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驻许昌市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河南驻许昌市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河南驻许昌市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这主要反映了A.国家统一的趋势在发展B.当时楚国文化的包容C.周代制度在楚国严格执行D.儒家思想在楚国受到重视2.《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B.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3.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材料反映了A.美国企图通过英国控制欧洲B.英国霸权主义思想使其难以融入欧洲一体化C.英法矛盾是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D.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影响法国对英国入欧态度4.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舰突破虎门要塞,珠江两岸聚集数万民众,以冷漠、平静的神情围观战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官兵纷纷跳水时,两岸民众如看马戏看到精彩处一样发出嘘嘘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A.国人民族国家意识淡薄 B.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C.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悬殊 D.民众已经抛弃华夷观念5.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的一百多年间,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据此推知白银的大量流入A.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迫使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D.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6.在学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时,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段资料:“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从这段资料中历史人物的名字来看,你所获得的历史信息最正确的是A.我国自古就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土地私有制已普遍建立C.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 D.孔子的学生都是农民出身7.秦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世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8.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A.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B.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C.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D.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9.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边区民主选举中,陕甘宁边区有80%的选民参加了选举,绥德、清润、延川等地达到95%,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洞选”、流动票箱、挨门串户等选举方式。这主要体现出A.人民民主选举广泛真实 B.民主政权建设包容开放C.边区文化教育保守落后 D.统一战线得到广泛支持10.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这学者旨在A.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 B.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 D.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11.下表反映了1895—1910年中国纺纱工业的部分发展状况。据此推断A.纱厂的创立得益于民国政府的建立 B.创办者皆为儒学士大夫出身C.纱厂的创立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维新变法运动取得较大成效12.从1988年到199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了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立法思路C.逐步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 D.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代大学理念在历史上有三次重大转变:从英国模式到德国模式,再到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开启“博雅教育”的先河,始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两校均创建于中世纪)。学生在大学要学习经典文科课程而非“有用”课程,因为大学是学习“做人”的地方到了19世纪,德国开创了一种新的大学模式——研究型大学模式。与英国模式不同的是,在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和研究是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是为了创造新知识,不是简单地存储已有知识。早期的美国大学模式完全是按照英国模式建立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美国大学发生了重大变化。19世纪后丰期的美国大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注重科学技术,不再是《耶鲁报告》中强调的经典课程了;第二,注重研究,不再只强调教学;第三,来自政府和私人的大量资金涌入大学。——摘编自钱颖一《大学的改革》材料二中国古代书院出现于唐朝,到宋代书院兴盛。在范仲淹的理想中,应天府书院就是“天下庠序”的样板工程,其所反映的教育概念大致有三:一是以经义、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讲求博涉。二是以培养廊庙之器为教学目标,进而心忧天下,退而遒乐古人,是一个理想的人才标准。三是赞赏魁甲英雄,主张教育学生的书院与录取进士的科举相互结合。——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德、美三国大学各自的办学特点及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宋代书院与近现代西方大学在育人理念上有何不同。(3)结合材料,谈谈宋代书院与近现代西方大学对今天人才培养的启示。14.(20分)双元革命材料一18世纪下半叶,欧洲爆发了两场影响深远的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两场革命分别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1789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这两场革命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却都摧毁了各自国家原有的社会秩序。同时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巨大的扩散效应,后来波及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所有近代国家几乎都是18世纪双元革命的产物。其一,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化的经济体制,它塑造了一种崇尚效率与数量的文化;其二就是法国大革命所塑造出的现代民主制。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改写自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封面(1)霍氏所说的“革命的年代”为何始以1789年,终以1848年?(2)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封面上配上“一场世界革命从英国和法国这对孪生火山口向外喷发”意在表达怎样的信息?(3)对霍氏所言“双元革命”的历史影响,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答案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地本为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中原文化得到楚人的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表明国家统一的趋势在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楚国文化的包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B选项排除。《诗经》不属于周代的制度,C选项排除。儒家思想在楚国受到重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选项排除。【答案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准确把握。楚人引用《诗经》说明中原文化得到楚人的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表明国家统一的趋势在发展。2、D【答案解析】

材料中认为中国从秦汉至清朝灭亡,始终没有摆脱王朝更迭的简单循环的怪圈,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建立其上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封建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故A项排除;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在思想与选官制度方面的体现,而并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B项是地理因素,不是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排除。3、D【答案解析】

由材料“‘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可以得出,法国拒绝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更多考虑的是本国利益,故D正确;材料“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表明法国只是担心美国会介入欧洲事务,并没有成为事实,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霸权主义问题,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法矛盾,故C不正确。4、A【答案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战败,而两岸的居民并没有感到同情,说明他们并不站在清政府这一边,并没有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外之间的民族战争,说明民族意识淡薄,故选A;材料没有出现农民起义问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武器差距,排除C;材料是说民族意识问题,不是华夷观念问题,排除D。5、A【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美洲白银总产量的将近一半输向了中国”“中国的米价一直维持在一种超稳定状态”可知,即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但对中国市场、物价没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导致“价格革命”,说明白银的大量流入没有促成中国经济的转型,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大量白银流入市场,但物价仍很稳定,没有体现白银流入对推动商品经济方面的影响,B项错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弃,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白银流入对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6、C【答案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生的名、字中带有“耕”、“牛”等,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牛耕,C选项正确;人名中带“牛”、“耕”与抑商政策无关,并且战国时期方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选项错误;“牛”、“耕”等在名字中出现,不能得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普遍确立,B选项错误;孔子两名学生名字中有“牛”、“耕”,不能说明他们是农民,更不能说明孔子的学生都是农民,D选项错误。7、D【答案解析】

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依照血缘关系维护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并非治国思想,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8、B【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来看,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陶片放逐法出现了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表述的是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排除;C项执行的盲目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排除。【答案点睛】陶片放逐法下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9、A【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边区政府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投票方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参加基层选举,体现了人民民主选举的广泛真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体现在边区民主政权包容社会各方面的代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不是边区文化教育落后,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众对统一战线的态度,D选项错误。故选A。10、C【答案解析】

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总体是清政府战前判断失误、战争中指挥失误,即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故答案为C。该学者主要是总结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没有体现要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和主张进行改革,排除AB项;甲午战争中中国存在失误并不意味这当时中国的军备远远落后于日本,排除D项。故选C。11、C【答案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10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和政府政策放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有关,C正确;民国政府成立于1912年,A排除;荣宗敬、张石君明显不是儒学士大夫出身,B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D排除。故选C。12、C【答案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可知,我国逐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强市场在经济中的导向作用。材料中的法律体现了我国在立法上开展以市场导向。C正确;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错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B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关于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不能得出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的结论,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英国:博雅教育,注重人文课程;强调做人教育。德国: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美国:注重科学技术;研究与教学并重;大学资金来源多样化。原因:英国:受中世纪贵族教育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现代物理学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不同:宋代书院:强调儒家经典和理论的教育;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追求;注重教育与科举并重;为专制统治服务。西方大学:从注重个人人文素养的发展,转向重视科学理论与实用技术;注重科研与创新;与时俱进。(3)启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以德为本,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科研与实用技术并重。【答案解析】

(1)特点:英国:依据材料一“博雅教育”“学习经典文科课程”“学习‘做人’”归纳出博雅教育以及注重人文课程和强调做人教育。德国:依据材料一“教学和研究是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是为了创造新知识”可以归纳出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美国:依据材料一“注重科学技术,注重研究,不再只强调教学,来自政府和私人的大量资金涌入大学。”的信息从注重科学技术、研究与教学并重以及大学资金来源多样化回答。原因:英国的原因依据所学从中世纪贵族教育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回答;德国的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回答。美国:依据材料的时间和所学从现代物理学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回答。(2)不同:宋代书院依据材料二“以经义、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可知强调儒家经典和理论的教育;依据材料二“以培养廊庙之器为教学目标,进而心忧天下,退而遒乐古人”可知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追求;依据材料二“主张教育学生的书院与录取进士的科举相互结合”可知注重教育与科举并重;结合所学可知书院教育是为专制统治服务。西方大学: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从注重个人人文素养转向重视科学理论与实用技术、注重科研与创新以及与时俱进等分析不同。(3)启示:依据中国宋代书院教育和西方大学育人的理念从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主义教育以及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科研与实用技术并重等回答。14、(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新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2)旨在强调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工业革命影响了世界经济、文化,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法国大革命则深刻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公共制度(此处也可强度法国民法典的影响)(3)水平1:全面、辩证、历史地评价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全面,即从政治、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