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_第1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_第2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_第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_第4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

1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前世今生(一)小学德育教材缘起1.政治教育(解放前-“文革”结束)文革期间,在内容上主要传递的是语录化、口号化的政治宏大叙事与高度个人崇拜的现代神话,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运动”。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前世今生(一)小学德育教材缘起22.思想政治教育(80年代)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则组成部分,且地位不断上升,以应对改革开放之后,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的冲击。2.思想政治教育(80年代)作为世界观、人33.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德育定义的细微变化中,可以看到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地位在不断提高,德育的政治意味开始逐渐减弱。3.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80年代末-90年代初)44.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教育(95年以后)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容,正式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应对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4.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教育(95年以后)5(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90年江苏省出版总社印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90年江苏省出版总社印90年人民教6《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故事+练习榜样(正面)人物(社会英雄、同龄伙伴、少年英雄)故事他者(反面)人物(同龄人物为主,多为虚构)故事《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故事+练习榜样(正面)人物(社会英雄7

1.建构善恶标准: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荣耀的或应该受到表扬的;什么是坏的,令人厌恶的或应受到批评的。

2.自我审查,自我承诺:对照标准,比较自己与好的言行的相似性,与坏的言行的差异性。教学的核心任务1.建构善恶标准: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荣耀的或应8观念及言行与榜样相似促进荣耀感,得到正强化观念及言行与他者相似促进羞耻感,得到负强化教学的核心任务观念及言行与榜样相似促进荣耀感,观念及言行与他者相似促进羞耻9教科版人教版苏教版(三)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到《道德与法治》教科版人教版苏教版(三)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到《道德与法10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1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2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13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14教材内容:

“我”的生活(情境、场景、事件、行动)教材内容:

“我”的生活(情境、场景、事件、行动)15教学的核心任务:回顾、体验、感受生活,过好“我”的生活。

基本生活(社会)观念生活(社会)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的核心任务:回顾、体验、感受生活,过好“我”的生活。16问题:截止到20世纪末期,有关德育概念的演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德育内容变化的反映了德育改革怎样的趋势呢?这个趋势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德育观的转变?问题:截止到20世纪末期,有关德育概念的演变17趋势一:德育内容不断地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德育”;趋势二:在丰富中又有转向,德育的政治味道在逐渐淡化,而人性味道却在逐渐增强。德育观:从工具化的德育转向了以人为本的德育趋势一:德育内容不断地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德育”;18我国德育课程不断改革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人、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解的深化:1.人不是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的工具,而是目的;2.道德不是通过某些规则和规范来约束和规训人以实现某些外部目的的手段,而是人的内在需求;3.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自身,是为了人性的完善。

如果说回归人本身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此次德育课程改革就建立在对回归人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人呢?什么又是人的道德呢?我国德育课程不断改革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人、道19新的一轮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立场,就是对于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理解的深化,它把人与生活、生活与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厘清。生活德育理论就是对于这一立场在理论上进行的阐释。新的一轮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回归儿童生活”20《道德与法治》课程:背景和意义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已形成我国的四大国家战略《道德与法治》课程:背景和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21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22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我们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实施方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23《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整体目标

阶段目标

设立原则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道德与法治》教材:24《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设立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旨在进一步加强法治知识教育,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整体提升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养成遵纪守法行为习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定位目标定位:25《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目标整体目标: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目标整体目标:26《道德与法治》课程: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1.义务教育阶段。使青少年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运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规则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诚信观念。《道德与法治》课程:阶段目标27《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原则设立原则:坚持系统规划——中小学整体推进,分段实施,螺旋上升。坚持遵循规律——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坚持常态长效——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实践体验,注重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原则设立原则:28《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

①完善中小学课程方案。

②修订中小学课程标准。进一步丰富充实现行德育课程标准的法治知识内容,强化法治教育要求,形成“道德与法治”课新标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法治素养”为统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明确各学段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③编写中小学法治专册教材。小学、初中阶段,在“道德与法治”课及其他相关学科分散、融合法治知识的基础上,编写法治知识课专册“法治”教材,满足不同学段集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①完善中小学课程方案29《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中小学法治专册教材(六年级上册)。在其他各学期,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30《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编写依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31《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3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33《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34《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哪些是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哪些是小学生能够掌握,可以理解,愿意接受的?怎样变换为儿童的角度?怎样使用儿童的语言?……《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哪些是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35《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度关联度难易度角度《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度关联度难易度角度36例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第十条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例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7例举:《消防安全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消防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例举:《消防安全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38例举:《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例举:《未成年人保护法》39法治教材修订进度: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送审工作的通知》《品德与生活》1-2年级四本,于2014年3月一次性送审通过。(书信回复方式送审通过)

2016年5月,法治教育专册体例及道德与法治教育图谱送审;2016年6月,根据修改意见送审。2016年7月8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下册送教育部审查,2016年秋季使用。2016年年底前,完成专册编写和其他册次法治教育内容调整充实工作,形成各版本落实法治教育图谱和专册教材送审稿,报教育部审定。

法治教材修订进度: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课程标40小结: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小结: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41二、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二、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42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43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44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45(一)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架构“单元主题—教学课题—教学话题”的基本架构5单元*3课题=15教学课题(一)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架构“单元主题—教学课题46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一下第2课:选择安全的食品话题:你会怎么选食品?话题:认识食品安全标志。话题:选择安全食品还要注意什么?一上第5课:路上的安全标志话题:找找、认认图中的安全标志。话题:你上学路上有哪些安全标志?话题:一起玩玩过马路的游戏。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一下第2课:话题:话题:话题:选择47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

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

48(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与重构整体把控教材容量,适当降低难度。

取消三级标题。

整合有关栏目。

减少交叉与重复。

增加、融入法治教育内容。

努力锤炼教材语言。(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与重构整体把控教材容量,适当降49(三)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色

继承和发扬《品德与生活》教材原有的特色:生活化:儿童的生活是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活动性:呈现形式以活动为主。儿童化:能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情感性:细腻,重视创意,蕴含教育智慧。

……

(三)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色

继承和发扬《品50

教材特色:生活化

教材特色:生活化

51

教材特色:活动性

教材特色:活动性

52

教材特色:活动性

教材特色:活动性

53

教材特色:活动性

教材特色:活动性

54

教材特色:儿童化

教材特色:儿童化

55

教材特色:情感性

教材特色:情感性

56教材修订努力体现的特色:1.强化法治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便于学,利于教3.增强时代感和开放性4.

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强调地域兼容性教材修订努力体现的特色:57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力求使教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工作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小学生58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呈现——一是在教材中统一设置“古今智慧”/“法律连线”栏目,主要进行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法治教育。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9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通过设立显性单元题或课题,旗帜鲜明地表达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0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设立显性单元题或课题,旗帜鲜明地表达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教育。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设61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法律条文中的原话做课题。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法律条文62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逐一落实法治教育大纲中的内容要求。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逐一落63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内容置于教材的儿童生活场景中,真实、自然、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实现生活化、真实化、自然化融入。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4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融入”——第一,情境化引入。以故事、儿歌、经典名言等方式创设学习的情景,展开教育内容,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活动化参与。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育生动形象,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践行核心价值观。第三,生活化体验。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从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从而认同核心价值观。第四,思维化感悟。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多种方式呈现思维的过程,并注重在思维过程中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65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融入”——第一,情境化引入。以故事、儿歌、经典名言等方式创设学习的情景,展开教育内容。爱长辈,爱家人!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66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融入”——第一,情境化引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内容置于教材的儿童生活场景中,情境3情境2情境1民主平等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67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融入”——第二,活动化参与。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育生动形象,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68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融入”——第二,活动化参与。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育生动形象,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691.凸显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融入”——第三,生活化体验。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从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从而认同核心价值观。1.凸显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701.凸显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融入”——第四,思维化感悟。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多种方式呈现思维的过程,并注重在思维过程中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1.凸显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隐性“71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72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73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74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划分课时。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教师划分课时。75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设计和开展活动,操作性强。2.便于教,利于学。便于设计和开展活动,操作性强。76便于设计和开展活动:便于设计和开展活动:77便于设计和开展活动:便于设计和开展活动:78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让教材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让教材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79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让教材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让教材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80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学生真实的表达。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学生81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学生真实的表达。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学生82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帮助。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帮助。83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帮助。2.便于教,利于学。利于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帮助。843.时代感和开放性

一是反映时代变迁,捕捉时代亮点,关注社会热点。

教学:将最新知识、新材料引入、充实到教材内容中来,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内容。3.时代感和开放性

一是反映时代变迁,捕捉时代亮点,关注社会853.时代感和开放性

二是展现时代对学生成长的新要求,直面当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3.时代感和开放性

二是展现时代对学生成长的新要求,直面当代86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1)场景和情境设计上坚持城乡两条线索并行,注重城乡生活的交融。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1)场景和情境87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1)场景和情境设计上坚持城乡两条线索并行,注重城乡生活的交融。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1)场景和情境88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1)场景和情境设计上坚持城乡两条线索并行,注重城乡生活的交融。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1)场景和情境89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2)重视选取农村生活素材,重视农村生活的表达。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2)重视选取农90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3)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3)体现社会主91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4)关注当前农村儿童面临的生活中的困惑、困难和问题。4.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凸显地域兼容性。(4)关注当前农92小结:希望通过这套《道德与法治》教材,能在你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多沟通,常交流,将您宝贵的经验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为课程的顺利实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小结:希望通过这套《道德与法治》教材,能在你我之间架93三、小学德育课程的新观念(一)德育观:道德培养回归生活(生活德育)1.德育目的:引导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生活是多样的,道德教育要使人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选择一种“好”的生活,即一种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德性的人。三、小学德育课程的新观念(一)德育观:道德培养回归生活(生活94我们不能说以往的德育不关注学生的生活,但是它的关注是间接的,比如,前面的对比中我们能发现,它只讲别人的生活和案例,当然别人的生活和案例也会影响学生,但是怎么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现在我们直接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他思考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能说以往的德育不关注学生的生活,但是它95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96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97教育不仅要关心引导学生在家庭领域和个人领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也要关心引导他们在学校和社区以及其他各种公共领域中过一种道德的生活,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也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生活、经济消费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等。教育不仅要关心引导学生在家庭领域和个人领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98

品德与生活: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儿童生活层面为课程框架。品德与社会:以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包括:“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六个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课程标准的框架品德与生活: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99目的就在于在不同的生活层面和生活领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如果通过我们教学,孩子们可以在生活的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倾向过一种道德生活,那么我们目的就实现。要实现这些目的,在德育内容有着怎样的要求呢?目的就在于在不同的生活层面和生活领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如果通1002.德育内容:以生活为逻辑的综合(1)“大德育”与“小德育”的争论(2)以生活的逻辑综合德育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礼仪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中国的“大德育”道德教育MoralEducation西方的“小德育”2.德育内容:以生活为逻辑的综合(1)“大德育”与“小德育”101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102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一册(1990)目录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一册(1990)目录1033.德育过程: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传统德育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考核知识3.德育过程: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传统德育过程:学104

传统德育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考核知识第一步学习知识: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传统德育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考核知识第一步学习知识:105第二步巩固知识:进一步讨论好处和害处。第二步巩固知识:106第三步考核知识:各种练习题。第三步考核知识:107生活德育下的德育过程则包括三个不断递进的过程:1.关注生活2.反思生活3.超越生活生活德育下的德育过程则包括三个不断递进的过程:108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091.儿童期生活具有独立价值儿童是具有整体生命表现的人,童年是人生之中具有独立价值的时期,每一个儿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有独特存在价值的人。(儿童生活不仅是为了成年生活做准备)(二)儿童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1.儿童期生活具有独立价值(二)儿童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110课程文化力求成为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童趣。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而且要使它成为对儿童有乐趣的生活。2.本课程所呈现的是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文化力求成为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童趣。课程的111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12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13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在生活中他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故而道德也应该是一个整体。(三)道德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统一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在生活中他的认知、情感、114旧教材(1990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为什么”的提问方式“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旧教材(1990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为什么”的提问方式“115行动式的提问方式“为什么”的提问方式行动式的提问方式“为什么”的提问方式116教材的整体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这个经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内在的心情感受,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身体活动的感知。但这个整体性,在自发经验的层面上,往往是模糊的,不明晰的、片断化的。道德教育的教材与教育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将这样的一个模糊的存在状况明晰化、自觉意识化。教材的整体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这个经验,是一个综117本套教材的做法:循情(升华)——据理(明理)——行动(践行)本套教材的做法:1181.教材从学习、记忆的对象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材的功能。(1)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或范例(四)教材观:激活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1.教材从学习、记忆的对象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119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20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21

(2)教材指明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一下11课《我的问题卡片》(2)教材指明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一下11课《我的问题卡片》122(3)教材是要儿童创造,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教材可以和儿童进行对话,儿童可以向教材说话。教材中的留白,是儿童心灵表达和创造的空间。(3)教材是要儿童创造,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教材可以和儿童进行对123(4)教材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拐杖教材提供的知识不是让学生记住知识本身,而是让学生以知识为工具进行学习和探究。(4)教材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拐杖124首先解决的就是教材经验与学生经验的同构问题。(1)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选择教育主题。教材的单元设计和每一课的主题选择,都是精选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生活中最典型的事件和问题。2.教材是如何成为激发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首先解决的就是教材经验与学生经验的同构问题。2.教材125(2)对那些与学生直接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的主题也从儿童可感、可触的具体生活场景出发,在儿童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拉近教育内容与儿童的距离,避免内容与儿童的疏离感。(2)对那些与学生直接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的主题也从儿126要发挥活性因子的作用,教材在选择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既要考虑同构,还要考虑异构的问题;既要考虑教材经验与儿童经验对接的问题,还要考虑教材经验对儿童经验的提升问题。要发挥活性因子的作用,教材在选择学生的生活经验127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着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相比之下,前一种回归还只是工具意义上的,比较多考虑的还是教材、教学如何贴近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后一种回归才是本门课程意义所在,这是一种归宿性的回归。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着另一方面的内涵,那128(一)教学以引导儿童道德生活建构为目的品德课教学要将真实的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情感、学会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最终回归生活,指导和提升学生的生活。四、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建议从生活出发通过生活为了生活(一)教学以引导儿童道德生活建构为目的四、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建1291.从生活出发: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一体化1.从生活出发:

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一体化130儿童的生活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即,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虽然可以划分为四个领域,但是这四个领域也只是相对独立了的,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我们只是用虚线区分了它们,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生活领域(可以算作社区的扩展)要做到课堂上的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但是由于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儿童的生活的时候,尽量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的,可以较好地反应儿童生活的内容作为德育课堂中内容,简言之,就是不求完全涵盖儿童的生活,但是力求反映儿童的生活。这些内容我们称之为生活事件。儿童的生活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即,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131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32过去品德课教学中也会呈现生活事件,但这些生活并不是每个儿童自己的“生活事件”,故而在课堂上往往是“台下看戏”、“隔岸观火”,说起话来是“纸上谈兵,做起事来是“知行不一”。

概言之,学生只是一个作为生活旁观人的学习者。过去品德课教学中也会呈现生活事件,但这些生活并不是每133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一册(1990版)“老师您好”无留白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一册(1990版)“老师您好”无留白134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一册(1990版)“老师您好”无留白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一册(1990版)“老师您好”无留白135新型课堂呈现“生活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最终是要学生回忆、探究、反思、提升自己的经验。传统课堂呈现“生活事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记忆这些生活事件,最终可以在考试中答出来。

一节课内容好坏的标准:看能否有效地让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能就是好的,反之就坏的。新型课堂呈现“生活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生活经136为了让教材、教学中呈现的生活事件真正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需要: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鲁洁)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把了解儿童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工作。为了让教材、教学中呈现的生活事件真正能够调动起学生的137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382.通过生活: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活的一体化2.通过生活: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活的一体化139教学过程与生活的一体化以往的教学过程和生活过程是割裂的,现在要实现一种统一,教学不是一个儿童生活之外的飞地,而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以往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老师说,学生听,甚至是学生读,学生听,不能说现在教学完全改观了,也不能说,这种方式就不是学生的生活,但是如果整个课程都一直采用这种这种方式,就是导致了教学与生活的割裂,因为生活绝对不是这种形态。为了实现这种转转变,教材的设计做了很多的努力。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比如调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活的一体,再通过各种行动,走向生活,再次实现教学与生活的一体。教学过程与生活的一体化140观察观察141展示、扮演展示、扮演142行动行动143传统的课堂更多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教学过程与儿童生活是两个割裂的世界。新型的课堂更多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式较为丰富,教学过程就是儿童生活本身或者延申。

教学过程好坏的标准:是否与儿童生活形式脱节,成为单纯的说教活动。传统的课堂更多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1443.为了生活:

实现儿童原有生活的提升3.为了生活:

实现儿童原有生活的提升145体验:通过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感受。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困惑进行思考。辨析:面对两种冲突的价值如何选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46传统的课堂更多关注学生是否记住,并理解了相应的知识点(德目);新型的课堂更多关注儿童原有生活的提升。

一节品德课好坏的标准:不是学生是否记住和理解多少的德目,而是原有生活是否得到提升。传统的课堂更多关注学生是否记住,并理解了相应的知识点147品德教学应更多地设计需要儿童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二)教学要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品德教学应更多地设计需要儿童主动参与的各种活148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内容,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设计的几个建议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设计的几个建议149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50本套教材的做法:

我们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力求使教材具有“教本”的特性。(1)以理想的教学为蓝本呈现教材内容(2)直接将教学活动设计在教材里本套教材的做法:1512.重视活动的整合要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2.重视活动的整合1523.开放地组织活动要注意与家庭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为儿童开阔视野。3.开放地组织活动153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知行脱节,学生常说空话和套话?因为我们的教学缺乏有效性!(三)教学要促进有效的道德学习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三)教学要促进有效的154(1)引导学生认识诚实的意义(2)引导学生认识诚实的后果(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口号式的教学)案例:诚实教育的常见思路(1)引导学生认识诚实的意义案例:诚实教育的常见思路155学生课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他们在课堂上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能够察言观色,说出成年人想要的答案。同时,学生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致。学生获得的仅仅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道德知识”。(杜威)无效教学的结果学生课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他们在课堂上越来越不会156品德课教学能否真正关注学生真实的内心障碍或者心理需求,并以此出发引导学生克服障碍,满足需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品德课教学能否真正关注学生真实的内心障碍或者心157人的一生中会遭遇许多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活做出合理的选择。

这也是价值多元时代提出的要求。(四)教学要关注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人的一生中会遭遇许多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自己1581.让学生在解惑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教学建议其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道德问题,辨识他们所接受的各种道德观点,做出合情、合理的选择。其二,课堂中要营造宽松的、说真话的学习环境,在聆听中发现学生思想的合理要素,在质询中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1.让学生在解惑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提升学生道德判断能力159其一,在行为比较和利益权衡中,提高道德思维能力;其二,在行为决策中选择恰当的方法,提升生活智慧。2.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道德智慧其一,在行为比较和利益权衡中,提高道德思维能力;2.帮助学生160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品德课也必须有人类优秀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比如,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各种不同的生活习俗、习惯、传统,学生所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等。3.不回避适当的经验传授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品德课也必须有人类优秀道德1611.教学应是学生与学生交往、互动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五)品德教学强调交往互动1.教学应是学生与学生交往、互动过程(五)品德教学强调交往互1622.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动共进的学习氛围,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2.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1633.品德教学应是学生与教材交往、互动的过程回应了为什么教材要以“我”和“你”为主的表述方式。因为要让教材中的卡通人物和生活事件中的主角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一起对话、交流。3.品德教学应是学生与教材交往、互动的过程164五、关于法治教育的相关建议五、关于法治教育的相关建议165(一)法治教育原来就是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机构成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已有法治教育有关内容的规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虽然未直接提及法律教育,但有规则、规范这些“前法律教育”。(一)法治教育原来就是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机构成1.小学《品德与166品德与社会:同样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课程目标中对法律教育有了明确的规定:“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品德与社会:同样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课程目标中对法律教育有了1672.我国的德育是融合道德、思想、法律、心理、政治等一体的“大德育”2.我国的德育是融合道德、思想、法律、心理、政治等一体的“大1682.小学法律法律教育的思考(1)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容量问题(2)与综合化的规则规范教育重复(3)法律教育失去道德基础和支撑(4)易导致知识化去向的法律教育2.小学法律法律教育的思考(1)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容量问题169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70(二)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定位1.法律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而非法律专业教育。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法治教育大纲)(二)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定位1.法律教育是一种公民素1712.法律教育应有意识地树立法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家庭、学校、社会等空间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呈现出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法治教育大纲)2.法律教育应有意识地树立法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家172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73(三)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建议1.间接法律教育与直接法律教育相结合案例:罚劳动(间接教育与直接教育的不一致)

“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要求,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校章程、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以及权利救济制度,实现环境育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三)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建议1.间接法律教育与直接法律教育相174(三)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建议2.“前法律教育”(规则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三)小学阶段法律教育的建议2.“前法律教育”(规则教育)与175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176小学低年级(1-2年级)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小学低年级(1-2年级)177学生生活是整体性的,不是单主题的,而是多主题的,这就决定了法律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不能按照法律教育的学科逻辑来组织,而应服从于儿童生活的逻辑。儿童生活涉及了相应的法律问题,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法律教育。3.分散与集中结合学生生活是整体性的,不是单主题的,而是多主题的,这就178法治教育内容要求在各年级教材中的落实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1.认识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标志,初步建立公民、国籍、国家的意识。

第四单元:你好,祖国妈妈●可爱的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2.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知。第四单元:我的家●我们一家子

3.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规则,感受规则公平的意义和要求,初步树立规则意识。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在学校的一天第三单元:我的同学和老师●玩游戏,守秩序

第一单元:自己拿主意●我能这样做吗法治教育内容要求在各年级教材中的落实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1794.把宪法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过班级、学校和社区公共等领域生活结合起来“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4.把宪法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过班级、学校和社区公共等领域1805.法律专册教学建议(1)从儿童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法律出发,展开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5.法律专册教学建议(1)从儿童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法律出发,181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82

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中,专册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题,从儿童在生活中初步认识的法律入手,引导儿童认识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尤其让儿童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基本精神。而对第三单元国家机构的认识,就是从儿童身边能找到、能看见的国家机构入手,引导儿童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并在儿童头脑中建立起对国家机构简单的关系性认识。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中,专册以“感受生活中的法183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84(2)“运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运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185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

186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前世今生(一)小学德育教材缘起1.政治教育(解放前-“文革”结束)文革期间,在内容上主要传递的是语录化、口号化的政治宏大叙事与高度个人崇拜的现代神话,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运动”。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前世今生(一)小学德育教材缘起1872.思想政治教育(80年代)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从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德育的一个相对独立则组成部分,且地位不断上升,以应对改革开放之后,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的冲击。2.思想政治教育(80年代)作为世界观、人1883.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德育定义的细微变化中,可以看到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地位在不断提高,德育的政治意味开始逐渐减弱。3.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80年代末-90年代初)1894.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教育(95年以后)

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独立内容,正式列入各级学校德育大纲,应对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4.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教育(95年以后)190(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90年江苏省出版总社印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90年江苏省出版总社印90年人民教191《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故事+练习榜样(正面)人物(社会英雄、同龄伙伴、少年英雄)故事他者(反面)人物(同龄人物为主,多为虚构)故事《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故事+练习榜样(正面)人物(社会英雄192

1.建构善恶标准: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荣耀的或应该受到表扬的;什么是坏的,令人厌恶的或应受到批评的。

2.自我审查,自我承诺:对照标准,比较自己与好的言行的相似性,与坏的言行的差异性。教学的核心任务1.建构善恶标准: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荣耀的或应193观念及言行与榜样相似促进荣耀感,得到正强化观念及言行与他者相似促进羞耻感,得到负强化教学的核心任务观念及言行与榜样相似促进荣耀感,观念及言行与他者相似促进羞耻194教科版人教版苏教版(三)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到《道德与法治》教科版人教版苏教版(三)从《品德与生活(社会)》到《道德与法195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96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性分析课件197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198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199教材内容:

“我”的生活(情境、场景、事件、行动)教材内容:

“我”的生活(情境、场景、事件、行动)200教学的核心任务:回顾、体验、感受生活,过好“我”的生活。

基本生活(社会)观念生活(社会)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的核心任务:回顾、体验、感受生活,过好“我”的生活。201问题:截止到20世纪末期,有关德育概念的演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德育内容变化的反映了德育改革怎样的趋势呢?这个趋势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德育观的转变?问题:截止到20世纪末期,有关德育概念的演变202趋势一:德育内容不断地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德育”;趋势二:在丰富中又有转向,德育的政治味道在逐渐淡化,而人性味道却在逐渐增强。德育观:从工具化的德育转向了以人为本的德育趋势一:德育内容不断地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德育”;203我国德育课程不断改革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人、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解的深化:1.人不是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的工具,而是目的;2.道德不是通过某些规则和规范来约束和规训人以实现某些外部目的的手段,而是人的内在需求;3.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自身,是为了人性的完善。

如果说回归人本身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此次德育课程改革就建立在对回归人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人呢?什么又是人的道德呢?我国德育课程不断改革的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人、道204新的一轮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立场,就是对于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理解的深化,它把人与生活、生活与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厘清。生活德育理论就是对于这一立场在理论上进行的阐释。新的一轮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回归儿童生活”205《道德与法治》课程:背景和意义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已形成我国的四大国家战略《道德与法治》课程:背景和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206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207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也是我们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实施方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建设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208《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整体目标

阶段目标

设立原则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道德与法治》教材:209《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设立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旨在进一步加强法治知识教育,创新法治教育形式,整体提升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养成遵纪守法行为习惯,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定位目标定位:210《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目标整体目标: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目标整体目标:211《道德与法治》课程: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1.义务教育阶段。使青少年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运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意识、规则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诚信观念。《道德与法治》课程:阶段目标212《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原则设立原则:坚持系统规划——中小学整体推进,分段实施,螺旋上升。坚持遵循规律——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坚持常态长效——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实践体验,注重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原则设立原则:213《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

①完善中小学课程方案。

②修订中小学课程标准。进一步丰富充实现行德育课程标准的法治知识内容,强化法治教育要求,形成“道德与法治”课新标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法治素养”为统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明确各学段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③编写中小学法治专册教材。小学、初中阶段,在“道德与法治”课及其他相关学科分散、融合法治知识的基础上,编写法治知识课专册“法治”教材,满足不同学段集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①完善中小学课程方案214《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中小学法治专册教材(六年级上册)。在其他各学期,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实施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215《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编写依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216《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17《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18《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19《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哪些是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哪些是小学生能够掌握,可以理解,愿意接受的?怎样变换为儿童的角度?怎样使用儿童的语言?……《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哪些是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220《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度关联度难易度角度《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点度关联度难易度角度221例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九条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第十条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例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22例举:《消防安全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消防安全法》第四十四条: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例举:《消防安全法》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223例举:《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卖淫等行为。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例举:《未成年人保护法》224法治教材修订进度: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送审工作的通知》《品德与生活》1-2年级四本,于2014年3月一次性送审通过。(书信回复方式送审通过)

2016年5月,法治教育专册体例及道德与法治教育图谱送审;2016年6月,根据修改意见送审。2016年7月8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下册送教育部审查,2016年秋季使用。2016年年底前,完成专册编写和其他册次法治教育内容调整充实工作,形成各版本落实法治教育图谱和专册教材送审稿,报教育部审定。

法治教材修订进度: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课程标225小结: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小结: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226二、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二、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点227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228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229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230(一)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架构“单元主题—教学课题—教学话题”的基本架构5单元*3课题=15教学课题(一)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架构“单元主题—教学课题231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一下第2课:选择安全的食品话题:你会怎么选食品?话题:认识食品安全标志。话题:选择安全食品还要注意什么?一上第5课:路上的安全标志话题:找找、认认图中的安全标志。话题:你上学路上有哪些安全标志?话题:一起玩玩过马路的游戏。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一下第2课:话题:话题:话题:选择232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

教学课题—教学话题(活动)

233(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与重构整体把控教材容量,适当降低难度。

取消三级标题。

整合有关栏目。

减少交叉与重复。

增加、融入法治教育内容。

努力锤炼教材语言。(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与重构整体把控教材容量,适当降234(三)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色

继承和发扬《品德与生活》教材原有的特色:生活化:儿童的生活是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活动性:呈现形式以活动为主。儿童化:能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情感性:细腻,重视创意,蕴含教育智慧。

……

(三)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特色

继承和发扬《品235

教材特色:生活化

教材特色:生活化

236

教材特色:活动性

教材特色:活动性

237

教材特色:活动性

教材特色:活动性

238

教材特色:活动性

教材特色:活动性

239

教材特色:儿童化

教材特色:儿童化

240

教材特色:情感性

教材特色:情感性

241教材修订努力体现的特色:1.强化法治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便于学,利于教3.增强时代感和开放性4.

关注农村,和谐城乡生活,强调地域兼容性教材修订努力体现的特色:242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力求使教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工作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小学生243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呈现——一是在教材中统一设置“古今智慧”/“法律连线”栏目,主要进行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法治教育。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41.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通过设立显性单元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