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_第1页
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_第2页
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_第3页
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_第4页
医院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资料编制单位:中医院编制时间:2022年11月目录(内容包含150种治疗防范)TOC\o"1-1"\h\u23971神经官能症 212309癔病性失语 525837灼口综合症 626509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 8113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0825748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20928836卒中相关性肺炎 21427095中风后肩周炎 21612487中风后腹泻 22025679中风后复视 2244313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22721832假性球麻痹 2292949中风后强笑 23131008脑梗死后抑郁症 23328297眩晕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236222脑梗死后吞咽障碍 24118252脑梗死后舞蹈症 2458760闭锁综合症 24612348精神神经性尿频 2506386脑出血后遗症 25132079中风后语言障碍 2532437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进行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25517872闭锁综合征 25516872双向情感障碍 25621336精神性口苦 25824607 22086帕金森氏病 26312367 30445运动神经元病 26618007 5698肌萎缩侧索硬化病 26929405真性延髓麻痹 27024017进行性脊肌萎缩 2765853不明原因发热 2785679肋间神经痛 2794166坐骨神经痛 2815009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28326606复视 28630534帕金森氏病 292神经官能症李*,女,28岁,登记号:1632465,初诊日期:202*年12月16日。主诉:咽中如有物梗塞不适2月余。病史:患者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咳之不出,多方就诊服药,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就诊症见如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咳之不出,但不影响进食,胸闷心烦,不能安寐,头重目眩,肢倦,纳呆,脘腹胀满。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咽中如有物阻,查鼻咽、喉咽无器质性病变。舌胖大苔白腻,弦滑。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梅核气治疗原则:健脾理气,化痰解郁散结。针灸取穴:天突、劳宫、丰隆、悬钟、三阴交、内关。治疗经过:天突,先直刺0.2寸,继而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柄后缘刺入1-1.5寸,待患者有明显针感时,即可出针。劳宫直刺0.3-0.5寸,提插重泻;丰隆直刺1-1.5寸,予提插捻转泻法;悬钟直刺0.3-0.5寸,予捻转补法;三阴交直刺0.5-0.8寸,行提插补法;内关直刺0.5寸,行提插泻法。其他疗法:走罐:通走后,重点在肺俞、脾俞闪罐10次,使皮肤微红。再进行肺区、脾胃区走罐。肺区、脾胃区即第一胸椎棘突至第一腰椎棘突。分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3条线分别走罐,采用重吸慢移的方法,垂直推拉走罐,并且在两侧肺俞和脾俞之间横向推拉走罐,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深红为度。治疗结果:按上述走罐配合针刺治疗经两次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10次治疗后痊愈。按语: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利,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天突穴位于胸廓上口处,有通利气道,宣肺降气之功,又是任脉、阴维脉的交会穴,可治疗胸中气逆,气道不利的梅核气。丰隆穴为化痰要穴,可化痰散结,悬钟穴属胆经,两穴为用可起疏肝健脾、化痰理气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足三阴到达处接近咽喉部,故此穴是治疗咽喉诸病要穴。劳宫穴是治疗梅核气的特效穴,在整体治疗的前提下,加入此穴疗效明显。采用运动行针法,边行针,边令患者做吞咽唾液和咳嗽的动作,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肺区、脾胃区走罐温经通阳,健脾肺而化痰。以上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共奏健脾理气、化痰解郁散结之功。癔症曹*,女,59岁,门诊号:3232792,初诊日期:202*年3月20日。主诉:双眼睁眼困难进行性加重4月余。病史:患者于4月前因动怒后出现双眼睁眼困难,呈进行性加重,辗转就诊于多家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查颅脑CT、颅脑MRI、颈动脉彩色多普勒、经颅多普勒、眼底检查等均无明显异常,经中西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科门诊。现症:神清,语利,扶入诊室,呈闭目状态,双眼不能自睁,奋力睁眼仅可睁开1-2mm缝隙,仰头视物,偶有睁眼正常,仅可持续约2秒,后即感前额部肌肉不适,须立即闭目,无朝轻暮重现象,无复视,无畏光,无视物模糊,舌暗、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视野无缺损,眼睑皮肤正常,无睑内外翻,无眼睑痉挛,睑结膜无充血水肿,睑内未见沙眼及肿物,眼球大小正常,未见凹陷或突起,眼球无震颤,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正常;四肢肌力5级;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西医诊断:癔症中医诊断:癔症

证候诊断:肝郁脾虚、心神逆乱证治疗原则:调神导气,疏肝健脾,调和气血。针灸取穴:水沟、气海、关元,双侧内关、上睛明、攒竹透鱼腰、阳白透丝竹空、四白、太阳、合谷、太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过程: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毫针,先直刺内关13-27mm,提插捻转泻法;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8-13mm,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再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针刺上睛明时,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轻推向外下方固定,针沿眶缘缓缓刺入8-13mm,不做手法;针刺攒竹、阳白时,针尖分别向鱼腰、丝竹空方向透刺25mm左右;合谷、太冲用泻法,气海、关元、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日1次,一周5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治疗结果:首次针刺结束后,患者睁眼可达2min。以后随着针刺治疗,其睁眼时间逐渐延长。治疗8次后,睁眼可达30min。治疗2个疗程后,睁眼时间可达数小时。治疗3个疗程后,睁眼功能恢复正常。按语: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发病常受心理及社会因素影响,病程反复迁延,常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多见。癔症性睑废属于躯体转换症状的表现。本病无准确对应的中医病名,《目经大成》卷二:“此证(睑废),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常闭而不能开……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依症可属“睑废”“目不开”范畴。癔症多由精神刺激引起,七情内伤直接损伤相应之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患者恼怒后则肝气郁结、心神逆乱,气血失和;平素思虑过多则易伤脾,加之肝郁乘脾、火不生土,可致脾虚;结合患者舌脉,辨为肝郁脾虚、心神逆乱证。中医称眼睑为眼胞,在五轮中为肉轮,在脏属脾;肝开窍于目,且肝经“连目系”,故肝郁脾虚、气血失和可致胞睑失养,睁眼困难,发为本病。治以调神导气、疏肝健脾、调和气血。选取内关、水沟以调神导气;上睛明、攒竹、阳白、四白、太阳为局部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合谷、太冲可“开四关”,与内关、水沟相配共奏醒神开窍之功;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可疏肝健脾、补益气血。诸穴合用,共奏调神导气、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之功,以达“提眼睑、司开合”之效。癔病性失语李*,女,30岁,初诊日期:202*年7月3日。主诉:突发不语4天。病史:(家属代述)2天前患者与邻居因琐事打架,当即昏不知人。家人立即掐人中,数分钟后苏醒。醒后患者口不能语,急至村医处就诊,村医行针刺、输液治疗2天未效。遂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可,不语,面红,目赤,上下嘴唇轻微肿胀,口干,纳可,寐安,二便可。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表情痛苦,沉默不语,与人交谈只能纸上进行,上下嘴唇轻微肿胀,左侧有淤青,余无异常体征。舌红,苔黄,脉弦。西医诊断:癔病性失语。中医诊断:暴喑

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治疗原则:醒神开窍,平抑肝阳。针灸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廉泉、通里、太冲。治疗过程:内关直刺1~1.2寸,行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进针0.3寸,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与胫骨内侧缘呈45°角斜刺进针1~1.2寸,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三次为度。廉泉针尖向舌根部进针1.5寸,施提插捻转泻法。通里、太冲直刺1寸,均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结果:治疗当日:患者针刺人中时说“疼”;治疗第2天可以正常交流,口干减轻,目赤症状消失;治疗第7天:诸症均痊愈,患者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按语:暴喑属现代医学的癔病性失语。因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逆乱,神窍为之蒙蔽。内关、人中、三阴交均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配以特定刺法以醒脑开窍、调神启闭、疏通气机。廉泉有开窍利咽之功效,为治失语之穴。《内经》云:“心主音,肝主语。”故选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以舒肝理气而启闭;取手少阴心经之络穴通里,以醒神通窍而开喑。诸穴合用,收效迅速。除治疗外,嘱患者日常饮食清淡,禁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学会情绪管理,控制消极情绪,积极与人沟通。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灼口综合症樊*,女,81岁,门诊号:2545847,初诊日期:202*年8月10日。主诉:右侧面部感觉异常1周。病史:患者于1周前出现右侧面部感觉异常,遂于我院就诊。鼓气示齿试验大致正常。现症:神清,精神可,耳鸣,舌根至舌尖间断性灼热疼痛,食用刺激性食物后加重,纳少,腰部及双下肢酸胀疼痛,寐可,二便调,血压126/70mmHg。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鼓气、耸鼻正常,脉弦,舌暗淡苔薄白,患者自述脑CT、脑MR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灼口综合症中医诊断:舌痛症

证候诊断:肾阴不足、心火上越证治疗原则:交通心肾,滋阴清热,醒神调气。针灸取穴:风池、完骨、天柱、四神聪、地仓、下关、人中、颧髎、听宫、金津、玉液、舌面点刺放血、廉泉、曲池、合谷、间使、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丘墟、太冲、太溪、涌泉、水泉。治疗过程:患者坐位,常规穴位消毒,风池、完骨、天柱进针0.5-1寸,捻转补法,后嘱患者仰卧位,穴位消毒后,四神聪、地仓、下关、人中、颧髎、听宫常规针刺,不做手法,金津、玉液、舌面点刺以微出血为度,余穴位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治疗结果:4周后患者诉舌痛及面部麻木基本消失,耳鸣明显好转,仅余腰腿部疼痛,去曲池,地仓,下关,颧髎,听宫,加气海俞、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3周后腰腿痛症状消失。按语:灼口综合征以口腔内烧灼样疼痛、口腔黏膜感觉异常且无病理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的中老年女性。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本例患者年老体虚,《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女子七岁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故肾中精气不足以充养人体。《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精不足而见耳聋耳鸣。《素问·脉药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以充养脑髓故见脑骨髓...肾主耳。”是以腰腿疼痛,又因肾精不足鸣的症状。肾阴不足,无力涵养心阴,是以心阳偏旺。《灵枢·脉度篇》"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故心火上越,反映于所属之窍,则见舌至舌根部烧灼样疼痛。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为肾阴不足,心火上越之证。治以交通心肾,滋阴清热,疏通舌络,醒神调气。“肾足少阴之脉...偱喉咙,夹舌本。”故取足少阴肾经之涌泉,太溪,水泉。其中“足少阴肾经根于涌泉,结于廉泉。”涌泉与金津玉液舌面点刺、廉泉合用以交通心肾,滋阴降火,清泄热邪。“肾原出于太溪”,太溪为足少阴经之输穴、原穴,水泉为肾经郄穴,两穴合三阴交以荣养肾之津液。金津,玉液、舌面点刺放血:为局部取穴,一方面局部取穴可达到针刺镇痛的效果,同时,舌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针刺舌面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肾经夹舌本,舌为心之窍。通过舌部刺络放血疗法,可以达到清除虚热的作用。足三里,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穴,补后天以充先天。太冲合谷穴合用以开四关,两穴配伍,以调节一身气血阳阴升降。百会,人中,四神聪,间使,风池,完骨,天柱以醒脑开窍。曲池,地仓,下关,颧髎,听宫,为局部取穴,疏通面部气血经络,开耳窍。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张*,女,55岁,初诊日期:202*年4月12日。主诉:视物模糊10年余,两眼眼周淤青2年余。病史:十余年前因视物不清于外院就诊,诊断为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近年呈现逐渐加重趋势,于外院口服中药治疗一年后未见明显好转,于我院寻求针灸。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无西医诊断: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中医诊断:目昏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肝脾不和证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针灸取穴:睛明、四白、阳白、目外皉、印堂、神庭、光明、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合谷、养老(均双侧)治疗过程:常规75%酒精穴位局部消毒后,华佗牌针灸针0.25*40mm针刺,诸穴常规针刺,予提插捻转手法至病人得气,留针半小时。隔天治疗一次,半个月一疗程。睛明穴进针时拨开眼球,直刺1寸,起针时嘱病人自行按压10分钟。治疗结果:两周后,眼周淤青明显缓解,眼睛视力增强,自诉眼睛发亮按语:眼底黄色斑点症(Stargardt病)属于顽固性、难治性疾病,往往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西医治疗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案,本患者选择口服汤药获益不明显,遂选择针灸治疗,在本案例中通过辨证及治疗患者不仅没有加重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改善。先天性上睑下垂罗*,男,7岁,初诊日期:202*年2月20日。主诉:右上睑下垂7年。病史:患者其母体弱多病,患儿系不足月产,出生后人工哺养不当,经常溢乳,腹胀夜啼,半周岁后逐渐发现右上睑下垂,因幼小未予治疗,5岁后经用六味地黄汤及人参健脾汤交替服用仍无效,曾经眼科医院诊治予维生素B1、B2内服及注射,仍无效,患儿平素消化不良,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治疗。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右上眼睑下垂,无力睁开,眼球转动尚灵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证候诊断:脾虚气弱证治疗原则:祛风通络,补脾益气。针灸取穴:攒竹、阳白、太阳、养老、商丘、太溪。治疗过程:攒竹、阳白、太阳斜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养老斜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商丘斜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溪直刺0.3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均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结果:经治疗7次后,右上眼睑可用力睁开,微露睛,12次后右上睑可上抬,并有眨眼动作,20次后,右眼睁开略小于左眼,30次后恢复正常,临床治愈。按语:上睑下垂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记载,因本病常借助仰首使瞳孔显露,以便视物,故称睢目。该书还因其多由风邪客于胞睑引起,而称侵风。上睑下垂之垂症,正如《目经大成》所云:“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以手指抬起眼皮,方能视。”故又称睑废。《灵枢·经筋》云:“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类经》又云:“网,网维也,所以约束目睫,司开合者也。”中医学经络学说认为上下眼睑为太阳、阳明所属,与足少阳之经筋关系密切。太阳、阳明、少阳之筋网维结聚于眼及其四周,共同作用,支配着眼睑的开合。在五轮学说中,眼睑又统属于脾,如劳汗当风,风邪外袭,筋脉失和或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肌肉驰纵,则上胞下垂。根据石学敏教授多年经验,本病1.治则以益气疏风为主,局部与整体结合,配合捻转补泻手法,虚则补,实则泻。一则近取眼周穴如攒竹、丝竹空、阳白等以疏通眼部经气;二则远取足三里、三阴交培补后天之本,升提眼肌。在经穴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皮肤针疏导风邪结聚,皮肤针叩刺疗法对眼睑局部的皮部行良性持久刺激,以达到鼓动卫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活动,增强眼睑肌肉的兴奋,达到治疗目的。结膜炎王*,女,41岁,初诊日期:202*年8月18日。主诉:左眼异物感伴涩痛间作2年。病史:2年前因过度劳累后出现双眼干涩不适,球结膜可见红色结节状隆起,局限充血,色淡红。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断为“泡性结膜炎”,给予阿昔洛韦、醋酸可的松眼液等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发作。今日来我院针灸科治疗。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可,双眼干涩畏光,羞明流泪,左眼白睛颞侧可见小泡样隆起,周围赤脉淡红,推之可移,按之无痛,眼部磨砂感,面色萎黄,头晕乏力,腹胀,胁肋胀满,咽干,口苦,寐差,小便可,大便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3,右眼视力0.6,左眼颞侧球结膜颗粒隆起,周围结膜局限性充血。舌淡,苔薄黄,脉细数无力。西医诊断:泡性结膜炎中医诊断:金疳证候诊断:肺脾两虚兼郁治疗原则:培土生金,解郁散结。针灸取穴:百会、神庭、中脘、气海、曲池(双)、手三里(双)、合谷(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太冲(双)。治疗过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毫针,百会、神庭分别向前额方向斜刺0.3寸;中脘直刺1寸,施用呼吸补法;曲池、合谷、太冲分别直刺0.8-1寸,捻转泻法,气海、足三里、手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分别直刺0.8-1寸,施用提插补法。每日针刺1次,7次为一个疗程。中药:以益气健脾,舒肝明目为治则,处方如下:炙黄芪30g

党参15g

炒白术12g

山药15g

桔梗12g

升麻15g

陈皮12g

木香12g

麸炒枳壳12g

醋香附15g

砂仁12g

金银花15g连翘15g

白菊花15g

茯苓15g

泽泻15g生地黄15g

牡丹皮15g

枸杞子15g

三七粉3g(冲服)甘草6g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患者复诊述双眼干涩畏光明显缓解,乏力、腹胀症状改善,大便成形,舌淡,苔薄,脉细。查体见左眼白睛颞侧小泡及周围赤脉渐消,眼部稍磨砂感;效不更方,继服7剂,予针刺治疗7次,共计治疗2个疗程。10日后患者复诊,诉双眼无干涩不适,查体见左眼白睛颞侧小泡消失。随访无复发。按语:泡性结膜炎是机体对内源性微生物蛋白质及毒素引起的表现在结膜上皮细胞的一种迟发性变应性反应,属祖国医学“金疳”范畴。《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曰:“金疳,病名。系指白睛生颗粒,周围绕以赤丝,畏光流泪的病证。”《证治准绳》曰:“气轮者,目之白睛是也。内应乎肺,西方庚辛甲酉之金,肺主气,故曰气轮,肺为华盖,部位至高,主气之升降,小有怫郁,诸病生焉”,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属肺,故治疗应以肺为中心。本案病人辨证为肺脾两虚兼郁证。《脾胃论》曰:“故脾虚则五脏之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患者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清阳之气不升,故用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以补脾益肺;配升麻、桔梗以升阳名目;《丹溪心法》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故用木香、陈皮、麸炒枳壳、醋香附、砂仁以行气解郁明目。气虚日久成郁,郁而化火,白菊花、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枸杞子清热泻火,凉血滋阴;泽泻入肾经,使热邪得出,以防邪火上炎,而补药得力。三七粉补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集益气健脾、滋阴清热、解郁散结于一体,标本兼治。同时配合针刺治疗,百会配气海以益气升阳;中脘为胃之募穴,配阳明经之足三里、手三里补益中气,健脾和胃;太冲配合谷,可疏肝解郁散结,合神庭可加强解郁安神之效;曲池与肺相表里,可清泻肺热;《灵枢·四时气》曰:“餮泄,补三阴之上”,三阴交、阴陵泉属脾经,两穴相伍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诸穴配伍,共奏益气健脾,疏肝解郁,清热散结之功。针药结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药物的副作用,临床上巧妙选择针药配合方法、顺序,正是中医治病讲究谋略的例证。梅尼埃病田*,女,71岁,住院号:N041994,初诊日期:202*年7月8日。主诉:眩晕3月余。病史:患者于202*年3月27日无明显诱因突发眩晕,耳鸣,呕吐,腹泻,天旋地转,无语言不利,四肢活动正常。于医大二附属住院治疗。查前庭功能示:左耳水平和垂直半规管高频功能减退。颅脑MR双侧基底节,左侧放射冠缺血性病变。考虑美尼尔病。治疗以脱水,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止晕,保护胃黏膜等。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天麻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鼠神经营养因子,银杏叶片,敏史朗等。经治好转出院。近2月患者仍时发眩晕,体位改变容易诱发,休息后可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病区。现症:神清,精神可,时有眩晕,听力减退,发作时伴恶心欲吐,语言清晰流利,双侧肢体活动正常,纳可,寐安,二便调。既往:数十年前右耳曾患中耳炎,听力丧失。202*年3月左耳突发耳聋,于武警医院住院治疗,好转出院。202*年12月再次突发耳聋,于医大二附属住院治疗,听力逐渐下降,伴耳鸣。颈椎病数十年,曾查CT示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曾多处就诊治疗。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舌红苔白,脉弦细。双侧上肢肌力5级,下肢肌力5级,双侧巴宾斯基征(-);颅脑MR(202*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双侧基底节,左侧放射冠缺血性病变。西医诊断:梅尼埃病中医诊断:眩晕病证候诊断:肝肾阴虚证治疗原则:补益脾肾,清热燥湿。针灸取穴:风池、翳风、听会、百会、完谷、阳池、肝俞、太冲、太溪。治疗过程: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取0.25mm*40mm毫针,予:针灸(1/日):先刺风池,患者先取坐位,风池速刺不留针,采用提插捻转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右手拇指连续向前捻按3次,然后重插轻提3次,接着右手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次,守气半分钟,后出针:完谷、翳风,针尖朝向内耳部,刺入1至1.2寸,至局部有酸胀痛感:听会针刺方向与耳道平行,刺入1至1.2寸,平补平泻:百会与头皮呈150的方向刺入,深度约为0.5~0.8寸,用捻转补法:阳池针刺0.5~0.8寸,捻转补法以有酸胀感为度:太冲用提插捻转泻法:太溪、肝俞用捻转补法,留针30min。中药:以调补肝脾,祛湿清热为治则,处方如下:党参15g

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10g

当归10g生黄芪30g大枣1个制远志10g龙眼肉10g

木香10g清半夏10g

黄芩15g黄连3g柴胡6g3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50ml

治疗结果:治疗两周,患者神清,精神可,眩晕好转,听力减退好转,语言清晰流利,双侧肢体活动正常,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按语: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非炎症性疾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后期可损伤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依据梅尼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多将其归属于“眩晕”范畴。内经提及眩晕之病名有:眩,头眩,眩冒,为本病最早之论述。其后相继有掉眩、眩督、风眩、风头眩、头风眩、冒眩、等名称为各家所提及。中医对眩晕其病因病机认识颇详,《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曰:“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气系急,故成眩也。”《灵枢·口问篇》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呜,胫疫眩冒。”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洁、体虚年高、跌仆外伤等多方面,或致痰浊壅遏,化火蒙上,或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或髓海不足,脑失所养,而形成眩晕。眩晕之病位在头,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证。一般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鼻咽癌齐*,男,38岁,门诊号:3720362,初诊日期:202*年3月21日。主诉:语言含糊伴伸舌右偏半年余。病史:患者于16年前因头痛伴恶心、呕吐、发现鼻咽肿物,于天津市肿瘤医院就诊,查喉镜、鼻镜、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伴右颈淋巴结转移”、“泡状核细胞癌”,并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行放疗、化疗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后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好转,颈部转移及鼻咽腔肿物消失后出院。后患者因复发头痛伴耳鸣、恶心、呕吐、张口及吞咽困难、饮食水呛咳等症,多次于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行放疗、化疗及对症治疗等,经治疗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张口及吞咽困难好转,偶发饮食水呛咳。约半年前,患者再发头痛伴恶心、呕吐,于天津市肿瘤医院就诊,考虑鼻咽癌复发,经放疗、化疗、静点甘露醇等治疗后,头痛、恶心、呕吐好转,后出现语言含糊症状,并渐进加重伴伸舌右偏,经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于今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含糊,语声低微无力,偶发饮食水呛咳,伸舌右偏,口腔、鼻腔粘液多,纳尚可,寐安,二便调。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语言含糊,舌体肌肉萎缩、右侧重、伸舌右偏,咽反射迟钝。舌紫暗,苔黄,脉数。西医诊断:鼻咽癌

中医诊断:喑痱

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治疗原则:通关利窍,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针灸取穴: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咽后壁点刺、风池、翳风透喉结、面部阳明经筋排刺、迎香(双)、下关(双)、地仓(双)、颊车(双)、上廉泉、夹上廉泉、合谷(双)、中脘、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治疗过程:每日针刺1次,留针30分钟,每周针刺五次。操作:1.金津、玉液:嘱患者最大限度向外伸出舌体并舌尖上翘,暴露金津、玉液穴位,用针尖点刺出血,出血量为1ml左右;2.上廉泉、夹上廉泉:选用1.5寸针灸针,向舌根部直刺1寸左右,施捻转泻法,至舌根部产生麻胀感为度;3.咽后壁点刺: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住舌体,嘱患者发“啊”音,暴露咽后壁,用3寸针灸针点刺双侧咽后壁,每侧点刺3~5次,不留针,出血量为1ml左右;4.风池、翳风:选用1.5寸针灸针,向喉结方向震颤徐入约1.2寸后停止进针,施捻转手法至患者咽喉部产生麻胀为度;5.面部阳明经筋排刺:在地仓与颊车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针刺入皮内为度)、排刺。选用1寸针灸针,浅刺,每排针4针,针间距为约0.5寸,共针刺2排;6.迎香、下关、地仓、颊车:选取1寸针灸针直刺,施捻转泻法,至局部产生麻胀感为度;7.辨证取穴:合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选取1寸针灸针,施捻转补法,至局部产生麻胀感为度。治疗结果:经1周治疗后患者口腔、鼻腔粘液减少,语言较前清晰,语声较前清楚有力;治疗近1月,患者未再发饮食水呛咳,口、鼻腔粘液减少,自觉舌体运动较前灵活。继续治疗巩固疗效。按语:此病案属中医“喑痱”范畴。本案患者久病体虚,脾胃虚弱,中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肌肉,以致肌肉瘦削,痿弱不用,日久又局部血液瘀滞不行,故发舌体肌肉萎缩、语言含糊、饮食水偶呛;脾虚失于固摄、运化水液失常,则口、鼻腔粘液多。《内经》云:“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故取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及咽后壁点刺,以出恶血、利机关、通关窍、调整局部气血运行。风池、翳风为治疗吞咽障碍的经验效穴,取两穴向喉结方向针刺是为直达病所、气至而有效;上廉泉、夹上廉泉向舌根部直刺与风池、翳风寓意相同,可直捣病所,发挥“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的作用。取下关、地仓、颊车、合谷、中脘、足三里及面部阳明经筋排刺,可鼓舞阳明经气,健运脾胃以培气血生化之源,促进气血运行,散瘀通经活络,使气血顺畅,营卫和调,以濡养肌肉经筋。迎香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可活血通络、通利鼻窍。关元可补气调中,三阴交可补益肝脾肾,此二穴即可助补益先天之气血,又可助培补后天之根本。此病案针刺取穴治疗,局部取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及咽后壁点刺,以调局部气血运行;再取风池、翳风及上廉泉、夹上廉泉向特定方向进针以直达病所、疏通经络,更助气血运行;局部取穴及面部阳明经筋排刺进一步鼓舞气血运行之力;迎香穴活血通络、通利鼻窍;最后取关元、三阴交以先后天共调,扶其正气,祛其邪气,则疾病向愈。听神经瘤(左)术后张*,女,22岁,住院号:NO56987,初诊日期:202*年1月4日。主诉:左听神经瘤切除术后左口眼歪斜、吞咽困难12天。病史:患者主因“左耳进行性听力下降伴耳鸣1年,头痛伴走路不稳2月,加重1天”于12天前北京天坛普华医院行左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颅内肿瘤切除术,术后即出现左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后因饮食咳呛,出现咳嗽咳痰,痰白粘,拉丝,治以脱水、抗感染、营养神经、化痰等治疗,得到控制,余症状未见改善。现为进一步系统诊治,来我院就诊。现患者神清,精神可,左口眼歪斜,不能抬眉,闭目露睛,口角低垂,吞咽困难,饮水咳呛,左耳听力差,四肢活动可,咳嗽咳痰,痰白易咳,饮食自胃管注入,二便调,寐安。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颅脑MRI(202*-12-30,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左侧听神经瘤术后改变;胸部高清晰螺旋CT平扫:1、两肺间质性炎症并右肺中叶索条2、胃管留置(请结合临床,注意复查);颅脑MR平扫:1、颅脑术后改变2、左侧桥臂异常信号影,考虑软化灶并铁质沉积

3、左侧脑桥小脑角池增宽并信号不均4、左侧内听道增宽、左侧面听神经束可疑增粗

5、左侧中耳乳突区异常信号影(首先考虑炎性改变)。西医诊断:听神经瘤(左)术后中医诊断:面瘫病(术后)

证候诊断:瘀血阻络证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针灸取穴:阳白四透、太阳透颊车、瞳子廖┴、地仓┴、迎香┴、下关┴、四白┴;风池、翳风、廉泉、咽后壁点刺。治疗过程: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取0.30mm*40mm毫针,先刺风池翳风,向喉结方向进针约2-2.5寸,行捻转补法1min,使患者感觉酸胀感向咽喉及舌根放射,深刺廉泉,行捻转补法1min。嘱患者张口,取0.30mm*75mm芒针快速刺激咽后壁。分别向神庭、头维、攒竹、丝竹空透刺进针1寸,针刺阳白、太阳、透向颊车进针2-2.5寸,印堂、四白、攒竹、牵正、地仓、颊车,面部经筋排刺。治疗结果:患者针刺治疗第五天神清,精神可,左口眼歪斜减轻,不能抬眉,闭目露睛,口角低垂,吞咽困难较前好转,饮水咳呛较前好转,左耳听力差,四肢活动可,咳嗽咳痰,痰白易咳,饮食自胃管注入,二便调,寐安。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治疗第十天撤除胃管,可自行缓慢进食。可抬眉,闭目微露睛。继续治疗1月,吞咽功能恢复,左侧面疼痛好转。按语:听神经瘤是一类发病率较低、较少见的肿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听神经瘤术后导致的面神经受损属于中医“面瘫”的范畴,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如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经脉失于濡养。本病为手术损伤面部经筋,气血郁滞,经脉失养。针刺对治疗面瘫有很好的效果。因为针灸具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功能,从而可以及时地改变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面神经供血供氧,通过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致人于阴平阳秘的状态。痛性眼肌麻痹宋*,男,63岁,初诊日期:202*年7月20日。主诉:右眼疼痛伴上睑下垂4天。病史:患者于202*年7月16日出现头痛,眼干,口干舌燥,右眼不适,于7月17日出现右眼球后疼痛加剧,查颅脑MRI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双筛窦、右蝶窦炎症改变,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后就诊于眼科医院,未予明确诊断,予以维生素B1,神经妥乐平、鼠神经营养因子及降糖治疗,具体用法用量不详。患者右眼睑下垂逐渐加重,直至无力上抬。202*年7月20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时神情,精神好,语言清晰流利,右眼睑下垂,睁眼不能,右瞳孔轻度扩大,右眼球向下斜视,向上、内、下活动受限,向外活动尚可,复视,视力下降,右眼眶及右头颞侧锐痛,对光反射、辐辏反射消失,伴头晕恶心,左侧眼球无异常,四肢活动及感觉无异常,余无不适。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高血压病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11年。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右眼睑下垂,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4.56*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3%。202*年7月21日查颅脑MRI示垂体上缘略膨隆,蝶窦、两侧筛窦内少许炎症。西医诊断:痛性眼肌麻痹中医诊断:上胞下垂

证候诊断:毒热上攻治疗原则:破瘀散结,清热凉血,通络止痛。针灸取穴:风池、翳风、睛明、球后、曲池、外关、合谷、太冲、光明、三阴交。治疗过程:风池、翳风针向鼻尖1寸,行捻转泻法;曲池、外关、合谷、太冲、光明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三阴交直刺1寸,捻转补法;睛明、球后避开眼球直刺1寸,提插手法。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治则,处方如下:赤芍15g

川芎20g

丹参20g

丹皮10g当归20g

红花15g

黄连10g

鸡血藤30g菊花20g

穿山甲50g

生地黄20g

石斛20g桃仁15g

土鳖虫50g

山萸肉20g

三七3g西药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开始为80mg/日,连用3天后改为60mg/日,连用3天后改为40mg/日,后改为口服强的松20mg/天,维持1周,以后逐周递减。治疗过程:治疗第1天眶周疼痛明显减轻,右睑上抬3mm;第3天疼痛完全消失,右睑上抬5mm,右眼向内、向上活动受限减轻,复视较前好转;第7天右睑上抬10mm,右眼球活动基本正常,仅遗有复视;第12天右睑上抬12mm,无复视。患者于8月5日痊愈出院。按语:中医认为本病当属于“上胞下垂”、“头痛”、“视一为二”,究其原委属风热毒邪闭阻经络。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热裹挟热毒,壅滞清窍发为本病。瘀热互结是本病病理要点:患者平素思虑过度,且嗜食肥甘厚味,风热毒邪郁而化热,火热由气及血,血为之凝滞,灼伤津液,则血行郁滞,导致血涩不畅为瘀热互结,正如《温热论》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所以本病治以破瘀散结,清热凉血,方中重用山甲,土鳖以散血中之瘀,通畅络脉,土鳖虫咸寒归肝经,有破瘀血,续筋骨之效,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活血散结,消痈溃坚之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二者共奏破瘀凉血,防止瘀郁生热,化火酿毒;辅以桃红四物汤凉血活血,泄血分之热,血凉则热自清,不致煎熬血液成瘀;散血可以孤其热势,不致与热搏结,合用以解血分之毒,热从毒生,瘀从毒结,凉血化瘀有利于解除血分之毒,消除瘀热之源。佐以黄连、菊花兼清气分,石斛、山萸肉实为散中有补,以防耗血伤阴。患者以眶周剧痛、单睑下垂、Ⅲ、Ⅳ脑神经损伤为主要表现,糖皮质激素治疗是西医治疗本病首选。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症状迅速缓解,因而糖尿病合并痛性眼肌麻痹诊断明确。但激素冲击疗法的副作用,如升高血糖、诱发高血压、消化道出血等,也是临床不可忽视的。激素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足剂量足疗程是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史,首先在控制好血压血糖的基础上使用,并注意激素的用量,避免发生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鼻窦炎黄*,男,13岁,初诊日期:202*年12月。主诉:双侧鼻塞伴头痛、眩晕3年,加重1周。病史:双侧鼻塞3年,伴头痛、眩晕,流脓性鼻涕、嗅觉差,易患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脓性分泌物增多,头痛加重,发热,嗅觉失灵。近1年来记忆力减退,学习渐感困难,曾用西药、中成药治疗1年余,未见明显好转。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鼻镜检查示:鼻腔黏膜充血,鼻甲表面红润,有大量黄白分泌物。舌红,苔厚,脉弦滑。西医诊断:鼻窦炎中医诊断:鼻渊证候诊断:邪热蕴肺证治疗原则:清热宣肺,通利鼻窍。针灸取穴:印堂、承浆、迎香、列缺。治疗过程: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0mm直径,40mm长毫针。先刺印堂穴,针尖向鼻根方向,与皮肤成45度角,进针达10~20mm,施雀啄泻法,致酸胀感传入双侧鼻孔即可留针;再刺承浆穴,直刺5~15mm,施雀啄泻法,患者感到鼻翼、鼻孔、或鼻根部酸胀后即可留针。迎香穴向鼻翼斜刺5mm,列缺穴逆经斜刺10-20mm,留针20~30min。出针后以生莱菔子1粒,用10mm*10mm胶布一块贴敷于承浆穴(皮肤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肤疾宁药膏代替)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承浆穴3次,每次5min,至下次针刺时取下。每日针刺1次,5次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2天。针刺治疗4~6个疗程观察疗效。其他辅助治疗方案:耳针法:内耳、下屏尖、额、肺。中等量刺激。治疗结果:患者治疗2疗程,鼻塞、头痛好转,4个疗程后鼻塞减轻,无头痛眩晕;6个疗程后无鼻塞头痛等症,精神好转。鼻镜检查示:鼻腔通畅,鼻甲黏膜光滑色淡红,无脓性分泌物,鼻塞、头痛消失,呼吸顺畅,嗅觉恢复,鼻腔已无炎性分泌物,1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组选用的印堂穴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经络循行上,督脉循额至鼻柱,以治鼻部疾患。承浆穴为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交会穴,足阳明承接手阳明经经气于迎香穴处,起始于鼻旁,循鼻根上行,旁会于足太阳经之精明穴后,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中,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即于足阳明胃经并行,从口角沿鼻外侧面部入于目下。承浆穴既是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处,也是两侧起于鼻而行于鼻外的足阳明经脉的交会穴,承浆穴宣通鼻窍效果明显。承浆穴较易引出经络感传现象,针后施雀啄泻法,针感沿鼻翼直达鼻根深部,气至病所后患者随即感到鼻腔内酸胀,通气状态改善;迎香穴治鼻塞最为有效,正如《玉龙歌》云:“不问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针刺承浆穴后再用莱菔子1粒贴于穴上可保留部分针感,巩固疗效。过敏性鼻炎李*,女,29岁,初诊日期:202*年10月14日。主诉:间断鼻塞流涕10年余,加重5天。现病史:患者自述鼻塞流涕间作10年余,每因天气突变起病。5天前因天气转凉出现鼻塞,嗅觉减退,鼻流清涕,质稀如水。自服中成药(具体不详)疗效不佳,遂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神清,精神可,鼻塞,嗅觉减退,鼻流清涕,质稀如水,畏风怕冷,无发热,无咳嗽咽痛,无头晕头痛。纳差,寐欠安,二便正常。查体及实验室检查:BP:112/71mmHg。鼻粘膜苍白水肿,鼻甲肿大,鼻道内较多水样分泌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

证候诊断:肺气虚弱证治疗原则:疏经宣肺,通利鼻窍。针灸取穴:迎香(双)、上迎香(双)、曲池(双)、合谷(双)、大杼(双)、风门(双)、肺俞(双)。治疗过程:嘱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取0.25mm*40mm毫针,大杼、风门、肺俞斜刺,深度约0.5-0.8寸,行捻转补法;双侧迎香向鼻翼方向斜刺0.2-0.3寸;双侧上迎香向迎香穴方向透刺约0.3-0.5寸,行捻转泻法,以鼻根部有酸胀感为度;曲池、合谷均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结果:首诊后患者自觉鼻塞流涕症状减轻,呼吸较前通畅。治疗2个疗程,鼻塞流涕症状明显改善。按语: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源后由IgE介导的以炎性介质释放为开端的,有免疫活性细胞和促炎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多以鼻塞、鼻痒、多次阵发性喷嚏、嗅觉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属中医“鼻鼽”的范畴,针灸对过敏性鼻炎有较好疗效,且无毒副作用,适用于过敏性性鼻炎发作期的病人。此例患者中医辨为肺气虚弱证,故取肺俞行捻转补法,以补益肺气,同时配上大杼、风门振奋太阳经气,以升阳通窍;合谷、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原穴和合穴,一方面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鼻为肺之窍,另一方面大肠经上夹鼻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施以捻转泻法既能疏风解表,又能宣肺通鼻;迎香、上迎香位于鼻旁,且迎香穴还为手阳明大肠经止穴,为手阳明之会,故共为治疗鼻病的要穴。神经性耳聋李*,男,71岁,初诊日期:202*年11月8日。主诉:双侧耳鸣伴左侧听力减退1年余。病史:患者1年前因情志不舒出现双侧耳鸣,左侧明显,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听力检查提示双耳听力下降,左侧明显,具体治疗不详,今日来我院针灸科治疗。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可,语畅,双侧耳鸣如蝉,伴左侧听力减退,左手麻木肿胀,时有头晕,无胸闷憋气等不适,纳可,夜寐欠安,二便可。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180/100mmHg,口服拜新同30mgQD,现血压控制住130/80mmHg。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软化灶。(202*年1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听力检查示:双耳听力下降,左侧125Hz、250Hz、500Hz下降50dB,右侧125Hz、250Hz、500Hz下降20dB。(202*年1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查体示:音叉检查:林纳试验AC>BC,韦伯试验偏向右侧,四肢肌力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神经性耳聋中医诊断:耳鸣耳聋

证候诊断:肾虚精亏、风邪上扰耳窍证治疗原则:补肾益精,祛风通窍。针灸取穴:耳门、听宫、听会、中渚、风池、翳风、合谷、肾俞。治疗过程:风池向外耳道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听宫张口取穴,直刺0.8~1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翳风张口取穴斜刺向耳前方向1~1.5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中渚直刺0.5~0.8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余穴采用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1次/日,5次/周。治疗结果:1周后头晕减轻,1月后耳鸣声低,有间歇,后针刺2次/周,3月后自觉耳鸣消失,听力基本恢复;复查听力检查示:双耳听力下降,左侧125Hz、250Hz下降20dB,500Hz下降15dB,右侧125Hz、250Hz、500Hz下降10dB。(202*年2月15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鸣消失,听力基本恢复。按语:耳聋、耳鸣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尤其神经性耳聋、耳鸣,多顽固不愈,病之日久不仅会造成听力下降,还会给患者造成睡眠障碍、精神恍惚、情绪不定等心理精神负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于耳鸣耳聋治疗疗效不一,祖国医学早在《内经》就对耳窍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耳鸣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灵枢•经脉第十》:“小肠手太阳之脉……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明确记载了小肠经、三焦经及胆经的经脉循行与耳窍的直接关系,大肠经通过络脉循行与耳有密切关系。《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耳》:“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如劳伤气血,风邪乘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故取耳门、听宫、听会为主穴,配合肾俞以补肾益精。翳风、耳门、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穴,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可熄风聪耳通窍;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针刺耳门可开窍通络;中渚为五输穴之一,本经之输穴,具有舒畅三焦气机,开窍益聪之功用。风池、听会是足少阳胆经穴,风池为手少阳、阳维之会,可祛风通络,配合听会,本经局部取穴,可开窍利机关。合谷为大肠经原穴,络耳,与听宫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交会穴,共治耳疾。耳鸣金*,男,45岁,初诊日期:202*年8月14日。主诉:自觉耳内鸣响1月余。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内鸣响,隆隆不断,按之不减,每逢烦躁或郁怒时症状加重,兼有耳部胀痛,就诊时:神情,精神可,耳内异常鸣响,隆隆如机器轰鸣声,左侧为甚,自觉耳内肿胀、疼痛,伴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夜寐差,纳食不香,2日1行。BP:146/89mmHg。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前庭功能检查提示功能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耳鸣中医诊断:耳鸣

证候诊断:肝胆火盛证治疗原则:清肝泻火,疏通耳络。针灸取穴:耳门、听宫、听会、风池、翳风、中渚、侠溪、三阴交、太冲、丘墟。治疗过程: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取0.25mm*40mm毫针,嘱患者张口,针刺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四穴,行轻微捻转泻法,以感觉酸胀为度,再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对侧内眼角方向进针约25mm,行捻转补法1min,使患者感觉酸胀感。继针刺三阴交,进针约1寸,行捻转补法。再针刺双侧中渚、侠溪、太冲、丘墟,进针约0.5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min,每日一次。中药:以清肝利胆,通络开窍为治则,处方如下:

龙胆草10g黄芩15g

黄连10g

牛膝10g

生地15g

栀子10g

当归10g

牡丹皮10g

天麻10g

郁金10g

姜黄10g

白芍20g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耳鸣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耳内肿胀疼痛感觉基本消失减少。前后共针刺30次,中药汤剂20付后,患者耳鸣、头痛等症状得到大幅改善,嘱患者平时调整情志,病情变化随诊。按语:耳鸣是一种听觉异常的疾病,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对患者听觉有很大影响,严重者可引起听觉减退,甚至耳聋,西医学的很多种疾病都可以引起耳鸣,确诊往往需要复杂的检查,且西医对于“神经源性耳鸣”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耳鸣病因病机的阐述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系统,并且有相应的系统性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多与肝胆火盛、外感风热和肾经亏耗等因素有关。不外乎虚实两端,实者多因外感风热或者因于饮食、情志、劳倦,致使肝胆火盛,火热之邪循经上犯耳络,蒙蔽耳窍;虚者多因先天不足、年老体衰或者房劳耗伤,导致肾精不足,肾开窍于耳,耳部络脉失去肾精的濡养。本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郁气滞,气郁日久化火,循经上犯耳窍,窍失所养,故耳内自觉鸣响,“不通则痛”,故耳内肿胀疼痛,结合患者舌脉,本病属于耳鸣的实证中的肝胆火盛证。中医认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等均循行于耳部,故针刺取穴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耳部局部腧穴配合循经远端取穴。耳门、听宫、听会三穴,疏通耳部经络,改善局部症状。风池、翳风疏风散热,远端配合太冲、丘墟、中渚、侠溪,远近相配以清肝泻火。三阴交补益肝肾,滋阴潜阳。紫癜时*,男,79岁,住院号:G023002,初诊日期:202*年1月6日。主诉:双下肢无力伴紫红色斑7天。病史:患者7天前受凉后出现头痛、双膝关节疼痛、无力,自行口服去痛片,次日头痛缓解,仍双下肢出现无力、双侧膝关节疼痛,起坐、上下楼梯困难,自行口服去痛片6天。曾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双膝关节X片,提示“骨质增生、骨质疏松”,予“云南白药膏”敷贴,后患者出现左下肢肿胀、皮肤散在紫红色斑,伴左小腿胀痛,皮肤红斑集中于踝关节、腘窝、大腿内侧,皮肤无瘙痒、脱屑、疼痛等症状,后逐渐波及右下肢,停用外敷药后散在红斑未加重或减轻。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双下肢无力,左小腿胀痛,双侧膝关节疼痛,伴双下肢散在紫红色斑疹,纳少,寐安,小便调,大便秘结,2-3日一行。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神志清,精神可,面色微黄,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存在,双下肢无力,左小腿胀痛,双侧膝关节疼痛,伴双下肢散在紫红色斑疹,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血常规:基本正常。西医诊断:紫癜中医诊断:肌衄

证候诊断:阴虚血热证治疗原则:滋阴清热,调和脾胃。针刺取穴:双曲池、双合谷、中脘、双足三里、血海、风市、左梁门、左天枢、气海或关元。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给予施针部皮肤消毒。中脘穴直刺2-2.5寸,施提插补法,患者自觉肠蠕动增强、肠鸣音增强为宜;足三里直刺1.5-2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补法,令酸胀感向四周扩散为度;曲池、合谷、血海、风市直刺1-1.5寸,以捻转泻法,左梁门及左天枢向气海、关元方向斜刺3~4寸,施捻转补法,令患者自觉胃有收缩感为宜;气海或关元穴隔日交替针刺,气海、关元穴均直刺2寸,施捻转提插补法,令酸胀感向四周放散为度。每日1次。治疗结果:治疗5次后,患者上腹部胀痛减轻,恶心减少,双膝关节疼痛减轻,双下肢紫癜颜色变浅;治疗12次后,患者食欲正常,上腹部胀压痛明显减轻,无恶心,大便正常,每日1次,双下肢紫癜消失;双膝关节疼痛基本缓解。按语:紫癜是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仅于过敏性紫癜时可稍隆起,开始为紫红色,压不退色,以后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患者年事已高,耗伤肾阴,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皮肤紫斑。针刺曲池、合谷、风市、血海,可祛风清热凉血;针刺中脘、梁门、天枢、气海或关元,可调理胃肠,增强免疫功能,故而可以滋阴清热消瘢。湿疹张*,女,40岁,初诊日期:202*年7月21日。主诉:面部及后颈部瘙痒半年余。病史: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及后颈部位丘疹,局部有渗出,瘙痒难耐,常不自觉瘙抓,于社区医院就诊,考虑“湿疹”,予抗过敏及激素药膏外用(具体药物不详),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半月余,皮疹略有消退,瘙痒未见明显缓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遂来我院针灸门诊就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头面部及颈项部位可见红色丘疹,粟粒样大小,部分搔抓成苔藓样,舌红,苔黄腻,脉细。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

证候诊断:脾虚湿热证治疗原则:健脾清热利湿。针灸取穴:百会、头维、曲池、血海、足三里、中脘、丰隆、内关、三阴交等。治疗过程: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穴位消毒,中脘穴,取长针直刺进针3寸,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少腹部放射,行针约1min后缓缓出针,不留针,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直刺进针2寸,施捻转补法;丰隆直刺进针2寸施捻转泻法;百会、头维平刺1寸,行捻转补法;各穴均留针30min,每天针刺1次,一周5次。治疗结果:经连续5次针灸治疗后患者自觉瘙痒明显缓解,有较少新发湿疹出现,针刺10次后湿疹较前明显减少,连续治疗1月后,患者湿疹消退,无瘙痒感觉,仅存留少许色素沉着。按语: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损呈对称分布,多型损害,瘙痒剧烈,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常好发于头面、耳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该病湿热相搏,缠绵难愈,用一般的方法不易控制,须遵循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西医目前多采用抗感染、抗过敏治疗,多使用激素类软膏,长期使用会引起对药物的耐受,容易出现皮肤变薄、萎缩,且容易复发。中医学认为,木病多由于感受风热湿邪,皮肤经络受阻而发,急性以湿热为主,若久延失于治疗,则血虚生风,肌肤失却濡养而成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皮粗糙,覆以少许糠皮样屑,或因抓破而结痴,个别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多证属血虚风燥。治疗上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选取曲池、血海,以活血通络,祛风止痒,达到凉血、祛风、止痒之功效,同时选取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补气健脾,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带状疱疹张*,男,38岁,初诊时间:202*年9月24日。主诉:右侧胸背部疼痛半月余。病史: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背部疼痛,自觉胸腔内针刺样疼痛且外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不能寐,继而出现散发黄豆大小水泡,疼痛难忍。检查胸部X线,头颅CT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口服止痛药,疼痛稍有好转,但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故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现症:右侧胸背部疼痛,局部可见皮肤结痂,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纳可,寐欠安,二便调。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缠腰火丹

证候诊断:肝胆湿热证治则:清泻肝胆湿热。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胸部局部阿是穴、背部夹脊穴、背部局部阿是穴、支沟、合谷、太冲、行间。治疗过程:取1.5寸毫刺针针刺,百会、四神聪斜刺,沿肋间神经进行排刺,背部夹脊穴常规针刺,支沟、合谷,行提插捻转泻法,背部阿是穴排刺,行提插捻转泻法,太冲、行间,行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他辅助疗法:起针后,在痛点处刺络拔罐,胸背部隔日1次。中药:以清热利湿,疏泄肝胆为治则,处方如下:柴胡6g

龙胆10g

黄芩12g

生地15g乳香5g

没药5g

赤芍10g

丹皮10g白芍10g

紫花地丁30g

川楝子10g

丹参15g

郁金15g

桔梗10g

枳壳10g

甘草6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结果:9月25日复诊时,患者诉前胸较后背部疼痛感明显减轻,继续针刺并于背部行刺络拔罐。第3日,患者自觉前后均减轻,且睡眠有所好转,针刺治疗如前,改为前胸部拔罐。10月01日,症状基本消失,针刺如前,刺络拔罐于后背部。治疗半月后,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纳可,寐安,精力旺盛,可安心工作。按语:带状疱疹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神经痛,皮肤出现或不出现水疱,或仅发为红斑、丘疹。神经痛可因所侵犯脊髓神经节的不同,误诊为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阑尾炎,坐骨神经痛。目前西医主要予抗病毒、止痛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维生素治疗。临床上运用针罐及中药相结合治疗顿挫型带状疱疹,疗效显著。患者为肝胆湿热型,故强刺激太冲、行间,以达清泻肝胆之功;前胸沿肋间神经排刺解决局部疼痛,且支沟穴为治疗胸胁痛的经验穴加之背部阿是穴共达治标目的;神经痛是由于神经受损引起,夹脊穴正位于神经根处,针刺夹脊穴以治本;合谷为止痛要穴。又用益气安神组方(百会、四神聪),通督调神、扶正以驱邪。“苑陈则除之”,刺络拔罐正是应用此原理,疏通局部经络,活血行气。中药制剂亦是以泻肝胆湿热、活血行气化瘀为主。综合治疗标本兼治。临床上常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带状疱疹,除了根据临床经验外,有时需要进行排除性诊断,分析神经痛的特点,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外,还需要一些辅助检查帮助确诊,如胸片、CT、血常规等。不典型带状疱疹及一些早期带状疱疹未出疹及水疱时极易误诊,因此需要综合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只有如此,才可辨证清楚,治疗准确恰当,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针灸与拔罐配合运用,辅以中药,对于此类带状疱疹患者疗效极佳。带状疱疹张*,男,38岁,初诊时间:202*年9月24日。主诉:右侧胸背部疼痛半月余。病史: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背部疼痛,自觉胸腔内针刺样疼痛且外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不能寐,继而出现散发黄豆大小水泡,疼痛难忍。检查胸部X线,头颅CT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口服止痛药,疼痛稍有好转,但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故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现症:右侧胸背部疼痛,局部可见皮肤结痂,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纳可,寐欠安,二便调。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缠腰火丹

证候诊断:肝胆湿热证治则:清泻肝胆湿热。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胸部局部阿是穴、背部夹脊穴、背部局部阿是穴、支沟、合谷、太冲、行间。治疗过程:取1.5寸毫刺针针刺,百会、四神聪斜刺,沿肋间神经进行排刺,背部夹脊穴常规针刺,支沟、合谷,行提插捻转泻法,背部阿是穴排刺,行提插捻转泻法,太冲、行间,行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他辅助疗法:起针后,在痛点处刺络拔罐,胸背部隔日1次。中药:以清热利湿,疏泄肝胆为治则,处方如下:柴胡6g

龙胆10g

黄芩12g

生地15g乳香5g

没药5g

赤芍10g

丹皮10g白芍10g

紫花地丁30g

川楝子10g

丹参15g

郁金15g

桔梗10g

枳壳10g

甘草6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结果:9月25日复诊时,患者诉前胸较后背部疼痛感明显减轻,继续针刺并于背部行刺络拔罐。第3日,患者自觉前后均减轻,且睡眠有所好转,针刺治疗如前,改为前胸部拔罐。10月01日,症状基本消失,针刺如前,刺络拔罐于后背部。治疗半月后,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纳可,寐安,精力旺盛,可安心工作。按语:带状疱疹临床表现有明显的神经痛,皮肤出现或不出现水疱,或仅发为红斑、丘疹。神经痛可因所侵犯脊髓神经节的不同,误诊为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阑尾炎,坐骨神经痛。目前西医主要予抗病毒、止痛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维生素治疗。临床上运用针罐及中药相结合治疗顿挫型带状疱疹,疗效显著。患者为肝胆湿热型,故强刺激太冲、行间,以达清泻肝胆之功;前胸沿肋间神经排刺解决局部疼痛,且支沟穴为治疗胸胁痛的经验穴加之背部阿是穴共达治标目的;神经痛是由于神经受损引起,夹脊穴正位于神经根处,针刺夹脊穴以治本;合谷为止痛要穴。又用益气安神组方(百会、四神聪),通督调神、扶正以驱邪。“苑陈则除之”,刺络拔罐正是应用此原理,疏通局部经络,活血行气。中药制剂亦是以泻肝胆湿热、活血行气化瘀为主。综合治疗标本兼治。临床上常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带状疱疹,除了根据临床经验外,有时需要进行排除性诊断,分析神经痛的特点,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外,还需要一些辅助检查帮助确诊,如胸片、CT、血常规等。不典型带状疱疹及一些早期带状疱疹未出疹及水疱时极易误诊,因此需要综合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只有如此,才可辨证清楚,治疗准确恰当,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针灸与拔罐配合运用,辅以中药,对于此类带状疱疹患者疗效极佳。带状疱疹田**,女,87岁,初诊日期:202*年8月10日。主诉:右侧面部疼痛伴偶发头晕、头痛4天。病史:患者于202*年7月26日上午8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面部麻木伴偶发头晕头痛,当时无视物旋转、视物模糊、视一为二,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经休息后未见缓解,且呈进行性加重,至今日出现右面部疼痛,遂为进一步治疗今收入我病区。入院时患者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右面部麻木伴疼痛,右侧口眼歪斜,偶发头晕头痛,纳可,寐欠安,二便调。入院后,患者出现流涕,周身疼痛等感冒症状,随后右侧额头可见片状疱疹,随病情发展右侧额部及耳后出现簇状疱疹,疱疹周围可见红肿,睁眼无力,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请眼科、皮肤科会诊考虑带状疱疹性结膜炎。既往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头颅右侧颞骨缺如。辅助检查:颅脑MR:大致正常。西医诊断:带状疱疹面神经麻痹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老年性白内障风湿性关节炎睡眠障碍中医诊断:抱头火丹

证候诊断:风热化火证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为主,兼以清肝泻火,健脾化湿,活血化瘀。针灸取穴:主穴:太阳、支沟、阳白四透、地仓、颊车、后溪、足临泣、阳陵泉、太冲;配穴:毫针于患侧上眼睑内侧面点刺放血2~3滴。治疗过程:诸穴均采用常规刺法,每天1次,每次留针0.5h。西药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治疗结果:首次治疗后,患者灼热疼痛出现3次,每次持续5min,由左侧鼻翼向额、头项部放射,痛剧难忍,用力按压4~5min可缓解。治疗5次后,疼痛基本缓解,头皮出现胀、麻木感。继续治疗5次后疼痛、胀、麻木感消失。面瘫渐渐恢复,28天左右患者面瘫痊愈,疱疹结痂后脱落,未遗留疼痛。按语:本病属中医学“抱头火丹”范畴,多发于头面部,表现为皮肤红肿炽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本病多因素体血分有热,感受风热外邪,入里化火化毒,风助火势,袭于肌肤而发。本病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中国带状疱疹指南》指出:典型的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于带状疱疹起疹前数天到数周。疼痛可为烧灼痛、刺痛、搏动痛、或电击样疼痛。触觉敏感性改变、微小刺激引发的疼痛、剧烈瘙痒也不少见。皮疹最初表现为不对称的、单侧的红斑或斑丘疹,通常于12-24小时内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疱液清。患者入院时仅有右侧面部麻木、疼痛、口眼歪斜及感冒前驱症状,无典型扳击痛可与三叉神经痛鉴别,但很难诊断带状疱疹,直至水疱出现才予以确诊。带状疱疹眼部并发症的危害非常大,因此需眼科专科治疗,同时需注意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经空气传播,因此易感者应避免接触患者。治疗上,系统性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即尽可能在皮肤症状出现后的48至72小时内开始。须迅速达到并维持抗病毒药的有效浓度,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抗病毒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在没有系统性抗病毒治疗时不推荐单独使用皮质激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很常见,其治疗多为镇痛剂,对严重的神经痛可联合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及神经镇静药也可能有效。带状疱疹在仅表现为前驱症状时,极易误诊,临床诊断要点包括发疹前有全身不适、乏力等前驱症状;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等;皮疹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呈单侧性、不过躯体中线;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有色素改变或瘢痕。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限制皮损的扩散,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其它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本病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愈后可获终身免疫。对于遗留神经痛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针刺亦有显著疗效,结合醒脑开窍与局部围刺加刺络拔罐,可调神、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止痛效果。腰肌劳损刘*,男,61岁,初诊日期:202*年5月。主诉:间断腰痛2个月余。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痛,久坐或久站后加重,改变体位可缓解,未诊治。1个月前,于前倾体位时腰痛加重,弯腰或转身时加重,直立位略缓解。晨起有僵硬感,活动后可缓解。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腰痛重着,痛连臀腘,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西医诊断:腰肌劳损中医诊断:腰痛

证候诊断:脾肾阳虚证治疗原则:散寒行湿,温经通络。针灸取穴:金门、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飞扬、委中、昆仑。治疗过程:患者取俯卧位,腰部患侧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作常规消毒至金门穴。选用0.30mm*75mm毫针。先作腰部按诊,寻至腰痛最明显的部位(常为气海俞或大肠俞或关元俞)后进针,施以提插泻法使针感沿足太阳经下传即出针;再刺其下方的秩边穴,使针感下传后出针;再刺委中穴,针感下传后依次再刺飞扬、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