导管(图1-3-6)。胰液是五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正常成人每日分泌1—2L。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胰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能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在碱性环境中共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可把蛋白质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胰液中还含有大量的碳酸氢盐,它能中和胃酸,使肠内保持弱碱性环境,以利于肠内消化酶的活动。三、食物的消化1.消化方式动物消化食物的方式有两种,即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图1-3-7)。(1)细胞内消化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海绵都是将食物颗粒吞人细胞之内进行消化的,是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虽然只是低等动物的消化方式,但内吞作用那么是动物界的普遍现象。人体很多细胞如各种白细胞,甚至肠壁上皮细胞都保存了内吞作用的功能。(2)细胞外消化细胞内消化只适用于单细胞的动物和小型的多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动物从单细胞开展为多细胞,身体逐渐长大加厚,细胞内消化也随之为细胞外消化所取代。腔肠动物是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的动物,但腔肠动物还同时保存着细胞内消化的能力。涡虫的细胞外消化有了进一步的开展。涡虫以细胞外消化为主,同时肠壁细胞也能将未消化白勺食物碎渣吞人,在细胞内消化心蚯蚓、昆虫以及其他高等动物,都是在消化道内消化食物,即都是细胞外消化。有细胞外消化功能的动物,除化学消化外,常常也开展了机械分解的能力和相应的结构。蚯蚓有砂囊,人、脊椎动物也有类似的(同功而不是同源的)机械分解的器官,如牙齿、鸟类的砂囊等。绝大多数动物的消化方式为细胞外消化,具有消化道和消化腺,并组成消化系统。细胞外消化又可分为机械分解和化学性消化两种,凡经消化酶进行的消化均属化学性消化。2.食物的化学分解(消化腺与化学性消化)(1)唾液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但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很短,淀粉酶不能发挥很大作用。很多肉食性哺乳动物,如狗的唾液中不含淀粉酶。(2)胃腺胃腺分泌胃液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胃液为无色酸性(pH0.9—1.5)液体,含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等。盐酸由胃壁细胞所分泌,其主要作用为:激活胃蛋白酶原成胃蛋白酶,并为蛋白质分解提供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杀菌;促进促胰液素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促进铁、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合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然后被盐酸激活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主要作用是: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酪氨酸的肽键分解蛋白质,主要产物为朊、胨。(3)肝脏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是—种含有胆盐、胆色素和胆固醇的混合液。其作用主要表现为胆盐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止胆固醇沉积。胆固醇沉积是形成胆石的原因之一。胆色素和胆固醇对消化没有什么作用。胆盐是极性分子,一端为亲水的羟基,一端为亲脂的固醇类化合物,肠内的脂肪滴为胆盐分子所包围,胆盐分子的亲脂端和脂类分子结合,而亲水端那么暴露在肠管内的水液中。这样就使各脂肪滴彼此隔离而不致融合成为大团,形成水溶性的小滴,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4)胰腺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此外,胰液中还含有消化核酸的酶。①胰淀粉酶:食物中的淀粉主要是靠胰淀粉酶水解成双糖的。②胰蛋白酶和胰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一样,这两种酶也不能把肽链水解为单个的氨基酸,只能切断某些特定氨基酸形成的肽键。胰蛋白酶和胰糜蛋白酶刚分泌出来时是没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小肠腺能分泌肠激活酶,胰蛋白酶原在小肠中遇肠激活酶即转化为胰蛋白酶,而胰糜蛋白酶原遇胰蛋白酶即被激活而成胰糜蛋白酶。③羧基肽酶和氨基肽酶: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都只能切开肽链内部的键,不能切开肽链末端的键,这一类蛋白质酶统称为肽链内切酶。羧基肽酶和氨基肽酶能分别从肽链的羧基末端和氨基末端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将氨基酸切下来,因而它们的作用是把蛋白质的肽链彻底水解为氨基酸。这两种酶称为肽链外切酶。④脂肪酶:脂肪乳化后,经脂肪酶的作用,一局部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而为肠壁细胞所吸收。其余局部不被消化,或只有一两个脂肪酸脱落下来,而成二酸甘油酯或一酸甘油酯。消化产生的脂肪酸也是极性分子,它们也可与脂肪、—酸甘油酯和二酸甘油酯结合形成水溶性的小团粒。这些小团粒可以继续被消化,也可直接通过肠壁细胞的内吞作用(胞饮作用)而进入细胞。在细胞中,甘油和脂肪酸再结合而成脂肪,这些脂肪和直接进入细胞的脂肪进入肠管中的淋巴管(乳管)而被运走。甘油、脂肪酸和短链脂肪分子也可进入血管运走。(5)小肠腺这是分散在小肠绒毛基部的消化腺,数量很多,能分泌消化蛋白质的酶和消化糖类的酶。胰液虽含有羧基肽酶,但小肠腺才是肽链外切酶的主要来源。此外,小肠腺还分泌多种其他肽链外切酶。如氨基肽酶,能从肽链的氨基一端把氨基酸依次切下来;肽酶,能将二肽水解成2个单氨基酸。小肠腺还分泌消化双糖的酶:蔗糖酶使蔗糖水解成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乳糖酶使乳糖水解为一个葡萄糖和一个半乳糖,麦芽糖酶使麦芽糖水解为2个葡萄糖。四、吸收消化产物经消化道黏膜上皮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过程称为吸收。食物经过口腔、胃和小肠的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之后,大分子化为小分子,然后由小肠吸收。大肠不能吸收有机物,只能吸收水分、无机盐类(主要是钠盐)和某些维生素。除小肠外,消化道其他局部都没有明显的吸收功能。胃虽能吸收少量水分,但微缺乏道。(1)糖的吸收糖类必须经过消化水解为单糖后,才被吸收。单糖的吸收主要在小肠。葡萄糖吸收通过载体进行,并为钠依赖性。糖被吸收后通过门静脉人肝脏,以后再由肝静脉人血液循环,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2)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在小肠内消化分解为氨基酸与小分子肽(二肽、三肽)后再被吸收,也属载体介导与钠依赖性吸收。吸收后经过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而进入血液循环。(3)脂肪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近侧空肠中被吸收。脂类消化分解后的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等受胆盐的作用,变为水溶物后才被吸收。中短链脂肪酸吸收后直接进入毛细血管,由门静脉人肝脏,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吸收后重新合成为中性脂肪形成乳糜微粒,出胞后进入毛细淋巴管,最后经胸导管人血液循环。故脂肪吸收以淋巴为主。脂溶性维生素也随脂肪一起被吸收。(4)无机盐的吸收①钠的吸收:可顺着电化梯度通过扩散过程进入细胞,但Na+转运出黏膜细胞须通过Na+泵。钠转运过程中伴随水的转运。②钙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一般通过主动转运完成。酸性环境与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③铁的吸收:三价铁需复原为亚铁才吸收。维生素C、胃酸均促进铁吸收。(5)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酯化的胆固醇需经胆固醇酯酶和胰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才吸收。胆固醇和脂肪分解产物通过形成微胶粒在小肠上部被吸收,被吸收的胆固醇大局部在小肠黏膜上又重新酯化,最后转化成乳糜微粒,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6)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以简单扩散方式在小肠上部被吸收。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在回肠被吸收。脂溶性维生素A、D、E、K与脂肪以相同方式在小肠上部被吸收。第三节呼吸作用在动物界,无论是简单的低等动物还是结构复杂的高等动物和人类,为维持生命活动,都要靠营养物质在体内进行氧化代谢而取得机体生存和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机体细胞在进行氧化代谢时,要不断地摄取需要的02,同时排出所产生的C02。这一过程称为呼吸。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图1-3-8):①外呼吸:又称肺呼吸,指外界环境中的气体通过呼吸道与在肺部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02从肺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组织,同时C02由组织运输到肺;③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这三个环节,02被运输到细胞内,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02那么被捧出体外。一、呼吸的机制(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运动胸腔的节律性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呼吸肌(主要是胸壁的肋间肌和膈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所造成的。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增大,肺容积随之扩大,空气被吸人肺内。呼气肘,胸廓各径皆缩小,肺容积随之缩小,肺内局部气体被驱出。由此可知,肺通气是胸廓运动的结果。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容积的变化与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1)肋间肌与膈肌运动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分为内外两层,肋间外肌肌纤维走向是由上一肋骨的下缘,斜向下一肋骨的上缘。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都向上提升,从而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延长,产生吸气效应。肋间内肌的肌纤维斜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当其收缩时,使肋骨更向下斜,使胸廓前后、左右径均缩小(图1-3-9)。横膈介于胸、腹腔之间,是最重要的呼吸肌,呈穹窿状,两侧凸面向上,周围部为肌质,中央为腱膜(中心腱)。当膈肌收缩时,中心腱移动不大,而两侧穹窿突起那么向周围降落。膈肌收缩越强,横膈的位置越低,中心腱也明显下降。这样,那么使胸腔上下径增大,肺容积随之扩大,产生吸气动作。膈肌舒张时,腹壁收敛迫使腹腔内脏回复原状,膈肌穹窿顶重新向上,使胸腔上下径缩小,造成呼气(图1-3-10)。(2)吸气与呼气动作的比拟平和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运动,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引起的,呼气那么是被动的运动,此时呼气肌并不收缩,只是吸气肌舒张,肋骨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膈肌由于腹内压的作用而回位,使胸腔缩小,肺容积随之缩小。用力吸气时,其他辅助吸气肌,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等也参加收缩,以加强吸气动作;用力呼气时,除呼气肌收缩外,腹壁肌也参加收缩,以加强呼气动作。人体安静时.以肋间肌收缩为主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常称为胸式呼吸;由膈肌收缩而引起的呼吸,因表现为腹壁的起伏,那么称为腹式呼吸。一般成年女子多以胸式呼吸为主,婴儿及成年男子那么多以腹式呼吸为主。2.肺内压与胸膜内压的变化(1)肺内压的变化在肺通气过程中,由于肺内气体与大气之间存有压力差,气体才能克服呼吸道的阻力而进出肺。平和吸气时,在吸气之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扩张而加大,肺内压暂时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到吸气末,肺内压又提高到与大气压相等的水平,到达暂时平衡,气体在短时间内停止流动。反之,在呼气之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缩小而缩小,肺内压升高并超过大气压,从而使肺内气体得以排出体外。到呼气末,肺内压又与大气压到达平衡。(2)胸膜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内压,简称胸内压。胸内压比大气压低,所以又称为胸内负压。胸内负压是出生以后开展起来的。婴儿出生后,由于胸廓发育的速度大于肺的发育速度,所以胸廓的自然容积显著大于肺容积。胸廓的内面被覆着胸膜壁层,它受到胸廓上的骨骼和肌肉的支持,从体外作用于胸壁上的大气压影响不到胸膜的壁层,也就影响不到胸膜腔。胸膜脏层覆盖在肺的外表,却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影响。大气压通过肺泡压向胸膜脏层,使胸膜腔承受一个大气压。如果肺组织不具回缩力,胸内压就等于肺内压,即等于大气压。但是,不管是在吸气还是呼气时肺都处于扩张状态,也就总是具有一定的回缩力。这种回缩力的作用方向与肺内压(大气压)作用方向相反,因而抵消了一局部大气压,使胸膜腔承受的压力小于大气压。肺的回缩力产生的另一因素是肺泡外表的薄层液体具有很大的外表张力,这也是肺泡回缩的重要因素。肺的回缩力越大,胸膜腔负压越大;肺的回缩力越小,胸膜腔负压越小。因此,随着每次呼吸运动,胸内压也发生波动。胸膜腔内负压的存在,使肺经常保持一定的扩张状态,使肺泡不管在吸气还是呼气时都不塌陷,对肺的通气和气体交换具有重要生理意义。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在不同状态下气量有所不同。(1)肺容量肺容量指肺容纳的气体量。在呼吸周期中,肺容量随着进出肺的气体量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可用肺量计测定和描记(图1-3-11)。①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人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深呼吸时,潮气量增加。每次平静呼气终点都稳定在同一个水平上,这一水平的连线称为平静呼气基线。②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人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为1500mL-2000mL。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深吸气量是衡量肺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③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为900mL-1200mL。最大呼气终点构成了最大呼气水平。④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剩余的气量,称为余气量,正常成人为1000mL—1500mL。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它是补呼气量和余气量之和,正常时很稳定。肺气肿患者的功能余气量增加,呼气基线上移;肺实质性病变时那么减少,呼气基线下移。⑤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最大吸气后做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等于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⑥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总量,它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为5000mL—6000mL,女性为3500mL—4500ml。(2)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有两个衡量指标。①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简称为每分通气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故每分通气量为6-8L。②每分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简称为肺泡通气量。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将呼吸道称为无效腔,正常成人其容积约为150mL。每次进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减去无效腔气量,故每分肺泡通气量的汁算公式如下:每分肺泡通气量(L/mi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次/min)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肺泡通气量约为4.2L,相当于每分通气量的70%左右。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二、气体交换气体的交换包括气体在肺泡的交换和在组织的交换,即肺泡和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之间的02和C02的交换。在这两个过程中,血液那么担负02和C02的运输任务。如图1-3-12所示。呼吸气体透过肺泡壁和肺毛细血管壁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由血液运送至全身,再透过毛细血管壁和组织细胞膜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这些交换都是通过物理扩散(也称弥散)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应首先考虑呼吸气中02和C02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及其分压差。现将肺泡气和动脉血、静脉血、组织中02分压(Po2)和C02分压(Pco2)列表。从表1—3—1可看出,肺泡气、血液、组织液之间存在着02的下坡分压梯度,而C02分压梯度刚相反。由表可见,肺泡气、血液、组织内02分压和C02分压各不相同,静脉血中02分压比肺泡气的约低102—40=62mmHg,而C02分压那么高于肺泡气46—40=6mmHg.组织中的02分压最低,C02分压最高。由于每种气体存在着分压差,就引起各种气体顺着各自的分压差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如肺内02从肺泡扩散人静脉血,静脉血中的C02扩散至肺泡。在组织内,02由血液扩散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C02扩散人血。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除分压差外,还有呼吸膜厚度和扩散面积,气体的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肺泡气中的02向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时,或C02由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时,都至少要通过四层膜:一是肺泡内外表很薄的液膜层,其中含有外表活性物质;二是肺泡上皮细胞膜层;三是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层;四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层。四层合称肺泡—毛细血管膜,即呼吸膜(图1—3—13)。呼吸膜的厚度不一,平均约0.5~1/um,有很大的通透性,气体扩散通过此膜的速度与通过同样厚度的水层相似。三、呼吸器官1.呼吸系统的进化绝大多数动物都生活在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少数营体内寄生的种类,如蛔虫等,生活于缺氧环境中,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单细胞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它们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从原生动物到线形动物,身体结构简单,可以直接通过体表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已具有呼吸器官,往往由表皮的一局部转变而来。这局部表皮的面积扩大,或向外突出,如水生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鳃,或向内凹陷,如陆生昆虫的气管。这些器官将空气直接带到组织中去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无需循环系统来携带。昆虫气管是外胚层内陷而成的,其陷入处形成了气门。气门有活瓣,可以自由开闭。根本上昆虫的每个体节有气门一对(一般都少于体节数)。与气门相连的是气管,其内壁的外骨骼加厚形成螺旋状,借以支撑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形成许许多多的微气管,分散在各局部组织中。此外,昆虫的气管还可以连接成气囊,气囊壁很薄,容易伸缩,可以储藏较多的空气,以增加飞行时对氧的补给,并能增加在空气中的浮力。有肌肉控制气囊的伸缩,调节空气进出气管。水生昆虫,体壁上有薄片状或丝状突起,内含气管,以便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这就是气管鳃。脊椎动物的呼吸结构都是由消化管的前端开展变化而成的,如水生脊椎动物的鳃,陆生脊椎动物的肺。水生的哺乳动物如白暨豚、鲸等,虽终生在水中生活,但仍保存了陆生祖先的肺,进行呼吸。水生脊椎动物的鳃位于咽部,发生于咽部的鳃裂。鳃裂的前后壁表皮形成许多水平皱褶,称为鳃丝,组成鳃瓣,里面充满毛细血管,当水流过鳃时,进行气体交换,将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低等两栖类的蝾螈和蛙的幼体蝌蚪也用鳃呼吸。羊膜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现鳃裂,以后鳃裂逐渐消失,肺不断发育,出生后用肺呼吸。两栖类的肺构造简单,仅仅是一对薄壁的囊,或者囊中稍有隔膜。由于换气效率低,所以两栖类的皮肤裸露、湿润而富有毛细血管,也能辅助呼吸。爬行类的肺较兴旺,肺内分隔成许多的小腔,从而增大气体交换的面积。它们的皮肤外被鳞甲,不再像两栖类那样能进行呼吸。鸟类的肺十分致密,是一种没有弹性的海绵状结构,和薄膜状的气囊相连通。鸟类所特有的气囊共有九个,容积很大,位于内脏之间,能贮存大量空气。鸟类在呼吸的时候,吸人的空气先到达肺内,其中的一局部空气还来不及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便进入气囊。在呼气时,气囊中的空气被压出体外,但还得通过肺,这就可以顺便在肺中补一次气体交换。可见鸟类每作一次呼吸运动,肺内就会发生两次气体交换,这是鸟类所特有的“双重呼吸〞。哺乳类的呼吸系统最为完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为了保证气体的畅通,许多部位都有软骨支持,如鼻软骨、喉部的多块软骨、气管和支气管的“C〞形软骨环等,呼吸道上皮细胞上有纤毛,黏膜可分泌黏液,黏膜内又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气体通过时可使之变得温暖、清洁和湿润。左右支气管通人两肺后一再分支,形成许多非常小的细支气管,最后形成呼吸性细支气管和很小的肺泡管。每一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肺泡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肺泡隔,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等构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扩张性。毛细血管网与肺泡上皮紧紧贴在一起,结构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当肺吸气时,肺泡被动扩张,呼气时;由于弹性纤维的回缩,使肺泡缩小,利于排气。从爬行类开始,开始出现了胸廓,胸廓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由于内外气压差的不断变化,肺泡被动地扩张和收缩,实现与外界的换气。鸟类由于胸廓结构的特殊,在飞行时胸廓不能活动,利用两翼的上举下垂来使胸腔扩大和缩小,借此引起气囊作唧筒式的动作进行呼吸。哺乳动物具有肌肉质的膈,以及肋间肌和肋骨的配合动作,改变胸腔容积进行呼吸。两栖类没有胸廓,借助口腔底壁的升降,使肺的换气得以进行。2.呼吸道人的呼吸系统由呼吸器官组成,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图1-3-14)。鼻、咽、喉组成的的气体通道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以下的气体通道(包括肺内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1)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局部,又是嗅觉器官。它由外鼻、鼻腔及鼻旁窦三局部组成。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有鼻前孔与外界相通,后以鼻后孔通向咽部。鼻腔外表衬有黏膜。鼻腔与鼻中隔上部的黏膜内有嗅细胞,司嗅觉。鼻旁窦(副鼻窦)为鼻腔周围含气骨腔的总称,共有四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鼻旁窦均与鼻腔相通,里面衬的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鼻旁窦参与湿润和加温吸人的空气,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2)咽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由黏膜和咽肌组成。咽的前壁不完整,上部与鼻腔相通,位于鼻腔的前方,称为咽腔鼻部(鼻咽部),中部与口腔相通,位于口腔后壁上,有一咽鼓管开口,空气经此口进人中耳的鼓室,以调节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在鼻咽部的后上壁黏膜内有一团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3)喉喉是呼吸气体的通道,又是发音器官。喉上方借韧带连于舌骨与咽相通,下方与气管相连续,如图1—3-15所示。喉结构复杂,由软骨、韧带、喉肌和黏膜构成。喉软骨是喉的支架,主要包括单块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甲状软骨最大,位于舌骨下方,由左右对称的方形软骨板构成,其前缘在中线融合构成前角,上端向前突出处称喉结。环状软骨形似指环,位于甲状软骨下方,起支持呼吸道的作用。会厌软骨位于甲状软骨后上方,上端宽并游离于喉口上方,当吞咽时,喉口被会厌关闭,以防止食物和唾液误人喉腔和气管。喉腔外表也被覆黏膜,黏膜在喉腔侧壁形成两对皱襞,上方一对称室襞,有保护作用。下方一对称声襞,又称声带。在声襞黏膜下有声带肌。两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气体通过声门裂时,振动声带可发出声音(图1-3-16)。(4)气管和支气管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为后壁略扁平的圆筒状管道。上与喉相连,向下进入胸腔,至第4、5胸椎交界处分为左右支气管。气管由14—16个半环状的气管软骨和连于其间的环韧带构成,成人的气管长约11—12cm。气管软骨环的缺口朝向后面,缺口之@间有弹性纤维膜联系,其内含有平滑肌。支气管分为左、右支气管。左支气管细而长,长约4—5cm,其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右支气管较短而粗,长约3cm,呈陡直的位置。因此,有异物误人气管时,最易堕入右支气管内。支气管的构造根本与气管相似,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处先分出肺叶支气管,经肺门人肺。气管及支气管壁自内向外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外膜三层组成。黏膜层有纤毛上皮细胞,纤毛可向咽喉方向摆动,将尘粒与细菌等随黏液一起运送到咽,经咳嗽反射排出。3.肺肺为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肺组织呈海绵状,质软而轻,富有弹性。右肺因膈下有肝,较左肺宽而略短,左肺因心脏偏左,较右肺窄而稍长。左右肺均近似圆锥形,上端为肺尖,下端为肺底,外侧为肋面。肺被肺裂分为数叶,左肺被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上方的副裂和下方的叶间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图1-3—14)。纵隔面中央有肺门,是支气管、肺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肺之处。肺外表包有脏胸膜(肺胸膜),光滑透明。肺的颜色随年龄和职业而不同。初生儿为淡红色,成人因不断吸人尘埃,沉积于肺泡壁内变为深灰色,老年人那么呈蓝黑色,而吸烟人的肺呈棕黑色。肺实质上由导管部(支气管树)、呼吸部(主要是肺泡)和肺间质(肺小叶间和肺泡间的各种结缔组织细胞、血管、淋巴管、淋巴组织、神经等)组成(图1—3-17)。(1)肺的导管部从支气管人肺门处开始,在左肺分为两支,右肺内分为三支。各支又各在一个肺叶中央部反复分支,形成树枝状,故称为支气管树。其最细的分支称为细支气管。一个细支气管连同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小叶。支气管分支次数越多,管腔越细,管壁越薄,其组织结构也发生改变,黏膜的上皮逐渐变薄,纤毛和腺体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外膜的软骨环逐渐变为片,并减少,至细支气管处完全消失,平滑肌那么相对地增多。平滑肌的舒张和收缩直接影响管腔的大小。(2)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兼有呼吸通道与气体交换的功能,其管壁的某些部位向外突出形成肺泡。肺泡是半球形的囊泡(图1—3—18),直径约200~256um,气体在此进行交换。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下面衬有一层基膜。成人肺泡约有3-4亿个,总面积约100m2。第四节循环系统一、血液血液分血浆和血细胞两局部。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血细胞约占45%。红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如果血液发生凝固,析出透明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其与血浆不同之处在于血清已没有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存在。血液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完成物质运输、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性、免疫和防护功能。人体血液的总量和体重是相关的,体重70kg的人约有5.6L血液。1.血浆(1)血浆的组成血浆略带黄色,微碱性(pH7.4),其中溶有多种物质,如无机盐离子、蛋白质、氨基酸、糖类(如葡萄糖等)、脂类、激素、固醇、抗体、维生素以及溶解的02、C02、N2等。哺乳动物血浆中的无机盐及其离子约占血浆总量的0.9%,其中2/3以上是NaCl及其离子。此外,血中阳离子主要还有Ca2+、K+、Mg2+等,阴离子主要还有HCO3-、HPO42-、H2PO4-以及SO42-等,而以HC03-最多。血浆中的蛋白质占血浆总量的7%—9%,它们在物质运输、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酸碱度、免疫、凝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纤维蛋白质(这是血液凝结必需的蛋白质)、白蛋白和球蛋白。蛋白质的存在使血液成为黏稠液体。血浆中葡萄糖的含量也是稳定的。人空腹时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为0.8~1g/L,进食后略高,但很快恢复正常。由于血浆本身存在着缓冲系统,加上身体内一系列的调节机制,健康人的血浆成分总是趋于稳定的。(2)血浆渗透压和溶血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渗透压大小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的多少成正比,如0.9%NaCI与5%葡萄糖及1.9%尿素渗透压相同,通常把0.9%NaCl溶液称为生理盐水。血浆渗透压是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所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很高,对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和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非常重要,但对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不产生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很小,但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对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有着重要作用。当血浆渗透压下降时,血浆中的水分转入细胞内,使细胞膨胀,可导致红细胞发生破裂,血红蛋白外逸的现象,称为溶血。(3)血液的缓冲系统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范围内变动。血浆中主要缓冲对为NaHC03/H2C03,Na—蛋白质/H-蛋白质、Na2HP04/NaH2P04。NaHC03/H2C03是最主要的,NaHC03与H2C03的比率常维持在20:1,只要这一比率保持相对稳定,血液pH就不会有多大变化。红细胞内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缓冲体系:KHb/HHb、KHb02/HHb02,KHC03/H2C03,K2HP04/KH2P04,这些缓冲对与上述血浆中存在的缓冲对共同维持着血液的酸碱平衡。2.红细胞血细胞(图1—3—19)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类,它们都来自共同的造血干细胞,成人的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山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成年男性,每1mm3血液中约有500万个红细胞。女性略少一些,约450万个。健康情况以及地区高度都能影响红细胞的数目。例如,居住在5500m以上高山区的秘鲁人,每1mm3血中红细胞数可高达830万个,新生婴儿红细胞数也较多,可达600万到700万个。以后逐渐减少,到3个月时,就和成年人一样了。缺铁性贫血主要是血红蛋白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是成熟红细胞数少,镰刀状细胞贫血主要是血红蛋白分子中两个氨基酸发生变异。人的红细胞呈两凹的干扁盘状,直径约7—8um,厚约l—2um。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能携带氧气。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功能性物质,由珠蛋白(约占96%)和一种含铁的色素即血红素(约占4%)结合而成,完成氧和少量二氧化碳的气体运载功能,对机体所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动脉血含氧量高,大局部为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较少,约有1/3血红蛋白为复原血红蛋白,呈暗红色。血红蛋白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16%,女性为11%—15%。在哺乳类,包括人在内,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但红细胞发育早期是有核的。以后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迅速增加,到达红细胞干重的90%(约含280万个血红蛋白分子),细胞核以及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核糖体等都从细胞中消失,红细胞变成一个富含血红蛋白的无核细胞而进入血液循环u鸟类的红细胞是有核的。除血红蛋白分子外,红细胞还含有另一种蛋白分子——碳酸酐酶,一种使红细胞具有运送二氧化碳功能的酶。人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红细胞死后,残体由肝脏、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吞食。新的红细胞由骨髓产生。3.白细胞白细胞比红细胞少得多,每lmm3血液中约含7000个(5000—10000)。白细胞通常为球状的有核五色细胞,体积大,并且都能伸出叶状或丝状的伪足作变形虫式的运动。根据核的形状和细胞质中颗粒的特性,白细胞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白细胞两大类。前者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3种粒细胞,后者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有些白细胞不仅存在于血液中,也存在于身体各处的结缔组织以及淋巴系统中。它们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淋巴管壁而进入组织液和结缔组织中。白细胞的功能是保护身体,使不受细菌和其他外物的侵袭。它们保护身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吞噬,二是免疫。4.血小板(凝细胞)哺乳类以外的所有其他脊椎动物,其凝细胞是有核的完整细胞。在哺乳类,凝细胞很细小,球形或盘形,没有细胞核,所以称血小板。血小板约为10万—30万/m3,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整个生理止血过程。二、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系统的进化无脊椎动物呼吸色素(携02)在血浆中,不在血细胞中。血液循环系统最早出现于纽虫(稍高于扁形动物),无心脏,血管能收缩,血流无一定方向。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循环(图l-3-20)。其循环系统的产生与体腔的形成有关,由原体腔遗留下来的空隙形成背血管和腹血管的内腔以及血管弧(或称“心脏〞)的内腔。血细胞是无色的,不携带02;将02携带到组织中去的是溶于血浆中的血红蛋白。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循环,呼吸色素是血红蛋白(含Fe,氧化成红色)或血青蛋白(含Cu,氧化成蓝色)。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循环(又称“血淋巴〞,图1-3-20)。甲壳类含血青蛋白;昆虫血液大多无色,少数(如播蚊)含血红蛋白。血液只运输营养物,不携带02,气体运输靠气管系统。各类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形态结构属于同一类型,它们都由心脏、动脉(大动脉、动脉和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小静脉、静脉和大静脉)和血液等局部所组成。如图1—3—21所示。鱼类用鳃呼吸,心脏简单,分4室(图1—3—22A),从后往前顺序为静脉窦、心房或心耳、心室和动脉锥。身体各部血液从静脉依次流人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锥、动脉和鳃。血液在鳃中放出C02,吸收02,然后出鳃,流人身体各部。所以鱼的血液每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两栖类成体用肺呼吸。心脏结构比鱼类前进了一步,心房由纵隔分为左右2个互不相通的心房(图1—3—22B)。只有右心房和静脉窦相连。左心房和另外一个静脉,即来自肺的肺静脉相连。静脉窦是身体各部(除肺以外)的血液从静脉回流时聚集之处。心室只有一室,通人动脉锥。动脉锥向前方分为左右两大支,每一支又分为3支,即供给身体各部血液的大动脉、颈动脉及流人肺和皮肤的肺皮动脉。心室收缩,血液经动脉锥而进入这3支动脉。大动脉和颈动脉中的血液经动脉、小动脉而流人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供给各处细胞02,并从各处细胞吸收C02,这些带有C02的血液经小静脉、静脉、静脉窦而进入右心房,从右心房流人心室,肺皮动脉的血液从肺动脉流人肺,从皮动脉流人皮肤。肺动脉入肺后,一再分支变细而成毛细血管网,其中血液与肺泡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放出C02,吸人02,02-血再从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而人心室。皮动脉的血液在皮肤中与空气进行C02和02的交换,然后从静脉流回。从这个循环路径可以看出,蛙右心房的血是C02-血,左心房的血是02-血,但是由于心室没有分隔,左右心房的血进人心室后就混在一起。这是两栖类心脏落后的特征。由于两栖类的循环系统有了体循环与肺循环之分,因而血液完成一个循环要通过心脏2次。两栖类血液循环综合如下:体循环:大动脉、颈动脉→动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毛细血管→静脉→静脉窦→右心房→心室→动脉锥。肺循环:动脉锥→肺皮动脉→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心室→颈动脉、大动脉爬行类(图1-3-22C)的动脉锥中有纵隔,将动脉锥分成两局部:一局部连人动脉,另一局部和肺动脉相通,因而爬行类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比两栖类分得清楚。爬行类的心室中也有纵隔,但除鳄鱼外,纵隔不完全,因而血液仍有混合。此外,爬行类的静脉窦也大大缩小,这预示静脉窦的退缩趋势。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到达了最高水平,心房和心室都分为彼此完全不通的左右2个(图1-3—22D)。这样就使心脏左右两半中的血液完全隔开,不再混合。大动脉和肺动脉也完全分开,前者和左心室相连,后者和右心室相连。它们的基部相当于动脉锥。静脉窦已不复存在,只留有痕迹,即窦房节。大动脉中的血液纯是含氧的血,因而各组织能收到更多的氧,代谢活动就有可能更为提高。鸟类和哺乳类是温血动物,在严寒季节仍能维持体温,这与血液循环系统的兴旺有关。2.动脉血管系统是血液输送的管道,同时可以进行血量分配和物质交换。血管包括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和静脉等。动脉和静脉都是大的血管,两者的结构不同,血液在其中的流动方向也不同。血液从心脏流出的血管都是动脉,如与右心室相连的肺动脉和与左心室相连的大动脉。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都是静脉,如与右心房相连的大静脉和与左心房相连的肺静脉。动脉管壁有兴旺的富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也有平滑肌,有很强的弹性。管壁的弹性使血管能随血液的流动而调整管腔的大小,不至因血压而破裂。进入器官组织的小动脉平滑肌较兴旺,平滑,肌的伸缩有调节血流量作用,也有加强管壁弹性的作用。3.静脉静脉管壁较薄,与同级的动脉比拟,数量多,口径大,管壁薄,可扩张性大,容量也大,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静脉内壁上有瓣膜,其作用是阻止血液倒流。但长时间直立的人,血液下流而人腿、足,此时静脉中血液过多,管腔胀大,瓣膜就不能封闭管腔。静脉曲张可能就是由于静脉长久胀大、壁变厚扭曲而成的。肛门区静脉曲张就成痔疮。4.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也称交换血管,是血管中最纤细的局部。毛细血管管腔直径约4—12um,其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管壁极薄,通透性极大,血压低,流速慢,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与周围组织的物质交换就是通过细小而多的毛细血管进行的。血液从小动脉流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分支而成血管网,密布全身各处组织中而与细胞直接接触。代谢活动旺盛的组织中,毛细血管最多。血液流过。毛细血管网后,由小静脉收集,再经静脉系统流回心脏。5.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总枢纽,心搏一旦停止,血液就不能循环。人的心脏不过拳头大小,重约400g,位于胸腔的围心腔中。围心腔是由一层围心膜构成的腔。人的心脏分为4室(图1—3—23),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的血液是从肺流回的带氧的血,右心房和右心室的血液是从大静脉流人的带C02的血。左右两半界限清楚。但是它们的搏动(心搏)却是同步的:左右心房同时收缩,然后左右心室同时收缩(1)瓣膜心脏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左心房的血流人左心室,然后从大动脉流出;右心房的血流人右心室,然后从肺动脉流出。血流方向决定于心脏中的瓣膜。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称为房室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左房室瓣或僧帽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三尖瓣。留神房充血而收缩时,心房血液压开瓣膜而流人心室。心室收缩时,心室血液压迫瓣膜使之恢复到原来部位,而将房室间大门关闭,因而血液不能流回心房。左心室和大动脉之间,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也都有瓣膜,称为半月瓣。它们也是单向的。心室收缩时,血液可无阻地流人动脉。而留神室舒张,心房血液流人心室时,此时虽然大动脉和肺动脉的血压很高,甚至高过心室的血压,血液也不能回流,因为半月瓣受动脉血的压迫,把动脉和心室间的通路关闭了。(2)心肌在形态上,心肌和骨骼肌相似,也是多核的,细胞内粗细纤丝的排列和横纹肌一样,也是有规律的,因而也有横纹。心肌的细胞是分支的,这些分支彼此紧密相连。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心肌上有染色很深的横盘,称为肌间盘,其实就是肌细胞各分支相连之处,是一种间隙连接样的结构,这种连接把心房或心室的全部心肌细胞连接成一个整体,离子很容易穿过,动作电位的传导也很少阻力,因而2个心房或2个心室才能协调行动,即同时收缩、同时舒张。此外,心肌中的线粒体比骨骼肌的还要多。(3)心搏和心脏传导系统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产生了心跳或心搏。心搏来自心肌的收缩。心肌收缩的特点是自主性和节律性,因而离体的、与神经中枢失去联系的心脏,只要给以适当条件,如浸在等渗的生理盐水中,通气、保温,就能以正常的节律收缩。心搏的产生是由于心脏有一个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与蒲肯野氏纤维等局部(图1-3-24)。窦房结是心搏的启动器。窦房结和房室结之间以纤维状的结间束相连。房室结分出纤维状的房室束,即希斯束,进人心室中隔,分成左右两分支,分别在左右两心室内反复分支而分散到心室的内膜之下,形成一片网状的纤维,即蒲肯野氏纤维。窦房结按一定时间发生动作电位,传导到心房肌肉,而引起心房的收缩。在心房收缩的同时,动作电位即通过结间束和心肌纤维而传到房室结,再经房室束及其分支和蒲肯野氏纤维而到心室的各部,引起心室的收缩。当窦房结失去作用时,房室结就成为心搏起动器而发挥作用。(4)心动周期心房收缩后舒张,此时心室收缩,然后心室舒张,此时心房又开始收缩,这一过程称为一个心动周期。一次心搏就一个心动周期。但是由于心房小,心室大,心室的收缩和舒张的力量比心房大而明显,所以平常把心搏分为心缩和心张2个时期,这2个时期分别代表心室的收缩和心室的舒张。如图1-3-25所示。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发生着变化,下面以左心室为例来说明。①心房收缩期在心房收缩开始之前,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阶段。此时,心房压略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处于开启状态,血液经心房不断地充盈心室。由于心室内压远比大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内压低,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留神房开始收缩时,心房内压升高,血液被挤人心室,使心室进一步的充盈。这是主动充盈过程,可使回心血量增多10%-30%。②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又可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心房舒张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留神室内压超过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此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心室肌的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上升,而心室的容积不变。快速射血期:心室肌继续收缩,室内压又进一步升高,一旦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半月瓣被翻开,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血量大、流速快。减慢射血期:心室的收缩力开始减弱,心室的内压开始下降,射血的速度逐步减慢,室内压已低于主动脉压。③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期又可分为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射血立即终止,心室内压随即急剧下降,半月瓣立即关闭。有一段时间心室内压仍然可以比心房内压高,房室瓣依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再度成为一个封闭腔,其容积并不改变。快速充盈期:心室内压不断下降,一旦室内压降到低于心房内压水平时,心房内的血液被心室“抽吸〞而迅速流向心室。减慢充盈期:随着心室内的血液不断充盈,心室内压趋于平稳,与心房之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以较慢充盈速度进入心室。用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收缩和瓣膜关闭的声音,即是心声。(5)心脏的泵血功能在心脏泵血功能中,心室的舒缩活动起主导作用。心室的舒张形成心房与心室之间的压力梯度是血液经心房流人心室的主要动力。心室收缩也是心脏泵血的主要动力。心室发生纤维性颤抖时,其泵血功能将立即停止。成年人每分钟约心搏72次。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每搏一次,两心室各射出血液约70ml,所以左心室每分钟供给全身各组织的血液共约5L(70mLX72/min)。各种动物的心搏次数不同,一般说来,动物体积越大,心搏次数越少。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和后负荷两种。①前负荷心肌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心室肌的前负荷可用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来表示。②后负荷心肌在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对心室而言为动脉压。后负荷的增加将使心肌收缩张力增大。三、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个组成局部,它由淋巴管、淋巴结、脾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将过剩组织液及组织液中蛋白质回流人静脉。此外,淋巴结、脾等还能去除体内异物,生成淋巴细胞。1,淋巴系统身体各部,除脑、脊髓、骨骼肌以及一些特化组织如软骨等处外,都有淋巴管,淋巴管内有淋巴,淋巴周流全身,构成淋巴系统(图1-3-26)。但淋巴管很难看见,因为淋巴管很薄而透明,其中淋巴也是透明的。各种组织细胞之间都有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根本一样,和血浆的成分也根本一样。但淋巴中没有红细胞而有大量淋巴细胞,因而淋巴系统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最细的淋巴管存在于组织之中,称为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的末端是关闭的,另一端通人小淋巴管。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渗入管中,成为淋巴。淋巴在管中向心脏方向缓缓流动,经较大的淋巴管,最后通人静脉,在静脉中与血液混合而人心脏。所以淋巴的流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不同,淋巴都是向心流动的。胸腺、脾脏、扁桃体等都属淋巴系统,可称为淋巴器官。沿各淋巴管有或大或小的淋巴结,在腋窝、鼠蹊部、颈下等处都可摸到淋巴结,其中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结也是淋巴器官。淋巴流过淋巴结时,液中死细胞、碎屑以及细菌等外物即可为吞噬细胞消灭。胸腺、淋巴结,以及鸟类的腔上囊都属免疫系统。人和其他哺乳类的淋巴系统没有类似于心脏的器官,淋巴完全依靠淋巴管周围的肌肉收缩而流动。淋巴管中有单向的瓣膜,使淋巴液能按一个方向流动。除人和哺乳类外,很多其他脊椎动物都有“淋巴心〞,位于主要淋巴管上。淋巴心能舒张和收缩,推动淋巴液的流动。人体淋巴循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淋巴在毛细淋巴管形成后流人淋巴管,全身淋巴管最后集合成两条总淋巴管。下肢、腹部及左上半身的淋巴管汇人胸导管;右上半身淋巴管汇成右淋巴导管,分别汇人左右锁骨下静脉。淋巴循环的动力,除靠淋巴管两端的压力差以外,还依靠骨骼肌运动、胸腔负压的变动等辅助力量。大淋巴管壁有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可主动地收缩。人体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是:回收蛋白质;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去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他微粒;参与免疫反响。2.组织液组织液是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而生成的,其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某些肾病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因而发生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时,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3.淋巴未被毛细血管所吸收的,可流动的少量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毛细淋巴管盲端为一封闭的管道,一层内皮细胞互相叠合,形成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瓣,防止液体倒流。管壁外无基膜,通透性极高,所以组织液极易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全身的淋巴经淋巴管收集,最后经右淋巴人静脉。淋巴在淋巴系统中流动称为淋巴循环。第五节排泄机体将进入血液的代谢尾产物、体内过剩物质以及异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排泄途径有:由呼吸器官排出C02和少量水分;由消化道排出一些无机盐类(钙、镁、铁等)和胆色素;由皮肤、汗腺排出水分以及NaCl和尿素等;由肾脏排出尿液。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功能有:排泄;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与水平衡;生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一、肾脏的结构肾脏由肾单位、集合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图1-3-27)。肾单位是肾脏的根本功能单位,两个肾脏中总共含有大约200万个肾单位。1.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即毛细血管球)、肾小囊;肾小管包括近球小管(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细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远球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根据位置不同,肾单位分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皮质肾单位主要位于肾皮质的浅层和中层,占肾单位总数的85%~90%,其肾小球体积较小,髓袢甚短,所含肾素较多,与尿液的生成、肾素的产生关系较大。近髓肾单位的肾小体位于靠近髓质的肾皮质深层,约占肾单位总数的10%—15%,其肾小球体积较大,髓袢甚长,所含肾素较少,在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图1-3—28所示。2.集合管集合管与肾单位共同完成泌尿功能。集合管对浓缩尿和稀释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管都聚集于一条集合管。许多集合管集合于肾盂,由此人肾盂,再经输尿管进入膀胱。3.肾脏血液循环特征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流经肾脏,相当于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约94%分布在肾皮质,5%—6%分布在外髓,不到1%供给内髓。通常所说的肾血流量主要指肾皮质血流量。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进入肾脏后要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较高,有利于肾小球发挥滤过机能。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压力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二、尿的产生尿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生成的。其生成的根本过程为: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作用: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泄作用生成终尿。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了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分、所有晶体物质都可以从肾小球滤过,形成肾小球滤液,即原尿。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肾小球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两侧肾脏24h小时的滤过量约为180L。决定及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主要有:(1)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上存在大小不同的孔道,小分子物质很容易通过,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物质只能通过较大的孔道,因而它们在滤液中的浓度较低。(2)滤过面积:在生理情况下,人两侧肾脏的全部肾小球都开放并起滤过作用,因而滤过面积保持相对稳定。正常成人滤过膜的总面积约为1.5m2,面积减少可使滤过率降低,病理情况如肾小球肾炎时,活动的肾小球数量减少,有效滤过面积减少,出现少尿甚至无尿。(3)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血浆经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成人每昼夜生成原尿量约180L,而终尿量却只有1—2L,为原尿量的1%,这是由于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有99%的液体又重吸收回血液。近曲小管是最重要的重吸收部位,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及大量NaCl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并转移到附近的血管中。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是耗能的。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某些物质排人小管液中的过程是排泄;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排人小管液中的过程是分泌。分泌和排泄都是通过肾小管细胞进行的,由于分泌物和排泄物都进入小管液中,所以通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