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页(共11页)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如表可推知,英国()时间事件1863年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5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 B.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 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2.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3.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4.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三类新型城市发展迅速,日渐成为新的全国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形成与传统中心城市相抗衡的局面,如上海之于北京、青岛之于济南,重庆之于成都等等。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近代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B.近代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C.外来侵略阻碍近代城市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新变化,其生产关系或经济政策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下列不属于其生产关系或经济政策调整的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建立“福利国家” C.城市化的出现 D.美国出现“新经济”6.英国在18世纪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在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B.人口增长过快 C.工业城市环境恶化 D.食物严重短缺7.如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时期1946~1980年1965~1994年1950~1976年1955~1976年国家英国法国瑞典荷兰新城数量(个)3291115城市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兰斯塔德地区新城数量(个)115613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 B.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 C.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8.如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地区年份中国北部中国西部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整体1843年4.24.94.14.57.45.87.04.05.11893年4.85.44.75.210.66.48.74.56.0A.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发展较快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地区发展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 D.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9.如表是17~18世纪中叶,英格兰农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年)1600167017001750占比(%)7060.55546A.商业革命的展开 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C.殖民扩张的推动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0.如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普追较低 B.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崛起推动城镇化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助推1900年城镇化发展 D.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超越发展中国家1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城市群有()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北京城市群④雄安新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如行政办公大楼、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大会堂、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 C.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13.如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A.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B.沿海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C.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4.如表所示为1851~1921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农村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年份18511861187118811891190119111921城市50.154.661.869.772.077.078.179.3农村49.945.438.230.328.023.021.920.7A.海上霸权的建立 B.垄断组织的形成 C.人口数量的增加 D.社会转型的深入15.如图反映了1840年威斯敏斯特的圣约翰教区和圣玛格丽特教区工人的生存状况。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A.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B.工业劳动力充足 C.住房问题受到关注 D.城市化问题凸显16.如图是1949年﹣1978年辽宁城市化率与全国比较图。据图分析可知,辽宁城市化()A.缺乏良好的发展基础 B.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 C.受经济政策影响明显 D.与工业化进程不一致17.据统计,1840年英国曼彻斯特城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死亡率分别是:郊区布劳顿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28.6‰,市中心35.2‰;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B.圈地运动愈演愈烈 C.黑死病的扩散蔓延 D.工业化的盲目推进18.如表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统计表,据此可知()城市规模城市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3个约7.7%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9个约6.7%1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71个约18.5%2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1982个约58.3%A.德国城市化进程逐渐放缓 B.德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C.德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D.德国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19.如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时期国家新城数量(个)城市新城数量(个)1946~1980年英国32伦敦111965~1994年法国9巴黎51950~1976年瑞典11斯德哥尔摩61955~1976年荷兰15兰斯塔德地区13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 B.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 C.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20.如表为1843年和189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地域时间北部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1843年4.24.94.14.57.45.87.04.01893年4.85.44.75.210.66.48.74.5A.始终处在持续发展中 B.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 C.全都集中于政治中心 D.受洋务运动失败的影响二.材料题(共3小题,本大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是建立城市和市镇的伟大时期。1851年后情况发生变化。煤田周围居住稠密人口,煤矿人口是整个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新矿工原是移入的乡村劳动者;但是煤矿人口的增加也有本身自然增殖的因素,煤矿人口的自然增殖速度在许多年份中比任何部门都高。到19世纪中期,乡村和城镇的人口大约各占一半,以后天平倾向一边,到1871年城市人口已占有大得多的比重。在随后40年中,农村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摘编自【英】W•H•B.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摘编自【美】乔治•埃尔顿•梅奥著《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材料三1820年﹣1949年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年份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18203737724206.518404128127696.718434172428256.618933367127698.219014264541739.8192044715474210.6193146884510610.9193646962528111.2194954167576510.6——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英国城市化的因素,说明19世纪英国城市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阻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认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过去完成了电气化,才有了以电力为基础的经济。而今天,我们只有完成了城市数字化,完成了数字转型,才能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飞跃。10年或20年以后,我们完成了城市数字化,真正的数字经济的时代就会到来……当年罗马把马引入城市,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马力时代;后来,纽约把电引入城市,又使我们进入了电力时代;而未来,算力一定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你消耗掉的每一个资源,都会被认真地计算过,这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所有事情的认知。——摘编自王坚《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大脑》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伦敦持续发展的同时,英国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同时,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摘编自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材料二: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的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病”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B;2.B;3.D;4.B;5.C;6.C;7.B;8.C;9.A;10.B;11.A;12.A;13.D;14.D;15.D;16.C;17.D;18.D;19.B;20.B;二.材料题(共3小题)21.(1)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革新。(2)特点: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因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3)认识:我国城市化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加速发展城市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加速发展城市化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2.示例一:论题: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论述:19世纪中期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而中国清王朝面对世界大潮,虽有改革,却坚持“中体西用”,不愿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缺乏科技创新的土壤,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20世纪初完成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家敢于采用新技术,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再次出现飞跃,世界经济进入电气时代。中国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国无宁日,科技发展依然滞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机遇,勇于推进科技改革,鼓励科技创新,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近年,中国积极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和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推进了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综上所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应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示例二: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论述: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近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器制造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蒸汽机代替了水力机,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崭新的交通工具蒸汽机车和轮船。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全国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1个增加到9个,5﹣1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18个,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带动了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世界现代城市化步伐,并形成了世界市场。重工业的发展,也使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美、德、英、法、日等国大力普及教育,创办技术学校和大学,培养专门人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向信息化产业转化,信息产业的辅助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更加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城市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治理,城市化向更为精致、健康和安全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兴起是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发展是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和丰富。综上所述,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