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本讲内容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具体说来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首次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括是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因为:(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2)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与人类社会共存亡。我们前面讲到,森林古猿在劳动的推动下转化为人类以后,人类在运用劳动工具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社会生产力,同时在人们之间结成相应的生产关系,并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设施、社会意识形态,即上层建筑,这就出现了人类社会。所以,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这两对矛盾。由于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人们一天不能停止消费,社会就一时不能中断生产,而生产又总是社会的生产,从事社会生产的人们都在一定的经济地位中生活,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并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所以,只要人类存在一天,社会存在一天,这两个矛盾也就存在一天,它们贯穿社会的始终,规定社会的本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4)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其他特殊规律,都是这种最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2.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人类历史上,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相应地也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社会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生产的发展史,一部生产方式的发展史,一部生产力的发展史。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内容,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和最高标准。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这是因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所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也就是社会革命即将到来之时。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受一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它就不会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自行变革,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必须从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着手,社会革命虽然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但革命的发动,又往往从上层建筑领域开始,它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制定理论,夺取政权,废除旧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两对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其实际内容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关系为中介,上层建筑为逻辑终点,表现出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其中,决定作用是反作用的前提,反作用又制约着决定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由这种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首先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总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总是不可遏制地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已经根本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根本变革这种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随着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运动过程。由此可见,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实际上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的关系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反作用的关系服从于而又制约着决定的关系,从而规定了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规律。正是这种有规律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也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阶级统治,一步一步的多去资产阶级的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并且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在庆祝党的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马克思说过:“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要了解阶级斗争,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阶级。(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什么是阶级?阶级是特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1)阶级的起源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发展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才产生和存在的现象。就是说,它是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是由于纯粹的经济原因而产生的,这种经济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第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才有了产生剥削的可能,有了产生阶级的可能,即氏族内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产品才成为可能,所以,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首要的经济前提条件。第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使产生阶级的可能变为现实。这就是说,有了社会分工,就必然有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的交换,就必然要加聚财产的积聚和集中,社会财富就日益积聚在少数人手中,贫困的人数则不断增加,从而就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就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另一部分人,于是阶级就产生了。总之,阶级的产生完全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这二者又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奴隶制是人类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所以阶级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奴隶主和奴隶这两个阶级产生的过程。(2)阶级的实质阶级既是个历史范畴,又是个经济范畴。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阐明了阶级与经济的关系,从而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定义。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的阶级定义告诉我们:第一,阶级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个经济范畴;第二,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是阶级区分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标志;第三,占有他人劳动还是自己的劳动被别人占有,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本质区别。所以,第四,划分阶级只能以经济为标准,主要是以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依据。由于阶级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基于经济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因此,各个阶级间根源于经济利益对立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阶级社会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和斗争中发展的。阶级的基本类型,主要体现在三大阶级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封建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就必然发生阶级斗争,所谓阶级斗争,就是指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说:“什么是阶级斗争?这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确切含义。纵观人类的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指的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另一类是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这类斗争在阶级社会形态的更替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如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都属于这一类。我们所说的阶级斗争,通常是指前一类。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用一句概括就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四点:(1)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先进阶级和被压迫群众所主导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作用的具体体现第一,阶级斗争的伟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时,必然会遇到统治阶级的拼死反抗,旧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即统治阶级,总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而要千方百计利用自己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力量,来维护旧制度,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面对这种情况,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进步阶级,只有组成强大的革命力量,经过艰苦激烈的斗争,才能摧毁反动统治阶级的反抗,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促进新生产方式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把社会推向前进。第二,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其一是说,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它们之间的斗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停止的,只要统治阶级没有被推翻,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被压迫阶级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斗争就必然会以各种形式继续下去。每一次大的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迫使他们作出某些调整和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整个人类历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历史上曾经不断发生过的奴隶起义和农民战争,都沉重打击了奴隶主和封建主的统治,动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根基。近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迫使资产阶级不断改变统治手法和采取种种改良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其二是说,在这种阶级斗争的时急时缓的发展中,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动群众经受着锻炼,积蓄着力量,又为同统治阶级的最后决战,为社会形态的根本质变准备了条件。(3)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发展的对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必须从不同时代生产发展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说明。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历史上“最后的斗争”无产阶级出现以前的被剥削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永远不可磨灭,永远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但又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唯有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才是摧毁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并消灭一切私有制和一切剥削制度、建设共产主义、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最后的斗争,它对人类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以往任何阶级斗争所无法比拟的。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广义的革命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变革,如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教育革命、文化革命,等等,这些都是在革命的转义上使用的概念。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这是因为: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拼命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社会前进时,必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或迟或早要组织起来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当一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时,任何人要想人为地“制造”革命,是决然不会成功的。同样,当一种生产关系已经十分腐朽,变成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任何力量想要阻止革命、取消革命,也是不可能的。社会革命的爆发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势下发生的。不仅要有根据,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革命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条件不成熟,革命就很难有成功的把握。(五)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的作用,说明了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社会革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当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尖锐的冲突而阻碍社会的发展时,扫除这个历史前进的障碍,就必须通过革命这个重要环节。只有革命才能解放生产力,在历史上,每一次社会革命后,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例如,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造成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间里,其生产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这都是有力的证明。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这是因为,革命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指出了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绝境的出路,因而能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热情和理想,使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正如列宁所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象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第三,革命阶级能够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马克思说:“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毛泽东说:“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垢。”第四,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但并不是一般地反对改良,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历史阶段上的改良,甚至妥协的必要性,不排斥斗争形式的多样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不过,这里需要明确以下三点:第一,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区别。社会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急剧的转变,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而改良则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被统治者所作的局部的、点滴的、经常是微小的让步,只是使现存的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的、量的变化。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二,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的联系由于改良和革命都是人类社会前进运动的形式,所以革命并不排斥改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革命胜利之前,改良往往是走向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准备和补充、革命的预兆和先声,是革命的“副产品”;而在革命胜利以后,改良又往往是革命的一种必要的合理的“喘息时机”。所以,正确利用改良来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总目标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第三,必须划清社会改良和改良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不拒绝一定条件下的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的对立物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股反动思潮。改良主义的实质在于,“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用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所以,它是资产阶级用来腐蚀和转化无产阶级的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改良主义。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社会革命的伟大作用,但是也同样重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1)社会改革的含义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相比较,都是表征社会进化与变革的同一系列的概念,但是二者又有所区别:第一,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社会改革是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制度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即社会体制所作的调整和变革。第二,社会革命一般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一般由统治阶级内部发起,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三,社会革命的一般形式是暴力革命,往往会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社会改革虽然也会引起利益冲突,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的形式。(3)社会改革的根源改革同革命一样,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统治阶级在原有根本制度框架之内,通过改革的途径和手段,去改变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与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又必然催生并伴随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而社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改革与革命相伴随,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在各种社会形态和世界各国都是普遍发生的社会现象。在世界历史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改革、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1861年的俄罗斯农奴制改革,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北宋的王安石新政,等等,在中国历史上都起过积极的社会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及其基本特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由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构成的理性认识的逻辑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技术是科学的转化形态和物化形式,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是工艺技巧、操作方法、程序规划和劳动经验的总和。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所揭示的是客观对象和过程的本性,是客观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所解决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是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技术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控制和改造客观世界。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是:科学和技术相互依赖。从历史发展看,技术先于科学而产生。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生产的相互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这一系统中的主导环节,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趋于一体化,并造就了“科学技术”的新范畴。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客观性。客观物质世界是科技成果必须符合的对象,也是科技活动发挥作用的对象。第二,实践性。科技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第三,创新性。不断超越先前的水平,有新创造。第四,社会性。科学技术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2.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总结人类历史发展实践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具体表现:(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第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并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伴随科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制约性,具体表现在:(1)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进程及其社会后果;(3)社会的精神因素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美国垄断高新技术拒绝出口,从对节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太小气”,美国政府宣布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就可以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制约性有深刻的体会。3.当代科技进步大势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江泽民指出:“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以及由此形成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20世纪前半期开始,一场以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在自然科学领域全方位展开,在天体、激光、海洋、生物等领域竞放异彩。这次新科技革命当前还在向前继续推进,特别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当前新科技革命所造就的科技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征:(1)从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较之从前更为迅速、快捷。科学——技术——生产:周期缩短(2)从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系统,走向复杂和综合。历史:综合(古代:笼统综合)——分析(近代)——现代(现代:辩证综合)(3)从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全球国际分工(4)从发展的主要目标来看,智能化倾向突出。(5)从社会影响来看,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如何看待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前途影响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很不同的。其中,有一种“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取消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历史阶段。这种观点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1)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以丹·贝尔、阿尔温·托夫勒为代表的乐观主义派把技术理想化,把技术视为社会进步的惟一决定因素,并用科技革命来代替和取消社会革命。丹·贝尔否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否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认为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无穷的潜力,它将发展成一种以后工业的社会结构、信息型的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