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龙车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龙车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龙车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龙车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龙车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龙车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

)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②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④文艺复兴运动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参考答案:A2.“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披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根据材料回答10-12题10.材料中两个大国是A.英德B.法德C.俄德D.俄奥11.两国在什么问题上不可调和A.军事问题B.殖民地问题C.统一问题D.领土问题12.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世界局势最大的特点是A.帝国主义各国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勾结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十分激烈C.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参考答案:ABB3.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参考答案:A4.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参考答案:D略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1888—1920)描述了一场战争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情景:“没有人知道俄国是怎样度过那个冬天的,……外省的谷物储备足以养活全国……但却没法运输,彼得格勒一连几星期没有面包……在莫斯科一连好几星期没有一条街有电灯。”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A.外国军队包围封锁,苏联军民坚壁清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C.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社会主义国家D.苏维埃政权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参考答案:C6.宋代士大夫掀起藏书风气,藏书最多的达到十万卷,超过官方藏书。与此相关的宋代科技文化成就是A.造纸术的发明B.雕版印刷术的出现C.市民文学的兴起D.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参考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宋代藏书的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况且造纸术的改进是在汉朝,故A项错误,D项正确。B项出现在唐朝,排除;市民文学的兴起与商品经济有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A项是误选项,注意与造纸术相比,显然印刷术更有利于增加书的数量。7.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参考答案:A8.美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代表,美国宪法的理论依据是(

)A.天赋人权说

B.三权分立说

C.社会契约论

D.人民主权说参考答案:B9.在“文化大革命”其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A.你是“中山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安静读书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号的高考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参考答案:A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参考答案:B据材料“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提倡新青年自主进步的思想,故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愚昧迷信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新文学平易新鲜的主张,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理解“自己充分发展”的含义,即自主发展,完善自我。学生容易错选AB选项,原因在于AB都符合所学知识,学生最熟悉,而没有结合材料信息。11.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倡导A.存天理,灭人欲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经世致用D.世界是物质的参考答案:C12.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在85年里“干了三件大事”。第三件大事是指A.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参考答案:D13.宋庆龄曾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所说的内部条件中,最重要的是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的共同愿望C.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求同盟者D.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参考答案:B14.“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这一论述A.系统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C.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D.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财产和劳工的对立”和“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等信息可知,材料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B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劳工阶层的斗争问题,并未系统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排除A;材料主要涉及劳工阶层的斗争问题,并未肯定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劳工阶层的斗争问题,并未揭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排除D。所以选B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15.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的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宣扬神学权威,维护教会地位

B.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抗精神

D.宣传宗教改革与激进思想参考答案:B16.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道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是()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同盟会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参考答案:考点:9A:辛亥革命.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城市的史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辛亥革命有关的城市的史实的掌握.解答:中国同盟会是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故A项错误.黄花岗起义不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故B项错误.孙中山是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的,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在武汉爆发的,故D项正确.故选D.17.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抑商政策的松动参考答案:B根据题干“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等信息可知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其个性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题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理学束缚的打破,排除C。题干强调李贽反礼教、反传统的精神和提倡生活的世俗化,与抑商政策的松动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8.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和“智慧”的化身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西塞罗 C、芝诺

D、普罗塔戈拉参考答案:A19.下列有关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864年在伦敦成立

B、第一个世界性工人组织C、恩格斯被选入中央委员会

D、马克思起草《成立宣言》《共同章程》参考答案:C20.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件事情表明 ()①德意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英法的绥靖意图③表明国际形势对意大利有利④反映了国联的虚伪性违背了其宗旨及义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D21.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参考答案:C解题时抓住“辛亥革命”,由此可以判断出材料中“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指的是封建等级思想消失,“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与题干无关,故选C。22.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和宗法制C.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参考答案:B23.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托古改制,变革维新”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故D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24.康德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更为智慧的大门,是因为他A.提出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C.推动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高潮D.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参考答案:25.根据毛泽东的分析,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其主要依据是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C.中国社会的性质D.中国革命的任务参考答案:C26.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北宋的行政制度,在地方设立的是转运使,转移了地方赋税大部分收归中央,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所以正确是B,CDA不是根本目的。27.1943年1月,中美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简称《中美新约》,美承诺放弃近代条约赋予它在中国的各项特权,这是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成果。这一成果取得的原因主要有:(

)①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中美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需要③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④美国扭转太平洋战场劣势的考虑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参考答案:D28.1936年,蔡元培在《生活星期刊》上发表一文,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的反侵略精神,立场鲜明、正气凛然,为宣传和准备抗日尽到了自己的力量。他赞扬的思想家应该是A.孙子B.老子C.墨子D.孔子参考答案:C墨子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因此蔡元培赞扬的思想家应该是墨子,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29.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实质是()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B.德奥借机发动战争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参考答案:B30.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参考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就自然科学的表现形态而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探索自然规律以表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以准确揭示自然发展的因果关系,只相信事实不迷信权威,只相信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等。——马世力《世界史纲》材料二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同西方各国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式传统的即古代的科学技术领域步履蹒跚的前进,而西方则是摆脱传统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不利局面,开辟近代科学技术的新天地,从而实现了从落后到先进的突变。······15世纪以后,中国同西方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落后的地位,既有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差异,也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原因。——马世力《世界史纲》材料三

1927年5月国民政府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次年6月正式成立,蔡元培为院长。中央研究院是当时的国家最高学术机关。······(民国时期)我国主要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有:数学方面,如陈建功对富利埃级数的研究,苏步青对微分几何学的研究,华罗庚对解析数论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业化学方面,侯德榜发明了新的制碱方法,这是中国人对工业化学的具有国际声誉的贡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7分)(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差异”指的是什么,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分析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使得15、16世纪以后中国同西方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落后的地位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科技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5分)参考答案:(1)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精神的传播(2分);科学知识: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相对论学说的创立等(任意两点)(2分);科学应用: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3分)(2)差异: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西方科技注重实验和理论创新。(2分)原因:社会经济:古代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文化教育: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古代教育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意识形态: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追求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3分)(3)有利条件:民国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精神得到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成果的不断传入。(3分)不利条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2分)32.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民生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4卷材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参考答案:(1)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2)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发展生产力。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3)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可概括为提出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等方面分析作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可概括为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可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可知意义是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3)关于邓小平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等方面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4)关于共同追求,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可从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等方面思考作答。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选取了古今中外九大著名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根据以上五个方面,各举一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事例不得重复)(每事例2分共10分)①富国强兵手段:②思想解放形式:③生产关系调整:④社会转变杠杆:⑤自强御侮选择:参考答案:④社会转变杠杆:俄国1861年改革(或日本明治维新等),通过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封建向资本主义的过渡。(2分)⑤自强御侮选择:阿里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等),面对民族危机和内外交困而进行,以求达到国家振兴,挽救民族危亡。(2分)

34.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