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_第1页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_第2页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_第3页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_第4页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欧阳修

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二章欧阳修

与北宋诗文革新仁宗朝、真宗朝时期1.政治、经济面临困境,朝廷需要巩固政权、兴利革弊2.复兴儒学的学术指向仁宗朝、真宗朝时期一、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一、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

政治上欧阳修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政治上欧阳修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1.诗歌,主张独到,使宋诗具备了独立面目2.词作,婉媚清丽与豪放跌宕两种风格并存,影响后人,成为宋代基本词体范式。3.散文,丰约有度又曲折自然,感慨生神又含蕴丰富,其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意趣与践道崇德的政治伦理,成为宋代基本的文章范式并溉育百代。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一)欧阳修文学思想:“道不远人”“道盛文至”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二)诗歌1.独特表现方式以散文布局的方式安排诗意、糅合诗篇内容,表现出曲折幽深的艺术风貌(以文为诗)(1)诗篇递进、转折中寓含着作者的情绪(2)以情感发展线索统摄景物和事项,“感慨遥深”。(二)诗歌2.艺术风格:“平易流畅”以韩愈、李白诗歌为主要学习范式,以李白诗歌的飘逸流畅来矫正韩愈的怪奇拗硬。适应时代需求,以平易流畅的诗风取代晚唐体、西昆体诗风。2.艺术风格:“平易流畅”《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戏答元珍》(三)散文题材广泛、文体形式多样欧阳修对赋体文的改革和创新,极大影响了骈体文的发展,在文学史上确立了文赋的地位;尝试打破传统律赋的对仗、音律等体式要求,使用散体文手法写赋,取得了很高的创作成就。(三)散文1.性理文强调从“切于用”出发,不尚空言,反对把“性”形而上化。2.政论文洞达世情,从容不迫,纡徐宛转,且能置其中,决不作局外语。1.性理文《朋党论(节选)》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朋党论(节选)》欧阳修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庆历新政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3.记叙文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于纡徐和缓的叙述中寄托作者的深沉思考,感情深刻强烈,透露出作者的身世感慨。《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4.史论文以在《新唐书》、《新五代史》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文为代表,说明“天命”实为“人事”。叙事中有议论、抒情,结构具有层次性,含有作者深沉饱满的思想情感。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二、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景佑元年举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二、苏舜钦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梅尧臣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一)文学主张1.德的作用在于“复性”,即恢复人的性情之正,而文为“表”,亦即文为内在道德修养而致性情之正的外在表现形式。2.“文必归于道义”,主张恢复“古道”,重建以“风雅”为指向的诗歌传统,目的是以诗文为儒学道统建设服务。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二)诗歌创作1.内容:关注现实(继承杜甫),诗作主题或针砭时弊,或陈述政见,或高歌理想,或同情人民苦难。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2.特点:总体上为“超逸豪迈”的风格,而以庆历四年(1044)进奏院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诗歌多为政治性主题,直抒胸臆,表现作者的雄心壮志;(2)后期在豪气风格基础上,又增身世之悲,与抱负无从实现的穷途绝望之感,使诗歌又有了沉郁悲愤之气。2.特点:总体上为“超逸豪迈”的风格,而以庆历四年(10443.影响(1)以超逸豪迈的审美旨趣为统摄,突出创作主体的崇高伟岸人格和气吞宇宙的阔大胸怀,彰显创作主体的真性情;(2)以“造境”为手段,以彰显作者的超逸豪迈情怀为构建意境、剪裁物象的主要标准。这种意境构造方式,又与其关注现实、寄托抱负的诗篇内容相一致,造就了苏舜钦诗歌的崇高之美。3.影响三、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三、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一)文学主张1.重视诗歌与儒学之“道”的关系。强调诗歌与外在“事”和“物”的联系,试图以诗歌讽诵劝谏功能来影响政治,引导世道人心向儒学“五常”回归。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2.“意新语工”强调诗歌创作要追求“造语”、“意新”,做到“前人所未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平淡美”作为统帅,领导梅尧臣其他诗学旨趣和艺术表现手段。(2)“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融化前人陈言,自铸伟词。重视在诗歌题材、主旨、表现方式,造语等方面实现突破。2.“意新语工”《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鲁山山行》(3)关注世事人生,诗歌题材直面人生苦难,关心政治动向,立足现实问题。《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二)影响1.梅尧臣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小、琐碎甚至丑陋的事物,拓展了诗歌表现对象,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给当时诗坛带来了一种陌生之美。2.与欧阳修、宋祁等人一起,开宋诗注重抒写文人意趣之先河,从文人意趣、情趣出发来观察事物。(崭新的审美类型)3.影响王安石、黄庭坚、姜夔、朱熹以及“永嘉四灵”“晚唐派”等诗人和诗派。(二)影响四、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文坛的标志性人物,他主持变法,以图革弊兴国、施惠民生,但以失败罢相告终。四、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宋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加激烈,新法已成为各派系倾轧的工具。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一)文学主张在文道关系上,以“诚”作为联系文道的出发点,试图从文与道两者共同出发点,用“诚”来沟通文与道。认为“文”与“道”在本体上是一致的。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二)诗歌创作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56岁退居江宁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1.前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议论凸显意气,诗意开张不复含蓄,好用险韵难题而语句峭拔严正,好作翻案,思想深刻。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1)社会政治诗: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语言质直,气势开张,情感激越慷慨,诗句缺少含蓄;(2)抒情诗:思念亲友,语言平实,富有真情实感;(3)咏史诗:见解独到,思考深刻,立意高远,境界开阔;(4)纪行诗:景物人情描写细致,兼及咏史抒怀,风格独特。(1)社会政治诗: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语言质直,气势开张,情《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2.后期以写景抒情为主,重视诗律。长篇故事徜徉山丘、慷慨悲歌;短篇律绝诗律精严,意与言会,浑然天成。(1)描写自然风光,秀雅幽静,恬淡闲适;(2)悟道山水,表现对险恶政治的激愤;(3)移情于物,表现自己的倔强不屈;(4)触景生情,抒发自己与亲友的真挚情谊2.后期以写景抒情为主,重视诗律。长篇故事徜徉山丘、慷慨悲歌《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课件(三)散文欧阳修散文布局严谨,以议论见长,逻辑性强,思想深刻;文气充沛,语气斩绝,个性傲岸倔强;缺点是文章艺术感染力较弱,部分脱离主旨。1.政论文,文笔简练,语意完足,说理精辟透彻,说服了强;2.史论文,出人意表,观点与众不同,有过人境界。(三)散文五、曾巩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是欧阳修的门生。五、曾巩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