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游下游河中石兽纪昀jǐyún(题解: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上游下游河中石兽纪昀jǐyún(题解:倒塌在河中的石兽)1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熟悉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并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借助注释,掌握文育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增加文言文实词的积累量。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对于课文,如果用现在科学知识来看,也会有一些疑问。可以根据课后资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教学2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清观弈道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主(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任《四库全书》(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总纂官。生性诙谐风趣。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作者介绍
纪昀
(1724--1805)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清观弈道人。清3
聪敏好学可以写文章,
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聪敏好学可以写文章,
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敏而好学4
纪昀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轶事,也有随笔杂谈等。“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纪昀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5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纪昀受命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据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的统计,《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79309卷,另有“存目”6793种,93551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所有经典文献。主持编纂这套书,是纪昀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贡献。全书之外,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扼要说明《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中各书的内容,至今仍是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源流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纪昀受命担任《四库全书61、读准字音河干(
)
圮(
)
棹(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啮(
)
坎穴()溯流(
)臆(
)断
欤(
)自主学习gānpǐzhàoyèpáfèiyānnièxuéyìyúsù1、读准字音自主学习gānpǐzhàoyèpáfèiyān7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8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9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pĭzhàoyègānmùpáfèiyān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10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nièkǎnxuézhìzhuǎnsùyìy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11
翻译课文注意红色字的意思翻译课文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靠近河岸倒塌
一起于此,在那里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人了河中。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靠近河岸倒塌13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经过、经历年募集寻找终了,最后划(船)拖踪迹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1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设馆教书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被带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设馆教书听说这件1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是(认为)坚硬沉重松散轻浮埋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颠倒,错乱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1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讲学家的话凡是应当大概因为代水的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成为
坑洞巡河、护河的士兵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17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像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逆流固然到停止(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反而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像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逆1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依照、按照他的找到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19上游下游文言词类积累上游下游文言词类积累20二、词类活用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1.棹:
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
二、词类活用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1.棹:名词用为21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文字);阅读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4.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是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古义22古今异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6.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8.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但是古今异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6.盖石性23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24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25特殊句式特殊句式26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介词结构后置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前面,“当于上流求之”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27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帐”后省略了介词“于”2.求之(于)地中“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3.果得(之)于数里之外“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帐”后省略了介词“于”2.28
整体把握这篇文言文选白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人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人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9整体感知,比较探究整体感知,比较探究30
1、《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奇闻轶事,以达到说理的目的,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神异”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寺庙中的石兽沉入河中,寺僧寻找未果,讲学家、老河兵献计,依照老河兵说法找到石兽的故事。
1、《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奇闻轶事,以31
2、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竟不可得寻十余里无迹2、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323.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3.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33比较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老河兵
以为被水冲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水冲不动石兽比较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老河兵以为被水冲走石性坚34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石重沙松,被沙埋没,越沉越深老河兵石重沙松,水冲不动石兽,但会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冲出一个坑洞,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坑洞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反复,石兽就会往河水上游“翻跟头”
水冲不动石兽以为被水冲走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石重沙松,被沙埋没,越沉越深老河兵石重35上游下游上游下游36上游下游上游下游37上游下游上游下游38上游下游上游下游39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0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1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2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3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4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5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6上游下游上游下游47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合作探究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而做出了正确推断。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合作探究老河兵常年48
5、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5、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49寺僧1原地水中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寺僧1原地水中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50下游寺僧2以为顺流下矣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下游寺僧2以为顺流下矣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51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讲学家:考52上游下游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上游下游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53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2.僧: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3.讲学家:4.老河兵: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546、认识不同的原因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
6、认识不同的原因寺僧:556、认识不同的原因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上游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游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6、认识不同的原因老河兵:56合作探究7、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或问: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7、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或问:如何理解57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58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足显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其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59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60“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你猜我是什么人?“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笑曰”“618、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是他自以为懂得“物理”。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8、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62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老河兵的“笑”,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63
9、作者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9、作者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64
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合作探究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65问题研究
1.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会是真实的吗?其中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吗?
这可能是不少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关于本篇故事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论。教学中不必纠结于这点,而应重在引导学生把握“不可据理臆断”这寓意。此外,课前预习第一条,已经特意说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孤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者作者的寄托和感慨”,即让学生明白不必把这则故事当作真实的事件来看问题研究66一、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节选)吴德锋
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一、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节选)67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68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69思考探究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憎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考探究70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课堂小结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71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本文写作顺序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本文写作顺序72写法探究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层层铺垫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4.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写法探究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73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日”。谜底这才揭晓。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74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4、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75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76《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盲人摸象》说的就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拓展延伸《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拓展延伸77三、古诗文中寻“物理”现代人所说的“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实这是近代受西方影响产生的观念。中国古代所说的“物理”,
指的是“事物的道理”,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例如,《淮南子》中说:耳目之察,不是以分物理。宋代苏轼在《凌虚台记》中写道: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明代杨慎在《乐府诗话》中说:蝴蝶或白成黑,或五彩皆具,惟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李白诗“八月蝴蝶黄”,深中物理。清代王夫之在《美斋诗话》中说:苏子瞻谓“桑之末落。其叶沃若”,体物之工,非“沃若”不足以言桑,非桑不足以当“沃若”,因也。然得物态,未得物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灼为其华”“有蕡其实”,乃穷物理。这几处“物理”的含义都是“自然事物的道理”。
三、古诗文中寻“物理”78
传统的“物理”,还常常利“人情”相联系,即所谓“人情物理”。例如明代学者俞弁在《逸老堂诗话》中说:白乐天诗,善月俚语,近乎人情物理。
“人情”与“物理”的关系,可以从杜甫的一首诗来理解。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首诗前四句写花谢花飞,接着写人去堂空,春来燕子在堂上筑巢,冢墓久已无人打理,墓边的石雕已经倒卧在地,可见盛衰有时,有成则有毁,有生则有亡-----这是诗人悟出的“物理”,由此诗人发出不如及时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感慨这是“人情”。当然,杜甫在这里并非当真准备“行乐”,而是愤激之至,故作反语。
到了近代,日本学界在翻译西方物理学著作时,借用了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物理”,作为对physics一词的翻译。中国学者后来也采纳了这一译法,现代汉语中的“物理”遂成为学科名称。
传统的“物理”,还常常利“人情”相联系,即所79
不过,中国古代虽没有建立专门的物理学科,但一向很重视观察、理解客观世界的事理(即“物理”)。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及其门人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就已经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物理学分支,还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定理。儒家学者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西晋杨泉撰有《物理论》,书中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农业、手工业等知识,还对宇宙的产生进行了探讨。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也写过《物理小识》,内容包括犬文、气象、医药等方面的内容。至于散在民间,像《河中石兽》一文中的老河兵那样善于观察、深究“物理”的普通劳动者,更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了。由此看来,“物理”一词凝结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千百代人民群众的智慧。不过,中国古代虽没有建立专门的物理学科,但一向很80备选资料备选资料81上游下游巩固提高上游下游巩固提高826.走进文本(1)《河中石兽》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讲了庙门口的两个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事。6.走进文本8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C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8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CB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8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D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86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题解: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D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题解:87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88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892.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2.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90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91《河中石兽》“乃石性坚重”的“乃”究竟何意?在教材里并没有解释,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乃”都有哪些意义。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这种解释最常见。(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译文: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译文:便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2、表条件:结果,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进去(见项王)。”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译文: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河中石兽》“乃石性坚重”的“乃”究竟何意?在教材里并没有解92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②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的。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译文: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二)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那么,结合课文,作者在前面讲到石兽“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之后紧接着有一个“乃......耳”的句式,也就是说,“乃......耳”句是对前面认识和看法的解释。固于此,根据上面提供的各种情况来看,此处的“乃”应该为“是”的含义最妥帖,而且,承前省去了“此”字。即在前面反问之后,讲学家又自问自答,“(此)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译为“(这)是石头的特性又硬又重,沙子的特性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子里面,越沉越深(的情况)罢了。”《河中石兽》课件(部编教材)93写法探究1、层层铺垫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写法探究1、层层铺垫94上游下游河中石兽纪昀jǐyún(题解:倒塌在河中的石兽)上游下游河中石兽纪昀jǐyún(题解:倒塌在河中的石兽)95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熟悉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并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借助注释,掌握文育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增加文言文实词的积累量。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对于课文,如果用现在科学知识来看,也会有一些疑问。可以根据课后资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教学96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清观弈道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主(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任《四库全书》(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总纂官。生性诙谐风趣。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作者介绍
纪昀
(1724--1805)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清观弈道人。清97
聪敏好学可以写文章,
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聪敏好学可以写文章,
让他处理政事没有做不好的。“敏而好学98
纪昀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轶事,也有随笔杂谈等。“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纪昀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99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纪昀受命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历时十余年编纂完成。据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的统计,《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79309卷,另有“存目”6793种,93551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所有经典文献。主持编纂这套书,是纪昀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贡献。全书之外,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扼要说明《四库全书》及其“存目”中各书的内容,至今仍是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的源流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纪昀受命担任《四库全书1001、读准字音河干(
)
圮(
)
棹(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啮(
)
坎穴()溯流(
)臆(
)断
欤(
)自主学习gānpǐzhàoyèpáfèiyānnièxuéyìyúsù1、读准字音自主学习gānpǐzhàoyèpáfèiyān10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102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10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pĭzhàoyègānmùpáfèiyān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104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nièkǎnxuézhìzhuǎnsùyìy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105
翻译课文注意红色字的意思翻译课文106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靠近河岸倒塌
一起于此,在那里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人了河中。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靠近河岸倒塌107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经过、经历年募集寻找终了,最后划(船)拖踪迹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108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设馆教书听说这件事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被带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设馆教书听说这件109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是(认为)坚硬沉重松散轻浮埋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颠倒,错乱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110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讲学家的话凡是应当大概因为代水的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成为
坑洞巡河、护河的士兵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11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像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逆流固然到停止(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反而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像这样不停地翻转于是逆11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依照、按照他的找到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113上游下游文言词类积累上游下游文言词类积累114二、词类活用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1.棹:
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
二、词类活用2.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1.棹:名词用为115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文字);阅读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4.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是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古义116古今异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6.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7.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8.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但是古今异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语气词,罢了今义:耳朵6.盖石性117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是)认为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118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119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20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介词结构后置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前面,“当于上流求之”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12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帐”后省略了介词“于”2.求之(于)地中“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3.果得(之)于数里之外“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帐”后省略了介词“于”2.122
整体把握这篇文言文选白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人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人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23整体感知,比较探究整体感知,比较探究124
1、《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奇闻轶事,以达到说理的目的,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神异”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寺庙中的石兽沉入河中,寺僧寻找未果,讲学家、老河兵献计,依照老河兵说法找到石兽的故事。
1、《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奇闻轶事,以125
2、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第二种僧顺流而下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竟不可得寻十余里无迹2、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1263.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3.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127比较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老河兵
以为被水冲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水冲不动石兽比较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老河兵以为被水冲走石性坚128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石重沙松,被沙埋没,越沉越深老河兵石重沙松,水冲不动石兽,但会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冲出一个坑洞,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坑洞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反复,石兽就会往河水上游“翻跟头”
水冲不动石兽以为被水冲走理由寺僧1寺僧2讲学家石重沙松,被沙埋没,越沉越深老河兵石重129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0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1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2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3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4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5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6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7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8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39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40上游下游上游下游141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合作探究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而做出了正确推断。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合作探究老河兵常年142
5、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5、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143寺僧1原地水中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寺僧1原地水中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144下游寺僧2以为顺流下矣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下游寺僧2以为顺流下矣2、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145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讲学家:考146上游下游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上游下游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147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2.僧:1.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3.讲学家:4.老河兵: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1486、认识不同的原因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
6、认识不同的原因寺僧:1496、认识不同的原因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上游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游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6、认识不同的原因老河兵:150合作探究7、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或问: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7、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或问:如何理解151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152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足显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其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153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154“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你猜我是什么人?“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笑曰”“1558、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是他自以为懂得“物理”。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8、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156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老河兵的“笑”,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157
9、作者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9、作者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158
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合作探究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159问题研究
1.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会是真实的吗?其中讲的道理是正确的吗?
这可能是不少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关于本篇故事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论。教学中不必纠结于这点,而应重在引导学生把握“不可据理臆断”这寓意。此外,课前预习第一条,已经特意说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孤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者作者的寄托和感慨”,即让学生明白不必把这则故事当作真实的事件来看问题研究160一、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节选)吴德锋
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一、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节选)161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162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163思考探究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憎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考探究164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课堂小结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165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本文写作顺序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本文写作顺序166写法探究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层层铺垫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4.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写法探究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167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日”。谜底这才揭晓。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168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4、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因为他富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169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170《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盲人摸象》说的就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拓展延伸《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拓展延伸171三、古诗文中寻“物理”现代人所说的“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实这是近代受西方影响产生的观念。中国古代所说的“物理”,
指的是“事物的道理”,其含义要宽泛得多。例如,《淮南子》中说:耳目之察,不是以分物理。宋代苏轼在《凌虚台记》中写道: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明代杨慎在《乐府诗话》中说:蝴蝶或白成黑,或五彩皆具,惟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李白诗“八月蝴蝶黄”,深中物理。清代王夫之在《美斋诗话》中说:苏子瞻谓“桑之末落。其叶沃若”,体物之工,非“沃若”不足以言桑,非桑不足以当“沃若”,因也。然得物态,未得物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灼为其华”“有蕡其实”,乃穷物理。这几处“物理”的含义都是“自然事物的道理”。
三、古诗文中寻“物理”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压缩感知在自适应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欧美建筑特点》课件
- 写给对象的道歉信(15篇)
- 数字政府法律框架构建-洞察分析
- 外语学校品牌建设策略-洞察分析
- 性别视角下的家庭叙事研究-洞察分析
- 天然气液化技术发展趋势-洞察分析
- 《电源系统培训》课件
- 企业文化在客户服务中的作用
- 办公自动化与小设备的智能设计与实施案例分享
- PS平面设计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 混合云架构整体设计及应用场景介绍
-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300题带答案
-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垫付协议合同范例
- 2024年高一语文期末复习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专项训练练习题
- 2024年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第8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学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混凝土管桩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全区国有企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