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课程学习指南_第1页
《殡葬文化学》课程学习指南_第2页
《殡葬文化学》课程学习指南_第3页
《殡葬文化学》课程学习指南_第4页
《殡葬文化学》课程学习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页共12页《殡葬文化学》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殡葬文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讲述人们的殡葬观念、殡葬操作(活动)和殡葬实物(用品)中所包含的文化观念的一门科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世界观,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殡葬活动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的理解、看待死亡,培养学生的殡葬人文素养,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人文、心理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把握什么是文化及死亡文化,中外经典作家对于死亡的阐述,中国各个时期典型性的丧礼,中国历史上的葬式、殡葬观、风水,影响殡葬的社会文明形态及社会要素、墓碑、墓志铭、庙寝、殡葬服饰、殡葬语言等实物及新中国的殡葬改革等知识。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殡葬文化起源、发展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学会用殡葬文化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殡仪服务和其它相关社会工作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在殡葬职业岗位上进行殡葬文化策划能力。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死亡文化概论和死亡文化专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文化特别是殡葬文化这一基础概念,掌握它的成因及流变。同时,学生应对传统及现当代中国的殡葬模式和实物有深入的了解;具有扎实的专业修养和人文涵养。1、总目标:培养学生对死亡文化的认知、殡葬礼仪与殡葬实物的发展流变,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殡葬服务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理解并解决有关死亡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殡葬人文素养、培养专业意识,为从事殡葬服务工作奠定专业基础。2、具体目标:(1)形成良好的死亡文化观念形态。即正确的认识和看待生活中的死亡现象,帮助人们理解死亡,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给人们的生存提供一个赖以无穷欢乐的精神支点和面对死亡时的安详,树立积极向上的死亡观和人生观。(2)懂得死亡文化的操作形态。即懂得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办丧事、祭祀活动中的流程。(3)了解死亡文化的实物形态。即对丧事、祭祀活动中产生的各类物品如棺材、花圈、寿服、墓碑等物品的种类、功能、文化意义较深的了解。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共有26章,根据教学安排,本课程分六个单元完成教学,本课程教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52课时,实践12课时:第一部分为殡葬文化基础理论,以《殡葬文化学》为教材,内容共安排44课时。其中第1章—10章为死亡文化概论,第11-26章为死亡文化专论。建议将这一部分整合成为6个模块进行精讲。重点突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布置一些殡葬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作业帮助同学巩固所学知识。第二部分为海内外殡葬文化研究。也是以专题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当前殡葬文化的一些新理念,新发展。在教学结束后可布置一些相关的课程论文考察学生的思维和理念。第三部分为实训共安排12课时。主要是学习殡葬文化应用方面的案例,重在培养学生的策划和创新能力。在学习完这一部分知识后应该布置给学生一些殡葬方面的策划项目要求学生去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章节包括:第一章绪论文化和死亡文化第二章原始思维及其特征第三章从原始殡葬看人类早期的死亡文化第二单元的教学章节包括: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第五章西欧古代哲学的生死观第六章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第七章19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死观的转变第三单元的教学章节包括:第八章死亡文学的哲学反思第九章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因素第十章社会文明形态对殡葬的影响第四单元的教学章节包括:第十一章丧礼概述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第十三章居丧守制第十四章中国民间丧礼其它第十五章殡葬服饰第十六章殡葬语言第五单元的教学章节包括:第十七章坟墓与风水第十八章中国皇陵第十九章墓碑、墓志铭和庙寝第二十章祭祀和人殉、人牲第二十一章中国历史上的葬式第二十二章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与简丧薄葬的对立第六单元的教学章节包括:第二十三章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第二十四章国家对殡葬的干预及其意义第二十五章现代中国社会的丧礼程式第二十六章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第一单元学习目的与任务1、学习目的(1)掌握文化和死亡文化内涵;人类殡葬的起源和研究死亡文化的意义和方法(2)掌握人类思维的三个环节;掌握原始人的自然崇拜、自我崇拜、综合崇拜(3)掌握中国早期文化体现的殡葬;掌握原始葬式与灵魂认知的关系;掌握原始的死亡文化及殡葬的特征;学习任务课程任务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文化和死亡文化1、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死亡文化;2、掌握人类殡葬的起源;3、掌握学习死亡文化的意义和方法。重点:死亡文化的界定难点:研究死亡文化的意义和方法原始思维及其特征1、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什么是死亡文化;2、掌握人类殡葬的起源;3、掌握学习死亡文化的意义和方法。重点:原始人的自我崇拜难点:原始宗教和原始思维从原始殡葬看人类早期的死亡文化1、了解原始时代的文化遗址;2、掌握仰韶文化的殡葬;3、掌握龙山文化的殡葬;4、了解原始葬式与灵魂认知的关系;5、了解原始死亡文化及殡葬特征。重点:原始的死亡文化及殡葬的特征难点:原始葬式与灵魂认知的关系(二)第二单元学习目的与任务1、学习目的:(1)掌握原始宗教的生死观;掌握儒、释、道的生死观(2)了解古希腊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哲学和基督教的生死;中、西方古代哲学生死观之比较(3)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和极端主义哲学的生死观及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4)了解创建中华民国的志士们的生死观和“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和“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死观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生死观2、学习任务:课程任务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生死观对后世殡葬的影响;2、了解庄子及其道家生死观对后世殡葬的影响;3、了解墨子及其墨家生死观对后世殡葬的影响;4、了解佛教的生死观对后世殡葬的影响。重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生死观难点:释、道家的生死观西欧古代哲学的生死观1、了解古代希腊苏格拉底哲学的生死观;2、了解古代希腊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3、了解基督教的生死观;4、中西古代哲学生死观之比较,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死观。重点:基督教的生死观难点:中、西方古代哲学生死观之比较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1、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2、极端主义哲学的生死观;3、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重点: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难点:“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19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死观的转变1、了解创建中华民国的志士们的生死观;2、了解“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彷徨;3、了解“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的奋起;4、了解抗日战争以来中国人的生死观。重点:“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的奋起难点: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生死观(三)第三单元学习目的与任务1、学习目的:(1)了解西方“文化人类学”对死亡文化的思考;掌握中国现代学者对死亡学文化研究的现状(2)掌握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即社会精力、社会经济、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需要及国家的作用(3)掌握社会文明的界定、隆丧厚葬的社会根源、隆丧厚葬之风不能加诸儒家、西欧古代农业文明对殡葬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对殡葬的影响。2、学习任务:课程任务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死亡文化的哲学反思了解西方“人类文化学对”对死亡文化的思考;了解中国学者对死亡文化研究的现状;掌握个体死亡的意义;了解死亡文化的哲学反思。重点:个体死亡的意义和死亡文化的本质难点:西方“文化人类学”对死亡文化的思考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要素理解社会精力对殡葬的影响;理解社会经济对殡葬的影响;理解社会心理对殡葬那的影响;理解社会价值观念对殡葬的影响。重点: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难点:社会心理社会文明形态对殡葬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的异同;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殡葬与西方殡葬的不同特点;分析中西殡葬差异的文化原因。重点:中国古代隆丧厚葬的社会根源难点: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四)第四单元学习目的与任务1、学习目的:(1)掌握礼的内涵、丧礼的社会意义、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2)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3)掌握居丧守制的起源、行为规范、两汉居丧守制、唐以后的居丧守制(4)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5)掌握五服、五服制的文化意义、五服制的起源(6)掌握殡葬语言的意义、对死亡的称谓、谥号2、学习任务:课程任务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丧礼概述了解礼的内涵及丧礼的社会意义;掌握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重点:丧礼的社会意义难点:中国古代丧礼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掌握中国古代殡的程序及礼仪规范;掌握中国古代下葬及葬后礼仪规范。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难点: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居丧守制掌握居丧守制的起源及行为规范;了解中国历史上居丧守制的情况;掌握夺情起复。重点:两汉居丧守制、唐以后居丧守制。难点:居丧守制的行为规范中国民间丧礼其它1、掌握奔丧、吊丧的习俗;2、掌握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脱帽礼;3、掌握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其文化意义。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难点: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殡葬服饰掌握殡葬服饰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五服制度及其文化意义;了解殡葬服饰的颜色。重点:五服及五服制的文化意义难点:五等丧服制殡葬语言1、了解殡葬语言的意义;2、了解中国对死亡不同称谓及其体现的文化;3、掌握谥号和避讳在殡葬中的运用。重点:对死亡的称谓、殡葬语言的意义难点:谥号(五)第五单元学习目的与任务1、学习目的:(1)掌握坟墓的起源、坟墓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坟墓制度、风水(2)掌握和了解陵墓的起源和意义及中国历代的皇陵(3)掌握墓碑、墓志铭和庙寝起源及意义,并了解中国的宗庙制度;(4)掌握祭祀的起源和意义,了解祭文的形式与种类和人牲和人殉;(5)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了解中国火葬的渊源;掌握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6)了解中国历代的殡葬风尚;掌握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表现形式及其历史原因;2、学习任务:课程任务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坟墓与风水了解中国古代的方位观;了解坟墓的起源;了解中国古代的坟墓制度;理解坟墓的意义。了解风水在中国古代坟墓中的运用。重点:中国古代的坟墓制度、风水;难点:中国古代的方位观中国皇陵掌握陵墓的起源和意义;了解中国历代主要皇陵。重点:陵墓的起源和意义;难点:陵墓的起源和意义;墓碑、墓志铭和庙寝了解墓碑、墓志铭的发展演变;了解西周的宗庙制度;了解秦以后的帝王宗庙、陵寝制度;了解尊号和庙号。重点:1、墓碑、墓志铭和庙寝起源和意义;2、宗庙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1、墓志铭的欣赏和写法;2、尊号和庙号的区分;祭祀和人殉、人牲掌握祭祀的概念和分类;了解祭祀权的政治化;掌握祭文,熟悉中国古代经典祭文范本;了解人殉和人牲。重点:1、祭祀的起源和意义;2、祭文的形式与种类介绍;3、人牲和人殉的介绍难点:1、祭祀的字源意义;2、祭祀权的政治化;3、人牲和人殉的区分;中国历史上的葬式了解各种葬式及其文化意义;重点掌握土葬、火葬;了解中国火葬的历史。重点:1、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葬式介绍;2、中国火葬的渊源的概述;难点:1、土葬的起源和社会意义;2、唐代以后历朝对火葬的禁止,以及民间火葬的禁而不止的原因;中国历史上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1、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殡葬风尚;2、了解两汉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对立;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殡葬习俗特点及其原因;4、掌握唐以后殡葬礼仪制式化的原因。重点:中国历代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的表现形式及其历史原因;难点:中国历史上产生隆丧厚葬和简丧薄葬对立的原因(六)第六单元学习目的与任务1、学习目的:(1)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殡葬的变化;掌握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了解目前殡葬领域中存在的问题;(2)了解国家干预殡葬的历史渊源及意义;掌握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的价值导向;(3)了解国家丧礼的形式;了解中国社会通行的治丧程序;了解哀乐、挽联、花圈和悼词;(4)了解临终关怀的起源和现状;了解安乐死的内涵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了解遗嘱的种类;2、学习任务:课程任务学习任务重点与难点20世纪中国的殡葬改革了解民国时期的殡葬变化;掌握新中国殡葬改革的发展及其推行殡葬改革的必要性。重点:1、新中国殡葬改革的三个发展阶段;2、中国殡葬改革的必要性;3、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出路;难点: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历史根源及解决办法国家对殡葬的干预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的价值导向;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礼仪的规范化;掌国家干预殡葬的意义。重点:1、中国古代国家对殡葬的价值导向;2、国家干预殡葬的意义;难点:国家干预殡葬的忠文化和孝文化导向;现代中国社会的丧礼程式掌握国家丧礼,重点掌握国葬、下半旗致哀,及唁电的书写;了解中国社会通行的治丧程序;了解挽联、花圈和悼词。重点:1、比较唁电和唁函、国葬和公葬;2、举行追悼会程序以及灵堂布置的要求;难点:唁电和唁函、国葬和公葬的区分,灵堂布置及人员站列次序;临终关怀、安乐死和遗嘱1.了解临终关怀的声源、现状与发展;2.了解安乐死的内涵、现状与展望;3.了解遗嘱的定义及处理方法。重点:1、临终关怀的起源和现状;2、安乐死的内涵和各国安乐死的现状;难点:1、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其原因;2、安乐死的内涵及其合法性;四、课程的教学资源(一)本课程教材简介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殡葬文化学》。《殡葬文化学》编著于1998年2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目前为止,国内论述殡葬文化理论体系最完整的专著,并且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被选为为国内殡仪专业学生和殡葬系统员工培训的教材。并被台湾南华大学指定为生死学硕士研究生的必读教材。高水平的教材为本学科的教学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书分上下两卷,共26章计54万字。上卷“死亡文化概论,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死亡哲学观以及决定各民族各时代殡葬的基本样态的诸社会原理作理论的一般探讨。它又分为五部分内容:首先讨论“文化”,并于其中讨论“死亡文化”,指出死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殡葬文化又构成死亡文化的一部分。为此,从哲学上追溯到人类思维的逻辑结构及其展开,并通过原始社会的殡葬情况说明了殡葬和社会生存的关系。这一延伸性讨论为全书建立了一个理论出发点。其次,讨论了各时代有代表性的生死观,通过不同时期那些思想家的精辟论述,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思想的闪光。作者尤其赞成儒家极具阳刚之气的“入世主义”的人生观,故着重讨论了儒家的生死观。再次,回顾了20世纪“人类文化学”认真研究死亡问题以来的成果和现状,提出了自己对“个体死亡的意义”和“死亡文化本质”的理解,并指出,一切死亡文化的“本质”在于“超越死亡”。再次,讨论了影响殡葬的“六大社会因素”,它大体上可以使我们“读懂”殡葬活动为什么会办成你看到的那个样态,并给我们“欣赏”殡葬活动时提供一些观察点。最后,将对死亡文化及殡葬文化的观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思维俯视点,即从文明的高度和统一的社会文化观点看待殡葬,并比较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之差别。第二、九、十章尤为作者独立地深思熟虑之结果,为全书精华所在。下卷为“死亡文化专论”,它以中国历史为主要对象,对传统的殡葬操作程式及殡葬实物作专题性讨论,也就是将上卷的理论结构用于此作个别的文化说明。下卷对中国古代的经、史、和杂记小说作了大量的引证,夹叙夹议,多一家之言。旨在“观今鉴古”,通过这一讨论发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以鼓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以饱满的热情走向21世纪。第二十五章第五节“关于中国殡葬改革的设想”中,作者提出应当重建子女为父母“居丧”的制度,并以国家法令或礼制的形式固定下来。所谓弘扬儒家文化已是由口头提倡到了进入实际操作的时候了!从梁漱溟先生倡导“复兴”儒学以来已近80年了,没有实际的操作,一切口号都将成为空谈。(二)本课程的参考书目1、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出版社1998年2、吕应钟《现代生死学》新文京开发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万建忠《中国历代葬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4、《晋书.礼志》5、王计生《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百家出版社2002年6、朱金龙《殡葬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7、民政部101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工作文件汇编》2001年8、范兆岐《中国现代殡葬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9、杨根来等主编《中国现代殡葬大全》黄河音像出版社2003年10、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1、钮则诚《生死学》国立空中大学2002年12、王计生《中国殡葬文化》上海福寿园文化研究所2001年13、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