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_第1页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_第2页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_第3页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_第4页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中国有两座孔庙,一座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另一座在浙江衢洲;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其后人集中地发展成为今天的浙江诸葛村;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后与其丈夫赵明诚南渡南京。中国有两座孔庙,一座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另一座在浙江衢洲;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历史现象?它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历史现象?它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本课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即介绍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及其南移以及南移的原因和影响。本课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是: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划分依据是________。2.特点:山东、山西经济势力强,长期居于__________的地位;江南地形复杂,不利于开发;龙门碣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传统的____________区。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2.第二次: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3.第三次: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1)__________的______,为南方补充了______,带来了先进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2)__________相对稳定。(3)本来就蕴涵着发展__________的潜力。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2.过程(1)初步开发: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2)逐渐超过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3)完全超过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1)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日益突出;凸显了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2.过程答案:一、1.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2.全国经济重心畜牧区或半农半牧3.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二、1.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2.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三、1.中原人口南迁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南方社会环境农耕经济2.孙吴东晋南朝中唐南宋3.文化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互补的需求答案: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经济区域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2.四大经济区域的比较名称地理位置经济特点、地位原因备注山东河南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①四大经济区是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而划分的②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山西河南崤山以西,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江南长江以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不利于开发。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2.四大经济区域的比较名称地理位置经济特点、地位原因备注山东3.关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1)主要原因:一是战乱,二是自然灾害。(2)外迁的主要方向:由北向南。(3)南迁人口的构成: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其中还有不少是豪门大族。(4)南迁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3.关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5)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第二,带来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为江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中原人口的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5)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而后两点正是导致中原人口南迁的客观原因。(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布局,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例1】

(2008·广东·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例1】(2008·广东·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A.西周 B.西汉C.晋 D.宋【解析】

由图可知,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水)长江以南,即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这种状况始于宋代,选项中所列四个朝代,只有D项符合。【答案】

DA.西周 B.西汉【例2】

(2007·江苏·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于北方,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但这是江南开发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选D项。【答案】

D【例2】(2007·江苏·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是(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答案】

A【解析】

两宋之际,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在此之前,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的所在。一、选择题2.“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诗中体现了北人南迁的主要因素是(

)A.汉族统治阶级内乱B.南方优越的条件C.少数民族内迁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

“胡”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A、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是北人南迁的影响。2.“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诗中体现了北人南迁的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答案】

B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解析】

A、C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原因在于,东晋南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只是相对北方来说较活跃,这是阶段特征;C项的错误在于“开始”;B、D两项相比较,显然B项最符合题意,原因是D项所述的农业发展条件早已客观存在,可以推理一下,秦朝时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那么,为什么秦朝的江南农业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而在东晋南朝时得到迅速发展呢?关键原因在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解析】A、C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原因在于,东晋南朝的商品二、非选择题4.古代人口迁移的方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是内地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四是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今天我国省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二是东部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主流是自发移动。二、非选择题你认为古今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今天的民工潮?你认为古今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今天的民工潮?【答案】提示:古代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人们自发地迁移到相对稳定的地方去。今天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为加强经济建设开发西部和边疆地区,有组织的引导东部人口流动;二是农村人口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需求,满足自己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三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国家放松农民进城限制。今天的民工潮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但对民工应加以正确引导、培训、管理,防止盲目涌入某地区、某城市而产生一些社会问题。【答案】提示:古代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人们自发地迁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安史之乱唐朝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治今北京)起兵叛乱,击败唐军,攻下洛阳。次年称帝,进入长安。同时使其部将史思明占有河北十三郡地。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等所收复,庆绪退守邺郡(治今河南安阳)。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后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平定。前后历时七年多,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唐朝统治从此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并再度攻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中国有两座孔庙,一座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另一座在浙江衢洲;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其后人集中地发展成为今天的浙江诸葛村;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后与其丈夫赵明诚南渡南京。中国有两座孔庙,一座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另一座在浙江衢洲;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历史现象?它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历史现象?它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本课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即介绍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及其南移以及南移的原因和影响。本课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司马迁所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是: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划分依据是________。2.特点:山东、山西经济势力强,长期居于__________的地位;江南地形复杂,不利于开发;龙门碣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传统的____________区。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2.第二次: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3.第三次:________(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条件(1)__________的______,为南方补充了______,带来了先进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2)__________相对稳定。(3)本来就蕴涵着发展__________的潜力。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2.过程(1)初步开发: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2)逐渐超过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3)完全超过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1)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日益突出;凸显了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2.过程答案:一、1.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2.全国经济重心畜牧区或半农半牧3.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二、1.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2.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三、1.中原人口南迁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南方社会环境农耕经济2.孙吴东晋南朝中唐南宋3.文化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互补的需求答案: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经济区域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2.四大经济区域的比较名称地理位置经济特点、地位原因备注山东河南崤山以东的黄河流域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①四大经济区是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而划分的②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山西河南崤山以西,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江南长江以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不利于开发。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气候寒冷,土地贫瘠2.四大经济区域的比较名称地理位置经济特点、地位原因备注山东3.关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1)主要原因:一是战乱,二是自然灾害。(2)外迁的主要方向:由北向南。(3)南迁人口的构成: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其中还有不少是豪门大族。(4)南迁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3.关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5)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第二,带来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为江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中原人口的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5)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而后两点正是导致中原人口南迁的客观原因。(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布局,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例1】

(2008·广东·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例1】(2008·广东·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A.西周 B.西汉C.晋 D.宋【解析】

由图可知,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水)长江以南,即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这种状况始于宋代,选项中所列四个朝代,只有D项符合。【答案】

DA.西周 B.西汉【例2】

(2007·江苏·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

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对于北方,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但这是江南开发的表现不是原因,故选D项。【答案】

D【例2】(2007·江苏·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是(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答案】

A【解析】

两宋之际,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在此之前,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的所在。一、选择题2.“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诗中体现了北人南迁的主要因素是(

)A.汉族统治阶级内乱B.南方优越的条件C.少数民族内迁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

C【解析】

“胡”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A、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是北人南迁的影响。2.“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诗中体现了北人南迁的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答案】

B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解析】

A、C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原因在于,东晋南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只是相对北方来说较活跃,这是阶段特征;C项的错误在于“开始”;B、D两项相比较,显然B项最符合题意,原因是D项所述的农业发展条件早已客观存在,可以推理一下,秦朝时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那么,为什么秦朝的江南农业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而在东晋南朝时得到迅速发展呢?关键原因在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解析】A、C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原因在于,东晋南朝的商品二、非选择题4.古代人口迁移的方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