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及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分析_第1页
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及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分析_第2页
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及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分析_第3页
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及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分析_第4页
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及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及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分析许多硬件工程师会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视为难掌握的直流参数,首先因为定义所涉及的因子容易产生混淆;其次,掌握了共模抑制比的定义,按其字面理解难以在设计中直接使用;,掌握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参数的评估方法,不代表可以在应用电路对共模信号实现有效抑制。本篇解析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与其影响的评估方法,以及结合一个实际讨论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

在讨论共模抑制比之前,先认识两个专有名词,差模增益Ad、共模增益Ac。

如图2.42(a),差模增益定义为加载于两个输入端之间的信号所获得的增益,如式2-24。

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定义及影响电路共模抑制的因素分析

图2.42差模输入与共模输入信号增益示意图

放大器的差模增益是电路所需要的增益,而共模增益将放大直流噪声。共模抑制比(CommonModeRejecTIonRaTIo,CMRR),定义为差模增益与共模增益的比值,如式2-26。

式中,Vcm为输入共模电压,Ver_CMRR为共模电压所引起的输入直流误差。

老一代精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通常在70dB至120dB左右,新一代精细放大器的共模抑制比性能大幅提升。如图2.43所示,OP07在25℃环境中,供电电压为±15V,共模电压为±13V时,共模抑制比值为100dB,典型值为120dB;而ADA4077在同等工作环境和工作电压下,共模电压为-13.8V至13.8V时,共模抑制比值为132dB,典型值为150dB。

图2.43ADA4077与OP07共模抑制比性能

如图2.44,在相同电路中比照OP07、ADA4077共模抑制比的性能,假定电阻完全匹配(R1=R3,R2=R4),共模电压为10V。

图2.440P07与ADA4077差分放大电路图

使用OP07共模抑制比的典型值120dB代入式2-28,共模电压在输入端将产生的输入直流误差为10μV。

而使用ADA4077共模抑制比的典型值150dB代入式2-28,共模电压在输入端将产生的输入值误差为0.316μV。

由此可见,在该差分电路中,使用ADA4077替换OP07,由放大器共模抑制比限制所产生的直流误差明显改善。

上述分析通常适合在选型阶段评估放大器共模抑制比是否符合要求,在实际设计中,放大器共模抑制比参数不等于电路共模抑制比,而电路的共模抑制是更为关注的设计要点。

20**年10月中旬,笔者接到一位异地项目负责人的特急求助电话,其研发的设备在客户试用中出现异常,将影响客户产品的生产品质,已经收到限期整改通知。电路如图2.45,工程师使用2片ADA4522-2组建差动电路,级电路U8A、U8B实现差动电路的输入缓冲器功能,第二级电路U5A实现差动信号放大电路,其中,R6、R7阻值为30KΩ,误差为1%,R5、R74阻值为3KΩ,误差为1%,电路预期的增益设计为10倍。

图2.45ADA4522-2组建差分电路

客户在25℃恒温环境下使用设备,测试点TP76、TP77对地的共模电压为7V,在TP76、TP77之间输入26.5mV差模信号时,电路输出(U5A1脚)为259mV,接近电路预期设计,但是当TP76、TP77输入差模信号为1mV时,电路输出(U5A1脚)只有5mV,误差过大。

笔者即时给出电路分级测量定位故障的方法,而项目负责人当时不能完全理解逐级测试原理。坚持认为电路只有放大器和电阻,并且电阻的误差为1%,电路在处理1mV的差分信号误差到达50%,笃定是ADA4522芯片出现问题,没有使用推荐测试方法。所以次日凌晨笔者邮件回复电路分析过程。

如图2.46,ADA4522-2是零偏型放大器,在25℃环境中,供电电源为30V时,失调电压值为5μV,相比于1mV的电压影响可以忽略,输入偏置电流值为150pA,输入失调电流值为300pA,与输入侧电阻作用所产生的失调电压也可以忽略。

图2.46ADA4522失调电压与偏置电流规格

其次,根据图2.45推导电路的传递函数,如图2.47。如步骤三,关于项目负责人认为电路增益为R7与R74比值,建立条件为R5与R74,R6与R7完全一致。

图2.47第二级差动电路传函推导

那么这四个匹配电阻使用1%误差的器件,所导致电路的误差还会是1%吗?

,通过Excel生成简化之前的电路传递函数,模拟测试点输入TP79输入7V,TP80输入7.001V,R5、R74保持为理想电阻,分组调整R6、R7的误差,计算差分电路标准传递函数的输出值(Vo1),与计算差分电路化简之后传递函数的输出值(Vo2),如图2.48。

图2.48计算差动电路匹配电阻误差产生的影响

结论如下:

(1)R6、R7使用理想电阻,Vo1与Vo2相同。

(2)R6、R7调整为1%误差电阻时,Vo1为0.136V,Vo2为0.0099V二者差异巨大。

(3)R6、R7调整为0.1%误差电阻时,Vo1为0.0227V,Vo2为0.00999V二者仍存在明显差异。

(4)R6、R7调整为0.01%误差电阻时(LT5400A为例),Vo1为0.01127V,Vo2为0.009999V,二者误差为11%。

(5)R6、R7调整为0.0025%误差的精细电阻时(LT5400B为例),Vo1为0.01031797V,Vo2为0.00999975V,二者误差为3%。

后续,项目负责人在原机型中,使用LT5400精细电阻替代原误差为1%的电阻R5、R74、R6、R7,整改设备顺利完成客户的测试验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