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尼斯商人》是法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作品。B.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小说主人公淳厚核实的品质、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C.《香菱学诗》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D.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表达了诗人对农人辛苦劳作的同情。2.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项是()—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A.(1)(3)(4)(2)B.(2)(1)(4)(3)C.(2)(4)(3)(1)D.(3)(1)(4)(2)3.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瞰望妇孺皆知顾名思义怙恶不俊B.倾刻进退维谷周道如砥置若惘闻C.演绎挺而走险好高骛远肄无忌惮D.修葺有例可援运筹帷幄飞扬跋扈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惩罚(chěng)绯闻(fēi)埋怨(mái)安步当车(dàng)B.鸟瞰(kàn)横亘(gèng)笨拙(zhuō)爱憎分明(zèng)C.应和(hè)梵文(fàn)懵懂(měng)噤若寒蝉(jìn)D.豢养(huàn)诘责(jié)谥号(yì)翘首以待(qiáo)5.古诗文默写。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游山西村》)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黄鹤楼》)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卖炭翁》)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人们常引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美好祝愿。6.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红岩》中忍辱负重装疯卖傻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是______;创造了把地牢挖穿奇迹的人物是______。请把《水浒》的回目补全:梁山泊______落草,汴京城______卖刀。二、阅读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尝有疑狱狱:案件B.臣,鄙民也鄙:浅陋C.不知当狱当:应当D.殆未有也殆:恐怕2.选出断句准确的一项()A.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B.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C.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D.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4.翻译句子。(1)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2)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注:①与:从,跟。②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往之女家(2)以顺为正者(3)语人曰(4)天下恶乎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而或长烟一空定于一B.民归之女有归C.杂然相许沛然下雨D.与民由之由水之就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是焉得为大文大乎?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4.下列对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有很强的说服力,甲乙两文都能体现这一特点。B.甲文从“妾妇之道”开始立论,指出了公孙衍,张仪没有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C.甲乙两文都是以对话行文,在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仁”的思想。D.乙文通过苗“槁”与“兴”的对比,表现“雨”对苗的重要,也表现人民对明君的盼望。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_______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后喻3.请简要分析文章首段提到“舜”等大人物的用意。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里的“是人”指怎样的人?5.请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10.阅读《一切都好》,回答后面小题一切都好顺子刚奔进柱子家的院门,就高声喊:“大娘,我柱子哥给您捎东西来了。”柱子娘的脚还没迈出屋门,顺子已进了屋:“大娘,您看,这些东西都是柱子哥给您买的。”顺子把东西放在那张油漆斑驳的桌子上。柱子娘用粗糙皴裂的手抚摸着那些红红的苹果、金黄的桃罐头、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点心,泪眼婆娑。“顺子,柱子咋没回来?”柱子娘用袖口擦去眼角的泪。“柱子哥那边忙呢,走不开。柱子哥现在比我有出息。”“真的?”“嗯,真的。”“柱子这孩子啊,打小心眼实诚,遇事不懂得变通,干啥都死脑筋。自小我没担心过他会闯祸,因为他从来都是受委屈、受欺负的那一个。”柱子娘笑了,眼睛望着照进屋里的阳光。阳光被树影摇得一晃一晃的,像小时候的柱子一跳一跳向她走来。柱子8岁的时候,柱子爹去世了。柱子娘农忙时侍弄地,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就这样供柱子读完了初中。柱子毕业后不愿意让娘再为他吃苦受累,执意不肯再去上学,而是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了。“我一直念叨,柱子在外面别受欺负,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柱子娘起身去院子里,拿来一些豆角给顺子,“顺子,你和柱子打小要好,你们俩在一起,相互照应着点儿。”柱子娘忽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越咳越起劲,直咳得脸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顺子看着柱子娘痛苦的样儿,有些无所适从,唯一能做的是轻轻给她捶背。“大娘,您怎么了?您去医务室看看吧。”柱子娘摆摆手,缓了缓后说:“我去看过医生了。顺子,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人家领导对他好,我不能分他的心。”“大娘,您去医院看过吗?”“镇医院的医生怀疑我是肺癌,让我去市里查,我没去。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我多半是得了不好治的病。顺子,你千万不要告诉柱子,大娘求你了。我不想拖累柱子,只要他好好的,我怎么着都行。”柱子娘满眼祈求地望着顺子。“大娘,我听您的。我,我不会告诉柱子哥。”顺子使劲忍着眼里的泪。“顺子,你这是还没回自己家吧?你回去吧,爹娘都想自家的孩子啊。”“哎,大娘,那我回了,您好好保重。”顺子背起包走出院门,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顺子,你回去告诉柱子,就说我一切都好,让他放心。”柱子娘在大门口对着顺子的背影说。顺子没有回头,他不敢回头。“我知道了,大娘,您回去吧,外面风大。”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腿骨折了,现在还躺在医院里。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就让顺子回村,给娘带个好。临行前,柱子千叮咛万嘱咐,让顺子对娘说他一切都好。走到胡同口,顺子大声说:“大娘,柱子哥一切都好,您放心吧!”说完,脸上泪流成河。(选自48年第17期《微型小说选刊》)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文章中的画线段落运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3.简要概括柱子娘的形象特点。4.小说以“一切都好”为题,有何妙处?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②“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③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⑤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⑦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1.文中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2.第③自然段中的划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概括第⑤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结合文中作者谈到的阅读的意义,就其中一点结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三、应用1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①技术改变生活。近年来,“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等新兴的“有声阅读”平台越来越引发关注,许多人不知不觉地加入了听书行列。②听书能解放眼睛,释放耳朵,能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③听书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偶然性、趣味性,给一部分生活节奏快的人带来了积极感受。第①句的画线短语“改变生活”按短语结构类型划分,属于短语。请在第②句的横线上补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微作文。学校准备为高一新生设计制作校服。原定为一款参照国外校服样式设计的校服,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大家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请你给校长写一封短信,陈述自己的看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要求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积累1、A【解析】
A“法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莎士比亚是英国人。2、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文段开头提到“判断力和鉴赏力”,(3)句中的“这种能力”与其衔接,所以(3)为首句;(1)句就(3)句中的“灵魂的品质”展开论述,应该放在(3)的后面;(2)句中的“这个标准”指的就是(4)句中的“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所以(2)句应该放在(4)句的后面。故选D。3、D【解析】
A.怙恶不俊——怙恶不悛。B.倾刻——顷刻、置若惘闻——置若罔闻。C.挺而走险——铤而走险、肄无忌惮——肆无忌惮。故选D。4、C【解析】
Achéng惩、mán埋。Bgèn亘、zēng憎。Dshì谥。5、(1)大漠孤烟直(2)柳暗花明又一村(3)芳草萋萋鹦鹉洲(4)心忧炭贱愿天寒(5)江山如此多娇(6)天涯若比邻(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孤、柳暗、萋、鹦鹉、洲、愿、娇、天涯、婵娟”等字词容易写错。6、(1)华子良许云峰(2)林冲杨志【解析】
(1)华子良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许云峰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2)林冲与杨志一样,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这两个情节对塑造他俩的形象很重要,要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多看看前头描述人物出场时的介绍,以及对人物的特征刻画。【点睛】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二、阅读7、1.C2.A3.B4.(1)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2)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方言词语的理解。C项“不知当狱”翻译为:不懂得如何断案。“当”应该解释为“判断”,不是“应当”。据此,答案为C。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的意思是:“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若有疑问就赏与。所以,正确的句读是: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故答案为A。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B项,正确。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也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不是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据此,答案为B。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尝(曾经)、狱(案件)、以为(认为)、虽(即使)”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亟(急速)、缯(丝织品)、薄(淡,不醇厚)”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参考译文: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一半认为应当判有罪,一半认为是无罪,即使是粱王也很疑惑。梁王说:“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梁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梁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若有疑问就赏与。梁国百姓非常高兴。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了就容易裂开,器物薄了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才可以。8、1.(1)“女”通“汝”,你(2)准则,标准(3)告诉(4)安定2.C3.(1)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2)(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4.B【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语”:动词,告诉。通假字词,“女”通“汝”,你。2.A完全/统一。B归附/女子出嫁。C都是“……的样子”。D实行/通“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①句是:这,这个。焉:怎么。反问句式。②句补出省略的成分。望:远看。4.B错误,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点睛】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乙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9、1.儒2.(1)被选拔(2)增加(3)犯过错(4)知晓,明白3.开头列举六个人的事例,目的是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4.“是人”指上文所述六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和与此相似的心中有志向、奋发有为的其他人。5.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常常犯错误,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4),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些都需要识记。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翻译为“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举”意思是“被选拔,被任用”,“曾益其所不能”翻译为“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益”意思是“增加”,“人恒过”翻译为“人常常犯错”“过”意思是“犯过错”,“而后喻”翻译为“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喻”意思是“明白,了解”。3.此题考查的是文章中事实论据的作用。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历了磨难,都有巨大的成就。用在这里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据此理解作答。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意思是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些人身上。“这些人”在文中首先指开头列举的六个人,同时还有象他们一样的人。据此理解作答。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感悟。“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意思是“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这是运用道理论证,告诉我们对于错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要在不断改正中积累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有进步。据此理解作答。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10、1.顺子从他与柱子娘的交谈中得知柱子娘得了肺癌,同时柱子娘怕柱子挂心,让顺子说她一切都好。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同时柱子怕自己老不回家娘担心,让顺子告诉娘他一切都好。2.插叙。插叙柱子因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情况,体现了柱子是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为下文写柱子不让顺子告诉娘他干活时腿摔骨折了的事做铺垫。丰富小说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小说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3.柱子娘是一位可以为了孩子吃苦受累、体谅孩子、疼爱孩子的患有肺癌的母亲形象。4.标题“一切都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以“一切都好”为文章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也与结尾相互照应。【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顺子、柱子和柱子娘,主要事件是柱子和柱子为了让对方放心,互相“撒谎”,让顺子传话一切都好。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2.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划线句子插叙柱子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的家庭情况,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写出柱子娘的艰辛生活,柱子外出打工,突出柱子的懂事、孝顺,突出“一切都好”的主题。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农闲的时候四处打短工”表现柱子娘的吃苦耐劳;“你不要把我病的事儿告诉柱子,免得他挂心”“自己忍受病痛也不告诉柱子”表现柱子娘挂念柱子、体谅孩子。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本文内容来看,“一切都好”表面指柱子和柱子娘都让顺子告诉对方自己一切都好。深层含义指柱子和柱子娘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表现了浓浓的亲情。顺子作为见证人来回捎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的中心。11、1.文章开头借用一句电影台词,引出论点: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引用电影台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比喻论证,把书籍比作高山,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阅读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的观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的中心论点。3.先提出观点: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接着举了阅读《资治通鉴》、《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的意义;最后得出结论: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4.文中谈到阅读的意义:②阅读可以让我们摆脱世俗,找到人生的意义;③阅读可以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读懂生活;④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自我实现;⑤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⑥最后总结阅读时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达到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从这几点中任选一点,联系实际回答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讲故事或引名言作用的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后分论点。表述格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同时作为(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开头借用一句电影台词引出论点: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引用电影台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第③自然段中的划线语句把“书籍”比作“脚下的高山”,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阅读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的观点。点睛: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赔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清远入城证申请合同范本
- 自制挖掘机租赁合同范本
- 派遣员工终止合同协议书
- 鱼缸消毒灯销售合同范本
- 股份合同终止协议书范本
- 珠海住宅装修协议书范本
- 灯具工程分包合同协议书
- 特许经营权协议合同范本
- 签订房屋期权买卖协议书
- GB/T 20864-2021水稻插秧机技术规范
- GB 2811-2007安全帽
- 语言学纲要(新)课件
- 高中物理必修一期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风冷热泵机组调试方案
- 《园林主要病虫害防治一览表》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作文审题训练题目
- 李中莹心理创伤简快辅导技巧(课堂PPT)
- VS1真空断路器说明书
- JTT230-2021汽车导静电橡胶拖地带_(高清-最新)
- 监理周例会总承包单位工作汇报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