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环境外交20140917_第1页
第9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环境外交20140917_第2页
第9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环境外交20140917_第3页
第9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环境外交20140917_第4页
第9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环境外交201409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章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环境外交重点及难点:(1)全球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环境外交的兴起与概念(3)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与挑战据估计,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气候带约向极地方向推移100km,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部分地区会变成亚热带

。世界上,热带非洲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最大的发源地。随着温带地区的变暖,将使感染或携带致病病原体(尤其是病毒)的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扩大,每年的危害期限延长,使这些疾病的扩散成为可能的事实。

§9.1全球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andhumanhealth)

一、全球气候引起的人类疾病1.气候变暖引起的人类疾病气候变暖使适宜媒介动物生长繁殖环境时空范围扩大,从而使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期扩大。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和动物宿主的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并可形成新传染病的病原体。人们观察到,出现的新病原体,引起的新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性最大。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由于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高。热浪对健康的影响城区比郊区和农村要大得多。

如,美国芝加哥气温在34~40℃持续五天后,死亡率较上年同时期增加85%,至少700例死亡直接与气温增加有关;英国伦敦1995年夏季的高温引起死亡率上升16%。气候变暖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试验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发生率则增加4%。地面增加的紫外线辐射易抑制人的免疫系统,一是增加严重晒斑、白内障和黑瘤病、非黑色皮肤癌等病例;二是人体易受细菌、病菌、真菌和外来异物的感染而致病、致死。如,据美国环保局估计,若平流层O3消耗量增加10%,仅美国在1986~2029年出生的年龄段人群中,就有4.5百万的人将患白内障。 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干旱或洪水,直接导致粮食减产、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造成饮用水缺乏,进一步加剧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痢疾、高烧等疾病的病情。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性很大的极端天气事件和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可直接使死亡率、伤残率上升,传染病发病率增加以及营养状况下降。

据报道,1997年,欧洲地区发生洪水导致超过20万人无家可归,100多人死亡;1973年,

西非的干旱导致近10万人死亡;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每年使14万人丧生,受灾人口则高达1千万。2.极端天气引起的人类疾病光化学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长期作用与慢性毒害,是人体呼吸疾病的主要根源。二、全球化学污染引起的人类疾病人体对不同间隔SO2浓度暴露的反应人体对NO2不同浓度的反应大气SO2及颗粒物与长期健康之间的关系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颗粒物,通过呼吸道与食物链途径影响人体健康的方方面面,如恶习、呕吐、肺气肿、皮疹、贫血病、致畸和肝癌等。与全球金属污染可能有关的健康效应环境中的有机污染化合物,也易引起人的呼吸道病、肝病、眼病等。某些有机污染物的健康效应§9.2全球环境变化与环境外交

(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andEnvironmentaldiplomacy)

一、环境外交的兴起环境外交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要指国家)运用谈判、交涉等外交方式,处理和调整环境领域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环境外交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信息、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跨国合作;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处理国际环境纠纷和冲突等。环境外交的实质是各国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即在世界有限的资源及环境容量中获得尽可能大的份额。1.环境外交的含义环境外交主体多极化环境外交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环境外交日益公约化、法律化环境外交的斗争日益激烈环境外交促进世界新秩序的建构2.环境外交的特点1972年以前,国际环境外交是零星的、非全球性的、边缘性的外交活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首次将环境问题列入全球政治议程,标志着国际环境外交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冷战结束,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外交正式进入了“环境外交”时代,有以下三大标志。3.环境外交的发战历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举行拉开了“环境外交”时代的大幕:

1992年6月13~14日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掀起了国际环境环境保护运动的热潮,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环境问题,使环境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行为体都将全球环境问题列入各自重要的活动议程。国际环境谈判向纵深发展,直接触及各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利益。因此,环境外交的发展轨迹显示,环境外交巳完成从国际关系的边缘向中心转移的进程,为国际外交的主流形态之一。当今国际外交的色彩也因此已从过去的“浅绿”发展到今天的“深绿”。

德国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和世界第九大能源消费国,在世界环境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德国是欧盟中最“绿”的成员之一,是欧盟环境一体化政策最强大的动力。德国环境外交在大国中是最积极和最激进的,其“绿”色之深,世界环境大国中无出其右者。因此,德国有世界环境“准领袖”之称。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德国曾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拖后腿者。二、部分环境大国的环境外交概述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科技实力雄厚,但也曾深受环境污染之若,一度被称为“污染列岛”。日本是最早开展环境外交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前后至1992年联合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前;重点发展阶段,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筹备活动开始至今,环境外交成为日本外交最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在日本环境外交的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如欧美环境政策的调整及重大的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环境外交可追溯到苏联时代。苏联的环境外交也是始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但其环境外交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继承者,在环境外交政策上有重大调整,如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建立环境外交机构(环保护部、生态与自然资源部),参与国际环境谈判与履约,但具有“过渡性”(如以签署《京都协议》为筹码,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环境事务中,巴西的地位举足轻重:拥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亚马逊森林的大部分,亚马逊热带而林在巴西境内的面积为360万km2,对稳定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具有重要影响,被誉为“地球之肺”;拥有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和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沼泽地;生物多样性居全球之冠。巴西环境外变政策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1972年巴西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到l990年,巴西政府在国际环境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和斗争多于妥协与合作,政策比较强硬;1990年后巴西的国际环境政策发生明显变化,以更合作的姿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政策更加灵活,合作多于斗争,作用更加凸显。中国的环境外交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节律与世界几乎同步,迄今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二、中国环境外交概述1.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初步发展阶段(1972-1988年)

参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初登国际舞台;签订或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约20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促进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6年)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42国建立起双边环境合作关系,并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区域环境合作;积极参加并主办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参与国际环境谈判,并履行国际环境条约;环境外交形式包括双边、区域以及全球性多边等层次多样、内容广泛的环境外交格局;促进了环境外交的理论研究。成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国家成立了环保部(2008);参与系列国家环境大会,如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丹麦)气候变化会议、2010(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2011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2012(卡塔尔)多哈气候变化大会、2013波兰华沙气候大会。中国环境外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环境外交政策,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同时,内外形势给中国环境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来自国家外部的挑战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平等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表现;来自于全球环境治理的压力:中国的国内资源和环境形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西方某些国家常常出于各种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对我国形象进行歪曲和污蔑。2.中国环境外交面临的挑战来自国家内部的挑战受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类型的阶段性特征的直接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的退化导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据预测,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