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101106)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1.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101106)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2.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101106)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3.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101106)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4.gif)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101106)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7770eb25819795bdd525ef52f607882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哲学常识
2关于《哲学常识》说明1.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2.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3.听课要求:(1)做好笔记:知识点解析、易错点分析(2)边听边记:往脑子里记,利用好课堂(3)课后复习:回忆式复习,默写知识提纲3《哲学常识》知识体系
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四部分,共五章:第一章哲学-------引论第二章物质运动规律------------------唯物论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
第四章实践认识---------认识论第五章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唯物史观
5(1)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哲学与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人们自发形成的这种世界观一般是比较零乱的,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还不是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哲学家以理论的形态进行加工、概括和整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一种理论体系,才形成哲学。6(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与其研究对象)
世界三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学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一般规律:不是特殊规律。7(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把世界观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第二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10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唯物辩证法,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②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社会领域时就称其为历史唯物主义。③所以习惯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④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⑤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12(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了解)
方法论意义: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③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具体的社会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哲学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社会意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4第二章物质运动规律第一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自然界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三个发展阶段)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劳动中完善和形成了人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在劳动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15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①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从意识内容的源泉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龙”: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2)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如果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形式则是庸俗唯物主义(坚持物质一元论的同时,他们认为意识也是一种物质,是大脑的分泌物,他否认意识的能动性)16(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第三,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控制作用。(2)在意识作用问题上有两种错误观点。夸大意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贬低、否认意识的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17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解)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四.意识的实现途径:实践18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内容(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2)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205.哲学派别——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两派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2)唯物主义①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②朴素唯物论: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③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唯心史观(不彻底性)④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 21(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把主观意识看成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或是主观意识的产物。a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b王阳明:“心外无物”c贝克莱:“物是观念的复合”23
第二节世界是物质的
一、世界是物质的
1.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即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理解:①是对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实践活动、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43、人类社会是客观的①人及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③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2、自然界是客观的①无机自然界先于人产生且客观存在②生物界先于人产生且客观存在③人类产生,自然界客观存在26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理解)
※静止的含义又称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和稳定状态。主要包括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机械运动中事物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7※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另一方面两者又是联系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a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b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基本前提;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物质运动的必要条件;承认相对静止,是使事物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28规律及规律的特点
※规律的含义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2、强制性3、重复有效性30※3、规律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规律是一种稳定的联系。规律的主要性质:客观性※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1第四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导致的必然要求: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物质客观性的必然结果我党思想路线。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如何做到?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2、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出发点。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2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二个观点(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33第一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普遍客观性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整体性34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包括方面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处于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事事、时时有联系)二是每一个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事物整体。(联系成整体)三是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5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尊重客观性,既不能人为割裂客观联系,又不能将主观臆断的强加在客观事物上③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看问题的立场,即“非此即彼”树立“既此亦彼”观点362、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主要联系和非主要联系联系条件的复杂多样性条件的含义及多样性372.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①相互联系构成和显示为运动。②联系离不开运动。发展涵义①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②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生命力的东西③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8(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因为:第一,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二,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它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了其中的消极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不具有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9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局和部分①树立全局观点,局部服从全局。②重视局部的地位和作用。③抓住关键性的局部。④二者矛盾时,牺牲局部保全全局。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将事物看成一个变化的过程。②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③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40(一)质、量、度1.质(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3)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通过与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的质(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5)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412.量(1)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表现为事物的规模、范围、等级、层次、水平、速度等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2)量具有伸张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事物的量也是多样的。(4)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423.度(1)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2)关节点是度两端的极限(3)体现着只喝凉的对立统一。(3)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a.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正确准则;b.把握适度原则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43(二)量变和质变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发展的渐进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44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激变论(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和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45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46坚持适度原则
第一,重视量的积累。。第二,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第三,掌握适度原则。47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48(一)事物的对立统一性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理解)
(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a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
b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49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1、相互依存,保持事物稳定,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1、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和关系变化。2、促发质变。50(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1.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根据。51第四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这个问题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5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①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②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共性的事物不存在。第二,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三,二者是相互区别的。53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54第五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①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方面;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55(3)、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①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要注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要“弹钢琴”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56第六节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1.内容:
(理解)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来展现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上升运动。a揭示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b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在内容上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c在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d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e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57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2)偶然某些原因,会导致事物发展的暂时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583.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2)旧事物则比较强大,却不愿退出历史舞台(3)新对旧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反复的曲折过程;特定条件下还可能失败或暂时倒退。59热情支持新事物(1)代表发展方向,符合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
(2)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符合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拥护与支持。60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曲折(1)坚信社会主义前途的光明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美好前景。(2)具有走去着道路和客服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3)永葆乐观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61第七节坚持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方法论的区别(1)联系和孤立两种对立观点。(2)发展和静止两种对立观点。(3)全面和片面两种对立观点。核心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62第四章实践认识63一、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一)实践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包括a改造自然的活动和b改造社会的活动。包含两种含义(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实践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64(二)实践的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最早出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1)创造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2)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3)是政治、科学、教育、艺术等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65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1)以社会关系的研究、设计、控制和改革为基本内容,又表现为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军事的等具体形式(2)以社会关系为对象,把人与人的矛盾作为其要解决的矛盾(3)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具有阶级性※判断: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05真题)
663.科学实验(1)既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观测和实验,也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调查和实验(2)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3)以认识世界为直接目的,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05真题)
A、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实践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
67(三)实践的特点(1)客观性(2)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68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二节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69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实践受意识支配,受认识的指导。2、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相对独立性。3、人士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表现多样性。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理论意义1、理论指导实践活动。2、科学理论能够预见未来,指导实践的方向。3、科学理论推动和促进人们在实践中进行创新。70第三节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1.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7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依赖理性认识2、二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二种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4)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占有全面的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是实现这次飞跃的途径。722.从认识回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理解)
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1、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A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正确性,转化过程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B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即改造世界,如不回到实践就失去了意义73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由主体、客体多方面条件的限制。(2)认识的无限性是指人类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3)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7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2)领导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丰富的过程。(4)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目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75第四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2)真理的客观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3)反对主观主义真理观,特别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用即真理(唯心主义真理观,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把对个人有用当做真理标准,整理成了因人而异的东西)。76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1)绝对真理。包含两个方面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类有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需要不断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认识深度上,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认识,真理有待深化;二是在认识广度上,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方面的认识,真理有待扩展。77(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真理的发展是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正统一。78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②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一致③实践特点:a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b具有直接现实性79第五章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第一节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发与应用合作协议
- 导医转正申请书
- 2025年度别墅产权转让公证服务合同范本下载
- 亚马逊员工录用合同范本
- 中介公司介绍工作合同范例
- 一点点申请书
- 2025年度农业现代化技术引进与推广合同
- 小学学期工作计划
- 幼儿园小班春季班级工作计划
- 2025年塘渣资源化利用技术合作合同范本
- 物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手册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智能停车场车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小型家用电器制造工(省赛)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康复科-关节活动度测量量表
- 2025初级会计理论考试100题及解析
- 墙面油漆翻新合同范例
- 门诊口腔院感基础知识培训
- 公司关爱基金方案
- DB11T 1812-2020 既有玻璃幕墙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技术规程
- 安全开发流程培训文件课件
- 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