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第六十七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北京第六十七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北京第六十七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北京第六十七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北京第六十七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第六十七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四位同学找到一张残缺的海报(右图),他们根据图中残留的信息对这一海报的历史进行推断,其中推理最合理的是A.甲:一战时期协约国发行的海报B.乙: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阵线发行的海报C.丙: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发行的海报D.丁: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发行的海报参考答案:D2.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参考答案:C3.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内阁首相没有实权

D.君主立宪有待完善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未反映出议会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相有实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王有权力,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4.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郡县制度的持续深化参考答案:B略5.《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参考答案:B6.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A.英国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B.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参考答案:B考察工业革命。材料的观点主要是力求在保证工人高工资基础上,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产品价格优势,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直接影响到工业革命的兴起。故应选B。7.《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A.社会地位B.知识水平C.道德品质D.职业分工参考答案:D8.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参考答案:D解析:题眼:“1960年底”,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9.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日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参考答案:A10.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参考答案:B11.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美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B.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C.中美关系的重点取决于俄罗斯D.中俄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中美关系参考答案:B材料“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说明中美俄三国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故B项正确;A项“取决”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出发点是中国、美国的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三国间关系相互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三国之间的关系。12.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参考答案:B13.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D.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参考答案:B14.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需要 B.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C.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D.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参考答案: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政治上,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完善,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经济上,工业革命进行,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思想上:自由主义盛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故C项错误;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才开始,故排除D项.故选B.15.下图是某一历史现象路线示意图,它最有可能是A.美洲白银流向B.欧洲资本输出C.东方香料出口D.世界奴隶贸易参考答案:D图片中欧洲——非洲——美洲说明是三角贸易,属于世界奴隶贸易,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属于工业革命时期特点;亚洲没有参与此次贸易,D错误。点睛:16.唐太宗对自己的一生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以下能够体现此评价的史实有①慎用刑法

②轻徭薄赋

③设羁縻府州

④设鸿胪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A17.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政治民主化B.引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C.平息了农民暴动D.促进了俄国近代化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俄国1861年改革中,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反抗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发生于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故B项错误;由于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暴动事件有增无减,故C项错误;1861年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转变,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18.梅光迪说:“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D19.1848年,大约有20%的波士顿人乘火车上下班。208列火车中有118列出入于该城的7个终点站,这些线路呈放射状由市中心区向外伸展,服务于波士顿15英里方圆的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城市职能的变化B.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C.第三产业的兴起发展D.经济结构革命性变化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大量规模化聚集,工厂布局及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使交通向城中心汇集,波士顿的交通布局反映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工业迅速发展状况,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美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非原因,故排除。B项,火车运输有利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完善,因此B项为题干的现象的有利影响,故排除。C项,题干现象是工业化的结果,并非第三产业,故排除。20.“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参考答案:C21.五四时期的许多新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青年婚姻的如下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以工业文明、科学教育平民化、近代生活方式为内容的新文明的引入②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变革的影响③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自由、平等意识渐入人心④北洋军阀派系林立,各自为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参考答案:A

考点:组合选题,可以用排除法。“④北洋军阀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和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没有因果关系。22.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呈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该题材料中没有说明是最早记录,故A错误;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错误;材料中只列举了徽班进京,故C项错误;材料中“(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说明是徽班进京,是研究京剧的重要史料,故D项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23.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曾说,中国风格已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和家具,不久恐怕连基督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材料现象反映了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B、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C、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

D、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参考答案:B24.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的。这说明古代中国人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C.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参考答案:B我们是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丰厚营养的同时,我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受着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毒害。“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等观念体现了明哲保身、不敢作为的中庸之道,应予以批判。A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参考答案:C【详解】据材料“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主要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贷款,材料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对贷款的需求增加,故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故B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成立,时间不符合,故D排除。26.“抛弃了古典画派的匀称庄重的形式,完美平衡的构图,主张通过饱满的色彩、强烈的阴暗对比、急速的节奏来刻画现实生活中英勇豪迈而有意义的事件,从而造成动人心弦的场面。”下列属于该画派代表作的是参考答案: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碰撞与冲突根据材料“主张通过饱满的色彩、强烈的阴暗对比、急速的节奏来刻画现实生活中英勇豪迈而有意义的事件,从而造成动人心弦的场面”与浪漫主义画派特征相符。A《日出·印象》是莫奈的印象派绘画,故A项错误;B《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人文主义绘画,故B项错误;C《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作品,故C项正确;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所创作的作品,故D项错误。答案:C27.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参考答案:C28.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参考答案:答案:C分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名师点睛】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9.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是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的征兆。下列关于“三甲之役”的说法错误的是A.日本发动“三甲之役”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结果

B.“甲午之役”后签订的苛刻条约远胜于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C.“甲辰之役”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D.“甲寅之役”是指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参考答案:D30.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参考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拿破仑法典》以罗马法为主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一些法国的前殖民地也在使用这部法典。同时,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民法典时是以这部法典为蓝本或是作参考。如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而德国、瑞士、葡萄牙、巴西等国的民法典明显受到了《拿破仑法典》的影响。——摘编自百度百科《拿破仑法典》材料二《拿破仑法典》第11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非政治性权利,包括关于个人的权利、亲属的权利和财产的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1974年改为18岁),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法典第544~546条给与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所有权的定义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在第1134条中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除非该契约违反了该法典第6条所说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摘编自《拿破仑法典》研究等(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的特点。(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的立法原则及其意义。(9分)参考答案:答案:(1)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原则、原理。(6分)原则: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2分)意义: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农民在革命期间获得的小块土地,(4分)从法律上维护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立法的法律规范,在世界法制史具有重要意义。(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拿破仑法典》以罗马法为主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和材料二中《拿破仑法典》内容,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对材料二第11条规定和第488条规定加以提炼概括可做出“自由和平等原则”这部分答案;对材料二“544~546条规定加以提炼概括可做出“所有权原则”这部分答案;对材料二第1134条中规定加以提炼概括可做出“契约自治原则”这部分答案;第二小问,调动所学知识可做出答案。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材料一、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佚,齐循例入政,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材料二、根据中国近代十个行业的统计分析,在1872——191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5家,已知的202个创始人或投资人中,按其原有身份归类的是:(1)地主和官僚为133人,占55﹒9﹪;(2)买办为50人,占24﹒8﹪;商人为37人,占18﹒3﹪……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三十一年46年间,在湖北共产生绅士48000人,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他们组织严密,社会整合力强,因而迅速成为社会权势中心,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起了主导的地位。——摘编自赵英兰、吕涛《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材料三、中世纪传统的社会流动非常缓慢,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其祖祖辈辈都在其耕耘的土地上。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一改过去社会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它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14、15世纪开始延续了300多年。——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5分)参考答案:(1)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造成士族阶层的分化,促进平民向官僚队伍流动,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4分)(2)趋势:乡绅阶层(官僚地主)向近代资本家、军队流动;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增多,形成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投身反清斗争。(4分)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朝实行新政,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1905年废除科举制;西方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6分)(3)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推动了社会流动,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促使农民流入城市,转变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这一过程也给农民带了痛苦。一部分旧贵族衰落,从事经营资本主义农场的地主、贵族转化为资产阶级新贵族。(5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时主要农具是来、耘,“三人拓(赌)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癣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倾,收皆亩一锤,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性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果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香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童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遥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T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材料三、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率财政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率社会消费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9562.9524.5%0.5324.8%1.8510.3%19797.7814.12%1.3566.6%6.3042.5%199344.538.7%18.6854.4%92.5136.3%——《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参考答案:(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赫鲁晓夫改革(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参考答案:(1)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2分)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分)(2)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3分)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分)(3)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