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教学计划与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各个发展时期、各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主要著作和思想。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各理论环节之间动态联系的理解之外,还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泛读课性质。这样能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或理论教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教学计划与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2教学计划与要求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马哲史教材和马克思哲学著作选读中给出的基本知识。通过学生选题研究并撰写有创见的小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对话,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理论问题和进行文字、口头表达及应变的能力。要求学生每周课外进行本课程的阅读和写作等。希望每个学生上课前预习并带着自己的问题和疑难到课堂上来,我们欣赏恶化鼓励同学们以书面、口头或任何形式提出的问题和见解,鼓励同学进行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教学计划与要求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马哲史3教学计划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及其形成标志,并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历史时期所实现的世界观的转变)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资本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思想)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苏联)的传播和发展及其战后在苏联和东欧的曲折发展教学计划绪论4参考教材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参考教材5参考阅读

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列宁传、斯大林传(任何版本都可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列宁选集》(四卷)《斯大林文集》(1卷)北京大学哲学系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9册徐重温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曾盛枝著《二十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孙正聿等人合著《马列著作学习旨要》参考阅读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列宁传、斯大林传(任何版本都可6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但是作为哲学史的课程它除了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概念、范畴和原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之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线索的叙述上,它更应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7绪论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邻近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的关系来看:与邻近学科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因有其各自特定的内容和任务,因而又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自身的特点。马哲原理侧重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概念、范畴、原理及其内在联系;原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若干哲学著作写作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绪论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8绪论马哲史不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而且还要研究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的哲学思想,但它绝不是原著思想的汇编,而是把这些著作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考察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第二、从马哲史研究对象的内容来看,马哲史侧重从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原理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并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论。绪论马哲史不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而且还要研究其他的马9绪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根据世界历史时代进行分期,这种分期的主要依据是: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等发展的特征;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发展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按照上述分期的依据,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各约50年的三个时期:绪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分期10绪论第一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从社会历史的实践来看,一方面,产业革命及其电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70年代后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并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在欧洲爆发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而且在亚洲也接连发生了反对殖民主义的起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绪论第一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19世纪末期:马克思11绪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来看,在40年代马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在这期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理论。而且在70年代以后,马克思继续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研究并开始了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卡夫丁峡谷理论)。恩格斯则在确立辩证唯物自然观和使马克思哲学的系统化、完善化中作出重大贡献。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并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而且马恩的战友和学生狄慈根、拉法格、梅林、考茨基、拉布利奥拉等,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绪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来看,在40年代马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12绪论第二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从社会历史的实践来看,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对论的创立和量子力学的诞生,改变了科学技术的面貌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的矛盾更趋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绪论第二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13绪论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在理论上合指导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胜利,尤其是在俄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指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其宣扬的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列宁阶段。斯大林尽管在贯彻列宁路线的过程中犯有严重的错误,但领导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成功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绪论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在14绪论第三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研究和曲折发展从社会历史实践来看,二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和发展的时期,科技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另一方面,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采取改良措施,使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同时在东欧、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思想,并指导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绪论第三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15绪论从理论上来看,5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潮,其中既有积极的成果又有对理论的背离。特别是在80年代以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由教条主义走向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西化”政策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无产阶级政权失而复得,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从理论上来看,5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潮,其中16绪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特点:第一,马哲史与革命史、国际工运史紧密相连。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从根本上说,它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又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第二,马哲史的发展总是与革命领袖的名字紧密相连。绪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与学习方法17绪论学习方法:第一,要采取“史”与“论”结合的方法。因为,马哲史不仅是一门历史科学,而且也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理论科学,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史”的研究,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的理解,并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同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而且要结合当代的社会实践和科学事实对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做出事实求是的评价绪论学习方法:18绪论第三,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要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又要逻辑地把握它的内在联系,探究它的发展规律。第四,采取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既要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又要把握其实事求是的精髓。绪论第三,采取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要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19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836——1848)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上任何一种哲学学说,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为前提,为表达和满足一定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自己所处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和升华。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836——1848)哲学是时代精20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看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毛泽东选集》1卷)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概括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代的主要特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客观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21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相对地说,哲学是一种更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但是,归根结底它也根源于经济事实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一)“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也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从而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一、社会经济发展22(二)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生产取代,使人类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资产阶级以其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马恩选集》1卷产业革命深刻而迅速地改变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日益明朗,从而使科学地解释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发展的动力成为可能。(二)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23资本主义及其工业的社会化生产,使资产阶级社会成为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它一方面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现实社会各种关系和结构的理解,去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私有制社会的结构和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化所建立的物质基础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暴露,又为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因而也就可能揭示出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国际交往的扩大,大批了民族的局限性和狭隘眼界。这就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及其工业的社会化生产,使资产阶级社会成为历史上最发达24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它的创始人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们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它根植于现实基础之中,首先根植于经济事实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它的创始人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25二、阶级斗争的新特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一对孪生子,作为剥削者和和被剥削者,它们始终存在着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斗争。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从而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一切阶级斗争的新特点,并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二、阶级斗争的新特点26(一)“工业革命”与阶级斗争的新特点在资本主义早期,雇佣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是自发和分散的进行的,斗争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经济要求。两个阶级也不是在严格的意义上对立。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而且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开始展开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一)“工业革命”与阶级斗争的新特点27(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825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仅给无产阶级造成更为深重的灾难,而且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从而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更为激烈和尖锐。尤其是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和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28这些表明,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深受苦难的阶级,而且是一个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革命阶级。同时也表明,无产阶级的斗争也还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在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与其伟大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水平。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武装无产阶级,以指导它的解放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创立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这些表明,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深受苦难的阶级,而且是一个与先进29三、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哲学史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而每一种哲学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为基础的。18-19世纪的欧洲产业革命,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而产业革命的胜利,又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把自然科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30这些伟大发现和其他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过程的辩证性质,而且使人们又可能根据自然科学本身提供的事实去说明自然界的主要过程,以往那种用臆想的联系去填补尚未认识的真实联系的企图失去意义。这一切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自然科学还通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哲学发生影响。这些伟大发现和其他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及31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严整而正确的世界观,也是由于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认识史上特别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回答了前人提出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32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出现了从不同方面反映现实生活矛盾的新学说,其中主要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尽管这些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矛盾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新思想,从而为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33(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34首先,它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内部的联系”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他们认为,经济生活史是受永恒的自然规律支配的。因此,他们反对国家干预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提出“自由放任”的口号,鼓吹经济自由主义。斯密认为,就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生活起指导作用,不需要国家用“有形的手”去调节经济和规定经济生活的目的。首先,它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内部的联系”探讨了资本主义经35第二,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地租、利润、利息等特殊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劳动价值论不仅具有经济学的意义,而且也包含哲学意义,是以经济学形式对劳动作为主体的创造能力的肯定。劳动价值论经过这样一个发展时期:第二,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6配第——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觉得的。他没有区分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涵义。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他认为商品价值是由这种商品所购买或支配的活劳动量决定的,并进而引出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论。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正确观点。配第——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觉得的。他没37第三,研究了对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有重大意义的劳动、分工等经济范畴。在以往的经济学家看来,财富只是单纯客观的物,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财富是劳动的创造物,从而把财富的源泉从对象转移到主体的活动——劳动上来。他们还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要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如土地等。他们还从各种具体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一般劳动,从而为形成科学的劳动范畴做出贡献。第三,研究了对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有重大意义的劳动、分工等经济38斯密认为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加强,以及运用劳动时间所表现的最大的热情、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程度同时就是劳动生产力加强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他还认为,分工和交换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人们在劳动中通过分工、交换,便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他还认为地租、工资和利润是文明社会的三种基本收入,与此相应,形成了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的三大社会集团,“构成文明社会三个主要的和基本的阶级。李嘉图则通过分析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对立的根源。斯密认为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39(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从哲学上说,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因而,在历史观上还是唯心的,但他们在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中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给予马恩以重大启迪,因而他们的学说不仅为科学社会主义所继承,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0首先,空想社会主义试图论证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过程中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必将为未来的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试图用社会的经济状况来说明政治制度。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还看到看阶级斗争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肯定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他们同情和关心无产阶级的命运。首先,空想社会主义试图论证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41(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社会历史理论继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后,复辟时代的法国历史学家在探索历史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代表人物有梯叶里、基佐、米涅等。这些历史学家的历史观总体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他们在社会历史研究中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见解。首先,他突破了以往的历史哲学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杰出人物自觉活动结果的英雄史观,提出应该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虽然他们说的“人民群众”是资产阶级,蔑视和歧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但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英雄史观的重大突破。(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社会历史理论42其次,他们结合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考察,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的联系。他们认为,封建贵族和第三等级是欧洲社会中的主要因素,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着欧洲政治的发展,而财产关系是阶级关系的基础,阶级斗争的原因在于各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但是,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统治下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认为这是“疯狂的举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3再次,他们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现实基础。基佐认为,要理解社会的政治制度,首先就应该研究社会本身,因此,他认为,社会状况是由财产关系、公民生活决定的。但是他们用“征服”论来解释财产关系的产生和变化,而没有看到生产关系对财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4(四)德国古典哲学第一,马克思曾经指出,德国的革命是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回答,并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日益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5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首先提出并着重探讨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自在之物”的存在,但又认为“自在之物”本身在原则上是无法认识的。从这种观点出发,他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6他把人是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在感性阶段上,(康德把人的感性定义为“通过被对象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就是说,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感性产生表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二是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康德把刺激感官的对象称为“物自体”,把感性接受的表象称为感性直观,而把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为直观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7人借助于先天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康德把感性直观分为质料和形式两部分:感性直观的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他们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感性直观的形式则是先天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先于感觉而存在的,并不依赖于感觉,相反他们的作用使得感觉能够被认识,得以成为感性经验。康德认为,人类所具有的感性纯直观只有两种:空间和时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8即时间和空间,把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的混乱状态整理出秩序,使之成为时空中的现象,到了知性阶段,人使用先天的知性的纯概念或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偶然和必然等)对感觉表象做进一步加工整理,使之带有条理性和规律性,形成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正知识;当人们不满足于所获得的知性知识而进入理性阶段,试图超越现象世界而去认识“自在之物”,如灵魂、世界、上帝之类的东西时,就必然会陷入自相矛盾而遭失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49在康德看来,带普遍性、必然性的规律并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知性不是从自然界抽引出规律,而是为自然界制定规律。“人为自然界立法”。认为,应当抛弃那种“认识必须与对象一致”,代之以“对象必须和认识一致”的假定。在此基础上他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从感觉开始到获得知识的整个认识活动,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主体的知识层次越高,主体的能动性就越强。这是一种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0费希特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批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他反对康德把思维和存在割裂开来,主张思维创造存在,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二者的统一。首先,他把“自我”(纯粹的自我是行动,而不是实体)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认为“自我”的存在是不正自明的、唯一的实在,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而是自我产生、自我肯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1其次,“自我建立非我”。“非我”是与“自我”相对立的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它以“自我”的存在为前提,是“自我”的创造物。最后是“自我建立本身和非我”,即把“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无条件的、不受任何东西决定的绝对主体,即“绝对自我”。这样,费希特就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由主体产生与本身相对立的客体,最后又在“绝对自我”中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2谢林用“同一哲学”否定了康德的二元论,也反对费希特“自我”产生“非我”的学说,他认为,“自我”不能离开“非我”而存在,因而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同样,“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独立存在,因而也不能说“非我”产生“自我”。在他看来,要真正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有一个超乎二者之上的更高的原则,它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课题,更不能同时是这二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3在这种同一性里,“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融合为一,没有任何差别,只有这种原始的、无差别的同一性,才是真正的绝对。谢林提出这种“同一哲学”,是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他所说的“绝对同一性”,只不过是一个精神实体,即自我意识,他否定费希特的“自我”,实际上是用一个更高的精神实体作为世界的本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4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他创立了一个庞大而又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清除了康德的“二元论”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克服了谢林“同一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他认为,“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宇宙永恒的本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从精神派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5“绝对理念”在自我发展中外化为自然界,又通过进一步的发展而克服了外化,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回到自身,最后在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绝对精神中认识了自身。尽管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史彻底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思想。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是按辩证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就是绝对理念运动、发展和转化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6而绝对理念的发展是通过逻辑体系展开的,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的逻辑推演过程,从这方面来说,它也是逻辑学;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它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因而它又是认识论。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法(本体论)、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7黑格尔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驳斥也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不真实的、空洞的抽象”,反对把现象同“自在之物”绝对地割裂开来,认为现象和本质之间有着辩证的联系,而且可以使相互转化的。现象是本质的显现,本质表现在现象中,认识了现象也就进而可以认识本质。因此所谓“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8第二,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是全面而深刻地探究了辩证的发展观,从世界观的角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康德的认识论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经过费希特和谢林辩证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黑格尔是辩证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辩证法理论系统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哲学史上最先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规律提出来的哲学家。还着重阐释了对立统一即矛盾学说和否定之否定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59第三,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在历史观上提出了不少深刻的、有价值的思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他从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历史,把社会和历史都看做是一个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60他反对把社会历史看做只不过是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砌,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并力图去揭示这种规律;他不赞成用人的思想和意见去说明历史观点,认为历史任务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应当而且必须加以探究的动力,但是,黑格尔只是提出了认识历史规律的任务,而未完成这个任务,他没有找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绝对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61五、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一)黑格尔学派的解体黑格尔学派形成于1818——1836年。这是以个黑格尔为中心,在他的学生和崇拜者之间形成的学派。直到黑格尔去世,他们还认为黑格尔哲学穷尽了世上一切的真理。但是,逐渐地他们用黑格尔哲学分析现实问题时就逐渐地发生了争论。最初的争论是围绕着宗教神学问题——关于上帝不死、灵魂不死和基督的人格等学说进行的。后来争论继续进行,逐渐把问题集中到宗教和哲学的关系上。五、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62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和宗教是同一的,区别仅在于对绝对的认识方式不同。哲学以概念的方式去认识,宗教以表象的形式去认识。他把宗教教义看做哲学概念的象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631835年,大卫·施特劳斯出版了《耶稣传》,声称哲学和宗教并不具有同一性,基督教也并不具有神圣意义。《耶稣传》的出版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公开分裂,并安其思想倾向形成左、中右三派。右派(又称老年黑格尔派)是正统派,他们在哲学上把黑格尔哲学看作穷尽一切的绝对真理,并试图证明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完全一致。左派(又称青年黑格尔派)。他们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做法,认为只有哲学才能认识真理,他们中间的许多最终都走向了无神论。中派对宗教持比较温和的态度1835年,大卫·施特劳斯出版了《耶稣传》,声称哲学和宗教并64(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黑格尔运动从哲学出发,对当时的宗教和国家进行了批判。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拉开了宗教批判的序幕。在《耶稣传》中,施特劳斯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做法,并对《福音书》重新做了解释。这种说法既受到基督教神学家们,也受到老年黑格尔派的猛烈攻击。围绕着对《耶稣传》的争论,开始转向了哲学——政治批判运动。(二)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65奥古斯特·冯·契希考夫斯基可看做政治批判的先驱。他在《历史哲学引论》中认为,黑格尔只思索过去,从过去引出世界历史的规律,因此,他的哲学只能解释历史,而不能塑造未来。他主张把黑格尔的理论哲学改造成行动哲学,号召人们从理论转向实践。奥古斯特·冯·契希考夫斯基可看做政治批判的先驱。他在《历史哲66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普鲁士政府逐渐地缺乏民主、自由、理性的原则,因此,卢格在《哈雷年鉴》中,要求普鲁士政府改变国家的方针,实行自由发展的理性原则。呼吁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投入到政治批判中去,以促使普鲁士国家的改变。这个时期,由于普鲁士政局的变化,导致了青年黑格尔派受到迫害。《哈雷年鉴》被迫停刊,只好迁址改为出版《德意志年鉴》。现实使青年黑格尔派逐渐意识到:必须推翻德意志的专制制度,而代之以民主共和国。在这之后,马克思创办了《莱茵报》,公开主张摧毁教会,制定宪法和出版自由。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普鲁士政府逐渐地缺乏民主、自由、理性的原则67这期间,对哲学和宗教的批判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布鲁诺·鲍威尔在《复类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中,对福音书重新做了考察,比施特劳斯更彻底地否定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在《对黑格尔、无神论者和反基督教者的末日宣告》中,他开始公开主张无神论,认为基督教不具有任何属神的内容,只不过是自我意识暂时的一种形式,而现在的任务就是摆脱基督教的桎梏,达到真正的自我意识。就在鲍威尔完成他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同时,费尔巴哈出版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把思辨哲学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并在人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理论,突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罗网。1842年起,随着普鲁士政府的进一步镇压,青年黑格尔派内部开始分裂,到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解体了。这期间,对哲学和宗教的批判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布鲁诺·鲍威尔在68在青年黑格尔运动中,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费尔巴哈也是从反对黑格尔的宗教开始的,他反对黑格尔宣称的基督教和哲学具有同一的对象的理论,并以此全面地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认为黑格尔体系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从抽象的脱离人的理性出发,而不是从人的直接的感性出发,因此,黑格尔材宣称自己穷尽了一切真理。在青年黑格尔运动中,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691841年,费尔巴哈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把一般宗教作为批判的对象,并对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做了分析。并简要地论述了他的人本主义原理。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并没有把黑格尔哲学当做纯粹的谬误抛弃掉,而是把它当做他的新哲学的出发点。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从人和对象的关系出发的。在他看来,人不可能脱离对象而单独存在。对象就是那和它发生本质关系的人的固有而客观的本质。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对象的本质就是人自身的本质。因此,人对于对象的认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1841年,费尔巴哈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一书。70费尔巴哈把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际上的对象”,这种对象是感性的对象,是在人以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一种客观存在,人对这种对象的意识虽然也是对其本质的认识,但还不能等同于他的自我意识;另一种是“我们的对象”,这种对象是我们思想观念中的对象,是存在于人以内的对象,人对这种对象的认识其实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宗教便是这样一种“我们的对象”。在宗教中,“人使自己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为主体、人格的本质对象”他认为,这个对象化了的本质就是上帝,它是我们的最高的本质的外化。但是,人的这种对象化了的本质在基督教那里却变成了人的异己力量的通知。在基督教中,上帝拥有一切,而人则一无所有,人自己的本质反过来成了压迫自身的力量。费尔巴哈把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际上的对象”,这种对象是感71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呢?他从认识和心理两方面给予了分析。P73认识方面,心理方面,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呢?他从认识和心理两方面给予72在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的同时,费尔巴哈提出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时建立在自然和人基础之上的。他反对把纯粹的思维和观念作为哲学的开端,而把直接的存在和物质作为开端。他把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是一个具体的感性的现实存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能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做自己意识的对象,而动物只能将个体当做对象,所以人不像动物那样,只有一种生活,他的生活是双重的:一种是和自己的个体性发生关系的外在生活,一种是同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内在生活。同类、本质发生关系,所以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质,而这个被自我意识到的人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心”。在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的同时,费尔巴哈提出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73他认为,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有限的存在物,因此,都只能分有类的本质的某一方面,类的本质只有在所有人们的总和中才能得到实现。P74-75他认为,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有限的存在物,因此,都只能分有类的74对费尔巴哈的评价: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仍然带有旧唯物主义的色彩。对费尔巴哈的评价:75第二节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曾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时期(一)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派时期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少年马克思健康成长的第一所学校;2.马克思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马克思最初的精神发展方向。这些使马克思从少年时代起,就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萌发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和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节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天生76真实记录马克思早年思想发展进程的最早资料是他1835年中学毕业考试的三篇作文。其中《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由马克思自由命题的毕业德语作文,集中反映了少年马克思当时的精神理想和受启蒙学说深重影响的思想状况。它是未来马克思确立自己世界观的重要起点。走向黑格尔主义,是青年马克思最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历程的一个重大转折。柏林大学时期同黑格尔思想的接近是他探索新世界的开端。在马克思彻底完成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之前,黑格尔主义在其世界观中具有主导的根本的地位。真实记录马克思早年思想发展进程的最早资料是他1835年中学毕77青年马克思并非天生的黑格尔主义者。他在波恩大学,直到柏林大学初期,曾一度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主要方向上是沿着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这样一个历史轨道往前推进的。这恰恰同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相吻合。尽管这一过程是短暂的,但它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生史的真实过程却是不能忽略的。青年马克思并非天生的黑格尔主义者。他在波恩大学,直到柏林大学78首先,马克思仿效康德和费希特构建法哲学体系。但是,他随后发现,在现实世界面前,割裂理想和现实、应有和现有的康德、费希特哲学显得软弱无力,因此,马克思断然同他决裂。当替代旧的哲学信仰的新的哲学还没有树立起来时,马克思陷入了全面的精神危机,为了寻找精神出路,他又把自己投身到文学艺术之中。诗歌创作所带来的烦恼,构建法哲学体系所遇到的失败,使马克思“渴望专攻哲学”。并开始转到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上来。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首先,马克思仿效康德和费希特构建法哲学体系。但是,他随后发现793.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批判考察青年黑格尔学派内部最为感兴趣的就是研究伊壁鸠鲁学派、斯多各学派和怀疑论哲学。伊壁鸠鲁学派、斯多各学派和怀疑论哲学是晚期希腊哲学的主要派别。这三个学派主要表现出一个显著特征:伦理化倾向。就是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3.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批判考察80(1)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通过辩论和讨论的方式产生于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为了能够幸福的生活,必须学习伦理学;为了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必须学习物理学。原子论的自然观:坚决拥护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承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1)伊壁鸠鲁派81快乐主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被成为快乐主义。他们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并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的和必须的,如食欲的满足;第二类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须的,如性欲的满足;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如虚荣心和权力欲的满足。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后者是痛苦的消除。他在比较了各种快乐的得失之后,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这种静态的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他更强调心灵的快乐。快乐主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被成为快乐主义。他们把快乐与幸福相82(2)斯多各学派他们的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部分。他们认为,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在自然哲学中,认为世界是由元素构成,并描述了元素构成世界的运动。他们关心自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幸福生活,他们的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这里所谓的自然是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原则”。按照自然生活也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动心”是斯多各学派追求的目标。(2)斯多各学派83(3)怀疑派从词源上看,“怀疑”一词的希腊文的意思是“探究”。怀疑派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某一个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这种彻底怀疑态度的代表者是皮罗。皮罗的口号是“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悬搁的意识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皮罗的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态。他认为,“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也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3)怀疑派84青年黑格尔派热衷于研究这三个哲学流派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受压抑的“苦恼意识”的产物。在古希腊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只有借助于抽象的哲学外衣来表达反抗现实的政治思想,这归根到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同时,青年黑格尔派在古希腊这些主张不为外物所动,以心灵宁静为最大幸福的哲学流派中也找到了与他们强调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青年黑格尔派热衷于研究这三个哲学流派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受压抑85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批判一些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在内把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对他们做了批判的考察,并从一般原则和具体细节上分析了二者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在理论上发挥了自我意识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和意志自由观点。马克思深入地揭示了伊壁鸠鲁哲学所具有的独特革命意义,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所确立的原子偏斜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这表明了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视。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864探求定在中的自由

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分析没有停留在表面观点的对比上,而是深刻揭示了这种差别所具有的哲学和社会实践意义。马克思把原子偏离直线看做是原子的“规律”、“脉动”和原子特有的“质”。他十分重视原子偏斜运动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意义。认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偏斜运动彻底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只有在原子的偏斜中才体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马克思用黑格尔的“定在”概念说明人的自由,使人的自由有了更多规定性。马克思不满足于与现实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的内心宁静,主张在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中充分实现自我意识的力量。4探求定在中的自由875自我意识与具体现实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与“实体”相对立的概念,作为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它是古希腊全部哲学所围绕的主题。“希腊生活和希腊精神的灵魂是实体”。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自我意识和实体做了系统的阐述,特别是具体分析了实体到作为人类精神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史。自我意识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很重视自我意识的作用。和黑格尔一样,他相信自然的理性本质,并用自我意识说明自然的实在性。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关于原子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规定不过是矛盾运动中实现了的自我意识的特殊整体。他的原子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化身。5自我意识与具体现实的关系88马克思指出,作为一种意志力量,自我意识必然要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变成实践力量。马克思虽然十分强调自我意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自我意识之中,他看重的是自我意识与现实、哲学和世界、人和自然的联系。而为马克思所重视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一个要吞并一切的赤裸裸的主观精神,实质上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表达,是在抽象形态上对人和自然真实关系的一种把握。他面向现实、面向世界,把自己的双眼投向了自然和社会,主张在和外部世界的作用中检验主体的能动性和力量。他的目的是“征服世界“,从而理论地提出了实践问题。

马克思指出,作为一种意志力量,自我意识必然要与外在世界89马克思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具有重要意义。有了实践观念,主体和客体、自我意识和外在的现实就找到了相互联系从而彼此制约的中介,为正确地理解主体的能动作用开辟了道路。马克思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具有重要意义。有了实践观念,主体和客90(二)青年恩格斯的黑格尔派时期1世界观的最初冲突少年恩格斯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精神生活,使之在世界观形成的最初阶段,伴随着激烈的内心冲突:信仰与知识的矛盾、现实与教义的冲突、争取民主自由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912研究批判的神学,批判虔诚主义。最初他开始研究文学,并且受到“青年德意志”派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恩格斯1839年3月匿名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这是青年恩格斯所写的第一篇批判现实的政论性文章。抨击了伪善的宗教虔诚主义,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都做了重新评价与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92这一思想上的进步导致他对自己宗教信仰的进一步批判与决裂。为此,他从1839年开始开始专心研究批判的神学,并逐渐地受到了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的影响。自此,恩格斯以极大的兴趣开始对基督教的产生和本质进行了长年的研究。《耶稣传》帮助恩格斯最终克服了对宗教教义的怀疑,动摇了他对圣经的信仰,自觉地以理性、科学、现实作为向宗教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这一思想上的进步导致他对自己宗教信仰的进一步批判与决裂。为此933倾心黑格尔哲学,寻找哲学基础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不仅帮助恩格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而且给恩格斯带来了黑格尔思想的光辉,引导他从青年德意志运动走向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把黑格尔哲学作为自己政治志向的理论基础。3倾心黑格尔哲学,寻找哲学基础94并且黑格尔的历史观成为恩格斯建立新世界观的最直接的理论前提。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分析批判的态度,汲取了黑格尔体系中的辩证法要素。他赞赏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是自由概念的发展”这一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把他理解为世界历史就是人们不断争取自由、发展自由的战斗历程,并认为自由概念应体现为时代精神或时代观念。并且黑格尔的历史观成为恩格斯建立新世界观的最直接的理论前提。954哲学与政治相结合,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他认为实现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能依靠哲学自身,而应该通过整治斗争,使哲学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哲学与政治相结合,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965保卫黑格尔的辩证法1841年秋,谢林在柏林大学的讲坛上集中攻击黑格尔的辩证法,否定可以由此引出革命的结论,并把黑格尔哲学中的成就说成是自己的创造与发现。鼓吹神秘的启示哲学,摒弃理性和科学的原则,借此为神学辩护。为此,恩格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无神论为理论武器,首先站出来批判谢林的启示哲学,保卫黑格尔哲学,并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和两本小册子:《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的哲学家》。5保卫黑格尔的辩证法97《谢林论黑格尔》这篇论文,拉开了反对谢林主义的序幕。恩格斯一开始就指明了与谢林的这场论证,不只是单纯的学术之争,而涉及到在宗教和政治方面争夺对德国本身的统治地位问题。谢林与黑格尔分歧的由来:谢林提出“同一哲学”,主张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绝对同一”,即无差别的同一,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原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也不是二者的统一,而是高于一切的“绝对同一性”。对此,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谢林和同一哲学进行了批判。反对其把“绝对同一性”视为无内在联系的、无差别的同一。批判谢林的主客观绝对同一,不仅是一种形成注意,而且陷入了空虚的无底深渊。《谢林论黑格尔》这篇论文,拉开了反对谢林主义的序幕。恩格斯一98对此,恩格斯首先剖析了新谢林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哲学归根结底应从属于宗教,认为神的启示才是人类人是的唯一源泉,反对理性认识和科学,并以此贬低黑格尔强调理性认识的哲学体系。在《谢林和启示》这本小册子中,对谢林的实证哲学的神秘性、非理性、反动性予以机智有力的批判。在其中借助费尔巴哈的无神论,坚持在合理的形态上运用和发挥黑格尔的辩证法,继续对谢林的其实哲学展开更加深入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件99首先,恩格斯针对谢林对黑格尔的污蔑和攻击,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其次,恩格斯进一步揭露了谢林对待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这一哲学问题的谬论。指出,其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性”实际上是指先验的、永恒的神的存在,而这种神是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的,只有通过启示。对此,恩格斯坚持捍卫黑格尔的理性原则,而且还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无神论进一步批判谢林贬低理性,宣扬宗教神秘主义方面。批判启示哲学的实质——绝对同一性。首先,恩格斯针对谢林对黑格尔的污蔑和攻击,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哲1006费尔巴哈的解放作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对恩格斯哲学世界观的形成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最终确立了无神论观点。并在自然观上向唯物主义迈出了第一步,显示了意识本质和起源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以及竭力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综合起来的可贵尝试,构成了他以后突破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转向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和契机。6费尔巴哈的解放作用101小结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时期(一)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派时期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少年马克思健康成长的第一所学校。2马克思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马克思最初的精神发展方向3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批判考察马克思深入地揭示了伊壁鸠鲁哲学所具有的独特革命意义,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所确立的原子偏斜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小结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024探求定在中的自由重视原子偏斜运动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意义。认为,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偏斜运动彻底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只有在原子的偏斜中才体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5自我意识与具体现实的关系马克思虽然十分强调自我意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自我意识之中,他看重的是自我意识与现实、哲学和世界、人和自然的联系。理论地提出了实践问题。马克思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具有重要意义。有了实践观念,主体和客体、自我意识和外在的现实就找到了相互联系从而彼此制约的中介,为正确地理解主体的能动作用开辟了道路。4探求定在中的自由103(二)青年恩格斯的黑格尔派时期1世界观的最初冲突少年恩格斯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精神生活,使之在世界观形成的最初阶段,伴随着激烈的内心冲突:信仰与知识的矛盾、现实与教义的冲突、争取民主自由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二)青年恩格斯的黑格尔派时期1042研究批判的神学,批判虔诚主义恩格斯1839年3月匿名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这是青年恩格斯所写的第一篇批判现实的政论性文章。抨击了伪善的宗教虔诚主义,导致他对自己宗教信仰的进一步批判与决裂。开始开始专心研究批判的神学,并逐渐地受到了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的影响。2研究批判的神学,批判虔诚主义1053倾心黑格尔哲学,寻找哲学基础《耶稣传》不仅帮助恩格斯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还引导他从青年德意志运动走向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把黑格尔哲学作为自己政治志向的理论基础。汲取了黑格尔体系中的辩证法要素。他赞赏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是自由概念的发展“这一历史观的基本观点。4哲学与政治相结合,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他认为实现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能依靠哲学自身,而应该通过整治斗争,使哲学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倾心黑格尔哲学,寻找哲学基础1065保卫黑格尔的辩证法恩格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无神论为理论武器,首先站出来批判谢林的启示哲学,保卫黑格尔哲学,并在《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和两本小册子:《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的哲学家》。在这期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对恩格斯哲学世界观的形成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最终确立了无神论观点。5保卫黑格尔的辩证法107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一)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1卷入现实斗争的漩涡2为出版自由而斗争3对利益、等级和国家关系的初步探讨4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克罗茨纳赫笔记》5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二)恩格斯的英国时期1唯心史观与现实的矛盾2英国社会革命的可能性3无产阶级最有前途4共产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08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一)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莱茵报》的报界生涯,给马克思世界观转变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在这块世俗的田地里,有无数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和社会的问题不断向他袭来,迫使他去思考、探索,同时也使他怀疑彷徨和呐喊。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091卷入现实斗争的漩涡《莱茵报》是1841年9月由科伦的一些富商创办,马克思参加了最初的筹办工作。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和一些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及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为其撰稿。同年10月马克思成为《莱茵报》主编。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在两条战线上进行了艰苦斗争,是《莱茵报》真正成为革命民主派的舆论阵地。一方面,反对反动的封建势力及其舆论工具对自由民主运动的扼杀;另一方面,反对这个运动内毒的极端分子的“左”的行为和愚蠢之举给报纸造成的危害。1卷入现实斗争的漩涡1102为出版自由而斗争在刚踏入实际斗争的马克思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出版自由问题。《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对书报检查制度和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马克思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从根本上否定书报检查制度。2为出版自由而斗争111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上关于出版自由的讨论,是由于讨论公布省议会记录问题和许多城市出现的关于出版自由的请愿而展开的。针对这个辩论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写了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第一篇论文——《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简称《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这是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的第一篇文章。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上关于出版自由的讨论,是由于讨论公布省议会记112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首次探讨了社会物质利益,觉察到省议会辩论的背后深深隐藏着各种利益的对立。不同等级的思想和行动,原来都受着一定物质利益的制约。马克思开始看到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同一定等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他批判地认为,莱茵省议会虽然由不同的等级组成,但它并不代表广大人民的普遍利益,而是捍卫封建贵族的特权,为其利益进行特殊辩护。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首次探讨了社会物质利益,觉察到省议会辩论113评价:考察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讨论,是青年马克思第一次初级社会深层的东西,即触及到制约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利益原则。这对他的世界观的改变产生了影响:首先,马克思虽然当时还是从理性出发来看待自由,认为自由是人固有的本性“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并以此出发来考察出版自由问题。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中,他看到自由是现实的,不同的人有不同方的自由,这使他逐渐摆脱抽象的思辨的关于自由的观点,开始对自由做具体的分析。其次,已经孕育着关于个人、等级和利益之间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评价:考察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讨论,是青年马克思第一次初1143对利益、等级和国家关系的初步探讨在评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的论文里,马克思还只是间接地触及到物质利益问题,而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论文中,他开始直接探讨物质利益及其同等级和国家、法的关系,并且公开地捍卫备受压迫的劳苦群众的利益,猛烈抨击普鲁士国家和法律制度。3对利益、等级和国家关系的初步探讨115首先,他从习惯权利为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他认为,自古以来,农民就有在森林里捡枯枝的习惯权利,这是合法的。与此相反,贵族的习惯权利则是与普遍的法律形式相抵触的,实际上是一种“习惯的不法行为”。其次,驳斥了省议会把捡枯树枝视为盗窃林木的偏见。再次,马克思还借助自然界的现象为贫苦人民的利益辩护。评价:马克思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找到为贫苦人辩护的正确立场。首先,他从习惯权利为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他认为,自古以来116马克思意识到,由于物质利益的不同,社会分裂为相互对立的等级,而在等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残酷的剥削现象。更主要的他已经清楚地看到这种利益原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国家领域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但这时他仍然把国家和法看做是理性的体现,认为真正的国家应该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然而现实使马克思认识到普鲁士国家并不代表所有公民的利益,而是为少数特权者服务的。马克思意识到,由于物质利益的不同,社会分裂为相互对立的等级,117总的看来,马克思这时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意识到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的支配作用,物质利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但另一方面,他又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出发,斥责“怕见天日的私人利益”,把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的支配作用,咒骂为“下流的唯物主义”,是“违反人民和人类神圣精神的罪恶”。总的看来,马克思这时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意识到物质利益118几个月后,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他的思想又有了新进展,触摸到了由社会利益形成的客观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的活动起着制约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普鲁士的官僚制度同客观现实的矛盾。他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矛盾,认为这种矛盾不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关系决定的。强调观察问题的客观性,强调在人的活动的背后客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看到了客观关系对国家的制约性。几个月后,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他的思想又有了新进展119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1842年7月发表的《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割裂哲学和现实的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哲学在形式上不是群众的事,而是科学院、研究所和大学的事。哲学在内容上应不干预收税、书报检查的问题,而是纯粹关于真理、自由和幸福等形而上的问题。)对此,马克思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要紧密联系现实和符合现实。要实现“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12019世纪40年代,随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激化,马克思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状况。1842年10月马克思发表了《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在文中,马克思初次表述了对共产主义的态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法国和英国已是引人注目的事实,在德国也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它在欧洲具有普遍意义。马克思开始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但是他只是强调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理论论证,然后才能对其进行批判。马克思在这个时期是他研究共产主义的开端,并未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途径。19世纪40年代,随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激化,马克思1214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克罗茨纳赫笔记》1843年1月,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莱茵报》,马克思3月份退出该报,并与五月去了克罗茨纳赫成直到10月赴巴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计划中与卢格合办的新杂志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对已积累下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认识和概括。在这期间,马克思通过吸收《莱茵报》的经验,深入研究历史和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思想上取得重要进展。其成果主要是5个笔记本的阅读历史著作的笔记(也称《克罗茨纳赫笔记》)和10印章为完成的手稿,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克罗茨纳赫笔记》122《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于1843年夏季,在这里,我们按照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时所反复研讨的主题: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前者从后者异化的过程。把全部笔记分为三组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第一组内容为“所有制及其结果”,即关于所有制,它的产生和在历史不同时代的发展及不同形式,财产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联系,前者对于国家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影响。《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于1843年夏季,在这里,我们按照马克思123第二组内容为“等级差别”,即主要研究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特权,等级特权的性质,以及封建等级向资产阶级社会阶级结构的过渡等方面的材料。第三组内容,是国家与法的问题,即立法权与行政权,同专制主义形成相联系的官僚机构及其产生,官员与国王权利间的相互关系,国王的特权,代议制和人民主权等问题。这集中反映出国家与法的问题是马克思当时思考的中心。第二组内容为“等级差别”,即主要研究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特权,等124在占有广博的历史材料基础上,马克思对以上三组内容——所有制、阶级和国家法关系的研究,为他正在写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提供了充分论据和新的启发。并且,马克思还对法国革命史进行了研究,这不仅有助于马克思当时的研究工作,而且对《德法年鉴》乃至后来研究的一系列问题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在占有广博的历史材料基础上,马克思对以上三组内容——所有制、1255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莱茵报》时期的斗争经验,是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现实的种种矛盾,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国家和法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并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与清算,而对法哲学的批判是其对黑格尔进行批判的突破口。在这个时期,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明确主张把被黑格尔哲学颠倒了的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颠倒过来)对马克思发生了深刻影响,导致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5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莱茵报》时126《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春夏之季,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第260—313节的全面分析和批判。黑格尔在这些章节中,主要讲述了国家法,其中包括王权、行政权、立法权等内容。黑格尔的论述集中地表达了他的国家观,也最集中地反映出他的法哲学的神秘、保守性质。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把绝对精神的逻辑贯穿到法哲学中,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他从逻辑理念的单一、特殊、普遍三环节的统一,推论出作为君主、行政、立法三者统一的君主立宪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春夏之季,是马克思对黑格127另外,黑格尔还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包含在国家概念的领域之中。国家作为现实的理念,成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前提和目的,这样,他就把家庭、市民社会同国家的实际关系做了思辨的颠倒。以此,马克思在法哲学批判中,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重新认识成了他注意的中心。另外,黑格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