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琵琶行》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注意积存、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尝。
课前预习: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及背景。
课时:
琵琶行(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把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根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留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二、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仆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醉着明月。
突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仆人遗忘了回去,客人也不愿起身。
跟着声音静静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顿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一再召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布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深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连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难过的大事。
轻轻地拢,渐渐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临时停顿。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感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突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静静没人说话,只观察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烁银波。
三、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力量。
2、学习用比方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育学生联想和想象力量。
【教学重点】
1、把握用比方的手法描写声音的超群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美丽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顶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唱歌《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旧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索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索,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白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晰地表达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表达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表达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的离愁别绪,仿佛的心情溶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消失预备好气氛。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其次段“江心倾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寻常只是听,要描写它非常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特别胜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其次段,体会超群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方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方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悦耳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消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方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方,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详细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较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认真观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分,喧闹而不紊乱,简单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奇妙的比方,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头,仿佛从深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立刻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终以短促刚毅的音响终曲,如同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详细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精彩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悟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娴熟超群和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其次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达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表达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受。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孤独境况,“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缘由:弟走参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孤独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比照、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从前欢乐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污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快奢华
比照、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孤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仆人忘归客不发,”以仆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奇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醉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超群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气。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唱女不幸遭受的怜悯,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苦痛,意义深刻。“天际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精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构造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教学设计3
一、设计意图:
1、赏析描写音乐的超群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量。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胜利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受的深切怜悯。“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观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事;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仆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终借江边月影,衬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突然传来的琵琶声悠闲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方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一样的十多种声音来比方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逝。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衬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宽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从前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状况和被贬以前的状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境况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境况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终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感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终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会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琵琶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悟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悟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
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表达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悟天际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
一、作品提示。
2、琵琶:弹拨乐器。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鼗”,小鼓,犹如今日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索。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白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晰地叙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其次段——江心倾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研读课文。
1、学生划出表达景物环境的句子,争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表达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楚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协作,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表达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充满着的离愁别绪,仿佛的心情溶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悲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消失做好了预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展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表达女仆人公出场,是人们常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精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简单心理活动,还示意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表达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叙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快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孤独形成对对比,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际沦落的无限哀痛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表达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熟读课文,特殊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构造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琵琶行》教学设计5
《琵琶行》教学设计例如
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凄惨遭受,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构造。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构造。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际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导入。
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限,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诗歌主见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琵琶行》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局部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赐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大事,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寂静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仆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心情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详细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怯。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详细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颜色。“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消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叙述“终生不得志”。随着音乐旋律的进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指法敏捷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终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清楚的描写。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大,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方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展,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悦耳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旋律由舒徐流畅渐渐沉咽直至消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就是在人们认真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获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详细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方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沟通,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详细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受的感觉相像,同是盛极而哀的“天际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白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际沦落人,诗人怜悯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受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受,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乐曲奇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世人重色轻才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表达出诗歌构造缜密,照顾严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比方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育学生联想和想象力量。
2.把握用比方的手法描写声音的超群技法。
3.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比方的手法描写声音的超群技法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学生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学问信息的猎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力量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深厚兴趣。
2、学习习惯:学问面仍较为狭隘,对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独立发觉和自主学习力量且想象和联想力量不强。
学法指导:
采纳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美丽,感情深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特别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尝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殊是集中描写音乐的其次局部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培育了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解到诗歌中一共描写了三次音乐的演奏,你发觉哪一次的音乐写得最为精彩的吗?
明确:是第2自然段
二、朗读感知
1、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2、教师正音,朗读指导
3、个别学生朗读
三、详细研读
1、找出其次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方句(边提问边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消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稍微委婉
珠玉落盘悦耳圆润
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冰泉冷涩堵塞压抑幽愁暗恨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方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识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方,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倾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错
(4)、景特描写衬托气氛
四、拓展训练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要求:学生先在课堂上用练习本,独立自主完成,再给时间让学生交换答案,相互争论和沟通,教师提问和总结放最终。
1、诗的其次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明确:“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势;“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明确:①写出了曲终时的风光②写出了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小结
全班再读课文精彩局部其次自然段收束全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殊注意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气氛中感受音乐的超群,体会人物以曲传情的情怀。对诗中运用的比方句很形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拓展训练中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观赏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怜悯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潜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熟悉。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其次段的琵琶声局部)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仆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表达“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终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终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依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争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终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受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境况)
1学生争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理想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一样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拟观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奉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肤浅的感情。
3.了解和把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肤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拟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闻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其次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留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其次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仆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其次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倾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从前: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浔阳境况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到达高潮。
6.小结:
诗人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倾听琵琶曲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怜悯歌女遭受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构造虚实相生比照衬托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D)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清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境况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怜悯。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方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衬托相结合,表达、抒情和谈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方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根本上采纳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实简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饱满的少妇形象。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把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留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把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观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尝感情,后有感情齐读其次节
四、分组争论:
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方(找出比方句、并分析各比方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方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悦耳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动听美丽)
幽咽泉流冰下难。(消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扬)
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梦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方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动听悦耳
3、正面描摹与侧面衬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终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衬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仆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固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超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缘由?--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终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清楚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像的身世遭受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胜利的重要缘由之一。
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方,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衬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尝感情
五、比拟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威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静谧的环境被吵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行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方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好像还另有寄予。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方,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响,从侧面衬托琴声的美丽悦耳。)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超群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局部,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突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威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静谧的环境被吵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方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好像还另有寄予。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拟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响,从侧面衬托琴声的美丽悦耳。这种感情上的剧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课后作业:
观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琵琶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赏析描写音乐的超群技巧;
2.重点体会音乐中所蕴涵的感情,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从而领悟“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详细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中的音乐描写。
2.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引领学生感知诗中音乐与人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教学设想:
1.用美丽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
2.让学生朗读体会,争论理解;
3.播放琵琶曲,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对琵琶音乐的理解;
4.联系全篇深入挖掘诗人产生“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的原由。
5.大胆地从音乐描写段落切入,并把音乐描写作为研读主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展现PPT)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打柴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共同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一千多年后的唐朝,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浔阳江畔,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浔阳城的白居易,在送别好友时,偶遇了一位身世凄苦的长安歌女,又是由于音乐,让他们共同写就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清冷的月光牢记了他们。让我们走进《琵琶行》,与白居易一起倾听。(板书课题、、音乐,竖写)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引入。(2分钟)
二、初步感知:
1.本堂课我们重点鉴赏《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在此之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琵琶曲。(播放琵琶曲)
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请学生们答复)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行言传),可是诗人白居易就用文字将他所听到的琵琶音乐描述了出来,而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读到这段文字仍旧犹如亲耳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广为传播,吟诵不绝。(PPT)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段描写琵琶音乐的经典文字。
2.七嘴八舌:你比拟喜爱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试与旁边的同学沟通你读后的联想与感受。
二、初步感知:
1.你能用语言把这段音乐描绘给没有听过的人吗?
(听音乐1分钟,过渡1分钟)
(朗读1分钟)
2.你比拟喜爱这段音乐描写中的哪些句子?(2分钟)
三、赏析:
1.与大家共享你们争论后的收获。
旋律怎么变化?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方)
除了刚刚同学说过的句子以外,还把琵琶音乐比方成哪些事物?(以声喻声)
点出比方与衬托即可。(3-4个就过)
(板书:技巧:比方、衬托)
假如学生在之前点到了情感,就直接导入情感局部:
1)有声的是音乐,无声的是什么?声情并茂,除了写音乐本身,还有写琵琶女感情的句子。
2)刚刚有同学提到“听出了什么感情”,引我们深思:琵琶女的弹奏能引起听众共鸣仅仅是由于她超群的演奏技巧吗?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由于她是带着情感来弹奏的,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2.心弦一动,琵琶声就不再是琵琶声,而是心声了。琵琶女借琵琶曲抒发了什么心声?(PPT)
还是得联系她的人生经受来求解,(板书:人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写琵琶女身世的第三段寻求答案。请女生齐读。
当年: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技艺超群
妆成每被秋娘妒。——艳冠群芳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众星捧月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乐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欢乐红颜
如今:弟走参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庭冷落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远嫁商人,独守空船
舟中夜弹琵琶——无人知音
一位过去粉丝如云、过着众星捧月一般生活的女子,如今是人老珠黄,“门前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心里会是多么的愤懑不平啊。弟弟参军,阿姨逝世,身边再没有一个亲人,想要找一份感情的寄予,偏偏“商人重利轻别离”,只留下自己一人在这清冷的浔阳江上独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内心是多么的孤寂啊。梦里想到过去风光显赫的时间,都会忍不住哭醒来。
也许也正由于此,她才会一个人在孤舟中单独弹奏琵琶,借此排遣抑郁与孤寂,才会她才会抛却女子的羞怯,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生疏人倾情演奏。2.琵琶女借琵琶曲抒发了什么情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终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板书:情感)
假如学生结合音乐描写谈到了琵琶女的身世有相像之处,就直接将写音乐的诗句与写身世的诗句结合来谈。
3.我们能否从琵琶曲的起伏变化中,看出琵琶女生活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欢快曲”:欢快明朗、悦耳动听,起伏生动的乐章,往日盈盈笑语。“深思曲”,心情沉痛,消沉停顿。“悲愤曲”,以刚毅急促、震撼人心,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高亢激越,生气控诉。帛裂心碎。
4.“一曲肝肠断,天际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琵琶声,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琵琶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弹奏者的一腔幽愁暗恨?(PPT)与琵琶女素不相识的“江州司马”为什么会被琵琶女的弹奏感动?“同是天际沦落人”
两人身份不同,地位也不同,素未谋面,萍水相逢,为什么会生出“同是天际沦落人”的共鸣?请男生读第四段。
我从去年辞帝京——(结合材料)名噪京城,才华横溢(与琵琶女的色艺双绝,名动京城相像)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可见当年过的是“诗酒管弦,春风得意”的满意生活(这与琵琶女“今年欢乐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相像)
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受谗见疏,远贬浔阳(与琵琶女年老色衰,远嫁商人相像。美人自比忠臣,以女子被冷落比被君王疏远)
白居易与陶渊明不同,本是抱着剧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任谏官直言进谏,所作诗歌大都反映民生疾苦,他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被贬为江州司马,连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此时现实与抱负发生了猛烈的冲突。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今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担心。这是他一生中最苦痛、最不得志的时候。这次被琵琶女的演奏触到了内心最松软的那个角落,再听到琵琶女的身世,生出剧烈的共鸣。感情的闸门再也掌握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最终感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饱蘸辛酸之泪,写此篇。
四、小结:
回到我们上课开头时的问题:诗人是怎样用文字把“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音乐描绘出来的呢?从外表来看,这是在写音乐,运用了比方、衬托种种超群的写作技巧;挖深些看,这是琵琶女在借音乐来抒情,曲中含情;再挖深些,却是白居易在借琵琶女的演奏与身世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音乐只是载体,只是为诗人传达自己由人生际遇而生出的真实情感搭建了一座桥梁,音乐即人生。(板书)
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来朗读这一段音乐描写,读出琵琶女弦上的真情,读出白居易笔下的幽情,读出琵琶女与诗人人生的起伏与不平!(PPT,配乐)
一曲《琵琶行》,唱出了琵琶女的凄凉,唱出了白居易的失落,唱出了世态炎凉,唱出了命运的不公,也唱出了以音乐传递情感的千古绝唱。诗人白居易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被泪水浸得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江州司马脸上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久都无法抹去……
五、活动:
(PPT)让我们就在此刻,牢记这一永恒的经典!试在课堂上背诵这一音乐描写片段。(请男生背、女生背或全班背,依据时间来打算)
六、拓展作业:
通过学习《琵琶行》,我们知道:运用运用比方、衬托等写作技巧来描写音乐,可以将音乐写得生动形象,而在描写中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将音乐写得打动人心。选择一段你宠爱的音乐,试着写一小段描述文字。
《琵琶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悟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详细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妙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精彩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妙意境。
【教学预备】
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日,我们就一起倾听这奇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
二、了解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局部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其次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其次、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
反复读全诗。
其次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其次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单。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⑴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⑵学生思索: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明显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孤独感,二是它的确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仆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哀痛气氛,都是衬托它的。
⑶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其次次演奏的情景:
⑴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其次段。
⑵学生思索:琵琶女的其次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琵琶女的其次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地中。
其次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也许依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⑶学生思索: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方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叉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迫而愉悦的情调。其次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盼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头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进展得很快,接着就消失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闹而紧急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终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连续沉醉在乐曲的境地里。
⑷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衬托,说明四周船上的人们都沉醉在“余音绕梁”的境地中。
⑸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其次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⑴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⑵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⑶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其次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其次次用比方、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地。第三次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拟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琵琶行》教学设计11
【学问目标】
一、了解白居易与唐朝“新乐府运动”的文学主见及创作特色*
二、学习本诗通过特别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突出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三、品尝生动比方、细节描写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力量目标】
一、能结合诗歌意境简洁叙说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二、能简析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主旨的表达作用。
【情感目标】
观赏品尝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之处,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与琵琶女特别的感情与身世遭受,培育高尚的情操。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简介〗
1、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闻名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编有《白氏长庆集》。作品平易通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立刻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压抑不住自己的生气,上书恳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其次年就创作了《琵琶行》这篇闻名的长诗。
2、歌、行、吟: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分。音节、格律一般比拟自一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初读探究: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白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寻疑虑探究
1、诗中交代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诗句,此时的心情怎样?
遭受贬谪,忧愤难平;送别友人,孤寂愁闷。
2、你觉得琵琶女最美的表现是哪一个细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突出琵琶女的弹奏技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侧面衬托细节描写比方夸大对偶通感
4、在弹奏过程中,最能表现琵琶女遭受与心境的诗句是哪一句?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触一动了白居易的愁情,不禁对她深表怜悯,这个诗句是?
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诵读上述研读的几个片段,回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五、查阅注解与《导学》“学问荟萃”,把你认为尚未把握的字词在书本上作标记。
六、作业
试比拟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
其次课时
一、全诗最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个?这句诗可以有几种解读?
1、同是怀才不遇(不被珍惜、不被重视),心曲相通;
2、同是沦落天际,境况凄凉,同病相怜;
3、虽然素昧终生,但却命运一样,应当相互劝慰;
4、借事述怀,表现不平事到处皆有。
二、你认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有无声胜有声”妙处在哪里,今日用此典故还可以有哪些含义?
三、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诗中表达景物环境的句子为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浔陽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人江东送客环境。秋夜、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突出送别时人物悲凄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融情入景。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溶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渲染哀伤之别,为琵琶声的消失作有力铺垫。
——“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完毕时安静环境。
一曲弹罢,感情仍在集中,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一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
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孤独悲凉的心情。
【小结】由于景物环境表达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醉在浔陽江头那一派愁闷的月光里,美丽动人又不乏凄清悱恻。
四、拓展迁移
试比拟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争论后参考《导学》“创新思维”〗
五、运用实践
1、《导学》“同步训练”
2、背诵名句
3、预习“唐诗六首”
【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其次段。
2.观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尝诗歌意境,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其次段。
2.品尝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制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地。
刚刚教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由于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青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获。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毕竟是怎样写的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专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奇,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际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久记住了这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测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终沟通重点字词。
4.听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听录音,思索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局部。
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1)抽学生朗读其次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展赏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留意准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特别熟识真正的演奏家在马上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超群,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地。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进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乐段兼用比方(“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叉进展,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迫而愉悦的情调。
其次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犹如“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盼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头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进展的很快,接着就消失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闹而又紧急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旧沉醉在乐曲的境地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3)归纳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
6.齐读其次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略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急热闹,至“裂帛”戛然而止。
其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情感。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朗读全诗,入情入境:
抽六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回忆诗歌内容,进入情境。
3.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索琵琶女的遭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污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提醒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剧烈控诉。
②从全文看,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明确:的心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
“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
这种心情外表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受,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受,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③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课件大全教学课件
- 高中技术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网络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doyoulikepears说课稿全英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建筑工程造价》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手真干净》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工)》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主题短片创作I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租地合同安全协议书(2篇)
- 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建设方案及要求
- 中小学班会课评价表
- 型钢桥梁拆除施工方案范本
- 指导青年教师记录表
- 08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GB/T 10000-2023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 高中英语-The Sky Railway教学课件设计
- 数独题目100题2(可打印)12951
- (完整版)《工程伦理》历年真题
- 骨盆骨折PPT完整版
-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