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保障人身自由规定与部门法的互动研究AstudyontheinteractionbetweentheprovisionsofpersonalfreedomguaranteedbytheConstitutionandthedepartmentallaw摘要人身自由权是公民生活在国际社会和国家里最基本与核心的权利,由此也延伸出了其他的权利。当今各国宪法、部门法和一些国际人权公约都承认这一基本权利。可见,人身自由权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要达到对该权利的有效保障,必须由各类型的法律法规共同发挥作用。但是,在现实中,我国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非法使用行政拘留权、行政强制权或不适当地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等问题。在刑事司法方面,逮捕、拘留的适用范围非常宽泛,不时发生超期羁押现象。这些缺陷和弊端都关乎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和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建设。本文在厘清公民人身自由的涵义、特征、性质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宪法和各部门法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民法中有关保障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要从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完善民法人格权编法律保护体系、改良设计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新模式、上调行政拘留审批权以及规范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等具体对策建议来完善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宪法和法律保障。关键词:人身自由;宪法保障;部门法保障;AbstractTherighttopersonalfreedomisthemostbasicandcorerightforcitizenstolive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ndthecountry,andotherrightsarealsoextendedfromthis.Today'sconstitutions,departmentallawsandsomeinternationalhumanrightsconventionsallrecognizethisbasicright.Itcanbeseenthattheimportanceoftherighttopersonalfreedomalsoshowsthattoachieveeffectiveprotectionofthisright,alltypesoflawsandregulationsmustworktogether.However,inreality,mycountry's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inthisareaarestillnotperfect.Forexample,intheprocessofadministrativelawenforcement,thereareproblemssuchastheillegaluseofadministrativedetentionpower,administrativecoercivepower,orinappropriaterestrictionsoncitizens'personalfreedom.Incriminaljustice,thescopeofapplicationofarrestanddetentionisverybroad,andextendeddetentionsoccurfromtimetotime.Theseshortcomingsandabusesareallrelatedtotheprotectionofcitizens'basichumanrightsandtheconstructionofagovernmentundertheruleoflawandacountryundertheruleoflaw.Onthebasisofclarifyingthemeaning,characteristics,natureandcontentofcitizen'spersonalfreedom,thispaper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deficienciesthroughthein-depthanalysisoftheprovisionsontheprotectionofcitizen'spersonalfreedomintheConstitutionandthelawsofvariousdepartments,suchascriminallaw,criminalprocedurelaw,administrativepenaltylaw,AdministrativeCoercionLawandcivillaw,andthenproposestoestablishtheconstitutionallitigationsystemandimprovethecompilationofcivillawpersonalityrightsInordertoimprovetheconstitutionalandlegalprotectionofcitizens'personalfreedomrightsinChina,weshouldimprovethelegalprotectionsystem,improveanddesignthenewmodeofcriminalcoercivemeasuressystem,increasetheexaminationandapprovalpowerofadministrativedetention,andstandardizetheimplementationproceduresofadministrativecoercivemeasurestorestrictpersonalfreedom.Keywords:Personalfreedom;Constitutionalguarantee;departmentallawguaranteeLegalprotection;目录引论一、人身自由概述(一)人身自由的概念与特征(二)人身自由的内容(三)人身自由的保障方式二、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的保障(一)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二)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三、我国部门法对人身自由的保障(一)我国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的保障1.我国刑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2.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3.我国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二)我国行政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的保障1.行政处罚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2.行政强制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3.国家赔偿法对人身自由的规定4.我国行政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三)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的保障1.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的规定2.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四、完善我国人身自由宪法及部门法保障的建议(一)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二)完善人格权编法律保护体系(三)改良设计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新模式(四)上调行政拘留审批权(五)规范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结语参考文献附录PAGE16引论各国宪法一般都会规定人身自由权这一基本的公民权利,并将其作为人权的核心。在基本法律特别是在民法中,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也受到保护,一般规定在人格权中。在我国,宪法只是原则上规定保护人身自由,基本是由部门法来确认和保护的。在诉讼法、行政法和刑法等领域,对于人身自由的研究比较多。例如,在刑法领域,有学者研究了人身自由权加强保护的方向问题。张志辉、洪流举例指出,处罚内容是人身自由权,这决定了其适用严苛性特点,与行政处罚的特点相冲突。只有将对人身自由的处罚制度回归刑事法律司法诉讼体系,实行在刑事诉讼中才能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处罚的"一元化"刑事法律诉讼制度,才能最大最可限度地有效保障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诉讼权利,符合人身自由刑的特点。一些学者从行政法的角度探讨了人身自由的保护措施。周伟举例指出,引入临时法律保护制度,可以改善现有监督制度的弊端,有效监督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对人身自由的临时法律保护主要是通过令状实现的。在我国,检察院可以签发人身保护令,并通过事先报告的方式申请令状。笔者认为,上述学者在各自的部门法律体系中就人身自由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独特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但笔者以为,从部门法的方向而不是宪法的视角探讨研究如何加强保护人身自由的力度实际上并未触及问题实质。作为写入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人身自由权应该达到宪法权利的高度,因此,必须在宪法的框架内,完善关于人身自由权的规定,加强保护力度,在宪法权利的设计架构内保障权利的救济。由此,应该首先重视宪法中的相关条款,再完善其他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建立完善的人身自由权救济和保障机制,这项事业关乎我国对人权的保障,更关乎法治国家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它具有伟大的意义。人身自由概述(一)人身自由的概念与特征关于何为人身自由,我国法学领域并未对其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学者何华辉提出,所谓人身自由,就是指人身自治与人身保护两个方面的自由。具体包括了人的行动自由、尊严不可侵犯、居住不可侵犯和人身保护。学者李步云则认为,人身自由指的是个人自主权,表明了公民能够自主终止自己的行为,并且他人不可干涉和控制,公民个人享有不受非法侵害身体的权利。还有一些著作中曾写道:人身自由包括了自然人的精神与身体,不能够被非法逮捕、拘留、搜查和限制。在我国法学界,人身自由一般可分为狭义的与广义的。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就是狭义的人身自由。而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害就是广义的人身自由,是以人身安全为核心的权利体系。通过各种学者关于人身自由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人身自由的界定和基本精神有着相同的理解,即人身自由权泛指公民可享有同等权利,通过合法掌控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合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受非法势力限制和恶意侵害。实际上,人身自由最狭隘最基本的哲学定义就是指个人身体内外活动的自由。正如日本宪法学派专家之一小林直树所言,“如果要真正建立一个人的自由,首先,应该由法律直接约束人的精神身体不自由。”人身自由具有以下的特征:可处分性。享有人身自由权的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人身自由时,有权不受国家、政府和他人的控制与约束。公民在一定的范围内享有意志表达和独立生存的自由,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这是“自主决定权”。2.法定性。在公民人身自由的适用方面,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权利主体不得自行决定其个人的人身自由的适用范围。要求公民的人身自由必须被法律条文所限制。3.人身自由具有专属性。由于一个权利主体和其他权利主体的人身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生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特征,所以一个权利主体的人身自由并非都是被法律所赋予的,只是由于法律对其适用的范围做出了限制。也就是说,除了法律限制和其他有关人身自由的约束外,权利主体享有权力来支配他们的人身自由。4.可约束性。由于只有法律才能够明确规定人身自由的适用,因而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表现为违反或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限制。如果是在法律设定的界限内,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则不属于侵犯人身自由。对于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公权力机关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司法或行政手段来进行。5.可救济性。因为法律规定了人身自由限制的手段、范围、方式,因此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限制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决定了保障人身自由的效果。人所共知,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侵犯主要来自于国家公权力的威胁。因此,必须有效地制约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没有权利就没有救济,特别是在人身自由受到非法限制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以纠正非法限制,从而更好的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二)人身自由的内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诞生以来,对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护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自1954年宪法颁布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全面修改和五次条款修改,我国现行宪法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权利和经济制度共同形成了我国宪法变更的两大焦点,其中,关于人身自由权的规定发生了重大变化,规定更加详细和明确。在数次宪法修正案中,对于人权的保护,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并作为一项原则,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的良好发展,促进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壮大。根据现行宪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逮捕公民必须由检察院或法院作出批准或决定,公安执行,否则就是违法的。任何公民和机关、组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拘禁或限制、剥夺他人的人身自由,不得超越法律规定,随意搜查他人的身体。由此可见,不受非法搜查、非法拘禁、非法逮捕构成了人身自由权的内容。1.公民不受非法逮捕现行宪法明确规定,法院和检察院是逮捕的决定机关,检察院同时还是批准逮捕的机关,而执行由公安负责。这三个公权力机关在履行逮捕相关的职能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程序方面受到严格约束。2.公民不受非法拘禁没有被法律规定和未经过司法程序,禁止公安机关随意拘留公民,这是我国宪法中的规定。个人认为,这里的拘留应当是广义的,也就是说,它不但指的是公安机关非法羁押公民,还包括任何其他可能用以限制其他公民正常维护个人权益活动的违法行为。3.公民不受非法搜查现行宪法规定,侦查机关必须在有搜查令的情况下,才能够搜查公民的物品、房屋和人身,才能够进入与公民人身相关的一定场所。否则,将被视为对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严重侵犯。(三)人身自由的保障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离不开法治国家的建设,为此,我国一直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为公民的人身自由提供了多方位的法律保障,不仅在宪法中有丰富和完善相关规定,更在诉讼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中更加深入地规定保护人身自由权。第一,关于人身自由权,现行宪法中有详细的规定,具体阐述了我国实体法对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行为的规定。第二,明确规定了刑事方面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保护。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刑法都有相关的规定,并且是纲领性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公民在被审讯时,必须全程录像,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刑讯逼供的现象出现;为保障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还规定了取保候审的制度;规定了监视居住制度,保障生病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为了防止超期羁押的现象,限制了羁押的期限;公安在拘留公民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手续和时间等规定。除此之外,正当法律程序和无罪推定制度也在我国确立下来。第三,公民的人身自由保护还体现在行政法等法律之中,例如在行政强制法中就有这样的规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规定。二、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的保障(一)我国宪法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不得非法侵犯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逮捕公民时,必须由法院决定或检察院批准,公安执行。不得非法剥夺、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得非法拘禁,公民的身体有权不受非法搜查。据此,人身自由是由这三项构成的:一、不得非法干涉公民的活动和人身自由。二、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非法限制、监禁和逮捕。三是如果公民实施了违法行为,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或者是剥夺其个人自由的,必须有相应的法定组织依照法定程序来予以强制执行。(二)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我国宪法第37条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保护只作了原则性规定,而不是具有实际效力的程序规定。第2款有这样的规定,逮捕公民时,必须由法院决定或检察院批准,公安执行。宪法框架内的人身自由被限制在逮捕行为的范围内,对于能否采取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相当于听之任之的态度。在宪法没有明文禁止的情况下,立法机关有权制定关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的法律。第3款规定,严禁以各种方式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即若以文义解释,那么唯一具有宪法依据的就是宪法规定的逮捕这一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其他任何限制行为,包括行政和刑事上的强制措施等,它们均无任何宪法上的依据。若以宪法适用的方面考虑,包括刑事司法行为和行政拘留在内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广泛约束性措施,仍然缺乏明确的宪法依据。如果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措施的宪法和法律问题得不到从源头上解决,公权力机关就难以对人身自由予以重视,这样就会产生宪法适用的无效,难以实现真正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三、我国部门法对人身自由的保障(一)我国刑事法律规范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及不足1.我国刑法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禁止非法拘禁、非法剥夺他人的人身自由,若有此种情形的,处以3年以下尤其徒刑、管制、拘役或剥夺其政治权利。以上是《刑法》的规定。由此可见,在我国,刑法保护人身自由的方式,就是严禁非法拘禁。非法拘禁,是一种通常泛指在他人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或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任意、非法或无正当缘由,出于故意的主观态度,对他人自由予以非法剥夺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非法拘禁、逮捕、拘留等活动。但是,在现实中,司法机关存在着一些不当的出发点。比如在国务院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就规定,尚达不到刑事处罚程度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应当处以治安管理处罚。而为了有效区分治安管理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标准,最高检曾发布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其中就有这样的规定,即对于涉嫌利用职权进行非法拘禁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若具有:“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员非法拘禁明知无罪的人;逮捕或者拘禁,致人身体伤残、死亡、精神失常的;非法拘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非法逮捕或者拘禁其他人,并采用捆绑、殴打、羞辱等手段进行侵害的;非法拘禁他人3次以上,或者一次非法拘禁3人以上的”的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因此,最高检对于侵犯人身自由的范围除去侵害健康权之外,还规定了其他两个立案的条件:一个是情节,即非法拘禁达到一定的次数;另一个是时间,即非法拘禁要超过24小时。2.我国刑事诉讼法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刑事诉讼法对于公民人身自由保护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备受社会关注,因为刑诉法是关于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最多的法律之一,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于人身自由保护的态度和实现程度。“尊重和保护人权”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第一次被明确作为诉讼法案而颁布,这是我国在刑法观念中由重点惩治犯罪行为而非对公民权利进行保障,向将保护人权与打击犯罪都作为判决重点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重要变化在我国建立健全现代法治体系中也是关键一环。此项转变对于私权与公权间的平衡,对中国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以及在司法活动中将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两个价值目标一致化具有重大意义。《刑事诉讼法》第85条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公安机关进行执法时,必须在拘留犯罪嫌疑人前出示拘留证,否则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拘捕。并且在实行拘捕后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将嫌疑人送至看守所羁押,并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通知其家属。此外第80条、81条、87条、89条、90条分别对各检察机关在依法进行审批逮捕时需要进行的程序以及需要具备的逮捕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第97条对检察机关对犯罪分子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后,不必通知其家属的例外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第156、157、158、159条规定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此外,刑事诉讼法还进一步完善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程序,要求不得以拘留地、办案场所为执行地,但对于案件情节严重的犯罪分子,如涉嫌参与恐怖主义活动,收受贿赂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者,为避免妨碍侦察行动,在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后,可以将嫌疑人押送至指定住所执行。以上相关修正案对我国刑事执法工作的整体流程和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加强了公安部门和检察机构的监督与制约,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3.我国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2018年,我国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一系列改进后,更加注重了对公民的民主权利及人权的保障,向更为严谨的国际刑事诉讼标准靠拢。但我们应该知道,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仍相差甚远,其中差距的主要存在方面有执法机关可进行的刑事强制措施多,使用条件随意等。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人身自由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公民失去人身自由的唯一方式是作为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逮捕。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检察、法院这三个机关可在一段时间申请限制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其中,拘留、取保候审等是常见的执法机关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方式。以拘留为例,区别于国际上通行的1~2天的执法机关拘留权,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长达37天的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权。此前公安机关还能以有碍侦查为由不通知任何人,使拘留程序可能处于完全密闭的空间从而增加刑讯或其他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实施效果上看,除取保候审较为轻缓以外,拘留对人身自由的限制与逮捕并无差异。在司法实践中,监视居住也常常被执行为“变相羁押”,被监视居住者所受的限制几乎等同于羁押。更不合乎情理的是,这些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实施过程中,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无权启动任何司法审查程序。强制措施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可谓严厉,但却是最为国家经常采用的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形式。(二)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及不足1.行政处罚法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行政处罚法》第9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法律是限制人身自由处罚的唯一依据,意为只要依据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法律,行政机关就可以对公民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大量存在的行政拘留,《出入境管理法》中的限期离境、驱逐出境,还有刚废除不久的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等。当然,最常见的就是行政拘留了。行政拘留制度就是公安机关对于违背了行政法规(尤其是治安管理法)而使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受到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方式。行政处罚的具体实施主体是特定的机关,即特殊的法律授权组织亦或是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的相关详细流程需要以现行相关法律以及行政规定为依据进行。在对嫌疑人执行拘留前,执法机关需要告知当事人相关具体事实、理由及法律依据,同时现场声明当事人具有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行政拘留有关的多数情形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了对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等违背治安管理条例的,情节严重,给予警示或者处分,尚不能够构成刑事犯罪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公安机关判决对违法行为当事人执行行政拘留后,对于公安机关判决结果表示不服,可以申请临时暂缓执行,并申诉要求进行行政复议或对此案件提出行政诉讼。在判定被拘留人没有社会危害性后,公安机关可以要求被拘留者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保证人,在受理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程序终结后,再决定是否予以收拘。2.行政强制法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在《行政强制法》第9条被规定为一项行政强制性措施。限制公民相对人身自由采取的各种行政性强制措施,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国家安全机关、各级政府公安机关以及政府医疗健康机构这类行政主体机构由于行政需求,对于公民的人身自由采取强制措施进行限制的方式。由我们国家明确列出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知道,只有在进行紧急拘留、海关扣留、强行遣送、戒严性扣留、强行驱散、留置性盘查及强制性医疗等相关行为时才可以采取行政性强制措施对公民的人身自由作出限制。同时,该法第20条通过三款条文对限制当事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做出了特殊的程式化规定:第一,当场通知或者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之后第一时间向当事人或家属通报实施措施的具体行政机关、实施期限及地点;第二,如果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情况较为紧急,没有实现申请的,需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之后第一时间向上级负责人及相关行政部门上报,同时补交申请文件;其三,应该按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后续处理,若需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限制其自由的目标消失或行动已经完成,应该即刻中止实施。3.国家赔偿法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国家赔偿法》第3条明确扩展了国家行政处罚赔偿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违法或者非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17条明确了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行使检查、审判、侦查及监狱管理等政府职权时应依法进行,不能以任何理由非法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力,例如不能抓捕无犯罪事实的,不能非法拘禁无犯罪事实或无证据证明该公民涉嫌严重犯罪的;18条明确了受害人在以下情形发生之后可以索求赔偿:监狱管理机关、看守所及相关工作人员或政府机关在行使审判、检查、侦查等职权时,对受害人的财产采取违法的追缴、查封、冻结及扣押等措施的,或在原判没收财产或处罚基础上按规定流程改判为无罪的;第33条还明确规定了对涉嫌侵害人身自由造成损失赔偿责任金额的具体计算标准方式。4.我国行政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公安机关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有正当理由,并根据相应的条件予以实施,但这些条件和理由在实践中实施强制措施时部分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遵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9条中明确指出,公安机关在审查过程中只能将“涉嫌违法犯罪的人”作为盘问对象。若需要将公民带回公安局进行盘查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必须向上级公安作出申请且被批准;其二,公民身份不明、涉嫌违法犯罪或是涉嫌携带赃物的。但在案例研究阶段发现,在一些案件发生时,部分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遵守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权利。例如在“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发生后,公安方面没有将枪击录像视频向大众公开,引起了较多质疑的声音。在雷洋案的处理上公安机关在取证阶段对公民采取强制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生理伤害和名誉损害,完全没有体现出警方的风险规避意识,最终到最后雷洋、周秀云等人在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过程中死亡,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可逆转的。宪法中虽然明确指出任何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权利,但参照我们国家现行的《行政处罚法》可以发现,其中将吊销许可营业照、罚款、警告这类行政处罚制度与行政拘留列在同等位置,行政拘留制度仅凭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就可以直接剥夺人身自由,不需要经过检察院的批准或法院的审理,在适用范围和程序上没有相关领域的专门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证据和证明标准都没有太多规定,只系统列出了相关行政机关“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全面调查取证,客观公正”、“严禁刑讯逼供”等条例。在《行政复议法》中第28条指出:对于证据不足、事实过程不明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应根据事件变更、撤销或确认该具体行为违法的复议决定;在《行政诉讼法》中第70条指出:人民法院对于主要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判决部分撤销或者撤销行政行为并要求被告重新完成行政行为。通过上述条例不难发现,行政处罚的最低标准是“主要证据充分”,事实上这种要求弱化了对于公民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没有对于“法律人身自由”这一特殊权利作出区分。根据《国家赔偿法》的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应当对被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被害人进行赔偿,实质上说就是对其人身自由损失提供一定数额的赔偿,其本质内容是对人身自由的一种财产性救济。当前,我们国家的《国家赔偿法》中赔偿标准基本以"抚慰型"为主,即国家对其所给予的财产性金钱赔偿比例要远远低于其他被害人所可能遭受的实际经济损失。但由于标准低、范围小,这种安慰救济只对受害人被剥夺人身自由时提供经济救济,对被剥夺人身自由所造成的健康、精神、身体、名誉、家庭和财产损害却不予赔偿,从而使被害人获得的金钱赔偿难以起到慰藉作用,刑事赔偿作为国家刑事司法权的不规范行使所造成的社会侵权的救济功能大大降低,其保障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难以实现。(三)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及不足1.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保障人身自由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第3条指出“国家法律严格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其他各类合法权益,任何人或组织不能侵犯”;第109条指出“法律严格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第110条指出“健康权、生命权、隐私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权利是所有自然人应该享有的”;第990条指出“健康权、生命权、隐私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权利都属于公民的人格权,除上述提到的权利外,一切自然人都受到以不侵犯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为前提的人格权益保护”;第1167条指出“一切公民有权利向相关政府机关申请消除、停止或排除侵权人侵害自身财产或人身安全的行为并承担侵权责任”;第1183条明确规定"侵害其他自然人的集体人身合法权益或者造成严重的民事精神经济损害时,被认定侵权人就法院有权向其本人申请民事精神经济损害赔偿补救。因故意或者严重人为过失间接侵害其他自然人对其自身具有重要人身保护意义的某种特定精神品质而直接导致他人造成严重的民事精神经济伤害的,被认定侵权人应当有权向其本人申请民事精神经济伤害赔偿补救。"在《民法典》中明确列出的这些条例,旨在捍卫公民作为自然人最基本的权力,即法律会严格保护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与人身自由不受侵害。人身自由权作为我国公民一项重要的私权利,是人身自由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宪法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2.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保障存在的问题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对人身自由保护的最大不足是对人身自由的民事救济路径不明确。《民法典》把我国人格权问题进行了详细整理并独立地修订成编,其中主要包括了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婚姻自主权等。但对于侵犯人身自由权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民法典》第109条明确指出法律保护人身自由,但没有指出侵犯人身自由是侵权行为。《民法典》第1167条规定了所保护的民事权益的种类,但不包括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权可以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根本人权,就对于人身自由权利的民事保障而言,《民法典》虽然指出民法保护人身自由权,但并未明确规定如何保护人身自由权,以及如何追究侵犯人身自由权的法律责任。司法解释把人身自由权作为精神利益来进行保护,不能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就我们国家关于民事侵权行为中产生的精神伤害赔偿等问题作出了解释,若在民事案件中被判定人身自由权受到侵犯的受害者可以依法要求精神伤害赔偿,,而《民法典》第1183条则明确规定,只有在被告人的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严重精神伤害的情况下,受害者才能依法要求其进行精神伤害赔偿。侵犯人身自由权不仅是一种精神利益,更是一种物质损失。仅是提供一种精神伤害赔偿方式的保障并不能充分维护自然人的人身自由。民法中对人身自由权的规避与公法中对人身自由的直接保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平衡的规定既不能否认个人自由权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个人权利,也不能否认这项权利在民法中的特殊地位。完善我国人身自由宪法及法律保障的建议(一)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作为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其应该是人身自由法律保护的核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体行为和其他抽象行为都要严格地遵守我国宪法的条文和规定,不能与宪法相违背。为了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必须建立一套相关程序和制度,没有相关制度,实体利益难以实现。也许就像季卫东先生说过"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最迫切的一个问题不是民主和参与的程度,而是对自由和权利的法律保障由此可见,宪法诉讼这一制度在保护中国公民人身自由方面的意义重大,且对其重要性的认知亦迫在眉睫。依据我国实际国情完善宪法诉讼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公民的人身自由保护制度。从国内外多个国家自身宪法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发现,可以进行人权保护的宪法诉讼制度是大势所趋。国内现行的宪法并未体现宪法诉讼制度,仅仅规定在面对违宪行为时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审查。宪法诉讼仅仅是违宪行为审查方式之一,宪法诉讼必然是满足诉讼特征且同司法职能具有相关性的审查违宪行为。只有适用于本国国情,与国情实际结合的宪法诉讼制度才是可以切实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的宪法。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保护人身自由除涉及宪法规定外,亦在普通法范围内多有体现。故而,在对宪法诉讼制度进行完善时,不应遗忘亦能保护人身自由的普通法制度。(二)完善人格权编法律保护体系要在民法上保护人身自由权,首先要确认人身自由权,将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认定为侵权行为,并对侵权人的侵权责任进行归纳。人身自由权在民法上被确认为一项特定的自然人人格权,从而在我国建立起完整的人身自由保护体系。人身自由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权利,对人身自由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人格权的立法上。《民法典》中有明确法则,生命权、姓名权、身体权、健康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和名誉权均属于具体人格权。这些内容相对简略,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权保护。人身自由权应该被单独列示,同上述具体人格权一同组建为人格权体系。人身自由权是具体的人格权,与姓名权以及隐私权相同的是,人身自由权亦应得到明确规定及具体体现。当人身自由权被当作一般人格权处理时,其被侵犯的案件可能难以寻到判决依据。故而,必须将人格权当作具体的人格权,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保护公民的人格权。当代社会法治飞速发展,更加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保护一般人格权以及具体人格权的机制,全方位深入保护公民人格权。保护公民一般人格权是基本,以此为基础,全面保护公民具体人格权,明确规定人身自由权在被保护之人格权范围内,使对人身自由权的法律保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改良设计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新模式2018年,我国修订了刑事诉讼法,对于有关刑事案件的人权保护是此次修改的关键,基于本项原则,依照程序正义,更多的制度被完善,然而,依然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例如,许多人身自由被直接强制限制的刑事案件中,并未涉及到问题的根本。故而,应当充分尊重理解保护人权的核心,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内的刑事案件强制制度。1.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应当简化实际生活中,有关于刑事拘留方面的疑难矛盾相对较多。若逮捕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自由权的侵犯,法律应当思考是否需取消刑事拘留,以免出现类别不同效果相近的强制措施。与此同时,对于适合强制手段的过程,司法机关应当将取保候审、羁押为辅作为依据与原则,达成控辩双方一致平等的局面,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犯罪嫌疑人自身的人身自由。这一依据与原则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其他大量国际范围内的人权法律规定中均有体现。故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需明确规定国内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在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其他人取保候审时的相关原则。2.刑事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应当完善我国的相关的刑事诉讼法需采用国际法治国家的一致行为以及国际公约中所规定的标准,对司法审查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司法审查即对惩处犯罪嫌疑人、被告或其他有关人身自由权的判决必须依据法院的司法审理程序进行,检察机关也不能简单地作出裁判。也就是说,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经司法程序的限制和剥夺。为保护案件侦查时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我国建立完整的司法审查制度极其重要。其一,完善的司法审查制度对犯罪行为的侦查有利,且司法机关地位中立,对于侦查机关所实施的强制手段可以进行监察,以确保其遵守相关的法律制约。其二,犯罪嫌疑人亦有可能遭到非法侵犯,此时的犯罪嫌疑人能够及时得到完善的法律程序救助,例如延长羁押日期。犯罪嫌疑人有向中立的司法机关表达自身意愿,并得到反馈意见,继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完成刑事诉讼法中的惩罚犯罪行为同保障公民人权的统一是建立健全的司法审查制度。(四)行政拘留审批权应上调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可以行使行政拘留审批权。日常生活中的行政拘留案件,大部分出现于县级,并由县级的公安机构办理。故而,对于行政拘留案件的处理,县级的公安机构拥有相对宽松的自由裁量权。因此,通过修改法律,将县级公安机关的审批权和决策权移交给市级公安机关,以立法手段促进行政拘留决策权进行配置优化,对保护人身权益更为有利。第一,县级公安机构现行的自裁自决模式并不合理,而上调行政拘留审批权对此能够进行替代。由于行政拘留案件的侦查、取证过程及决定均由县级的公安机构独立行使,有损法律公平正义的权威性,尤其是决策权缺少关键的独立特点,类似于法院的审判权被行政权所干扰时审判结果并不具有独立性以法律公正性。第二,决策权向上转移,一是能够完成行政拘留案件的侦查过程及审批结果的分离,二是可以提高监督执法力度。由于相对人决定不申请救济时,行政拘留的最终决定并不以第三人监督结果而转移,然而,上一级公安机构为审查主体,下级公安机构进行侦查时会出现一级隐形的监管。最后一点,绝大部分的国外地区在限制行政权力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这一方面有相当严谨的态度。在一些英美法系国家,目前行政层面已应用有关涉及到人身自由的“令状主义”。在部分重视实体且忽略程序的大陆法系国家,例如日本、德国,二战结束后,这些国家也相应地限制了警察权,把剥夺公民人身自由之权力交还于法院。然而,若全部将行政拘留的管辖权交付于司法机构,本制度就会陷入可操作性降低的窘境。目前我国正处于一段社会激烈改革激烈的时期,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由法院负责进行审理的行政拘留案件偏多,故而,行政拘留审批权如果由法院行使,既会大大降低治安管理的效率,亦使法院困于审判原本工作,从而导致原本不足的司法资源更加受限。(五)规范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所谓制度的牢笼,就是通过程序制度的设计来限制公共权力的行使,从而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由于行政执法的程序不够规范、判断是否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标准也比较模糊,再加上对于现行法律中关于限制公民人生自由等强制措施的实行程序,部分执法人员并没有严格遵循,导致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殴打他人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安全教育教学课件
- 幼儿园安全教育:铅笔不能咬
- 《邮票上的昆虫世界》(福建农林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关于餐饮的消费合同
- 纤维腺瘤切除术前护理
- 2024-2025粤教粤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2025高中数学教师课标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五套)
- 2025钢材购销合同范本
- 2025李明法律翻译中英文对照:服务合同
- 2025铝合金楼梯施工合同范本
- DB-T 29-202-2022 天津市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 儿科学课件: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 《智能系统》第7章 自主无人系统
- 百胜MYLAB-TWICE-彩超参数
- 2022年七年级安全教育下学期教案
- WS377.4-2013 妇女保健基本数据集 第4部分: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
- 作文素材----片段式作文
- 应用生态学PPT课件
- 家具厂首件检验记录表
- 《狐假虎威》(公开课)(课堂PPT)
- 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公司绩效制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