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4课件_第1页
刑法总论4课件_第2页
刑法总论4课件_第3页
刑法总论4课件_第4页
刑法总论4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本章目录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第四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一、共同犯罪的概念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三、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一)

主体条件:成立共同犯罪,行为人必须是二人以上。自然人和单位刑事责任能力(二)客观条件:从客观方面讲,成立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有共同犯罪行为。

作为与不作为共谋行为(三)

主观条件:各共犯者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三)

主观条件:各共犯者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当故意不同时,比如伤害和杀人三、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1、缺乏主观联系的同时犯。所谓同时犯,指二人以上的行为者没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意思联络,同时或者在近乎同时的前后对同一目标实行犯罪的情况。2、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3、实行过限行为。

4、事后的窝藏包庇行为。

5、间接正犯不成立共同犯罪。(1)利用无相应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2)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或者受强制的身体活动。(3)利用过失行为。(4)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

甲为了杀乙,而唆使乙杀丙,同时将乙要杀丙一事告知丙,让丙做好正当防卫的准备,乙在杀丙时,丙正当防卫将乙杀死。(5)利用被害人的行为。(6)利用有故意的工具。有故意无身份有故意无目的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一、以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为标准,可以分为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二、以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任意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人能够单独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而构成的共同犯罪。必要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规定必须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才能构成的犯罪。必要共同犯罪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聚众性共同犯罪;二是集团性共同犯罪,即以组织、领导或者参加犯罪集团为构成要件的共同犯罪;三是对行性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犯者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谋议、沟通、联络,从而形成了共同故意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各共犯者在着手实行犯罪或在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二、各种法定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续)3.评价:分工分类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各共犯者在共同犯罪中的实际分工及其联系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对共犯者的定性问题,难以很好地解决对共犯者的量刑问题;作用分类法则正好相反,它虽然有助于解决各共犯者的刑事责任问题,但在表明共同犯罪的性质上,却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刑法对于共犯的分类,学者们一般认为是以作用分类法为主,而辅之以分工分类法,即以作用为标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同时兼顾分工分类法,考虑到教唆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将其列为法定的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之一。二、各种法定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一)主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主犯分为: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关于主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根据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对于其他主犯,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二)从犯的特征及刑事责任刑法第27条第1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关于从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二)从犯的特征及刑事责任(续)(三)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8条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

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在认定胁从犯时,应注意将之与紧急避险区别开来。如民航飞机在飞行中突遭武装歹徒劫持,机长为避免机毁人亡,不得已将飞机开往歹徒指定地点。机长的行为是紧急避险,不是劫机犯的胁从犯。

(1)被教唆的人拒绝了教唆犯的教唆。(2)被教唆的人当场接受了教唆,但随后又打消了犯意。(3)被教唆的人当时接受了教唆犯关于犯某种罪的教唆,但是实际上他所犯的不是教唆犯所教唆的罪。(4)教唆犯对于被教唆人进行教唆时,被教唆人已经有实施该种犯罪的故意。即被教唆人犯罪不是教唆犯的教唆所引起。关于未遂的教唆问题是指教唆者故意教唆他人实施不可能既遂的犯罪行为。教唆者在实施教唆行为时就认识到,被教唆人产生犯罪决意后实行犯罪的结局只能是未遂。一、共同犯罪中的身份问题刑法中的身份,是指行为人所具有的影响定罪量刑的特定资格或人身状况。当犯罪的成立以行为人具有特定身分为要件时,该犯罪就是真正身分犯(纯正身份犯),该身分称为构成身分(定罪身份);当犯罪的刑罚受特定身分影响时,该犯罪就是不真正身分犯(不纯正身份犯),该身分称为加减身分(量刑身份)。共犯与身份的问题刑法中没有规定,但由于涉及定罪与量刑,故司法实践中经常被提出。(一)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1、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司法解释:以主犯的基本特征定罪理论通说:以实行犯的性质定罪。2、不同身份者的共同犯罪。司法解释:以主犯的性质定罪。二、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问题就共同实行犯而言,由于各共同犯罪人的实行行为,互相配合,成为一个共同犯罪行为的整体,所以对他们的行为应从总体上加以考察。1、当所有实行犯都自动中止犯罪时,均成立中止犯。2、当一部分实行犯自动停止犯罪,并阻止其他人实施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时,这部分成立中止犯。其他没有自动中止意图与中止行为的共犯,成立未遂。就教唆犯和帮助犯来说1、教唆犯、帮助犯自动中止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并阻止实行犯的行为或者结果时,成立教唆犯、帮助犯的中止犯。2、实行犯中止犯罪,对于教唆犯、帮助犯来说属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时,实行犯是中止犯,教唆犯、帮助犯属于未遂犯。三、共同犯罪的认识错误问题例一,甲乙共谋杀害在某博物馆工作的丙,并同时举枪向丙射击,甲击中了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乙没有击中任何目标。例二,部分共犯人对另一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性质产生认识错误时,应当在两种犯罪性质重合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例三,甲教唆乙杀死藏在草丛中的丙,乙便开枪射击,但由于丙刚好离开,实际上只毁坏了丙的贵重财物。例四,甲以为乙是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以间接正犯的意图唆使乙实施盗窃行为,事实上乙达到了刑事法定年龄,并实施了盗窃行为。或者相反案例甲与11月某日的早晨8点左右到被害人家索要前一天晚上给被害人的钱,遭到被害人的拒绝,并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甲用被害人甲的一个木凳将被害人击倒。然后又用茶几上的电熨上的电线将被害人勒死。正准备离开,忽然想起自己的钱还没有拿上,即到被害人卧室将被害人的大约3万余元拿走。该案定性时,有两种意见:一是定抢劫罪;一是定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水某和窦某有仇,为此找了一支猎枪,以图报复。一日,水某看到窦某与其朋友章某并肩一起走来,水某为杀死窦某,不顾章某的生死,瞄准窦某头部开了一枪。结果窦某被当场打死,而章某也被射出的铁砂重伤,经医院抢救,方得脱险。

被告人某甲,在火车站偷爬上一辆待发的火车,意欲进县城游玩。某甲上车后,见车厢内只有一名妇女某乙(贩卖天麻的小贩),便顿生恶念。列车开动后,某甲猛扑上去,将某乙按倒,在强行脱某乙的裤子时,发现其裤带上串有一黑色钱包,内装有钱,遂将其钱包抢归己有。这时,某乙吓得发抖,某甲再也没有理睬她。大约二十分钟后,列车减速进站,某甲跳车逃走。本章目录第一节罪数形态概述第二节一罪的类型第三节数罪的类型第一节罪数形态概述一、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意义二、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一、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意义一罪与数罪,也就是指犯罪的单复或个数。

首先,正确区分一罪与数罪有助于准确定罪。

其次,正确区分一罪与数罪是正确适用刑罚的前提。

二、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

1、行为标准说 2、法益标准说

3、犯意标准说 4、犯罪构成标准说第二节一罪的类型

一、实质的一罪

二、法定的一罪

三、处断的一罪

一、实质的一罪实质的一罪是对那些从外观上看具有一定的数罪特征,但本质上为一罪的犯罪形态的总称。它与典型的一罪相区别,又与数罪有着根本不同。

(一)继续犯

1.概念也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

2.特征(1)必须是一个持续的犯罪行为,出于一个罪过。(2)必须是持续地侵害同一客体和相同的犯罪对象。

(3)必须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处于继续状态。(4)必须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一般认为,非法拘禁罪是典型的继续犯,此外,窝藏罪、窝藏赃物罪、遗弃罪等也是继续犯。(一)继续犯(续)3.处理继续犯虽然行为具有持续性,但由于只有一个行为,因而本质上是一罪而非数罪。法律对属于继续犯这种犯罪形态的犯罪规定有相应的法定刑,处理时只要依照法律即可,继续时间的长短在裁量刑罚时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二)想象竞合犯

1.概念亦称想象数罪、想象并合犯或观念的竞合,即一行为而触犯数罪名的犯罪形态。2.特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2)一个行为必须触犯数个罪名,即一个行为在形式上同时符合刑法规定的数个犯罪构成。(二)想象竞合犯(续)3.处理对想象竞合犯,理论通说主张应采取“从一重处断”原则,即从所触犯的数罪中,就其中最重的罪名处断。(三)法条竞合一、法条竞合的概念由于法律规定错综复杂,一个行为可能同时触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刑法条文,而这些条文之间存在交叉或者包含关系,对之决定如何适用刑法的问题,就称做为法条竞合。如:刑法第140条与141—148条的规定就属于这种情况。法条竞合想象竞合犯一个行为,一个结果一个行为,数个结果因法律的错综规定条文的竞合因犯罪事实复杂多种罪过,罪过的竞合数个法条间存在包容或者交叉关系数罪名的法条间不存在绝对的包容或交叉解决法律适用问题解决对行为的定罪量刑问题二、法条竞合的处理原则(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二)重法优于轻法(四)结果加重犯

1.概念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基本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如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就是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其法定刑明显高于一般伤害罪。

2.条件

(1)行为人实施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这是结果加重犯成立的前提。(2)产生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

(3)刑法规定了比基本犯罪更重的法定刑。

(四)结果加重犯(续)3.处理由于结果加重犯有独立的法定刑,所以在刑罚运用上较为简单,只要在法定刑幅度内处刑即可。

二、法定的一罪法定的一罪是对那些本来是数罪,但法律上规定为一罪的犯罪形态的概称。从犯罪构成的个数来讲,本来符合数个犯罪构成,但法律却把它规定为一罪,因而不再需要实行并罚。

(一)结合犯1.概念是指两个以上独立而性质不同的犯罪,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另一个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

2.特征(1)结合犯所结合的数罪,原为刑法上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罪。也就是说,原罪首先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2)结合犯是将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用公式表示就是:甲罪+乙罪=丙罪。

(3)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一种新的犯罪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例如,日本刑法中将“犯强盗罪,而又强奸妇女者”,规定为独立的强盗强奸罪,即为结合犯的典型。(一)结合犯(续)3.概念区别(1)结合犯是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由于法律的规定而成为一个新罪,而结果加重犯只是基本犯罪行为发生加重结果,不是数罪的结合。

(2)结合犯是数个故意犯罪的结合,而结果加重犯的基本罪是故意罪,加重结果却是出于过失。一般认为,结合犯可以有未遂等形态,而结果加重犯的加重结果是其成立的要件,不存在未遂情况,未发生加重结果,只构成基本罪。另外,结合犯的数罪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结果加重犯的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间须有因果关系。(一)结合犯(续)4.处理通观我国刑法,事实上没有典型的结合犯。对于结合犯,由于被结合的数罪已经失去了独立意义,而刑法对结合的新罪规定了相应较重的法定刑,因此只需按照刑法规定以新罪一罪论处。(二)集合犯

概念集合犯是指行为人以反复实施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虽然实施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但刑法规定以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之所以在罪数形态中对集合犯加以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实施同种的数个犯罪行为的罪数问题。(二)集合犯(续)2.特征(1)行为人以反复实施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即行为人不是意图实施一次犯罪行为即行结束,而是预定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主观上具有反复多次实施某种特定犯罪行为的故意。(2)行为人在较长的时间里反复多次实施了数个同种的犯罪行为。这是构成集合犯的客观条件。(3)集合犯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以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正因为刑法已将同种行为的反复加以考虑并预先规定为一罪,所以如非法行医罪,即使行为人实施数个非法行医行为,也只构成一罪。(二)集合犯(续)3.类型

(1)常业犯,即以一定的行为为常业的犯罪。(2)营业犯,指通常以营利为目的,意图反复实施一定的行为为业的犯罪。4.处理对于集合犯,无论行为人实施了多少次同种的犯罪行为,在处罚上都只能依照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以一罪论处,不能实行数罪并罚。我国刑法第303条规定的“以赌博为业”的赌博罪,就属于这类集合犯。如果偶尔赌博,不是以赌博为业的,就不能构成赌博罪。三、处断的一罪处断的一罪是指那些本来是数罪,但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从本来是数罪这一点看,它与实质的一罪泾渭分明;从处断上作为一罪这一点说,它又同法定的一罪划清了界限。(一)连续犯1.概念是指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2.特征(1)从行为特征上看,连续犯的数行为具有独立性和连续性。(2)从主观特征上看,连续犯的数行为必须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3)从法律特征上看,连续犯实施的数犯罪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例如甲蓄意杀死乙的全家,在下午潜入乙家,杀死乙的妻女,然后晚上等乙归来,又将乙杀死,这就构成了故意杀人罪的连续犯。(一)连续犯(续)4.处理根据我国审判实践经验和刑法的有关规定,对连续犯应当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一般的连续犯,应按照一个罪名从重处罚,如故意杀人罪的连续犯,只能在该罪的基本构成的量刑档次内从重处罚;如果刑法将危害严重的常见连续犯,作为情节加重犯予以规定,就应该依照该加重构成的量刑档次处罚。如根据刑法第263条,对于多次抢劫的,就应当依照加重抢劫构成的量刑档次处罚。(二)牵连犯1.概念即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它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二是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2.特征(1)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犯罪目的。(2)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行为,这是构成牵连犯的前提条件。(3)牵连犯的数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例如为了诈骗而伪造公文,目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方法行为构成伪造公文罪,成立牵连犯。例如盗窃枪支后将它藏起来,原因行为构成盗窃枪支罪,结果行为触犯私藏枪支罪,也成立牵连犯。(二)牵连犯(续)3.处理对牵连犯应如何处罚,我国刑法总则没有规定。已往为大多数学者所赞同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普遍遵行的是从一重处断原则。但新刑法又在分则的若干条款中,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