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歷史閱讀與有效教學建中莊德仁103.8.14歷史閱讀與有效教學建中莊德仁「閱讀」的重要性
103年歷史指考第20題學者提到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地位,認為:政治易主,東亞貿易的架構也重回十六世紀中期的傳統秩序。中國北方貿易,從寧波、南京前往日本;南方貿易,則從廈門、廣州前往東南亞,臺灣再次被置於東亞貿易的主要路線之外。從以上的論述可以推出怎麼樣的論斷?(A)臺灣仍保有東亞航線及貿易的優勢(B)臺灣和中國共同建立朝貢貿易體系(C)臺灣地位自此變成大清帝國的邊陲(D)臺灣取代琉球成為朝貢貿易的關鍵「閱讀」的重要性
103年歷史指考第20題學者提到十六、十七本題答案為C關於題幹所指出的「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地位」,尤其是指清朝統治中國後的臺灣地位,此主題教科書課本甚少提到,學生作答僅能依靠閱讀題幹所提供資料。由題幹所寫的「臺灣再次被置於東亞貿易的主要路線之外」,答案遂呼之欲出。由於此非課文所提供的訊息,故本題可測驗出學生的閱讀能力。本題答案為C關於題幹所指出的「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地位」,尤再看第36題:
鴉片戰爭後,清廷和戰不決,英人驅船攻向礮臺,守將關天培英勇殉職,英艦進攻岸臺,帶領著鴉片船尾隨而至,一些民間小舟協助販運。粵兵名為迎敵,也同時伺機護販,藉得好處。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樣的總結性文字來描述?(A)忠勇之軍,撤潰已盡;利之所在,對敵如戲(B)忠勇之軍,撤潰已盡;民氣所在,雖敗猶榮(C)將領驕惰,不足禦敵;利之所在,對敵如戲(D)將領驕惰,不足禦敵;民氣所在,雖敗猶榮再看第36題:
鴉片戰爭後,清廷和戰不決,英人驅船攻向礮臺,本題答案為A。若要給本試題一個學術上的討論焦點,鴉片戰爭時的漢奸問題,似乎是個較接近的答案。由題幹提到:「守將關天培英勇殉職」、「一些民間小舟協助販運」、「粵兵名為迎敵,也同時伺機護販,藉得好處」。可看出有英勇對抗英軍但卻殉難的守將,和趁機獲利的兵勇和人民,故答案為A。同樣地,這份資料從未出現在教科書課文中,教師在歷史教學上,因為與教科書內容敘述相差甚大,也難和學生討論。所以,本題同樣是測驗學生的閱讀能力。本題答案為A。若要給本試題一個學術上的討論焦點,鴉片戰爭時的再看一則多選第40題:
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開宗明義敘明其著述目的:「這裡發表的,乃是哈利卡那索斯人希羅多德的探究成果。目的是為了保存人們的事蹟,不致遭後世遺忘,也讓希臘人和異邦人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應有的光彩。同時,也記錄下他們發生衝突的緣由。」根據這段敘述,希羅多德認為一個歷史家的職責應是:(A)記錄發生事實,保存人類記憶(B)保有探究精神,發掘歷史真相(C)懷抱愛國熱情,強調夷夏之防(D)根據具體事實,了解因果關係(E)強調道德主義,發揮鑑誡作用再看一則多選第40題:
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答案是ABD要正確判別本題答案,僅能從閱讀題幹資料開始,由「希羅多德的探究成果」、「保存人們的事蹟,不致遭後世遺忘」、「記錄下他們發生衝突的緣由」,應可判斷答案是ABD,而記錄歷史非是僅為道德判斷,且同時記錄「希臘人和異邦人的豐功偉績」,故無愛國意識與強調夷夏之防。要正確回答上述題目,同樣地要仰賴閱讀能力的培養。答案是ABD要正確判別本題答案,僅能從閱讀題幹資料開始,由「教學兩大要素教什麼?1.教課本內容2.歷史知識Q:這就算是在教歷史嗎?如何教?1.講述法2.課文重點摘要Q:這能有效學習歷史嗎?教學兩大要素教什麼?如何教?中學歷史學習的實像歷史課應該「要教什麼?」,對於學生與教師而言,教科書的內容自然是回答此一問題的最直接答案,此一答案即使在目前一綱多本制度下,都是普遍存在於教學現場的實況。所以,歷史教學僅仰賴一本教科書,成為決定課程內容唯一的因素,此現象在台灣相當普遍。學者發現美國在20世紀末,有超過一半的老師,也是僅用一本教科書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中學歷史學習的實像歷史課應該「要教什麼?」,對於學生與教師而傳統講述法教學的問題教師常以教科書內容為教學重點,此種教學法多集中在第一層次重要歷史事實的提供上,對於如何強化與培養學生學習如何建構歷史的策略與方法,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上多所補強。而值得注意的是,若實際歷史教學現場的教學方法,採用講述法的方式,認為歷史學習是讓學生記誦、抄錄教師的講述重點,則會更容易讓學生以為歷史學習即是記憶一些重要的人、事、物上,如此將會讓學習停留在第一層次歷史事實的記憶上。傳統講述法教學的問題教師常以教科書內容為教學重點,此種教學法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出版制度下不同版本的內容與敘述策略皆有所差異,若師生認為歷史學習就是教師上課所講述的重點與教科書所記載的內容者,學生則需努力閱讀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師則需極盡所能地補充其他版本的內容,讓歷史教學的教師與學生陷入疲於奔命的焦慮與恐懼困境,更重要的是,如此努力的教學,其所教學的內容,都還是片段的歷史知識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出版制度下不同版本的內容與敘述策略皆有所差異CrazyforHistory美國教育學者Wineburg對於美國社會長期以來歷史知識貧乏現象,備感憂心,且發現美國教育界一直努力地想要改變此種現象;他認為只依憑教科書作講述法教學,且又測驗片段的知識,很可能是造成此現象的元兇,他曾用心理學者對於瘋狂的定義:「不斷做相同的事情,卻期待著會有不同的結果」,來描述這種荒謬的教育改革現象。CrazyforHistory美國教育學者Winebur歷史是過去時空脈絡的「神入」理解然學生常是以自我的認知體系,來思考過去歷史的發展。所以,教師必須能引出學生已具備的先備知識,並且能在這個學習基礎上,透過適當的技巧,讓學生能更理解過去的時空脈絡,以繼續自己的教學。為要讓同學能更理解不同時空脈絡下的歷史發展,教師必須能在某些主題上作深度的探討,提出很多相同概念的實例,並且提供穩固事實性知識的思考基礎。所以,教師應針對相關主題,適時提供文本資料歷史是過去時空脈絡的「神入」理解然學生常是以自我的認知體系,教科書的問題教科書消除『後設話語』(metadiscourse),教科書作者在文本中強行規定文本的敘述角度與立場。後設話語在歷史學家們的寫作上很常見,但在給學童的教科書中則會被抹除,且也隱匿或消除這些文本從何而來的痕跡。所以教科書很少引用文獻記載;當原始資料出現時,通常會放置在『邊欄』中,以免干擾主要的文本敘述。最終,教科書常以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陳述,且用沒有看見的超越姿態,來面對讀者。教科書的問題教科書消除『後設話語』(metadiscours歷史思維並非常識是種有待後天培養的能力,一般人認為很多人主張對過去歷史的認識,應該從現代人的眼光與角度去理解過去,如果歷史學習應該如此,那「歷史應該由現代往過去教」歷史思維並非常識是種有待後天培養的能力,一般人認為很多人主張為什麼古今眼光會有差異呢?古人和現代人不一樣都是人,看事情的角度怎會有差異呢?更重要的是:歷史不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這些過去都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怎麼還會需要有用特殊的概念來理解呢?上述的看法,正是用一般日常生活的概念來思考歷史。要討論上述意見,首先要知道,對於歷史研究者而言,過去的歷史是在種不確定的狀態,需要待史學家透過分析史料,推論與建構出來的。且根本不存在「過去既定的事實」此種概念,歷史已經過去,不可能重來,也非我們現代人透過回憶能夠重現,我們現代人理解過去的方式,唯有透過理解史料,方較有可能地認識過去。為什麼古今眼光會有差異呢?古人和現代人不一樣都是人,看事情的何謂歷史?歷史知識有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層次的概念──實質概念,意即歷史之重要事實內容第二層次的概念──程序概念,即時序、變遷、因果、證據等方法上的訓練,賦予我們對於歷史學科的觀念之意義與架構。何謂歷史?歷史知識有兩個基本概念:歷史知識:以冰山為例歷史概念與敘述策略歷史事件:人事物歷史知識:以冰山為例歷史概念與敘述策略歷史事件:人事物教學若能提供材料來幫助同學透過閱讀以進行思考,則更可確保同學學習到歷史重要事件內容,以及如何建構歷史事件的策略與方法。且將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透過歷史教科書內容寫些什麼?為何會如此書寫?這是何人的立場?是為了甚麼目的?等幾個問題來讓學生思考,一方面可喚起同學學習的興趣,也運用學生手邊普遍皆有的教科書教材,對於教學是個方便實踐的策略。若善於廣泛蒐集不同教科書版本內容的教師,將不同版本對於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紀錄,一併讓學生分析其同異,更可衝擊學生根深蒂固「教科書即是真理」的成見,也是在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出版制度下,聰明的方便作法。
教學若能提供材料來幫助同學透過閱讀以進行思考,則更可確保同學閱讀是「自學的手段」面對「知識」爆炸性的增加,學生更需要的是「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建立背景知識(學科知識)。進而得以培養「理解與判斷」、「重視證據」、「了解不同觀點(文化)」乃至「針對不同寫作目的、學科、作業的回應」,甚至掌握「實驗設計的精神」。閱讀是「自學的手段」面對「知識」爆炸性的增加,學生更需要的是為什麼要培養「閱讀素養」?學生日常學習的內容,主要都是「符號」的運用,不管是語文、自然、社會乃至於數學所以,「閱讀素養」的評測,希望能夠讓教學更著重於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升學生對於資料的統整分析、省思與評鑑等能力。為什麼要培養「閱讀素養」?學生日常學習的內容,主要都是「符號甚麼是PISA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The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簡稱PISA)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簡稱OECD)所委託,於1990年代末期開始對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進行持續、定期的國際性比較研究。甚麼是PISA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TheP閱讀評鑑指標閱讀評鑑指標「擷取訊息」要確保學生確實讀了文章,而不要讓學生直接發表看法。否則學生無法學到新東西。透過讓學生自己「確定重點」,而且,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就文本內容發表看法,不然學生很容易利用背景知識直接發展解釋。「擷取訊息」要確保學生確實讀了文章,而不要讓學生直接發表看法統整與解釋希望學生了解整體內容是什麼,進而透過段落、概念間的關係,乃至段落、跨全文的推論發展解釋,形成廣泛的理解。並連結生活、過去的知識、經驗進而整合出有效的解釋。統整與解釋希望學生了解整體內容是什麼,進而透過段落、概念間的省思與評鑑省思,是指「對自己」。評鑑,則是對文本。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必須判斷文本的真假、內容究竟是事實或虛構、以及找出作者立場、感受文本想要傳達的內容,進而也從中學習如何增加自己的能力。省思與評鑑省思,是指「對自己」。評鑑,則是對文本。PISA守財奴和他的金子
伊索寓言
有一個守財奴賣掉他所有的東西,買了一塊金子。他把金子埋在一座老牆旁邊的地洞裡,每天都要去看一下。守財奴的一個工人發現他常到那個地方去,決定監視他的行動。工人很快就發現藏寶的秘密,於是挖了金子並將它偷走。守財奴再來的時候,發現洞裡空空如也,於是撕扯著自己的頭髮嚎啕大哭。PISA守財奴和他的金子
伊索寓言一個鄰居看到守財奴如此悲痛,知道原因後說:「別再難過了!去搬塊石頭,把它放在原來的洞,然後想像那金子仍在裡面,這樣做對你來說效果是差不多的。因為金子在的時候,其實你沒擁有它,因為你並沒讓它發揮一點作用。問題讀下面的句子,並根據文中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號。守財奴決定用他所有的錢買一塊金子。--------□有人偷了守財奴的金子-------------------------------□守財奴挖了個洞,把他的寶藏埋了進去。-----□守財奴的鄰居告訴他用石頭代替金子。--------□」一個鄰居看到守財奴如此悲痛,知道原因後說:「別再難過了!去搬主題:
甲午戰爭的爆發與影響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國力漸強,雄飛海外的野心日益熾烈。繼牡丹社事件後,又於1894年(光緒20年,歲次甲午)發動甲午戰爭,擊敗中國。翌年(光緒21年,歲次乙未),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予日本。俄國唯恐日本據有遼東半島將阻礙其南進之路,乃聯合德國和法國出面干涉還遼,最後由清廷以三千萬兩贖回,但臺灣終歸日本所有主題:
甲午戰爭的爆發與影響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國力漸強,雄?請依上述文意,將下列文句加以排序:甲午戰敗清廷被迫簽約------------------□俄國發動三國干涉還遼------------------□臺灣被迫割讓與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後積極向外擴張------□?請依上述文意,將下列文句加以排序:本題答案為2341此題主要是測驗文本閱讀能力,屬PISA統整與解釋的層次。透過排序,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且透過測驗也可瞭解學生是否能讀懂教科書的相關內容,是種方便且有效的培養閱讀素養方式。本題答案為2341此題主要是測驗文本閱讀能力,屬PISA統整PISA遠距辦公未來的方式
想像一下,「遠距辦公」1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在電信的高速公路上班,你所有的工作都是在電腦上或是藉著電話完成!你不再需要讓你的身軀擠塞在擁擠的公車或火車上,也不必浪費好幾個小時在上班的往返路途上。你可以在任何你想工作的地方工作—想想,所有的工作機會也將因此而開啟!怡君
即將形成的災難
縮短通勤的時數和減少通勤的體力耗損,很明顯的是一個好主意。但是,這樣的目標應該藉由改善大眾運輸,或確保工作地點是在居家附近來達成。遠距辦公會是每個人未來部分生活方式的假想,只會導致人們變得越來越專注於自身。難道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惡化我們的社會歸屬感嗎?志明
PISA遠距辦公未來的方式即將形成的災難問題:「未來的方式」和「即將形成的災難」之間有什麼關係?
A它們使用不同的論點達到相同的一般結論。
B它們以相同的文體書寫,但針對的是完全不同的議題。
C它們表達相同的一般看法,但是形成不同的結論。
D它們表達在相同的議題上的對立看法。問題:「未來的方式」和「即將形成的災難」之間有什麼關係?
D仿遠距辦公資料一:自清廷重用義民之後,爆發激烈的閩粵械鬥。因為官方勢力的介入,導致閩粵械鬥日形嚴重。資料二:朱一貴起事後,因為閩籍與粵籍的利益分配不均,導致雙方合作破裂互相殘殺,而在衝突之前,閩粵分類已然存在,並非清廷分化的結果。D仿遠距辦公資料一:自清廷重用義民之後,爆發激烈的閩粵械鬥。問題(1)資料一與資料二兩者都在談哪一問題?A臺灣天地會與反清復明運動的關係B臺灣族群械鬥是否受政府分化影響C清廷重用義民是否緩合族群的械鬥D經濟利益分配是否會導致族群械鬥(2)資料一與資料二兩者之間有何關係?A兩者以不同事件立論,自然觀點不同B兩者都針對相同議題,表達不同看法C兩者使用不同論點,但達到相同結論D兩者用同樣的理論,但談不同的事件問題(1)資料一與資料二兩者都在談哪一問題?貧乏的品味
反省思考來自阿諾˙亞哥你知道我們1996年花在巧克力的費用,相當於我們政府花費在海外救助協助窮人的經費嗎?我們的優先次序是不是有問題?你對此打算做什麼呢?是的,就是你!阿諾˙亞哥信裡的目的在於引起:A內疚B趣味C恐懼D滿足貧乏的品味
反省思考來自阿諾˙亞哥仿貧乏的品味在1943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國小三年級使用的教科書《初等科修身一》中,第十五課課名〈一心〉,其內容即是臺灣軍夫陳養父子的故事。課文部分內容如下:這些人有的成為軍夫,有的充當翻譯,有些女性則成為護士,為了國家,大家都勇赴戰場。某地有父子二人,都成為軍夫前往戰場,父親在戰地病死,臨終前叫來兒子,告訴他:「因為生病而死,實在對不起國家,我死後,你要加倍認真作雙人份工作,盡力報國。」兒子於是遵從父親的話,非常努力工作。留在國內的人們,我們要加油,別讓身處戰地的士兵們有後顧之憂。仿貧乏的品味在1943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國小三年級使用的教科問題1.請問在上述資料中,陳養的死因為何?A被敵人砲彈所傷B不報效國家被殺C留在大後方病死D在戰場重病身亡2.根據上述資料,當時軍夫所擔任工作為何?A主要在戰場負責翻譯工作B主要負責前線的醫護工作C主要在戰場從事後勤補給D主要負責前線自殺式攻擊3.請問上述教科書的主要編寫用意為何?A讓大後方民眾感到恐懼,對戰爭的發生深感痛恨B讓大後方學生感到內疚,宣傳為皇國犧牲的典範C讓前線的軍夫獲得安慰,努力殺敵勇敢衝鋒陷陣D讓前線的士兵感到趣味,排解戰場無聊苦悶生活問題1.請問在上述資料中,陳養的死因為何?有效一直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艾德格‧戴爾(EdgarDale)教學方法學習保留率1.講授法---Lecture5%2.閱讀法---Reading10%3.視聽法---Audio-Visual20%4.示範法---Demonstration30%5.討論法---DiscussionGroup50%6.實做法---PracticebyDoing75%7.演練法---TeachOthers/ImmediateUseofLearning90%有效一直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艾德格‧戴爾(EdgarDale)有效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知識為中心、評量為中心、社群為中心。有效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室中老師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化進度,並且拉近彼此先備知識。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老師要給學生的工作是「剛好能夠應付的難度」---那就是,有足夠的挑戰性,讓他們有興趣繼續,但是不會難道讓他們感到氣餒。建議1.尊重且善用學生的差異,創造互助主動的學習情境2.注意國中所學內容:螺旋式課程設計3.善用教科書的預習效果:成為讀本而非教本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室中老師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化進度,並以知識為中心要提供一個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室環境,我們就必須注意到學生在學什麼(訊息內容,主題),為何要學(理解),以及如何繼續學/培養學生自學精進的能力了。理解的學習不是強化記憶,以知識為中心的環境,提供學習必要的深度,來評量學生的理解。建議1.呈現主要知識的層次.結構2.讓學生不僅知道知識的WHAT,也能知道WHY.HOW3.讓學生思考知識背後的意圖以知識為中心要提供一個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室環境,我們就必須注意評量為中心是設計形成性的評量---持續進行的評量,讓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學生的思考歷程。這讓學生可以掌握學生某些先入為主的觀念,瞭解學生正處在非正規到正規思考歷程的「發展迴廊」中的哪個位置,並且能夠依此設計教學方案,讓形成性評量幫助學生與教師來監控學習的進度。建議1.讓學生在學習中,就能透過評量之道自己學習狀態2.透過評量來統整--銜接,進而延伸與運用知識評量為中心是設計形成性的評量---持續進行的評量,讓教師和學社群為中心教師必須要用一種可以促進知性的同志情誼,和建立社會感的學習態度,來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工作,讓學生可以透過彼此的知識互相幫助來解決問題,故要問能夠解釋的問題,並且可以提出使團體朝向共同目標和方向前進的建議,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合作與爭論上,增進認知發展。建議1.創造一個互助.有趣的學習環境與團體2.尊重學生個別的能力,並學習善用來接受同學教導,與貢獻自己所學社群為中心教師必須要用一種可以促進知性的同志情誼,和建立社會提供高度的鷹架支持1980年代Bruner繼推介Piaget之外,另大力推崇Vygotsky的社會建構論,亦即教師、家長、同儕也可共同建構「合作學習」的新架構、新的多層次建構式教學。亦即統合行為主義以獎懲由外而內的傳統方式,以及教師、家長、同儕皆可搭配網路建構鷹架(Scaffolding),來誘導、指導學習者儘快進入學習狀態。提供高度的鷹架支持1980年代Bruner繼推介Piaget以閱讀/討論策略搭建鷹架Vygotsky(1978)提出「可能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認為學習某事的準備度取決於先前對於該主題的累積知識,透過可能發展區的開發,可以使學習者的知識快速進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必須建立本身的學習鷹架,教學者則須承擔搭起鷹架與拆除鷹架的責任,以提升學習的成效。因此,教學的教法與教材設計,成為決定有效學習的重點。以閱讀/討論策略搭建鷹架Vygotsky(1978)提出「「學習共同體」現象「學習共同體」(learningcommunity)是近年來台灣教育界的流行關鍵字,而親子天下出版社於2012年所翻譯出版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不僅長期名列台灣暢銷書排行榜,更帶動台灣各縣市政府與教育有關人員的重視,蔚為台灣教育界新風潮。「學習共同體」現象「學習共同體」(learningcomm從《GTO》認識佐藤學是一部受歡迎的作品,日本漫畫家藤澤亨的漫畫。1997年至2002年於《週刊少年Magazine》連載。內容描寫原不良少年鬼塚英吉成為教師之後,與學生之間的故事。「GTO」一名是「GreatTeacherOnizuka」(偉大的老師鬼塚)的縮寫。單行本一共25卷從《GTO》認識佐藤學是一部受歡迎的作品,日本漫畫家藤澤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產生背景1980年代以來的日本教育現象1.重視記憶背誦的學習2.升學主義3.廣設中小學4.師生的孤獨和孤立5.霸凌6.逃學跟台灣像不像?東亞教育共相?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產生背景1980年代以來的日本教育現象何謂「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討論教學,是否僅適合程度比較好的學生?上課時只要將學生分組且進行討論,就是「學習共同體」嗎?跟一般的分組討論,有何不同嗎?那學習為何要分組討論?「學習共同體」的討論教學,有何相關教學理論?要回答上述問題,可以從作者佐藤學倡導「學習共同體」的時空背景談起。「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設計,並非是針對程度較好的學生,反而是對那些缺乏學習興趣、對班級失去歸屬感,並且不想學習的學生不想學習的學生如何快樂地進入教室?何謂「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討論教學,是否僅適合程度潤澤的教室佐藤學希望能改變單向授課、孤立學習、僵化背誦等長期教育問題,他試圖從教室中的權力關係,來思考學生為何不想學習,他提出「潤澤的教室」(しっとり教室)此觀點。潤澤的教室佐藤學希望能改變單向授課、孤立學習、僵化背誦等長期濕潤程度他使用「潤澤」這個詞,是希望能表現出教師中學習的「濕潤程度」,那一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一種建立在輕鬆、安心與信賴的學習關係,教室裡每個人都平等,不是教師與成績好的同學為主角,大家都可以自在地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算是不知道,一時間表達不出自己的意見,但每個人的存在都可以且能夠得到大家尊重與承認。濕潤程度他使用「潤澤」這個詞,是希望能表現出教師中學習的「濕學他希望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來保障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讓同學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設計下,透過引導與分享,讓孩子體會學習的快樂及成就,並在探索學習中,培養孩子思考及學習能力。「潤澤的教室」是一種自覺、自動學習的自在狀態,教室給人的感覺,是教室裡的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奏規律,都是柔和且受到尊重的。學他希望透過相互學習及經驗交換,來保障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認識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然要實現「潤澤的教室」,需要作到以「學生為中心」。佐藤學認為: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所構成,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願望與態度的培養,更進而讓學生能透過分享探索,自主地設定課題、主動探索,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既然要培育學生成為自立的、自律的學習者,是否就意味著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我行我素地自主學習?認識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然要實現「潤澤的教室」,需要作到以「學這種課堂討論的特點是無論從教師角度看還是從學生角度看,彼此的發言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具有內在的聯繫性,透過師生集體的應對式討論,創造出思維的深刻性、廣泛性、批判性和創新性都是一般討論所不能達到的,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思維能力也提升,師生信賴感更加強了。這種課堂討論的特點是無論從教師角度看還是從學生角度看,彼此的無所不用其極的誘發討論「學習共同體」認為學生的學習歷程,是教學的最重要價值所在。教師提供教材與問題,來誘發學生學習,並透過分組討論,讓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想法,經由傾聽與發表與同儕分享,在相互欣賞的活動歷程中,由教師的輔導介入下,學生自動地且合作地學習。這種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儕分享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歷程,學生不是僅關心成績的高低,或只在乎自我的理解,更享受與教材對話、同儕對話、師生對話與相互尊重、啟發的知識與情感交流,佐藤學認為這種交流的歷程,才是改變功利、冷漠教育環境的最有效力量,也是學習的真正本質。無所不用其極的誘發討論「學習共同體」認為學生的學習歷程,是教S&V「內容」與「形式」而對於現今普遍分科式的課程設計,佐藤學認為教學者可以從學科本身的「內容」與「形式」來加以思考,「內容」是本學科獨有的概念,而「形式」則是展現該學科的修辭方式,以往的教學多著重於學科「內容」的結論,但卻忽略學科「內容」為何會有如此結果與型態的過程,還有如何呈現此學科內容的「形式」,以上這些遂成為「學習共同體」教學實施探究學習的主題所在。S&V「內容」與「形式」而對於現今普遍分科式的課程設計,佐藤歷史概念/敘述策略以歷史科為例,歷史事件的相關人、事、物是主要「內容」,這是所謂的「歷史事實」部分。而對於「歷史事實」間的因果關係與影響,因受到史家所運用證據的不同與立場角度的差異,容易出現不同的說法,此即是「歷史解釋」的部分,而歷史學表現出「歷史解釋」,常運用著特殊的因果、變遷、神入、證據、時序、陳述等概念,此即是歷史學「內容」為何會有如此結果與型態的結構因素所在。最後談到歷史學的「形式」,歷史學常以比較、敘事、考證、舉例、褒貶、譬喻、史論等修辭策略來表現,以上這些即是歷史科「學習共同體」教學,所要實施探究學習的主題所在。歷史概念/敘述策略以歷史科為例,歷史事件的相關人、事、物是主組織教師學習社群目標1.從認識學習共同體理論出發2.了解現實歷史教學法困境與突破3.以有效教學作為教學設計宗旨4.以閱讀素養作為提問設計指標5.以共同備課方式來設計學共教材組織教師學習社群目標1.從認識學習共同體理論出發結論1.短效:讓學生理解教學相關歷史知識內容2.中效:讓學生學習歷史核心能力並能運用3.長效:培養文本深度閱讀素養與自學熱情結論1.短效:讓學生理解教學相關歷史知識內容歷史閱讀與有效教學建中莊德仁103.8.14歷史閱讀與有效教學建中莊德仁「閱讀」的重要性
103年歷史指考第20題學者提到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地位,認為:政治易主,東亞貿易的架構也重回十六世紀中期的傳統秩序。中國北方貿易,從寧波、南京前往日本;南方貿易,則從廈門、廣州前往東南亞,臺灣再次被置於東亞貿易的主要路線之外。從以上的論述可以推出怎麼樣的論斷?(A)臺灣仍保有東亞航線及貿易的優勢(B)臺灣和中國共同建立朝貢貿易體系(C)臺灣地位自此變成大清帝國的邊陲(D)臺灣取代琉球成為朝貢貿易的關鍵「閱讀」的重要性
103年歷史指考第20題學者提到十六、十七本題答案為C關於題幹所指出的「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地位」,尤其是指清朝統治中國後的臺灣地位,此主題教科書課本甚少提到,學生作答僅能依靠閱讀題幹所提供資料。由題幹所寫的「臺灣再次被置於東亞貿易的主要路線之外」,答案遂呼之欲出。由於此非課文所提供的訊息,故本題可測驗出學生的閱讀能力。本題答案為C關於題幹所指出的「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地位」,尤再看第36題:
鴉片戰爭後,清廷和戰不決,英人驅船攻向礮臺,守將關天培英勇殉職,英艦進攻岸臺,帶領著鴉片船尾隨而至,一些民間小舟協助販運。粵兵名為迎敵,也同時伺機護販,藉得好處。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樣的總結性文字來描述?(A)忠勇之軍,撤潰已盡;利之所在,對敵如戲(B)忠勇之軍,撤潰已盡;民氣所在,雖敗猶榮(C)將領驕惰,不足禦敵;利之所在,對敵如戲(D)將領驕惰,不足禦敵;民氣所在,雖敗猶榮再看第36題:
鴉片戰爭後,清廷和戰不決,英人驅船攻向礮臺,本題答案為A。若要給本試題一個學術上的討論焦點,鴉片戰爭時的漢奸問題,似乎是個較接近的答案。由題幹提到:「守將關天培英勇殉職」、「一些民間小舟協助販運」、「粵兵名為迎敵,也同時伺機護販,藉得好處」。可看出有英勇對抗英軍但卻殉難的守將,和趁機獲利的兵勇和人民,故答案為A。同樣地,這份資料從未出現在教科書課文中,教師在歷史教學上,因為與教科書內容敘述相差甚大,也難和學生討論。所以,本題同樣是測驗學生的閱讀能力。本題答案為A。若要給本試題一個學術上的討論焦點,鴉片戰爭時的再看一則多選第40題:
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開宗明義敘明其著述目的:「這裡發表的,乃是哈利卡那索斯人希羅多德的探究成果。目的是為了保存人們的事蹟,不致遭後世遺忘,也讓希臘人和異邦人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應有的光彩。同時,也記錄下他們發生衝突的緣由。」根據這段敘述,希羅多德認為一個歷史家的職責應是:(A)記錄發生事實,保存人類記憶(B)保有探究精神,發掘歷史真相(C)懷抱愛國熱情,強調夷夏之防(D)根據具體事實,了解因果關係(E)強調道德主義,發揮鑑誡作用再看一則多選第40題:
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中,答案是ABD要正確判別本題答案,僅能從閱讀題幹資料開始,由「希羅多德的探究成果」、「保存人們的事蹟,不致遭後世遺忘」、「記錄下他們發生衝突的緣由」,應可判斷答案是ABD,而記錄歷史非是僅為道德判斷,且同時記錄「希臘人和異邦人的豐功偉績」,故無愛國意識與強調夷夏之防。要正確回答上述題目,同樣地要仰賴閱讀能力的培養。答案是ABD要正確判別本題答案,僅能從閱讀題幹資料開始,由「教學兩大要素教什麼?1.教課本內容2.歷史知識Q:這就算是在教歷史嗎?如何教?1.講述法2.課文重點摘要Q:這能有效學習歷史嗎?教學兩大要素教什麼?如何教?中學歷史學習的實像歷史課應該「要教什麼?」,對於學生與教師而言,教科書的內容自然是回答此一問題的最直接答案,此一答案即使在目前一綱多本制度下,都是普遍存在於教學現場的實況。所以,歷史教學僅仰賴一本教科書,成為決定課程內容唯一的因素,此現象在台灣相當普遍。學者發現美國在20世紀末,有超過一半的老師,也是僅用一本教科書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中學歷史學習的實像歷史課應該「要教什麼?」,對於學生與教師而傳統講述法教學的問題教師常以教科書內容為教學重點,此種教學法多集中在第一層次重要歷史事實的提供上,對於如何強化與培養學生學習如何建構歷史的策略與方法,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上多所補強。而值得注意的是,若實際歷史教學現場的教學方法,採用講述法的方式,認為歷史學習是讓學生記誦、抄錄教師的講述重點,則會更容易讓學生以為歷史學習即是記憶一些重要的人、事、物上,如此將會讓學習停留在第一層次歷史事實的記憶上。傳統講述法教學的問題教師常以教科書內容為教學重點,此種教學法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出版制度下不同版本的內容與敘述策略皆有所差異,若師生認為歷史學習就是教師上課所講述的重點與教科書所記載的內容者,學生則需努力閱讀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師則需極盡所能地補充其他版本的內容,讓歷史教學的教師與學生陷入疲於奔命的焦慮與恐懼困境,更重要的是,如此努力的教學,其所教學的內容,都還是片段的歷史知識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出版制度下不同版本的內容與敘述策略皆有所差異CrazyforHistory美國教育學者Wineburg對於美國社會長期以來歷史知識貧乏現象,備感憂心,且發現美國教育界一直努力地想要改變此種現象;他認為只依憑教科書作講述法教學,且又測驗片段的知識,很可能是造成此現象的元兇,他曾用心理學者對於瘋狂的定義:「不斷做相同的事情,卻期待著會有不同的結果」,來描述這種荒謬的教育改革現象。CrazyforHistory美國教育學者Winebur歷史是過去時空脈絡的「神入」理解然學生常是以自我的認知體系,來思考過去歷史的發展。所以,教師必須能引出學生已具備的先備知識,並且能在這個學習基礎上,透過適當的技巧,讓學生能更理解過去的時空脈絡,以繼續自己的教學。為要讓同學能更理解不同時空脈絡下的歷史發展,教師必須能在某些主題上作深度的探討,提出很多相同概念的實例,並且提供穩固事實性知識的思考基礎。所以,教師應針對相關主題,適時提供文本資料歷史是過去時空脈絡的「神入」理解然學生常是以自我的認知體系,教科書的問題教科書消除『後設話語』(metadiscourse),教科書作者在文本中強行規定文本的敘述角度與立場。後設話語在歷史學家們的寫作上很常見,但在給學童的教科書中則會被抹除,且也隱匿或消除這些文本從何而來的痕跡。所以教科書很少引用文獻記載;當原始資料出現時,通常會放置在『邊欄』中,以免干擾主要的文本敘述。最終,教科書常以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陳述,且用沒有看見的超越姿態,來面對讀者。教科書的問題教科書消除『後設話語』(metadiscours歷史思維並非常識是種有待後天培養的能力,一般人認為很多人主張對過去歷史的認識,應該從現代人的眼光與角度去理解過去,如果歷史學習應該如此,那「歷史應該由現代往過去教」歷史思維並非常識是種有待後天培養的能力,一般人認為很多人主張為什麼古今眼光會有差異呢?古人和現代人不一樣都是人,看事情的角度怎會有差異呢?更重要的是:歷史不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這些過去都已經是既定的事實了,怎麼還會需要有用特殊的概念來理解呢?上述的看法,正是用一般日常生活的概念來思考歷史。要討論上述意見,首先要知道,對於歷史研究者而言,過去的歷史是在種不確定的狀態,需要待史學家透過分析史料,推論與建構出來的。且根本不存在「過去既定的事實」此種概念,歷史已經過去,不可能重來,也非我們現代人透過回憶能夠重現,我們現代人理解過去的方式,唯有透過理解史料,方較有可能地認識過去。為什麼古今眼光會有差異呢?古人和現代人不一樣都是人,看事情的何謂歷史?歷史知識有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層次的概念──實質概念,意即歷史之重要事實內容第二層次的概念──程序概念,即時序、變遷、因果、證據等方法上的訓練,賦予我們對於歷史學科的觀念之意義與架構。何謂歷史?歷史知識有兩個基本概念:歷史知識:以冰山為例歷史概念與敘述策略歷史事件:人事物歷史知識:以冰山為例歷史概念與敘述策略歷史事件:人事物教學若能提供材料來幫助同學透過閱讀以進行思考,則更可確保同學學習到歷史重要事件內容,以及如何建構歷史事件的策略與方法。且將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透過歷史教科書內容寫些什麼?為何會如此書寫?這是何人的立場?是為了甚麼目的?等幾個問題來讓學生思考,一方面可喚起同學學習的興趣,也運用學生手邊普遍皆有的教科書教材,對於教學是個方便實踐的策略。若善於廣泛蒐集不同教科書版本內容的教師,將不同版本對於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紀錄,一併讓學生分析其同異,更可衝擊學生根深蒂固「教科書即是真理」的成見,也是在一綱多本的教科書出版制度下,聰明的方便作法。
教學若能提供材料來幫助同學透過閱讀以進行思考,則更可確保同學閱讀是「自學的手段」面對「知識」爆炸性的增加,學生更需要的是「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建立背景知識(學科知識)。進而得以培養「理解與判斷」、「重視證據」、「了解不同觀點(文化)」乃至「針對不同寫作目的、學科、作業的回應」,甚至掌握「實驗設計的精神」。閱讀是「自學的手段」面對「知識」爆炸性的增加,學生更需要的是為什麼要培養「閱讀素養」?學生日常學習的內容,主要都是「符號」的運用,不管是語文、自然、社會乃至於數學所以,「閱讀素養」的評測,希望能夠讓教學更著重於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升學生對於資料的統整分析、省思與評鑑等能力。為什麼要培養「閱讀素養」?學生日常學習的內容,主要都是「符號甚麼是PISA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The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簡稱PISA)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簡稱OECD)所委託,於1990年代末期開始對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進行持續、定期的國際性比較研究。甚麼是PISAPISA國際學生評量計畫(TheP閱讀評鑑指標閱讀評鑑指標「擷取訊息」要確保學生確實讀了文章,而不要讓學生直接發表看法。否則學生無法學到新東西。透過讓學生自己「確定重點」,而且,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就文本內容發表看法,不然學生很容易利用背景知識直接發展解釋。「擷取訊息」要確保學生確實讀了文章,而不要讓學生直接發表看法統整與解釋希望學生了解整體內容是什麼,進而透過段落、概念間的關係,乃至段落、跨全文的推論發展解釋,形成廣泛的理解。並連結生活、過去的知識、經驗進而整合出有效的解釋。統整與解釋希望學生了解整體內容是什麼,進而透過段落、概念間的省思與評鑑省思,是指「對自己」。評鑑,則是對文本。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必須判斷文本的真假、內容究竟是事實或虛構、以及找出作者立場、感受文本想要傳達的內容,進而也從中學習如何增加自己的能力。省思與評鑑省思,是指「對自己」。評鑑,則是對文本。PISA守財奴和他的金子
伊索寓言
有一個守財奴賣掉他所有的東西,買了一塊金子。他把金子埋在一座老牆旁邊的地洞裡,每天都要去看一下。守財奴的一個工人發現他常到那個地方去,決定監視他的行動。工人很快就發現藏寶的秘密,於是挖了金子並將它偷走。守財奴再來的時候,發現洞裡空空如也,於是撕扯著自己的頭髮嚎啕大哭。PISA守財奴和他的金子
伊索寓言一個鄰居看到守財奴如此悲痛,知道原因後說:「別再難過了!去搬塊石頭,把它放在原來的洞,然後想像那金子仍在裡面,這樣做對你來說效果是差不多的。因為金子在的時候,其實你沒擁有它,因為你並沒讓它發揮一點作用。問題讀下面的句子,並根據文中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號。守財奴決定用他所有的錢買一塊金子。--------□有人偷了守財奴的金子-------------------------------□守財奴挖了個洞,把他的寶藏埋了進去。-----□守財奴的鄰居告訴他用石頭代替金子。--------□」一個鄰居看到守財奴如此悲痛,知道原因後說:「別再難過了!去搬主題:
甲午戰爭的爆發與影響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國力漸強,雄飛海外的野心日益熾烈。繼牡丹社事件後,又於1894年(光緒20年,歲次甲午)發動甲午戰爭,擊敗中國。翌年(光緒21年,歲次乙未),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予日本。俄國唯恐日本據有遼東半島將阻礙其南進之路,乃聯合德國和法國出面干涉還遼,最後由清廷以三千萬兩贖回,但臺灣終歸日本所有主題:
甲午戰爭的爆發與影響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國力漸強,雄?請依上述文意,將下列文句加以排序:甲午戰敗清廷被迫簽約------------------□俄國發動三國干涉還遼------------------□臺灣被迫割讓與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後積極向外擴張------□?請依上述文意,將下列文句加以排序:本題答案為2341此題主要是測驗文本閱讀能力,屬PISA統整與解釋的層次。透過排序,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且透過測驗也可瞭解學生是否能讀懂教科書的相關內容,是種方便且有效的培養閱讀素養方式。本題答案為2341此題主要是測驗文本閱讀能力,屬PISA統整PISA遠距辦公未來的方式
想像一下,「遠距辦公」1是件多麼美好的事,在電信的高速公路上班,你所有的工作都是在電腦上或是藉著電話完成!你不再需要讓你的身軀擠塞在擁擠的公車或火車上,也不必浪費好幾個小時在上班的往返路途上。你可以在任何你想工作的地方工作—想想,所有的工作機會也將因此而開啟!怡君
即將形成的災難
縮短通勤的時數和減少通勤的體力耗損,很明顯的是一個好主意。但是,這樣的目標應該藉由改善大眾運輸,或確保工作地點是在居家附近來達成。遠距辦公會是每個人未來部分生活方式的假想,只會導致人們變得越來越專注於自身。難道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惡化我們的社會歸屬感嗎?志明
PISA遠距辦公未來的方式即將形成的災難問題:「未來的方式」和「即將形成的災難」之間有什麼關係?
A它們使用不同的論點達到相同的一般結論。
B它們以相同的文體書寫,但針對的是完全不同的議題。
C它們表達相同的一般看法,但是形成不同的結論。
D它們表達在相同的議題上的對立看法。問題:「未來的方式」和「即將形成的災難」之間有什麼關係?
D仿遠距辦公資料一:自清廷重用義民之後,爆發激烈的閩粵械鬥。因為官方勢力的介入,導致閩粵械鬥日形嚴重。資料二:朱一貴起事後,因為閩籍與粵籍的利益分配不均,導致雙方合作破裂互相殘殺,而在衝突之前,閩粵分類已然存在,並非清廷分化的結果。D仿遠距辦公資料一:自清廷重用義民之後,爆發激烈的閩粵械鬥。問題(1)資料一與資料二兩者都在談哪一問題?A臺灣天地會與反清復明運動的關係B臺灣族群械鬥是否受政府分化影響C清廷重用義民是否緩合族群的械鬥D經濟利益分配是否會導致族群械鬥(2)資料一與資料二兩者之間有何關係?A兩者以不同事件立論,自然觀點不同B兩者都針對相同議題,表達不同看法C兩者使用不同論點,但達到相同結論D兩者用同樣的理論,但談不同的事件問題(1)資料一與資料二兩者都在談哪一問題?貧乏的品味
反省思考來自阿諾˙亞哥你知道我們1996年花在巧克力的費用,相當於我們政府花費在海外救助協助窮人的經費嗎?我們的優先次序是不是有問題?你對此打算做什麼呢?是的,就是你!阿諾˙亞哥信裡的目的在於引起:A內疚B趣味C恐懼D滿足貧乏的品味
反省思考來自阿諾˙亞哥仿貧乏的品味在1943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國小三年級使用的教科書《初等科修身一》中,第十五課課名〈一心〉,其內容即是臺灣軍夫陳養父子的故事。課文部分內容如下:這些人有的成為軍夫,有的充當翻譯,有些女性則成為護士,為了國家,大家都勇赴戰場。某地有父子二人,都成為軍夫前往戰場,父親在戰地病死,臨終前叫來兒子,告訴他:「因為生病而死,實在對不起國家,我死後,你要加倍認真作雙人份工作,盡力報國。」兒子於是遵從父親的話,非常努力工作。留在國內的人們,我們要加油,別讓身處戰地的士兵們有後顧之憂。仿貧乏的品味在1943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國小三年級使用的教科問題1.請問在上述資料中,陳養的死因為何?A被敵人砲彈所傷B不報效國家被殺C留在大後方病死D在戰場重病身亡2.根據上述資料,當時軍夫所擔任工作為何?A主要在戰場負責翻譯工作B主要負責前線的醫護工作C主要在戰場從事後勤補給D主要負責前線自殺式攻擊3.請問上述教科書的主要編寫用意為何?A讓大後方民眾感到恐懼,對戰爭的發生深感痛恨B讓大後方學生感到內疚,宣傳為皇國犧牲的典範C讓前線的軍夫獲得安慰,努力殺敵勇敢衝鋒陷陣D讓前線的士兵感到趣味,排解戰場無聊苦悶生活問題1.請問在上述資料中,陳養的死因為何?有效一直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艾德格‧戴爾(EdgarDale)教學方法學習保留率1.講授法---Lecture5%2.閱讀法---Reading10%3.視聽法---Audio-Visual20%4.示範法---Demonstration30%5.討論法---DiscussionGroup50%6.實做法---PracticebyDoing75%7.演練法---TeachOthers/ImmediateUseofLearning90%有效一直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艾德格‧戴爾(EdgarDale)有效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知識為中心、評量為中心、社群為中心。有效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室中老師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化進度,並且拉近彼此先備知識。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老師要給學生的工作是「剛好能夠應付的難度」---那就是,有足夠的挑戰性,讓他們有興趣繼續,但是不會難道讓他們感到氣餒。建議1.尊重且善用學生的差異,創造互助主動的學習情境2.注意國中所學內容:螺旋式課程設計3.善用教科書的預習效果:成為讀本而非教本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室中老師要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差異化進度,並以知識為中心要提供一個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室環境,我們就必須注意到學生在學什麼(訊息內容,主題),為何要學(理解),以及如何繼續學/培養學生自學精進的能力了。理解的學習不是強化記憶,以知識為中心的環境,提供學習必要的深度,來評量學生的理解。建議1.呈現主要知識的層次.結構2.讓學生不僅知道知識的WHAT,也能知道WHY.HOW3.讓學生思考知識背後的意圖以知識為中心要提供一個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室環境,我們就必須注意評量為中心是設計形成性的評量---持續進行的評量,讓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學生的思考歷程。這讓學生可以掌握學生某些先入為主的觀念,瞭解學生正處在非正規到正規思考歷程的「發展迴廊」中的哪個位置,並且能夠依此設計教學方案,讓形成性評量幫助學生與教師來監控學習的進度。建議1.讓學生在學習中,就能透過評量之道自己學習狀態2.透過評量來統整--銜接,進而延伸與運用知識評量為中心是設計形成性的評量---持續進行的評量,讓教師和學社群為中心教師必須要用一種可以促進知性的同志情誼,和建立社會感的學習態度,來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工作,讓學生可以透過彼此的知識互相幫助來解決問題,故要問能夠解釋的問題,並且可以提出使團體朝向共同目標和方向前進的建議,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合作與爭論上,增進認知發展。建議1.創造一個互助.有趣的學習環境與團體2.尊重學生個別的能力,並學習善用來接受同學教導,與貢獻自己所學社群為中心教師必須要用一種可以促進知性的同志情誼,和建立社會提供高度的鷹架支持1980年代Bruner繼推介Piaget之外,另大力推崇Vygotsky的社會建構論,亦即教師、家長、同儕也可共同建構「合作學習」的新架構、新的多層次建構式教學。亦即統合行為主義以獎懲由外而內的傳統方式,以及教師、家長、同儕皆可搭配網路建構鷹架(Scaffolding),來誘導、指導學習者儘快進入學習狀態。提供高度的鷹架支持1980年代Bruner繼推介Piaget以閱讀/討論策略搭建鷹架Vygotsky(1978)提出「可能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認為學習某事的準備度取決於先前對於該主題的累積知識,透過可能發展區的開發,可以使學習者的知識快速進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必須建立本身的學習鷹架,教學者則須承擔搭起鷹架與拆除鷹架的責任,以提升學習的成效。因此,教學的教法與教材設計,成為決定有效學習的重點。以閱讀/討論策略搭建鷹架Vygotsky(1978)提出「「學習共同體」現象「學習共同體」(learningcommunity)是近年來台灣教育界的流行關鍵字,而親子天下出版社於2012年所翻譯出版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不僅長期名列台灣暢銷書排行榜,更帶動台灣各縣市政府與教育有關人員的重視,蔚為台灣教育界新風潮。「學習共同體」現象「學習共同體」(learningcomm從《GTO》認識佐藤學是一部受歡迎的作品,日本漫畫家藤澤亨的漫畫。1997年至2002年於《週刊少年Magazine》連載。內容描寫原不良少年鬼塚英吉成為教師之後,與學生之間的故事。「GTO」一名是「GreatTeacherOnizuka」(偉大的老師鬼塚)的縮寫。單行本一共25卷從《GTO》認識佐藤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针灸高质量发展”系列专栏
- 学生社团管理与活动制度
- 小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 2025监控系统维护合同书
- 2025天然气购销合同
- 2025保洁承包合同范本
- 2025软件购销合同范文
- 2025独资公司股权转让合同范本
- 积分奖励制度
- DB45T 2535-2022 鸡血藤药材贮藏技术规程
- 九年级安全班会课件
- 《预防性侵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模版(3篇)
- 综合服务中心施工组织设计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期末大作业:案例分析-国开-参考资料
- 滨州电动伸缩雨棚施工方案
- ISO45001管理体系培训课件
- 医院消防系统维护保养服务投标方案(图文版)(技术方案)
- 花都区2023-2024年-2024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2025年健康素养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新疆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