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教育课件_第1页
人性与教育课件_第2页
人性与教育课件_第3页
人性与教育课件_第4页
人性与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人性与教育王澍第三讲人性与教育王澍第三讲人性与教育一、人性观与教育(一)灵魂肉体的人性观与教育(二)人性善恶与教育二、教育学的人性假设第三讲人性与教育一、人性观与教育一、人性观与教育(一)灵魂肉体的人性观与教育1.柏拉图的人性观与教育2.身体哲学与教育(二)人性善恶与教育一、人性观与教育(一)灵魂肉体的人性观与教育(一)灵魂肉体的人性观与教育1.柏拉图的人性观与教育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理性的灵魂,另一个是非理性的肉体的,人的灵魂存在于纯粹的精神世界当中,享有最高的快乐和最纯粹的沉思。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但是由于灵魂与纯粹精神世界中的邪恶接触,使得灵魂陷入了肉体中,并和肉体共同筑成了有机体。人类的非凡的才能出自灵魂,而卑劣性则来自肉体。(一)灵魂肉体的人性观与教育1.柏拉图的人性观与教育柏拉图简介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前469年-399年),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一种说法:柏拉图的意思是“宽阔的肩膀”柏拉图简介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洞穴比喻:洞穴比喻:“洞穴隐喻”的教育含义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洞穴之中。《理想国》要做的就是把我们从日常观念的洞穴中拉出来,帮助人们认清自己是传统的或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囚徒这一生活事实,帮助人们解脱精神枷锁,反思自己的生活,活得清楚明白。我们生活在影子和幻象的洞穴中,被无知和冷漠束缚着,当我们试着去打开身上的连锁时,教育便开始了。“洞穴隐喻”的教育含义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洞穴之中。《教育观重视灵魂的教育案例: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经一本正经地问过:“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些什么呢?”欧几里德沉默片刻,叫来仆人,吩咐说:给他6个铜板,让他走吧,这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教育观重视灵魂的教育思考:1884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的解答是,“一致的答案是科学”。但是他说:“科学告诉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同时告诉我们在什么限度意外就无法知道。他不是用教条式的断语来教导我们无法了解事物的最后原因,而是从各方面把我们带到不能超越的边界,从而使我们清楚认识到那是无法了解的。”而我们现代人则把斯宾塞的科学当成了物质方面的学问,以致教育走上了反智慧的道路。你认同上述观点么?思考:1884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2.身体哲学与教育(1)身体与肉体:二者是不同的,肉体是身体的一部分,身体被视为生理学、解剖学的对象时,它才是肉体,因此肉体仅是身体的一个层面,一个基础的层面,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层面。(2)身体(或肉体)的地位:地位较低的代表观点:柏拉图《论语》之里仁第四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德经》第十三章里写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教:舍身喂鹰,舍身饲虎。2.身体哲学与教育(1)身体与肉体:二者是不同的,肉体是身体身体(或肉体)地位较高的代表观点: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明确地提出他的教育观:“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

身体(或肉体)地位较高的代表观点: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明确地(3)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身体”对人的约束首先从身体开始。新生儿;人成长首先要学会的是对身体机能的控制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和体罚首先针对身体校服、姿势、头发体罚首先是使肉体痛苦思想家:福柯监狱、学校、工厂、军营把目标指向个体的身体(3)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身体”对人的约束首先从身体开始。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学校教育的建筑风格表现为监视的学校中的检查是针对身体表现的人处在全景敞视主义的被监视状态中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思考:教育中的“反身体现象”课文中,中国古代的男子总是文弱书生,依赖于拥有法力的仙女。学校中,学习好的学生体育好像总是不太好?牺牲或者病倒在讲台上的教师必然是优秀教师?辛勤的老师必然优秀么?思考:教育中的“反身体现象”课文中,中国古代的男子总是文弱书(二)人性善恶与教育(二)人性善恶与教育1.中国的人性善恶理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中国的人性善恶理论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第三讲-人性与教育课件性善论: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性善论:孟子第三讲-人性与教育课件性善论的基础: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天性善---人性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仁,天之尊爵也”性善论的影响:政治方面:政治的泛道德化与道德的泛政治化文化方面:对佛教与心学等的影响性善论的基础:义理之天性善论与教育内圣学:“人皆可以为尧舜”尚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养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养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性善论与教育

性恶论: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本性):动物本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伪”(人为):礼乐教化性恶论:荀子性恶论的基础:天人有别“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的影响:政治方面:外儒内法(阳儒阴法)文化方面:重视礼、法的教化作用性恶论的基础:天人有别性恶论与教育外王学:“涂之人可以为禹”“性伪合”:“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重视学与行:“圣可积而至”崇尚礼教性恶论与教育2.西方人性善恶理论性智论—性善论“education”:引出、导出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法”2.西方人性善恶理论性智论—性善论基督教的性恶论夏娃和亚当因偷吃禁果而堕落,这被称作是人类的原罪原罪只是一个隐喻,它表明:人类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从出生的时候起就具有作恶和犯罪的意向叔本华:在新生的婴儿身上已带着原罪,不过要在他成长时才显出来。……亚当不幸,我们所有的人也在亚当的不幸中不幸基督教的性恶论“文艺复兴”以来的性善论自然主义教育的人性论基础卢梭:“儿童在造物的手里都是好的,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文艺复兴”以来的性善论3.人性善恶与教育教育的前提:从哪里开始?教育的过程:“顺应”还是“改造”?教育的目的:“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3.人性善恶与教育教育的前提:从哪里开始?二、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一)教育学视角下的人性人性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统一体经典分类: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性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推动着人性的发展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性都是嵌入了具体生活情境和社会背景的人性

二、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一)教育学视角下的人性(二)教育学视角下教育与人性的关系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