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1页
《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2页
《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3页
《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4页
《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6页共46页《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唐代: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译文: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这春色眼见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竟还无赖的蔓延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非常鲁莽,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注释: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眼见:眼见得。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无赖:谓春色恼人。江:指浣花溪。即遣(qiǎn)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仓猝。丁宁:再三嘱咐。赏析:《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得意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成心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杜甫擅长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那么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那么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那么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那么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假设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此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译注参考:1、周一贯李子山.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杭州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197页2、李承林.中华文典中华句典大全集.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57页译文及注释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显示全部创作背景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显示全部赏析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华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满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显示全部《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3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宋代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译文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注释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平安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异,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一样。“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假设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沉着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活力,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赏析二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4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翻译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注释口占:指即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东山:各地称东山者甚多,不详何指,此处当为艺妓的居处。窈窕:美妙貌。幽梦:隐秘的梦幻。恼:撩拨,使人烦恼。襄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禅心:从佛修行之心。絮:柳絮。狂:疯狂地飘舞飞扬。创作背景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任徐州太守,道潜曾由杭州前往探访。苏轼设盛宴为之接风。宴席上,一个年轻貌美的艺妓向道潜求诗,且不断地挑逗撩拨,道潜即兴吟出这首诗。赏析题目是“口占”,名符其实,通篇以口语出之,从“寄语”之下,都是答辞。首句点出对方身份——歌妓。“好将幽梦恼襄王”出自宋玉《高唐赋》。这二句意在告诉对方不要来纠缠我,还是找别人去吧。由此可见,道潜之信守佛戒,不近女色,并非是意志力抑制的结果,而是已人定界,此心已死。“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后二句解释原因:“我”潜心修禅,心无余物,就像沾染了泥的柳絮,沉于地面,不可能随风飘浮了,“我”也不会因你的挑逗而动凡心。这句以柳絮沾泥后不再飘飞,比喻心情寂静不复波动。柳絮轻飘于天,随风逐舞,犹如人之浮于世;絮之沾泥,犹如人之出于世。这就是佛家的禅心之所在,佛家有“放心”之说,盖指心猿意马;柳絮沾泥不再飘浮,喻禅心已定,心如止水,“放心”已“收”。诗人之不为声色所动,不是有意识地遵守佛门戒律,刻意约束自己,而是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佛门说法,本重比喻,道潜以佛徒身分而用之于诗,可谓不忘其本。而此喻之妙,犹有可说者。春风飘絮,本是自然现象,春天最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柳絮也常以其“轻浮”之质,被赋予男女感情的色彩。这里,不仅柳絮沾泥,风吹不起为人们所习见,因此颇能引起会心的感受,而且,在禅心观照下,以轻质为重质,化喧为寂,设想也颇为别出心裁。由于作者是位佛徒,人们理解该诗,或许多着重于他对佛门戒律的自觉遵守,即所谓不涉邪淫。然而,从禅家理论来看,其意义尚不止于此。《大乘义章》卷十三说:“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维。······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禅定,本指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广义地看,坚守禅心,不受干扰,如絮之沾泥,风吹不起,不也就是禅定的功夫么。诗人不受女色之诱,并不是由于意识到佛门戒律,更不是害怕别人的指责,而是他本来就心如止水。这不由得使世人想起了“二祖安心”的公案。禅要自己参,心要自己安。道潜之所以可以到达这种境界,正是他本人已经“安心”的结果。《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5「原文」杜陵绝句唐代:李白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注释」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流光:流动的光荣或光线。「译文」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亮堂,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渐渐消失。创作背景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待诏翰林,奉诏侍从游宴,作应制诗(奉皇帝的命令而写作的诗文)多首,与好友游历山水,曾出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场面。但在天宝二年秋,遭到朝中其别人的排斥,并在次年被贬出长安,于是产生了隐居山林的想法。鉴赏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亮堂。外表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那么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假设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绘。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假设隐假设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假如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斥,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6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译文一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欣赏这春光。春雨像成心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春风轻轻吹拂人面,带着清新的杨柳气息。译文二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译文三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渐渐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成心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注释系〔xì〕:联接。短篷:有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指拐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平安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异,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一样。“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假设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沉着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活力,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7夏日绝句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译文: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如今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赏析:这首歌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大方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8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原文宋代: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译文及注释两岸舟船各背驰(chí),波痕交涉亦难为。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只余鸥鹭(lù)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译文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赏析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别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9绝句·迟日丽迟日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古诗简介《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第一首写于成都草堂,诗一开场,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三、四两句转向详细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二首,继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翻译/译文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注释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潮湿。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赏析/鉴赏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场,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风光。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温暖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详细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活力,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非常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闲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活力、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风格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10梅花〔五言绝句〕宋朝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单独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梅花》注释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知:知道。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梅花》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仍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那么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表达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单独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单独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单独”,语意坚强,无惧旁人的目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屹立不倒。表达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梅花》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春,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遂写下此诗。《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11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及注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注释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活力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赏析二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风光。诗歌以一幅富有活力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气氛。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展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活力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风光。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活力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活力,下句那么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发奋。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活力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活力之盛。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潮湿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活力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时机,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络。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土。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那么暗示了目的到达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到达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风光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场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外表上表现的是活力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亮堂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光阴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绝望的感伤。赏析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留鸟。【集解】“莺处处有之。立春后即鸣,麦黄椹熟时尤甚,其音圆滑,如织机声,乃应节趋时之鸟也。”唐王涯《广宣上人以诗贺发榜和谢》:“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唐罗隐《赠滈先辈令狐补阙》诗:“花迎彩服离莺谷,柳傍东风触马鞭。”翠柳:柳树冬枯叶。初春柳叶是嫩黄色的。仲春柳叶是嫩绿色的。季春柳叶绿色变深开场发翠。夏天的柳叶才是翠色的。盛夏不合适黄鹂,所以黄鹂鸣翠柳的时间就在春末夏初。那么两个黄鹂所鸣也就呼之欲出。新郎官亦是官。民间有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的。莺鸣乃应节趋时,暗示官位升迁。黄鹂相对白鹭是小鸟,小鸟应节趋时。那么大鸟又将如何?白鹭的脚很长。高脚与高洁在古代是谐音。所以白鹭又暗喻高洁之士。唐刘禹锡《白鹭儿》: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白鹭:习性喜沿溪滩觅食。受惊扰,会依次起飞;故有一行而上的景象。联想最后一句严武任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经严武推荐,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其中的连带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仿佛在官场中也看见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场景。这个“上”字非常妙。与天上飞一行白鹭的意境拉开了间隔。“上”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并有拔高提升的感觉。更可以引发联想到身处荒野的高洁之士被提拔高升了。突出了来船的重要性。杜甫因推荐而要去做官,提拔高升就在眼前。其中的感恩之念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切都是因为来船,这个“船”字突出了这首诗的中心以及重点。更在说明一群高洁之士是被提拔高升的。窗是房屋的配件,房屋表示有人存在。西岭是山。窗含西岭说明房屋不在山上,在山旁边。山旁有人正是东窗才能含西岭,东窗正是读书的地方。读书的地方能见到雪,便有了寒窗苦读的味道。再联想到前面所讲“两个黄鹂鸣翠柳”。暮春初夏时节,此时西岭雪未化,足见雪存在之长远。千秋这个漫长的时间概念却影射了修炼的艰辛,更蕴含了多少失意与落寞。还表示岁月没有荒废,都快修炼成仙了。内中的逻辑是环环相扣并互相印证。表达的是有人在这里寒窗苦读、学成要出山的意象。这里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自己被别人提拔是主要是因为自己修炼的结果。有一种自我的肯定。门泊“万里之船”言下之意,接自己出山的船已经停泊在家门口了。船:在古代又称“舟”。《易·系辞下》:“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船行于水,水映天。船犹如行于天上。万里船更隐含了学有所成,要去纵横天下的意味导向。《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上了船也就是人生上了一个台阶,脱离了庶人阶级,进入上层阶级。这又强化了“两个黄鹂鸣翠柳”所导向的要出山了的意蕴。更有“一行白鹭上青天”哪种被提拔高升的味道。船的象征意义非常浓重。杜甫因严武推荐出来跟着严武做官共事,可以理解为上了严武的船。而三国时期有个同名同姓的东吴严武是著名棋士。其字:子卿。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过该严武,所以有。官场如棋局。杜甫成心把这条船说成是东吴的,显然是在借两严武同名同姓把推荐自己的那个人喻为“棋圣”。暗示一个政治家是棋士,还是“棋圣”;带有一种崇敬与赞美的意味存在。或许还暗示作者甘愿成为一枚棋子。这可以理解为作者一种感恩图报的宣示。行万里更有要做一番事业的寓意。而且坐船还意味着有一种要同舟共济的表达。整首诗的旨趣围绕着“船”字。所以这“东吴万里船”意味深长。“两个黄鹂鸣翠柳”引发了“应节趋时”的话题,又从侧面见证了雪存在的长远、船来泊惊起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而又说明了学成要出山的事件。水中有天,人将坐船出行,暗喻将与高洁之士一同纵横天下。“窗含西岭千秋雪”暗示:“寒窗苦读”、“修炼得道成仙”又应承了“应节趋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话题。而东吴之船更点明了全篇的关键,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所有的意象意境都在那里有机地碰撞回荡交融。一切都让人回味无穷。整首诗描绘的是以作者家为事件发生的中心地,时间在春末夏初的六月,家旁的柳树上成双结对的黄鹂鸟在卿卿我我地鸣叫,预示着什么事要发生。果不其然,作者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有船来接作者与一群高洁之士要同去做官了。事件脉络表达的非常明晰明确。时间、事件、地点、情节、故事表述完美。并且互相印证、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感知、感怀、感恩还注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类最伟大的人生理想。更表达了文化人那种“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的做人境界。外表看上去写的是优美的景物,实际上那么寄托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志趣情操。全诗以赋的方法写作,且浑然天成,而又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以致于外行人以为杜甫这首诗是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下两句,两两相对,且那些明比、暗喻让人浮想联翩。是运用“赋、比、兴”的经典之作。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诗的语言。读这样的作品几乎是与读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诗词之妙莫过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们述说:诗是不可翻译的。《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12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赏析: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活力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风光。诗歌以一幅富有活力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气氛。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展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活力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风光。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活力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活力,下句那么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发奋。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活力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活力之盛。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潮湿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活力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时机,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络。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土。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那么暗示了目的到达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到达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风光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场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外表上表现的是活力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亮堂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光阴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绝望的感伤。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活力,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明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欣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外表上表现的是活力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亮堂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光阴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绝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风光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风光。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可以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场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如今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13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翻译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的,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想和阮生在松下谈古论今。注释行椒:成行的椒树。朱老:与下文的“阮生”都是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统统的邻里朋友。阮生:后世常与“朱老”连用成“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赏析这首诗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要求。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却不是严武,而是普普统统的朱老和阮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14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古诗〕迟日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杜甫《绝句》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燕子衔着湿泥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睡不动。注释: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潮湿。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赏析: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然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然春色,风格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然愉快心情。诗一开场,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然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然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是。“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融·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然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然秀丽风光。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春融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温暖然春融,初放然百花,如茵然芳草,浓郁然芳香来展现明媚然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融、花草及其散发然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融和畅、百花竞放、融送花香然感受,收到如临其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