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史-西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西周RZQ起源和立国起源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西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时周人的首领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负责管理农事,其氏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氏族经济发展。尧时,周族首领稷被举为农师,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称“后稷”。到夏代后期,夏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西北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周人所居住的渭北平原的生产和生活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于是不得不北迁到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崛起:在夏朝灭亡,周人被迫迁移到泾河中游后,经历了好几代,大约在商初,公刘在豳(陕西彬县东北)才又发展起来。公刘在豳,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就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们涉过渭水采掘矿石,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公亶父由豳南迁到岐山之阳,即所谓“周原”。古公亶父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很快就使岐周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军事力量也很快增强。散居在岐山西北一带的混夷、西戎诸部落,都被击败逃走;附近的一些小邦,也纷纷归服。古公亶父在岐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了“翦商”事业。

立国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区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囚于羑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先于文王而死(死因未载;《封神榜》称其被纣所杀),立姬发为太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周武王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临时组织17万人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周公东征:(背景)牧野之战周灭商后,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地分为四个区: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掌管。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姬处掌管,共同监视武庚,总称“三监”。周灭商后第二年(约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是为“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1-2]战争结果周公东征共历时3年之久,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被废,彻底平定了三监及武庚之乱。同时消灭了包括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为了彻底消除商朝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同时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国;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分治殷民。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2]周公东征鼎基本制度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所有封国的国君总称“诸侯”。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的情况如下:等级爵位法定面积举例一公国50平方公里齐、鲁二侯国

35平方公里晋三伯国

35平方公里申四子国

25平方公里黄、罗、祝、邾五男国25平方公里许六附庸不足25平方公里萧分封制的结果与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4)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分封制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嫡与庶

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众多嫔妃、妻妾所生的一大堆子女如果不划分个先后次序,不立定个章法规矩,那就会乱套。这个章法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儿子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女儿不在其中)划分为“嫡”和“庶”两类。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演变的影响有:[1]

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周礼简介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1]

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周礼》,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内容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他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数量也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经济和社会生活1.农业概况

农业在周人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书·尧典》、《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先祖弃善农,在帝舜时任稷官,《周本纪》:“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周先祖弃因此还被尊为农神,受到祭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诗·大雅·生民》和《公刘》等篇记载有周先公时期有关周人农业活动的情况,说明周人从来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

农业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农业活动,包括播种、农田管理、收割、入藏等过程,每个过程需要相应的工具。《管子·轻重乙》:“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鎌、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说明当时已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套基本用具。西周时期的农业用具在考古发掘中是常见的,几乎在每个遗址中都有出土,在一些较大的遗址中出土更多。主要器类有铲、刀、镰、石杵等。考古发现很多各类质料的铲,仅剩头部,器柄均已朽毁无存,器身经修整,刃部经打磨,并留有使用痕迹。这种工具可能用于翻土。西周时期的农作物品种,有百谷之称,《诗·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又有六谷之称,《周礼·天官·膳夫》:“食用六谷。”郑玄注:“稌、黍、稷、粱、麦、蓏。”据统计,《诗》中谷类名称有黍、稷、禾、谷、粱、麦、稻、稌、秬,豆类名称有椒、荏椒、藿,麻有麻、苴、紵等。西周青铜器铭文上也记有农作物种类名称,1977年陕西扶风县云塘村出土的伯公父簠上有“用盛穛稻糯粱”,史免簋铭文也有“用盛稻粱”之语。在西周遗址中也发现有炭化的粮食遗物,如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出土小米,江苏东海县焦庄出土粮食,江苏句容浮山、湖北圻春毛家咀出土稻米,安徽亳县钓鱼台出土麦粒,陕西扶风县杨家咀出土苎麻布。可见西周时期农作物的种类已比较多。2.养殖业西周是以养鱼为核心的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诗·大雅·靈臺》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这是池塘养鱼的最早记录,反映出当时已完成了从天然捕捞鱼类到人工养殖的重大转变。关于西周养殖业方面的情况,孙砦遗址的发掘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孙砦遗址位于河南信阳市北20公里,南临淮河。遗址在村东南2米高的台地上,东西227、南北205米。文化堆积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3米以上。1959~1960年作了发掘。发现长方形大坑和灰坑等遗迹。3.金属冶炼西周时期的金属冶铸业是以铜为核心原料的采冶和青铜器的铸造,这是当时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冶铸业。当时也有以锡、铅为主要原料的金属器物,但并不普遍,而且其铸造是附属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也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紧密关联,并没有成为独立的门类。西周时期还出现了铁制品,尽管发现很少,但正是这种以铸造铁器为核心的冶铸业,在后来取代了青铜的冶铸并处于垄断地位,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有必要给以特别的关注。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前期是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后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制作趋于简化,但出现了很多带有长篇铭文的器物。整个西周一代,青铜器的数量之大,远超于前代,铸造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并趋于规范,反映出代表当时最高技术水平的青铜冶铸业不断发展的状况。青铜冶铸业,包括铜矿的开采、冶炼、器范制作、铸造等多各环节,每个阶段需要相应的技术、工艺。4.铁制品中国的冶铁术始于何时,是长期以来学界不断探求的问题。中国铁器的铸造问题很早就被注意,关于中国冶铁术的产生及其铁器的使用时代,从近代以来,学界存在多种观点。章炳麟推测夏商时期已有熟铁和钢,周则岳也有类似看法。束式澂认为殷商时期使用铁器,范文澜和翦伯赞、都认为西周时期应该使用铁器,郭沫若早年也持此看法,后将铁器的最初使用年代定在春秋时期。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前6世纪已知炼铁,郭宝钧则认为春秋时期“铁器渐兴”,战国时期是“由铜器时代转变为铁器时代的过渡期”。由于当时有关冶铁的考古资料还很少,很多说法无法验证,其说服力也就不强。5.陶器陶器是西周时期的基本用器,也是出土最多的器物。西周时期陶器广泛使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生活用器最为普遍。从考古学文化看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间,在陶器群、器物种类、形制等方面有着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在当时,陶器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用具,还可能是使用陶器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之一,它所反映的思想观念是考古学文化所代表的人们共同体在精神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陶器也是研究西周文化的基本特征、年代和文化演进的基本依据。西周时期的陶器用具大致可分日用器具、生产工具、建筑构件以及艺术品等多类,其中最常见的是日用器具以及与之相同的墓葬随葬陶器。具体到器物的种类则更为繁多,就西周文化来说,常见日用陶器有鬲、甗、甑、鼎、盂、豆、簋、勺、盘、碗、盆、壶、罐、瓮、器盖等;墓葬随葬陶器由日常用器简化而来,种类明显较少,以鬲、盆、豆、罐最为常见,或为实用器,或为明器。西周时期建筑用陶明显增多,有地下水管、板瓦、筒瓦、砖。其他还有乐器如埙、制陶工具陶拍、陶垫、纺轮等以及铸造青铜器的陶范、陶芯等。陶色以灰色为主,其他有褐陶、红陶和黑陶,纹饰以绳纹最为常见,其他还有几何形划纹、弦纹等以及仿自铜器纹饰的云雷纹、重圈纹、S纹等。制作主要为手制,普遍使用慢轮修整。部分器物采用模制或手模合制。6.原始瓷器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较商代增多。所见基本属于生活用器,常见器类有甗、豆、簋、瓿、碗、盖、罐、壶、壘、尊、瓮等。在中原及北方地区,原始瓷器主要出于丰镐、成周等西周都邑遗址以及各诸侯国的都邑所在。出土原始瓷器数量较多的是属于成周的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在数十座墓中共出土398件。器类主要是豆,其他器类数量很少。这种器物多见于大中型墓葬,说明它们在当时属于比较贵重的器物。相比之下,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如在安徽省屯溪市弈棋村的西周墓葬中,1座墓就出土68件。江苏句容县甸岗村浮山果园1号西周墓出土达124件。西周原始瓷器多为泥条盘筑而成,原料为高岭土,加工不精,质地比较粗糙,但胎质坚硬,颜色多呈灰白、灰色。釉为石灰釉,以氧化铁为着色剂,釉色以青绿为主,还有淡黄、褐和紫褐色,色调不稳定,釉层厚薄不均,流釉现象比较普遍。纹饰多为几何形印纹,如云雷纹、方格纹、席纹、网纹,其他还有叶脉纹、绳纹等。西周的商业: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业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当时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在较大的都邑中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交易的商品,商贾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都由“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在商业交换中,主要的货币是以朋为单位计算的贝。铜也被用作交换的手段。铜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发展为铸造铜币。

民间的贸易活动,也在城邑内外展开,但是一般数量较小,大多数是以物换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反映了一般自由民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换,作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补充。工商食官制度:概述“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工商食官”按三国时韦昭解释是:“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工,”可比之于今天的国企;“商”可比之于今天的国营公司。所有员工由国家发工资养活;所有员工创造的价值由国家支配。内容就这么简单。商王朝设有“工官”管理手工业者及其生产,有一定的编制。生产以族为单位且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商末周初关于“殷民六族”、“殷民七族”的记载对此有详细论述。思想文化的发展敬天保民: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统治者要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基本的治国方针;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相比较夏朝和商朝而言的进步之处。(在敬天的同时认识到了德政的意义)“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五行和八卦五行:“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医五行相克图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大陆学者王黛林已将八卦三重叠完善出512卦,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在中医中,指八卦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在娱乐圈中,八卦是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通常是某个明星的隐私。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易传》记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证认为所谓太极即宇宙,两仪指天地,四象就是四季天象;如长日照的夏季称太阳,短日照的冬季称太阴,春是少阳,秋是少阴,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廿四节气。表面上“太极八卦图”明显是指地球自转一周年而复始。八卦卦象符号:

所谓卦,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测量太阳位置,从而知季节、记录劳作规律的手段。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所谓八卦,应该是在地之八方测量结果的记录。天文学的发展:(略)文学艺术的发展: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殷金文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简,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东周金文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秦汉金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金文的发展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西周: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毛公鼎毛公鼎(DukeMao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文学的发展----《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体例分类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kuai〕、曹、豳〔bīn))《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社会生活周人非常重視飲食,周代的禮儀制度更是與飲食密不可分。在周代已經設立了各種負責管理飲食事務的官員。天子的食物肯定是最豐盛的,被稱為是“玉食”。周人也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調味理論,確立了常用的調味料。周代是一個禮治社會,依據周禮規範著人們的行為,食禮是周禮的核心內容之一。周人對客食之禮、待客之禮、侍食之禮、宴飲之禮、進食之禮等都有詳細的規定。比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就生動地描寫了周人宴飲之禮的情況:“賓之初筵,左右秩秩。籩豆有楚,殽核維旅。酒既和旨,飲酒孔偕。鐘鼔既設,舉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功。發彼有的,以祈爾爵。”在飲酒的方面,周人一開始的時候比較節制。周初的時候,周公制定了比較嚴厲的禁酒令,規定周人隨便飲酒要被處死。後來雖有所放寬,但因為有許多嚴格的禮儀的規定,飲酒行為也受到節制。比如,按照周人的鄉飲酒禮來喝酒的話,喝一天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儀式進行完畢,根本不可能喝醉。西周的居住表現為等級化和聚族而居的特點。西周貴族的宮殿建築,一般都是按照前朝後寢或前堂後室的結構佈局建造的。西周的房屋建造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標誌之一就是瓦的使用。西周以前房屋全部蓋草,西周早中期開始在屋脊等處用瓦,西周晚期大部分都用瓦。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房頂變化的三個重要階段。當然下層民眾居住的還是半地穴式的建築。西周的婚姻形態是一夫一妻制與貴族的一夫多妻制並行,而且在禮制的規範下運作,形成了一系列法定或約定俗成的禮儀。周人對婚姻的功能有了更理性的認識。認為婚姻是一切社會關係的開端。所謂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周人也已經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危害,他們認識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到春秋後期魯定公為了政治的需要而娶了吳國國君的女兒,因為雙方都是姬姓,所以這一婚姻就受到當時人的非議。西周貴族的婚姻仍具有政治聯姻的性質。一般而言,西周的貴族分為姬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兩大集團。婚姻關係是連接兩大集團的重要紐帶。這一情況在金文中也可以找到許多證據。周人重視婚姻,所以對婚禮尤為講究,一般要經過六道程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但西周時期還保留有原始婚俗的遺風。比如《周禮》中就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這一點也可以從《詩經》中大量的愛情詩歌中得到證明。西周的灭亡1.灭亡的开始周康王(钊)死后,子周昭王(瑕)继位。昭王十六年,他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3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溺死,军队也遭覆灭。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在位长达44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彼时东方的徐国正处于徐偃王时期,徐国率九夷侵周。穆王也曾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均未获得重大战果。东方的夷族也时常侵扰周境,战事不断。噩侯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东国”,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惊朝野。周王派西六师、东八师前往作战,仍无力抵御。后靠同姓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胜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外患。2.衰落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到周厉王时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公、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行政: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周厉王残暴不仁,不但不听劝谏,甚至开创了特务制度,设立卫巫监察国人,一旦有国人言论不利于王,则杀。召公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厉王不听,更加变本加厉。终于,国人忍受不了,奋起反抗,周厉王被赶走,最终死于彘,史称“彘之乱”。厉王出奔,而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为我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前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年份,只能靠考古文物进行推断,十分的模糊。就共和行政是什么实体?行政者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1、二相共和以史记为首的正史传统说法却是,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其中召公谥穆,名虎。至于这个周公是谁,被清代学者斥为伪书的今本竹书纪年则说是周定公。2、共伯干政以竹书纪年、世本等别史说,共和行政就是共伯和干王位,摄行天子事。共伯和,共国诸侯,伯爵,名和。但是,孔颖达的《史记正义》则认为共伯与和是两个人,共伯是卫釐侯太子,而和是他的弟弟。和攻共伯,共伯入卫釐侯墓道而自杀,而和立为卫国国君,是为卫武公。也就是不承认共伯和的存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