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_第1页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_第2页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_第3页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_第4页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1.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温室气体 B.需要能量驱动C.不依赖于水 D.具有全球性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能量流动关系密切,需要能量驱动。在碳循环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CO2。碳循环过程中,大气中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可通过细胞呼吸返回大气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都依赖于水。答案C(1)解析:①本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1)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2)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的应用(3)对物质循环的特点考察(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的理解②本题考查的知识点:(1)物质循环概念;(2)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3)物质循环的特点;(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③本题考查的能力点:(1)记忆、理解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从所给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④变式训练:2)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A.大气中的CO2 B.生产者C.分解者 D.消费者解析:人体内的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答案:A(2)一轮复习:3)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B.只能最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都能通过燃烧返回大气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在氮循环中,N2可通过根瘤菌等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产生CO2进入无机环境,矿质元素通过燃烧不一定产生气体而返回无机界,物质可反复利用,因此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流动的。答案D变式训练: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答案:D)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物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哪一营养级,哪一营养级即是生产者,而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的那一营养级应为分解者,且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即它们靠细胞呼吸产生CO2)。答案A(1)解析:①本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1)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2)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的应用(3)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存在的形式的理解和应用②本题考查的知识点:(1)物质循环概念;(2)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3)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存在的形式。③本题考查的能力点:(1)记忆、理解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从所给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④变式训练: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A为大气中的CO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DB.C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图中含有的最长的食物链是D→F→E→B→CD.图中的②③过程所代表的都是呼吸作用解析:从图中可看出D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答案:C(2)一轮复习操作:3)如图为生态系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双选)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D.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解析:结合图可以看出,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①过程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类群丙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答案:CD变式训练:4)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解析:由图示可知,D为生产者,A、B、E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C为大气中的CO2,所以碳元素由D传到A和F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中只有D→A→B→E一条食物链;因为F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所以与B之间不存在竞争或捕食关系。答案:B3.1)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解析海洋浮游植物的用大量的CO2,并产生氧气,增强水溶氧量。由于大量海洋浮游植物死亡,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浮游植物尸体,产生大量的CO2,从而加剧温室效应。答案A(1)解析:①本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1)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形成原因的理解(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的理解(3)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缓解措施的应用②本题考查的知识点:(1)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形成原因(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3)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缓解措施③本题考查的能力点:(1)记忆、理解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从所给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④变式训练:2)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因为()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B.物质循环具有单向性C.能量流动具有循环性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解析:温室气体CO2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具有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答案:A4.1)下面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2)图1过程②越复杂,的抵抗力稳定性越。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kJ。(3)过程④表示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解析:(1)图示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通过该过程碳由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2)图1中过程②代表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2中若E的能量为×109kJ,B的能量为×108kJ,D的能量为×108kJ,按10%传递效率计算,A的能量应为[×109×10%-×108+×108)]×10%=×107kJ。(3)过程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该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碳循环的特点是“带有全球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CO2有机物(2)高×107(3)分解者的分解群落(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解析:①本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1)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及相互关系。(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②本题考查的知识点:(1)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及相互关系。(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③本题考查的能力点:(1)记忆、理解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从所给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④变式训练:2)图5—14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5—14回答:(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4)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64mg的02,经过10小时可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