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记叙文之动静结合技巧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记叙文之动静结合技巧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记叙文之动静结合技巧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记叙文之动静结合技巧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文专项:记叙文之动静结合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静结合技巧目录解说一解读二策略三试题解析四解说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片静寂的山野,忽然传来一丝知了的叫声,然后又鸦雀无声,周围什么声响也没有了,这就会引起更加宁静的感受。如果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一个人躺在床上,听到远处传来的“呱呱”的蛙声,人们的感受中所产生的就不是一般的宁静,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显示出来的浓郁的宁静。这种以动显示出来的静,是仅仅写静所无法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解说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动”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把景物描写得绘声绘色、形神兼备。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解读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介绍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先写水后写山。写水,“千丈见底”“直视无碍”,为静景,只有在平静的水面下,才会“千丈见底”;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原本沉静的水面,化为了“急湍”“猛浪”,就变成了动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富春江水的变化,写出了富春江之水的清澈和湍急的特点。山原本是静态的,然而在吴均笔下,山峰竟然“竞”,竟然“轩邈”,竟然“争”,群山争先恐后向高处、向远处伸展,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山就给人一种灵动感,也增添了神韵。解读

◎朱自清《春》文章第二段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嫩嫩的,绿绿的”状小草碧绿柔嫩,呈静态美;可是“偷偷地钻”中“偷偷”修饰“钻”,绘小草生长悄然无声、无人知晓的动态,“钻”则写小草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韧劲,呈动态美。这样,以动写静,静中带动,动静结合,各得其宜,共同表现了小草青绿茂盛的景象。解读

◎刘成章《安塞腰鼓》,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里的静为下面写一场不同凡响的腰鼓表演蓄势。结尾以静写动,以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释放了激情的宁静,反衬出安塞腰鼓的火烈、富于气势,充满生命的力量。策略一、常见的写法二、动静结合应遵循的要求三、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策略

一、常见的写法:

①以动衬静

就是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将原本不动的事物,写成运动的事物,原因有两个:策略

一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的静物,在某种条件下,常常带给人们某种真实的动态错觉。例如:乘坐火车,透过车窗向外望,铁路两边的树木飞快地向身后跑去,真正移动的是火车,树在跑是一种真实的错觉。鲁迅《社戏》描述孩子去看戏的途中,就运用了这种写法——“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种错觉,只有孩子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大人都是熟知的,在文章中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能够凸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愉悦的心理,也能够表现成人童心不改的生活境界。策略

二是受人的主观影响,造成的错觉。例如:一个胆小的人,在深夜穿越森林,感觉那些根本不动的影子,都变成某种怪物,张牙舞爪地跟在自己身后。这种错觉是由人的主观认识、某种心理或某种情感衍生的。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技法,能够凸显人物的认识,或某种心理状态,或者某种强烈的情感、情绪。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就运用这种写法,表现自己的豪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策略

以动衬静最突出的例子是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里写山林的幽静,作者不直接描绘山林的幽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写“蝉噪”、写“鸟鸣”,用蝉和鸟的声音反衬环境的幽静,这样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使景色更灵动,也更美了。策略

再如朱自清《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色艳丽缤纷,百花怒放也难以觉察,这些都体现了春花的静态美。可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则拟花为人,注神入花,把静态美的花表现为一种动态美,很好地突出了春花怒放、百芳争艳的动人景象。春花绚丽多彩,丽则丽矣,却失其生机活力,百花争艳则赋予静态美的春花以勃勃生机。这样,以动衬静,倍增美色。策略

②以静写动

就是将原本动态的事物,写成静态的。受某种条件限制,或者从某个角度观察,有些原本是动态的事物,看起来就是静态的。例如:大海波涛滚滚,潮涨潮落,从来不曾停歇,但如果从远处遥望,或者透过飞机的舷窗俯瞰大海,大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会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我们感受到的海,也可能更是一个水平如镜的巨大蓝色结晶体。原本动态的大海,在我们的视野里,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静态的,把这种视觉影像或感受表现出来,就是一种静态的美。策略

同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当我们的内心受某种情感、情绪左右的时候,视觉上虽然看到的仍是动态的事物,但心底感受到的事物却是静态的。情感、情绪、心态主宰了一切,感受到的物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一个人处于一种极度绝望状态,她坐在风雪中,尽管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在的内心深处也会生成这样的景象——雪在空中凝固了,风在空中凝固了,一切在这一刻都停止了呼吸,就连高高的烟囱上面飘散出来的浓烟和热气,这一刻也定格成一种僵硬的造型。策略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化动为静,呼啸前进的瀑布像一块巨大的白练挂在崖边,紧接着下面两句气势磅礴,写出了瀑布的自九霄而下的冲天气势。第二句的静实则蓄势待发,写出了瀑布“动”时的倾泻奔涌的流动之美。策略

再如《“飞天”凌空》中,“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写出了吕伟空中身姿的静态,与下文“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策略

③动静交融

顾名思义,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莫怀戚《散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一生命。”这段景物既有对大地的颜色、树上的嫩芽这些静态景物的描写,也有对起着水泡的冬水的动态刻画,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突出了生命这一主题。

这三种写法中,以“以动衬静”和“动静交融”最为常见。策略

二、动静结合应遵循的要求:

①一种意境中运用。动静结合,描写动态与静态,必须放在一种意境里,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形成形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②要在同一画面中。动景和静景描写,必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如果动静出现在不同环境(画面)中,那就不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注意动静的分寸。以动衬静,目的是突出静,静是主体。那么对于“动”的要求,必须是小的声音,细微的动态,如此才能起到衬托“静”的作用。如果声响惊天动地,再来衬托静景就不合情理了。策略

三、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①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②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的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③能够渲染出不同的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试题解析写作导引范文展示名师点评试题解析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个写作任务,按要求写作。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太吵了……静一点。太闹了……静一点。太烦了……静一点。试题解析【任务一】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写作标准:☆侧重写实:(1)紧扣“静一点”合理选材,中心明确,价值观正确;(2)写清楚事情过程,细节真实,详略得当;(3)思路清晰,语言连贯。☆侧重虚构:根据题目“静一点”构思,写清楚人物的困境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冲突,人物采取什么行动面对冲突,结局是什么。试题解析【任务二】以“静一点”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写作标准:(1)围绕“静一点”表达明确的观点,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2)论据经得起推敲,使用的论据要能支持论点;(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合乎逻辑,思路清晰;(4)如果写演讲稿,还要做到:心中有听众。要求:(1)按照写作标准写作;(2)文章不少于8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写作导引

本次作文题有以下特点:

1.提供了让不同类型考生进行选择的可能。

根据作文要求,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两类文体中自由选择一类进行写作。比如,富有联想能力、对生活有感知力的考生可以选择发挥空间比较大的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擅长逻辑思维的考生则可以选择议论类文体进行写作,所有考生的写作个性都有机会得以展示和彰显。写作导引

2.创设了与考生生活相融合的情境。

太吵了……静一点;太闹了……静一点;太烦了……静一点……作文题创设的写作情境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考虑了考生的已有体验,符合考生的情感需求,每一位考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言。写作导引

3.搭建了能指引考生写作方向的支架。

作文题由“情境”“任务”“写作标准”“要求”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情境”的设置实则为考生列举了多种写作角度,“任务”则清晰交代了写作的文体,“写作标准”则提供了好作文的具体标准,“要求”则从写作基本规范方面进行了明确。四个部分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起到了启发学生写作思维的支架作用,为学生明确了写作方向。写作导引

4.引领了考生面向未来的正确的价值观。

作文撰写不仅是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更成为了考生反思自我、面向未来的过程。面对环境的嘈杂、内心的纷扰、世事的繁杂等生活困惑,试题引领考生去体验“静”的力量,安静一点,平静一点,宁静一点,去充分发现生活的静美,去坦然面对生活的得失,去坚持梦想的追寻,去坚守一种不能放弃的信念……而这正是作文题对考生的温暖关怀和价值引领。写作导引

写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经世致用。写作是用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的。这几年,高考作文题多是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或者时代,命题理念上是引导教育往良性轨道上走,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说,教育不要整天低着头刷题了,要抬起头来,了解自己的周遭;在各种经历中锻炼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辩证地看世间万物;能不断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去接受各类挑战;能学会分享和交流;能发现世界的真善美,也能接受世界的不完美;既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坚守,又要有接纳多样性差异化的胸襟和气度。在这一层面上,“静一点”这一命题,又可看作是一种契合。范文展示静一点

夜幕早已降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时钟发出的“滴答——滴答”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月光斑斑点点,透过未拉合的窗帘,照进房间。

父母都不在家,一个人的家似乎格外冷清。既然无法入睡,倒不如起床,或许待会就有睡意了。为自己泡了一杯热乎乎的牛奶,拿过一盒小饼干,拉开窗帘,坐在窗台慢慢品尝。范文展示

夜,已深。月光柔和地洒进房间,为房间镀上了一层银光。喝了口牛奶,拿起一块小饼杆,独自一个享受看这份宁静。星星点缀着被黑暗充斥的夜空,无数微弱的星光凝聚起来,竟然可以照亮整个世界,那个大而圆的白玉盘就这样被嵌在群星中。记忆中,小时候总会望着月亮想,冷清的月亮上是否真的住着苦苦思念后羿的嫦娥?看着群星聚集在一起汇成的那条银河,也会想,这条美丽的银河是否真的承载着牛郎织女无尽的爱与思念……轻笑一声,为儿时的天真。范文展示

顺手拿过一本书,打开旁边的小灯,淡淡的灯光笼罩着书页。静静地,慢慢地,在这宁静的夜里,阅读着一个人的喜怒悲欢,体会着他内心的种种情愫。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此中滋味,又有谁能解得开……范文展示

不知何处传来了钢琴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渐渐,琴声融入夜中,夹杂着演奏者的丝丝牵挂与幸福。琴声停止了,我听到了夜的声音,没有孤独,没有寂寞,有的是独享宁静的那一份惬意。谁能想到,白天喧嚣的城镇,夜晚竟具有如此美丽的宁静。这样的夜晚,如同一杯咖啡,即便有点儿苦涩,也会被浓厚的醇香覆盖过。范文展示

夜深了,丝质的夜,漫过光滑的脊背,一行行地潜入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