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设计研究_第1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设计研究_第2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设计研究_第3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设计研究_第4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设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水平正在得到提高,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相对处于弱势,没有等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从行为习惯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行为习惯教育现状及教育误区,分析了行为习惯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为习惯教育的原则和行为习惯教育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一、问题的提出当前,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影响下,学校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教学手段正在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发展得到了关注,我们的学生正在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教育似乎越来越走向灿烂。然而,教育的现状令人感到担扰,从近年来的研究和一线的教师调查来看,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爱学习,特别贪玩,上课坐不定,好动;冲动,爱与学生争吵;自私,不愿帮助别人;时间观念淡漠,随意性大;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缺少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卫生习惯差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因此,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二、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现状分析〔一学校正在弱化行为习惯教育走近我们的教师,学生的成绩是考核教师最主要的工具,这与教师的绩效和名声相关,也是社会、家长对一个好教师的主要参考标准。而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很难有考量,易被忽视,且效果不明显。所以,不管是于公于私,教师只能无奈的偏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弱化行为习惯教育。〔二家庭正在弱化行为习惯教育走近学生的家长,他们基本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家长本身自己还是个不懂事的"大孩子",还比较喜欢玩,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太多的思考和要求,更有甚者,将孩子直接交给了爷爷奶奶教育,而爷爷奶奶隔了一代,那更是将孩子当作掌上明珠,什么都宠着孩子,即使有时发现了孩子某些行为不妥,他们也大都不会去纠正,他们觉得那应由孩子的父母去纠正,而孩子的父母更是觉得,孩子是爷爷奶奶在带,应由他们去纠正,这样,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就处在了一个真空期。而一些重视教育的家长,他们深知当代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更深切的知道立足这个社会的不易,为了孩子未来的生活,想让他们上好的学校,把主要的目光放在了孩子的学业上,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其它的,则都可以忽略,行为习惯教育自然也被弱化。从孩子的生活来看,一家几个大人围着他转,要什么给什么,如果不给,就哭和闹,什么事都是他们说了算。在家中,他们不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说话做事根本不用顾及什么,除了学习,孩子基本处于"无干预"的情况下成长,所以也就不知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错与对,好与坏的判断处于模糊之中,直接影响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和不良习惯的形成。〔三社会正在弱化行为习惯教育社会是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虽然接触社会不多,但他们是正处在模仿期,对看在眼里,听在耳里的都很喜欢模仿,且是非分辨能力弱,抗诱惑能力弱,社会不良现象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负影响更大。生活中,一些非正规的图书出版商为了吸引学生的购买力,将一些非主流文化,低俗的语言写进书里,编写低俗甚至色情的故事和游戏;一些不法商人,在学校附近开设黑网吧,黑游戏厅,让学生无心学习。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影响最大是一些儿童影视作品和互联网,如学生喜欢看的《奥特曼》《红猫蓝兔》的内容很暴力,《蜡笔小新》《熊出没》中语言较低俗等,学生在看过后,特别喜欢模仿,动画中的暴力和语言都会反应到学生的行为中。而互联网由于缺乏监管,一些低俗落后的文化,网络游戏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直接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受其害,使他们的行为习惯受到影响,走向负面。三、行为习惯教育的误区〔一认知误区首先,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教育相对不够重视,他们更看重孩子的分数,觉得行为习惯教育可有可无的教育,只要孩子的成绩好,行为习惯不重要,认为其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业的附属物。其次,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而教师更多的是强调外力作用来支配学生的习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受者,同时也是施者。教师把学生看成被动者、被教育者,被支配者,而忽视学生的内部需要,内在控制,那必然是不完整的,失败的。任何外在的力量只有通过内驱力才能更有效。第三,教育发展到现在,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习惯上,我们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认识已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上,如认真听讲,尊敬师长等习惯,对于现代的学生,除了这些基本习惯的养成外,还要养成与别人合作沟通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行为、学习作出反思,加强元认知的习惯,把所学知识运用实践的习惯等,这也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二教育误区首先,对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读,罗列教条,以教师的眼光,学校的目标来要求学生,以命令的口气教育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教师缺少耐心,方法简单,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和主体受用。其次,忽视学生差异,教师把目光定位在好学生上,让其他学生向他们看齐,而忽视学生的原有个性,习惯的差异,把所有学生一刀切,没有针对性的分层目标,更使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做,使学生信心受阻而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教师对行为习惯教育的研究和反思较少。对学生的不良习惯的形成和改变缺少深入的分析研究,更谈不上方法的针对性,活动的系列性,跟踪调查的延续性等,使得行为习惯教育实效不明显。第四,教育合力不够。班主任在不停的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忽视与家庭、社会、任课教师的配合,或者往往配合不够默契。尤其在家庭教育,农村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把一切的教育责任都扔给了老师,唯一最关心的是考了多少分,而却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闻而不听,视而不管。由于难以形成合力,加上学生本身"见少识窄",意志力差,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便大打折扣。第五,评估不够完善。一般的说,对行为习惯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好与坏,至于如何来客观的全面评价行为习惯,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评价,如何在评价过程中使行为习惯得到修正,行为表现得到改进;如何将行为习惯纳入学业成绩考评等,这是我们现行的习惯教育所忽视的。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主要通过如下渠道来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一深化认识,加强习惯的正面教育。1、加强习惯的理论研究,深化认识习惯。教师要加强习惯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良好习惯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使教师的理念更高,目光更远。认识到新时期,新时代所需;认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立足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未来,立足学生的终身。既要培养良好的书写,预习,复习,认真作业,专心听讲等习惯,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助的习惯;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质疑问题,反思问题,批判问题的好习惯。2、加强学法指导,认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是不足的,他们往往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做事。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在学习方法上,脱离实际,没有完全搞懂之前就急于去做难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身边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坏习惯所带来的危害,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并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如何科学合理的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空间。鼓励学生"敢问、敢想、敢说",指导学生要学会倾听,善于吸纳接受同学的观点,力戒浮躁,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和借鉴。3、以身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并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表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师的道德品行,为人处事,严谨治学和学术造诣,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加之学生视教师为"楷模",为"上帝",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我们常发现,在学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教师的影子,这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供了机遇。因此教师要好好检点,对照,完善自己,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习惯去示范,引导,教育我们的学生,促使他们在模仿与自身需求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写的字较潦草,书包和课桌里较乱,经常找不到东西,所以我就在板书或写评语时,都坚持规范的书写,讲台上每天都整理得整齐有序,清清楚楚,学生在我的长期的熏陶下,慢慢的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字写得清楚了,书包课桌里变得有序了。4、引进学分制,加强对行为习惯的评估行为习惯学分化,就是把行为习惯纳入量化考核,用分数和等第的形式来衡量,监督,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认真做好预习复习的加1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的加1分;及时作业,及时背诵的加1分;小组学习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合作的加1分等。累计分值达到20分,教师便在全班点名表扬,并发以卡通贴花给予肯定和奖励。通过学分对学习全过程作出全面的,多样的考查和富有启发的,激励的,肯定的的评价。强调学生与习惯目标的具体比较,强调个人的纵向比较;肯定个人的进步,肯定个人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由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估的学分制很受学生的欢迎,并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注重心理指导,启动习惯的内驱。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依靠父母,依靠别人的依赖心理十分普遍,另外,随着单亲家庭,出外打工,在外做生意家庭的增多,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障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细心的观察,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1.走近学生的生活。也许我们教师的工作很忙,但我们应抽出时间去了解、关心学生的生活,包括他的学习生活、课余生活、情感生活等,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最能观察出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往往会把内心的所想、苦恼,表现为一种行为,显露在他们的生活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对他们生活的观察了解,如课余与学生玩玩游戏,打打羽毛球,拉拉家常,说说电视剧,讲讲动画片,谈谈F4等,要有意识的靠近学生,走近学生生活,融入到学生中去,从而为走进学生心理奠定基础。2.走进学生的心理。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了,谈论的话题多了,对学生的关心多了,学生既把你当作尊敬的老师,又把你当作朋友,好兄长,顾虑相对就少了,能把心中隐藏的秘密告诉你,把家中、社会中、电视里的想不明白的,闷在心里的告诉你,敞开他们的心扉,任你修饰。3.优化学生心理。教师能走进学生心理,当学生的心扉能向你敞开时,教师针对学生,必须制定、规范心理辅导的计划、目标、要求,然后根据计划,针对性的对学生心理辅导,辅导时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帮助,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改变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稳定固化他们的良好学习行动和学习心理。4.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当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行动和学习心理时,为习惯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真正要形成一种习惯,还须教师定时,定量的督促。学生是习惯养成的主体,但正确的引导、明确的要求,严格的规范,有效的训练等外力,能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强大的冲击,促使内驱力的良好运转,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构建班集体舆论和规范,加强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舆论和规范是班集体形成的两大有力保证,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证。舆论是群体中占优势的意见与评论,是集体生活与人们意愿的反映。规范是群体成员间相互作用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虽不成文,由舆论加以支持并对群体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并对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具有相当的影响作用,合理的规范和舆论促使人积极向上,做出有益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则会阻碍人进步或诱迫人产生有害学习的行为。具体做法如下:1、建立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能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促使相互合作帮助,交流沟通,使集体成员成为自主的教育主体。通过建立舆论阵地,通过黑板报,墙报,演讲会,班会课,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开展批语与自我批评,反思自己学习的方法,态度,情感,加强元认知。2、加强班风建设。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加强班级文化和班风建设,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3、建立自觉管理的班集体规范。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制定集体规范,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班级,使学生之间相互榜样,相互影响,相互督促,并使自己在集体中身心得到发展,习惯得到培养。〔四家校合力,多方位培养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维教育模式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家校合力,对健全学生学习心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地位。家是学生最早生活、接触的基本单元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家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所以我们常发现,离异家庭、出外打工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正确教育,缺少正确的引导,监督,放任自流,致使行为习惯较差,成绩落后。实施家校合力即实行家庭、学校两沟通,构建立体式,多层面的教育。利用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