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_第1页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_第2页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_第3页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_第4页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解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解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二)

①再读古诗,结合解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老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老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老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三)

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老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桃花鸭子

画中

蒌蒿芦芽

画外河豚(联想)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老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妙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舞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化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舞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解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解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舞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语文园地

一、沟通平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学生自由说。

3.老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老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老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1)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3)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6.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二)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2.分组沟通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3.老师检查,指导:

(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

(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板书: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②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三、日积月累

(一)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春日》。

(2)简介。(板书:朱熹)(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板书:《春日》)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出示:“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妙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出示:“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采纳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四)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出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背。

四、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朱熹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弄清楚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2、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3、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逐一沟通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尤其是对第三题的处理要让学生说心里话,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1、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2、再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表达。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案点评: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引人入胜。一封被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把它丢在台阶上,妹妹娃丽却冒着风雪把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中。这篇教学设计示例设计了一课时,主要以学生朗读课文为主,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探究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自排课本剧表演。

2、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辩论会,针对哥哥与妹妹的不同表现,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优秀试讲小学语文教案5

一、毛泽东的衣着

节俭、朴素,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特点。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他的衣着,简直是俭朴到了让今天的我们无法相信的地步。

进京时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于穿衣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经常是有什么穿什么。为了少做一件衣服,为战争节约些开支,毛泽东的衣服上往往是补丁上缀补丁。1949年,毛泽东进了北京城,曾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知名人士。他在见张澜前,吩咐卫士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然而,李银桥在毛泽东所有的家当中翻了又翻,找了又找,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不打补丁的衣服来。李银桥异常委屈,对毛泽东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倒劝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张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他硬是穿着补丁衣服见了张澜,又见了沈钧儒、李济深、郭沫若、陈叔通等知名人士,更受到各位民主人士的尊敬。

二、尊敬谦和谢之以礼

1949年1月,北京解放了。历尽旧时代沧桑的86岁高龄的画家齐白石,从此步入了新时代的幸福坦途,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毛泽东亲笔写信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新政协会议,共商建国大计。齐白石看了信,兴奋得一夜没有合眼。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崇敬和爱戴,齐白石精心镌刻了朱、白两纹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夕,献给毛泽东。

1950年夏,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专门看望齐白石老人。第二天又把他接到中南海叙谈,品茶赏花,共进晚餐。在席间,毛泽东亲自给他夹很烂的菜,并敬他几杯葡萄酒。为了感谢毛泽东的款待,齐白石把自己用了半个世纪的石砚以及从自己珍藏的精品中选出的作品——一幅立轴《鹰》和一幅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收到礼物后,也以礼回谢。

1953年,白石老人双喜临门,荣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又逢90大寿。毛泽东特意送上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书画笔、一苗东北野参和一架鹿茸,祝老人家福寿康宁。白石老人激动地说:“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古人讲蔗境弥甘,我如今可享这份清福了。”

齐白石愉快地欢度晚年,他的愿望是要活到120岁,用自己在艺术上的辛勤耕耘来报答人民和领袖。但是,毕竟人的意志拗不过自然规律。1957年,95岁高龄的白石老人重病绕身,毛泽东劝他静屋休息,要节劳,少见客,还派田家英去探望多次。白石老人对田家英倾吐自己对毛主席的衷心感谢之忱。弥留之际,老人留下遗言:将自己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过的东西,献给毛泽东。

三、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后,毛泽东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说:“吃呀!”毛泽东又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表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毛泽东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表回答:“塘里挑来的。”毛泽东要老表带他去看看。走了一阵,只见一口不大的池塘,杂草丛生,水混浊得怕人。一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毛泽东皱了皱眉,关切地问:“能不能到别处去挑水吃?”老表摇摇头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呀!河又远,挑担水要走好几里路。”毛泽东又问:“不能在村子附近打口井吗?”老表苦笑着摇了摇头。毛泽东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找来村子里的人一起商量挖井,勘察水源,选择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