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1.gif)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2.gif)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3.gif)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4.gif)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d7a420f660ebe165ec6bd035ff7b180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主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页第一節
傳統文化形成與理論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页一、殷商神本文化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域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页伯益像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禹将死时,准备传位伯益,禹儿子启进攻伯益,启继承了统治者位置。夏统治约有400多年,最终君主是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页夏朝宫殿遗址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中,现已发觉建筑基址多座。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文化属于夏文化。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页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商颂·玄鸟》
契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页商部落原在山东半岛渤海湾,以畜牧业为生部落。大约公元前14世纪,长久流动不定商族屡次迁都。到盘庚(商第十代君主)在位时,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故又称殷商。殷商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抵陕西,国土面积大大超出夏王朝。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页成汤像
成汤继位为商首领时,商部落已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部落。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页商朝500多年历史,最终一个商王是纣王。纣王残暴统治,使商朝快速走向灭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页殷王武丁占卜用龟腹甲商晚期司母戊方鼎,一九三九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页二、周人文化维新周部落原活动在渭河流域,周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共传30代37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页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周人敬天保民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页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周朝为有效控制被征服广大地域,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71个诸侯,其中姬姓达53个之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页2、确立礼制周公着手建立周王朝一整套典章制度(渗透伦理道德精神)礼内容:一是“亲亲”,落实血缘宗族标准;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等级标准。宗旨是“别贵贱,序尊卑”。表达君臣、父子、弟兄、夫妻上下尊卑之别。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页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智慧之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尤其公元前600至前3,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页“轴心时代”发生地域大约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各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精神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先知,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他们提出思想标准塑造了不一样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7页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其主要含义是当初诸子百家创造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开创学派;编纂修订《诗、书、易、礼、春秋》等中国文化“元典性”著作。文化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8页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这500多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鲁国史书《春秋》时间大致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9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0页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所以,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时期。在这动荡与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乐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1页春秋学派分野文化背景1、社会变革战争不停,在战争中衰败诸侯大臣,其畜养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转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2页2、士崛起周代统治者分为四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处于统治者最低层。到春秋战国时,士取得了独立地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助长了士阶层声势,推进私人学术集团兴起,也促进了当初诸子峰起,学派林立局面。
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一样文化学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3页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认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杏坛作为孔子兴教象征。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故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兴,约有150余年历史。它成为当初各国文化学术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4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5页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主要流派: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法、名、阴阳、农、纵横、杂、小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6页儒家学派:德治
以“仁”为学说关键;
以“礼”外在行为规范;
以中庸为辨证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涵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7页孔子思想体系图仁爱(关键)信义(人际关系)和平(人际关系)忠恕(组织关系)孝悌(家庭关系)仁爱(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8页道家学派:无为以“道”为世界本体。以“无为”为人生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29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0页《史记》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1页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认为罔,游者可认为纶,飞者可认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民间传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2页李约瑟博士:中国假如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
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1995年):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教授。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关于中国科技停滞“李约瑟难题”也引发各界关注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3页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道家出发点:全生避害杨朱方法——逃离人世,遁迹山林。老子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庄子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4页先秦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与老子1、以“道”为最高实体宇宙观①“道”是什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5页②老子宇宙生成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6页③物极必反矛盾大量存在:《老子》中有(70余对)矛盾相互依存:故有没有相生,难易向成……
反者道之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转化有一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7页2、老子社会观①处世方法处柔:“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要“寡欲”。不为天下先:“三宝”:一是慈,即宽容;二是俭,即退缩,保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8页②政治学说圣人治国,无为而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愚民”政策“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39页先秦道家思想庄子—追求自由艺术化存在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精神自由。《史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后世合称“老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0页在庄子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两个概念。“天”代表自然,“人”指“人为”。“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伪”。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1页“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是庄子所提倡“德”。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2页庄子寓言故事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认为乐,具太牢认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庄子·至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3页浑沌开窍南海之帝为倏,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4页随珠弹雀今且有些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庄子·让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5页盗亦有道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6页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7页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8页儒道比较第一,儒家重视人事,道家尊崇天道。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提倡无为。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超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49页后世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功名利禄,这么,儒、道两家从对立走向互补,相反而又相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0页法家学派: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治国策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施文化专制主义。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1页法家先驱是齐国管仲与郑国子产,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韩非。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年),韩国公子,与李斯同为荀况学生。战国末期,韩国在战争中屡遭失败,丧师失地,在强大西秦武力威胁下,面临亡国严重危机。韩非屡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其提议未被采纳,于是退而著书立说,其著作收辑在《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2页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思想和实践,提出了以法为中心“法、势、术”三者合一封建君主统治术。韩非之前,法家有几个派别,主要是商鞅“法”,申不害“术”,慎到“势”。至韩非集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之大成,建组成完备法家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3页论法法就是法令,成文法,是“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公布于百姓者也。”一国君臣上下,都以之为判断是非、指导行为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4页第一,不但公布成文法,使人人恪守,而且法要统一,严格执行。第二,法不阿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法要严峻。所谓法治,实际上也就是刑治。他主张厚赏重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5页论术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权术。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高深莫测,使臣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第二,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计维护独尊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6页论势势就是位,国君威势,即政权。韩非重法,以法为关键,但立法目标是维护君主集权,执法要靠君主,因而单有法还不行,所谓君臣不能共权,大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7页第一,权势为人主独揽,绝对不能与臣下共权。第二,君主要象预防窃贼一样,警觉大臣对君权窥窃,组织情报网。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8页战国时期,韩非学说适应了当初由诸侯割据过渡到封建专制中央集权需要,而且行之有效,它起到了巩固新兴封建制度作用,促进了秦政权统一。不过,韩非基于人性恶理论,反对儒家仁义爱惠,主张对人民进行残酷镇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59页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战国时人,其生平,历史记载极少。《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带写了几行:“盖墨翟,宋之大夫……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韩非·显学篇》:“世之显学,儒墨也。”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0页墨子是手工业者出身士,是一个出众工匠,其一生最辉煌业绩是“止楚伐宋”。阻止了一场即将暴发楚国侵略宋国战争。墨子思想十大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形成完整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1页伦理标准—兼爱“平等爱一切人”,是墨子最有影响主张。其理由:第一,在现实层面。“爱人者,人必爱之,恶人者,人必恶之”,爱恶之行必有对应报偿。第二,天仁爱标准。墨家相信有些人格化“天”,“天”有自己意志,要人“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2页政治思想—非攻(1)“非攻”直接源于“兼爱”标准。墨子尽力用“非攻”思想劝说各国君王止战息争,是为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困苦中,尽力反对非正义战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3页政治思想—尚贤
“尚贤”,选贤任能。为政之本,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在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彻底。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4页政治思想—尚同
“尚同”各级人民都应该向上“看齐”。这种“看齐”是全方位,人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立身标准等无所不包。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5页经济思想—节用实用主义精神在墨子思想中显露得最直接地方应是“节用”、“节葬”和“非乐”主张。节用观念,在生活艰辛平民中是很强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6页经济思想—节葬、非乐“节葬”可视为“节用”理念在丧仪方面详细表现。但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主要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对整个“礼治”传统发出挑战。“非乐”是实用主义由合理走向极端一个例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7页阴阳学派代表人物邹衍,“深观阴阳消息”,“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阴阳相克相生。阴阳五行说,对道教形成有深远影响。阴阳五行说还是中医学说理论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8页兵家(《孙子兵法》)终极理想是“不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69页評價:1、各学派从不一样角度认识当初社会,观点不一样,但根本点是一致,即反对战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中国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生存发展不中止,文化不中止根本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0页2、各学派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道教,以及东汉传入而中国化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1页儒家“修齐治平”——主动入世思想,成为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目标,成为社会发展动力;道家自然无为——恬淡人生,看轻权势、追求自由,成为“治病”良方,心灵抚慰剂(苏轼《前赤壁赋》);佛家因果报应——善恶有报,成为稳定社会、抚慰人生不可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2页第二節
一統帝國與文化統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3页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帝国有: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清帝国。秦帝国与当初地中海罗马帝国,南亚次大陆孔雀王朝,是并立世界性大国。汉帝国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唯有罗马帝国。故此我们称秦始皇创建秦朝和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为一统帝国。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4页一、宏阔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盛大植根于新兴地主阶级,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阶级。宏阔追求可谓秦汉文化精神主旋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5页1升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一是“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二是“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车宽以六尺为制,以咸阳为中心修建许多道路。三是“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6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7页四是“行同伦”。统一教化。在全国各地设置专掌教化乡官,名曰“三老”,实际是专作思想政治工作官吏。以法为教,即法律条文充当教育内容。以吏为师,政府官吏负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8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79页五是“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征服了岭南地域,征发数十万百姓到岭南居住。秦始皇强迫六国贵族迁到咸阳附近居住,加以控制。焚书坑儒——统一法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0页三、秦代儒法斗争与“焚书坑儒”作用:维护大一统。毁灭文化典籍,结束“百家争鸣”局面,钳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1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2页四、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冲突黄老政治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政治关键就是“清净、无为”。尽可能不打搅人民生活,使一切依照自然规律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3页五、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实施。①思想上,接收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上,起用儒士。③教育上,兴建太学,在地方郡县建立官学教育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4页董仲舒新儒学体系“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需要“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5页儒学经学化“经学”是儒家经典之学,有“六经、五经、七经”之分。“五经”:原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乐经》失传而成“五经”。东汉时增《孝经、论语》而为“七经”。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6页“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又以"五经"取士,立"五经博士",以"五经"选官。“四书”:南宋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加上《论语、孟子》编为“四书”,与“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7页評價一方面,维护统一,稳定社会,弘扬美德,促进教育。其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学文化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8页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经学研究中两个派别。“今文”指是汉代通行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古文字篆书。传授经典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即为“古文经”,用隶书写便是“今文经”。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89页今文经学特点:以阐释为主。政治,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今经文在西汉居于“官学”地位。古文经学特点:以考据为主。历史,将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涵义。古经文在东汉有较大发展,而且大家辈出。如贾逵、马融、许慎。郑玄则是今文经与古文经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0页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變異更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1页一、經學衰落與玄學興起二、道教和佛教對傳統文化衝擊三、儒、玄、道、佛相與激蕩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2页一、玄學興起社会大动荡使儒学独尊局面瓦解瓦解。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产物。动荡社会需要用一个新方式对社会生活道德标准重新进行论证,玄学由此而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3页什麼是玄學?“三玄”:《周易、老子、庄子》玄学以阐发“三玄”为形式,追问存在本质,追求精神超越和人性自由本体之学。玄学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以探讨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追求在情感之中到达对无限体验,形成了“重自然、轻雕饰”美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4页玄学对魏晋士人玄、远、清、虚生活情趣有很大影响。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陶渊明及“竹林七贤”,他们纵情山水,放任个性,对功名漫不经心,力争超脱现实。这些都深受玄学“贵无”思想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5页魏晋玄学发展四个阶段正始玄学(约240-249)何晏、王弼为代表。贵不论:世界“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是世界本体,“有”是详细客观事物,是本体“无”表现。贵无派代表了玄学思潮正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6页竹林玄学(约255-262)阮籍、嵇康为代表。作为正始玄学反命题出现。阮籍、嵇康代表名士阶层,公开鄙弃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7页元康玄学(约263-316)裴頠、郭象为代表。裴頠提出“崇有”命题,认为万物皆自生,世界以“有”为体。郭象主张“独化论”,认为“有”自生独化,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8页东晋玄学(约317-420)张湛为代表。“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采取“肆情任性”纵欲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绝境。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99页魏晋玄学特点第一,重视本体论。不重探讨宇宙组成,而突出宇宙存在、宇宙本体。第二,从自然改变考查人事。认可现象界事物是改变发展,把它们看作是自然现象,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而不讲天人主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0页第三,提倡个性自由。轻视名教,强调任性,纵情自然,追求个人放达、放纵,从而形成所谓“魏晋风度”。第四,儒道合流。重视老庄哲学,并将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调和,其哲学旨趣是以道家哲学解释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1页第五,重视思辨方法。主张得意忘言、得意忘形,重视对精神实质领会,利用思辨方法进行理论论证。强调要义不烦,独抒己见,用简练精炼语言,表示丰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2页玄学历史地位和作用上承先秦两汉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繁琐弊病,由训解、阐述转向义理诠释,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一代清新学风。在方法上,由原来着重于实际利用经验方法,转变为重视理性思辨抽象方法,提升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水平,使当初哲学思维进入了更深刻、精巧、抽象层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3页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1、道教创制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宗教,并经过长久历史发展而形成。汉末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瓦解,造成对宗教紧迫需求,此时传入了佛教。在此社会背景下,传统鬼神崇敬、神仙修炼、阴阳术数,与汉代所崇尚黄老思潮,逐步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4页2、佛教传入佛教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族地域佛教,经过长久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极大发展。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北齐僧官管辖下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5页甘肃麦积山石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6页洛阳龙门石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7页敦煌莫高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8页山西云冈莫高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09页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1、儒家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人文之学它以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主动用世传统,以及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价值观,一直蕴藏着潜在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古代中国统治秩序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0页鼓吹越名教任自然嵇康、阮籍等,其心灵深处并不反对儒家学说伦理秩序。“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认可礼教,太相信礼教。”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魏晋时名列儒学家之林士人大都兼通玄学。反之,玄学之士亦兼综儒学。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1页2、玄学与佛学尽管有许多不一样之处,但二者又有许多一致之处。(1)佛学“空观”与玄学“贵无”,能够比附。(2)修心养性,殊途同归。玄学主张清静无为;佛教主张安般守意,安为清,般为静,守为无,意名为,是清静无为。(3)意境一样超然。玄学强调得意忘象,意在象外;佛学强调一切为心和万物为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2页3、葛洪外儒内道观与神仙思想
葛洪既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礼教,又对道家学说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形成了颇具特色道本儒末之说。在东晋时,在儒、玄、佛、道诸家学说相互激荡中,他主张调和孔老学说,以外儒内道思想格局,形成自己理论体系,改造原始道教,建立金丹道教。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3页第四節
理學兴起與傳統文化定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4页中国封建王朝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代GDP占全球50%。国家综合实力,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初世界第一大国。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5页宋明理学心学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发展创建:北宋二程成熟:南宋朱熹开新:陆王心学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6页一、背景:儒学困境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严重减弱2、魏晋南北朝时,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传输②道教兴起③儒学本身问题3、唐五代时,受到质疑,统治地位被减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7页二、儒学复兴运动1、唐中期,韩愈主张复兴儒学,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唐代儒学困境:唐代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出现女后专政、藩镇割据、权臣跋扈等问题,儒学思想得不到落实。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8页三、张载及其“炁”本体论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庆历四年议和。朝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这对21岁张载刺激极大,他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范仲淹上书,准备组织民团夺回失地。范仲淹在延州(延安)召见,热情赞扬张载行为,但劝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勉励他在儒学上下功夫,一定可成大器。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奠基者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19页张载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又遍读佛道之书,经10多年攻读,悟出儒、释、道互补道理,建立起自己学说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0页1、“炁”为本体“炁”为万物根源,世界由“炁”组成。“太虚无形,炁之本体。”万物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炁、万物,是同一实体不一样形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1页2、“民胞物与”思想《正蒙•西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因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气,所以人与其它物都是同一宇宙一部分。人类是我同胞,万物是我朋友,万物与人本性是一致。我们应事乾(天)如父,事坤(地)如母。把一切人当弟兄。经过事奉乾坤父母而实施孝道。事奉乾坤父母不需不一样于日常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2页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3页四、程朱“理学”体系1、何为理学?又称“道学”,北宋以后出现特殊形态儒家学说。因为继承和发挥先秦思孟学派“性命义理”之学,以理、欲、心、性为论学对象,所以被称为“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4页2、“二程”理学思想“二程”父亲是周敦颐朋友、张载表弟兄。“二程”年少时受周教诲,后又常与张载交游。住所离邵雍不远,时常见面。五位哲人亲密接触,确是中国哲学史上佳话。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主要奠基者。“二程”发挥孟子至周敦颐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关键“理学”体系。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胞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5页天理“理”为最高哲学范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阴阳二气和五行是“天理”创生万物材料。人和物“都自这里出去”。“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物我一理”。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从“二程”始,“理”被作为哲学最高范围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6页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性善论”而深化。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天理”表达,未受任何损害,至善无疵。人性善是“天理”本质特征。“气质之性”由气化而生,受“气”侵蚀,含有恶原因。“恶”表现为不合节度欲望、情感,“二程”称为“人欲”或“私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7页“人欲”是“天理”对立面,“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二程”由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观点,有一定主动意义。不过,“二程”在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时,粗糙认定“三纲五常”为“天理”,是至善天地之性,与人七情六欲对立。所谓“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8页涵养法程颢“定性”说“定性”就是“定心”,使人做到内心安宁。要做到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内外两忘”,超越自我。“定性”方法,发挥了孟子“不动心”思想,也吸收了佛、道二教心理涵养经验后而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29页涵养法程颐“主敬”法名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学者须首先认识万物本一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新儒家以“敬”为精神涵养之关键。“敬”代替了周敦颐所主张“静”。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0页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公元1130—1202),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少时父亡。19岁参加乡试、贡试,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1页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成为“二程”后儒学代表人物。朱熹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自己思想体系,后人称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2页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愈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基础上,建白鹿洞书院,订《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3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4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5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6页理朱熹把程颐“理”学说讲得更清楚。《朱子语类》卷九五: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7页太极即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理一分殊“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朱子语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8页太极是宇宙全体--“理”概括,同时内在于万物个体之中。“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地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子语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39页既受道教影响,更与佛教禅宗相同。玄觉禅师《永嘉证道歌》: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合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水月之喻:月印万川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事物,千差万殊事物本质又同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0页善恶之源--气禀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朱子语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1页心与性心与性不一样。“问:灵处是心抑是性?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心是理与气合表达。心性区分在:心是详细,性是抽象。心有活动,如思想和感觉,性则不能。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2页“论性,要须先识得性是个什么样物事。程子‘性即理也’,此说最好。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一个道理。在人,仁、义、礼、智,性也,然四者有何形状,亦只是有如此道理。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事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朱子语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3页涵养方法柏拉图式理想:“除非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王成为哲学家”,不然不可能有理想国家。朱熹:“古之圣贤,从根本上便有惟精惟一功夫。”
——《朱子语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4页这种功夫方法是什么?一“致知”,二“用敬”。方法基础在《大学》中。《大学》涵养方法,始于“致知”和“格物”。程朱看法,“格物”目标,是“致”对于永恒之“理”“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5页《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6页1、何谓陆王“心学”“心学”是对“理学”救蔽和改造,是在“理学”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理学”主张“理”在心外,“心学”认为心”即是理,人人“同此心,同此理”。“心学”奠基者是南宋陆九渊,集大成者是明代王守仁。因为他们理论有直接继承关系和共同倾向,所以,二人学说合称陆王“心学”。
五、陆王“心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7页2、陆九渊及其心学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人。“心学”创始人。与同时代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8页陆九渊自幼好学与思索。三、四岁时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为此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后读书孜孜不倦,又常在书中发觉问题。读《论语·学而》,对《有子》三章表怀疑;读“二程”书,发觉程颐所说与孔孟不相类,甚或有矛盾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49页一次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解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突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做圣人不用别求,就在自己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一样也。”——《陆九渊年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0页心即理将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并承袭和发挥程颐“天即理即心”观点,提出“心即理”,认为“心”是宇宙根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将心和理、心和伦理纲常等同,企图证实所谓“天理”即等级秩序、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1页认识论“此心此理,我固有之。”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2页义利之辩鹅湖会后,朱陆又一次主要会晤是南康之会。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知南康军,陆九渊往访,朱熹请陆九渊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听者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朱熹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请陆九渊书写讲义,刻石以作纪念。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3页义利之辩--辨志陆九渊南康讲学,对“义利之辩”做了淋漓透彻发挥。“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4页陆九渊认为,儒家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关键是辨志。人认识起源于日常生活习染,而习染结果决定人志向。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准则。所以,为学之要,在立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5页他联络当初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取士标准,是看做文章技艺怎样,及是否投有司所好。这么,它引导人们习尚是对技艺追求和唯利是图风气。为克服此蔽害,必须“立志”。立志,就是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而以“义利之辨”为做人标准;就是去名利之念,不徇流俗,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6页教育思想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反对拘泥儒家繁琐经学,打破了当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局面。陆九渊中进士后,没有马上做官,回到故乡开私学执教。淳熙十三年(1186),他回到故里,主管崇道观讲学。第二年,在贵溪象山建书房,办学校,讲学五年。据史书记载,各地上山求学者,每年2月登山听讲,9月末下山。人数在数千人以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7页陆九渊认为,教育目标在“教人做个人”。“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认为学,学为人而己,非有为也。”不学做人,不应算是学问;求学,就是学做人道理。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它,只是一实”。在治学方法上,与朱熹“先博后约”相反,主张“由约而博”,即先“创造本心而后博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8页3、王守仁及其心学(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故称阳明先生。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又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心学,完成心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59页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举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武宗正德元年(15),为权宦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十一年(15),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赣南,平漳州暴乱。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0页正德十四年(1519),平定南昌宁王叛乱,擒宁王宸濠。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陷,免祸后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正德十六年(1521)初,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成“心学”体系。九月归余姚,会弟子于龙泉山,指示“良知”之说。今后6年专事讲学。嘉靖六年(1527),又受命平叛,翌年秋平定。时病剧发,上疏告退。嘉靖七年(1528)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1页阳明心学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在此穷理尽性,禅坐悟道。对《大学》有了新领会,并重新解释《大学》,完成心学并系统化。王守仁主张:“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是“良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2页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3页王学内在结构由“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组成。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组成了王学基石。“良知”是人生而俱有、先验、普遍“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4页良知“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本然。“良知”之“良”,即是“善”。“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对事物最初反应,使人自然自发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种“知”,是本性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5页“良知”是外在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个体心理欲求统一(“天理在人心”),与天地万物同体。这充塞天地“良知”(灵明),使“我”与万物(包含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正是这天地间活泼泼、“个个心中有仲尼”“良知”,感召人们去追求圣人境界。这一理论极大强调主体意识能动性,高扬人格精神伟大。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6页致良知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圣人。所以王守仁门徒惯于说“满街都是圣人”。人人有作圣潜能。他可能成为实际圣人,只要他遵从良知而行,将良知付诸实践,即“致良知”或“知行合一”。王守仁门人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7页阳明心学佛教特征王阳明站在儒家角度,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取舍融合,创建新儒家心学。其代表作《传习录》,常以佛家公案作为心学例证,甚至以《六祖坛经》作为教材,其诗文中流露出禅意十足意境。一卧禅房隔岁心,五峰烟月听猿吟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8页王阳明“以心为本”之学源于佛教。佛教:“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实践方法。王阳明“格心”以“致良知”,吸收禅宗直觉顿悟思维。可见,禅学是阳明心学思想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69页第四節
西學東漸與中學總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主线第170页一、明末清初西学东渐1、西方文化进入中国15世纪末,伴随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人、传教士大量东来,他们不但给中国人带来了欧洲宗教神学,也快要代世界观念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输于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事故车维修技术与人才输出合同
- 如何进行有效的员工福利调研
- 2025年农产品害虫防治合作协议
- 2025年智能真空断路器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农业服务项目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紫外固化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角钢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5年腈类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二手独立产权房产转让协议书
- 2025年商业店铺租赁转让协议
- 复产复工试题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入学考试英语试卷(附答案)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 售后服务经理的竞聘演讲
- 临床医技科室年度运营发展报告
- 慢加急性肝衰竭护理查房课件
- 文件丢失应急预案
-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思考治超限载(十)
- 幼儿园小班开学家长会课件
- 云南华叶投资公司2023年高校毕业生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ABB电子时间继电器CTMVS系列操作与安装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