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歌课件_第1页
江南民歌课件_第2页
江南民歌课件_第3页
江南民歌课件_第4页
江南民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民歌文——漢語言文學(2)班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民歌民歌的起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江南民歌的前身是“吴歌”,又称“吴声歌”,是中国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很早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吴歌”。吴歌歌——“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到孙吴时代,吴歌已很有名气。但是,吴歌作为一种歌体,应该是从南朝乐府开始的,南北朝乐府中有一类《吴声歌曲》,就是吴歌。江南民歌的历史与发展唐诗中就有不少《吴声歌曲》格式的诗,唐朝的五绝就是在《吴声歌曲》的基础上形成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无名氏”所作《吴声歌曲》(属清商曲辞)共三百四十余首,基本己格律化,大多是清丽动人的民间情歌。也许是江南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所酿成的人民的性格、气质、方言、爱好等方面影响的缘故,吴歌的风格比较温柔敦厚、婉约轻扬。

唐宋时,吴歌己由以五言为主的格律发展为七言四句。明清的江南民歌广泛流传。吴歌繁荣于明朝,从冯梦龙的《山歌》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与明朝民歌俗曲的繁荣有很大关系,《山歌》收集有吴地三百余首民歌,但《山歌》中的吴歌和《吴声歌曲》比较起来,己经大为不同了。此外,在明代王世贞《艺苑后言》、郑之文传奇的《旗亭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人褚人获《坚瓤十集》卷三亦有记录,一直流传和保存到许多当今江苏的民歌中。

汉族民歌的江南色彩区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南岸、东海之滨。它的中心区域是苏南、上海、浙江以及赣东北、赣中的大部分地区。它的四周是向其它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北面,江苏的南通、镇江、南京、安徽的芜湖等地是向江淮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西面和西北面,江西的九江地区和吉安地区是向湘鄂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西南面和南面,江西的赣南地区、福建的闽西地区以及闽北地区是向闽粤台色彩区过渡的中间地带。

江南民歌区域江南民歌的历史悠久,吴文化孕育了吴歌,使其具有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就具有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体现并传承着“软、糯、甜、媚”的语风。江南民歌的温柔娴静、婉约轻扬就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陕北民歌丰富多彩,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陕北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内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壮族、瑶族、苗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十分丰富,而且常用唱民歌这一方式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旋律一般来说较简单易唱,常借助于歌舞形式来描述剧情,其中云南民歌流传最广。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南风歌》,《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山西民歌走西口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和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如在劳动号子中以黄河硪号、海洋号子最有代表性。

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江南民歌

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和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南民歌特色一、江南民歌的语言特色二、江南民歌的曲调特色三、江南民歌的歌词特色四、江南民歌的演唱特色五、江南民歌的色彩特色

江南地区主要分为两大方言区,一是江淮方言区,一是吴方言区。江南民歌多用非常温和的吴语来演唱。吴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声母和清声母的分别,浊声母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语言的特点是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很少。韵母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较少。由于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和下滑音。听起来是细腻、温和,说话的语调委婉、曲折富于变化。吴语方言特点对江南民歌旋律和音乐影响很大,声调类型较多的特点,是造成旋律线曲折细致的一个直接因素,单元音较丰富的特点,往往是要求旋律在句尾、腔节尾有较多的抒咏成份,以传达语意。众多的方言词语,表现了吴语那特殊的轻快、柔和、细腻、圆润加上活泼的间韵,增添了歌曲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

江南民歌的语言特色

江南民歌的旋律中,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五音阶的特性很强,偶尔出现清角或变宫,只做经过音看待,没有尖锐的半音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乐汇的间域不宽,因而旋律起伏不大。在江南的谣曲、山歌中,常常有连续下行级进的乐汇,有如一串多倚音向尾音作旋律倾向进行,较单纯地体现了江南色彩特征。

江南民歌旋律中很少出现大跳音程,正因为少,在旋律中显得十分突出。偶有大跳,必然是受到语言声调的影响,音调亦表现出地方方言的色彩个性。

江南民歌中经常出现乐汇重复甚至句重复的手法,有人认为这是音乐素材单调造成的现象,其实不然,这种有意进行重复的方法,表现了对语气加重和欲诉不尽的特殊效果。有的还带有风趣或数唱的意味。

江南民歌的曲调特色

江南民歌歌段异常灵活,和其曲调自由灵活有关。不少吴歌都是能合乐的歌,其中多数又是山歌、渔歌、船歌。这些歌的歌唱大多在野外,环境空旷,又不太多地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能灵活自由地抒发内心情绪,其曲调在口头歌唱中就会发生多种变化。当然这种变化首先是以歌词的内容不同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同样的山歌曲调,因歌者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常常出现许多衬字、衬词、衬句,还有抢词、叠句,甚至在原来比较对称的乐句中出现很多重叠节奏的滚句,因而,在歌词中衬词衬句的处理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演唱江南民歌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主要表现在对唱腔的所有润饰处理方法上,它对小调色彩形成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润腔依存于旋律乐汇,旋律又需润腔来增添光泽、活力和表现力。江南民族的演唱,经常出现很多装饰音,使润腔显得非常纤细、精巧。如字前的上下滑音或颤音,幅度较小,大多不超出三度。如果幅度较大,则往往形成多倚音,江南民歌的颤音不仅幅度小,而且快、细,大多功能单颤音,双颤音较少,多颤音更少见。由于幅度较大的快颤音不易唱,所以在五声音阶为主的江南民歌中,颤音以大二度居多,小三度亦有,但较少。小三度的倚音、滑音比颤音多。

江南民歌的润腔具有南方幽雅、婉转的特点,又兼具了北民歌的热情、明快,演唱时声音明亮,流畅、抒情。

江南民歌的演唱特色

江南民歌承吴歌之传统,具有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风格。江南是鱼米之乡,风景秀丽怡人,迷人的园林景观,小桥流水。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酿就了吴地人民温柔敦厚的民风。歌曲是地方民俗民风具体生动的体现,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一个地区人民的性格、气质、爱好及其它方面的东西。江南民歌的温柔娴静、婉约轻扬就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江南民歌的色彩特色

南朝民歌题材内容及产生原因1、内容相对狭窄,多是情歌,多反映男女之间的情感生活。2、兴盛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江南幽秀的自然地理环境。(2)经济的发展。(3)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4)帝王贵族的好尚。

南朝民歌的风格特点

(1)内容:所表现的爱情完全是浪漫色彩的,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更能够表现对爱情单纯、热烈、天真而痴情的追求,

以及对人生幸福与快乐的渴望。(2)情绪:欢娱之辞很少,基调哀伤。(3)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明朗巧妙、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特点。(4)手法:大量运用双关隐语,避免过于简单直露的表现。这种隐语意义并不晦涩,主要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