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课件_第1页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课件_第2页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课件_第3页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课件_第4页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静脉(jìngmài)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第一页,共106页。脑静脉(jìngmài)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第一页,共106页前言(qiányán)我们可能更关注急性发作的卒中,而很少关注导致高级功能障碍的慢性脑血管病;我们关注突如其来的动脉(dòngmài)病变,而很少关注暗流涌动的脑静脉病变。可能成为很多从事神经科临床实践工作者的盲点。第二页,共106页。前言(qiányán)第二页,共106页。第一部分脑静脉系统(xìtǒng)解剖第三页,共106页。第一部分脑静脉系统(xìtǒng)解剖第三页,共106页脑静脉(jìngmài)系星形胶质细胞的转运是脑静脉血形成的初始环节。神经元代谢产物通过星形胶质细胞进入静脉性的毛细血管,经各级静脉静脉窦,最终汇入左右颈内静脉。脑静脉多不与动脉伴行。脑内毛细血管逐渐过渡到管径0.2~1mm的小静脉,穿脑实质浅出,先在软膜上形成静脉丛,再集合较大的静脉,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蛛网膜和硬脑膜内层,进入硬脑膜静脉窦。脑静脉壁薄,既无平滑肌又无瓣膜。脑静脉和静脉窦共同组成(zǔchénɡ)脑的静脉系统,硬膜窦是坚硬的硬脑膜围成的近似三角形的管道。第四页,共106页。脑静脉(jìngmài)系第四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大脑(dànǎo)的静脉间脑的静脉脑干的静脉小脑的静脉浅静脉深静脉第五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大脑(大脑(dànǎo)半球皮质静脉血浅静脉(jìngmài)间脑(jiānnǎo)、基底节、内囊静脉血半球深部髓质静脉血皮质下髓质静脉血深静脉上矢状窦海绵窦横窦岩上窦岩下窦脑室脉络丛静脉血大脑大静脉直窦第六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半球皮质静脉血浅静脉(jìngmài)间脑大脑(dànǎo)静脉大脑(dànǎo)浅静脉superficialcerebralvein位于大脑半球表面。起于皮质(pízhì)和皮质(pízhì)下髓质,在软膜内自由吻合,形成软膜静脉丛,最后由细小静脉合并成几条大静脉,注入各静脉窦。主要收集大脑皮质(pízhì)以及临近髓质的静脉血。第七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静脉大脑(dànǎo)浅静脉super大脑(dànǎo)浅静脉根据(gēnjù)浅静脉在大脑表面的位置,分为大脑背外侧面浅静脉大脑内侧面浅静脉大脑底面浅静脉。第八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浅静脉根据(gēnjù)浅静脉在大脑表面的大脑背外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分组大脑上静脉(jìngmài):位于大脑外侧裂以上大脑中静脉(jìngmài):位于大脑外侧裂附近大脑下静脉(jìngmài):位于大脑外侧裂以下上、中、下静脉(jìngmài)间有广泛的吻合,其中最显著的是Trolard静脉(jìngmài)及Labbe静脉(jìngmài)第九页,共106页。大脑背外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分组大脑上静脉(jìng第十页,共106页。第十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上静脉由若干条静脉组成(zǔchénɡ),是一组静脉的总称。静脉大多位于外侧沟以上,主要收集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和内侧面(胼胝体以上)皮质和附近髓质的血液。大脑上静脉中主要的一条为中央静脉(Rolando静脉),收集中央沟两岸中央前、后回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第十一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上静脉由若干条静脉组成(zǔchénɡ)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静脉中唯一(wéiyī)与动脉伴行的静脉,与大脑中深静脉相对应又称大脑中浅静脉。由岛盖和岛叶的浅静脉网汇合而成。沿外侧沟向前下走行,行至(xínɡzhì)颞极附近绕过外侧沟窝至大脑底面,后汇入海绵窦。第十二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静脉中唯一(wéiyī)与动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中浅静脉与其它(qítā)的浅深静脉有广泛的吻合,包括:大脑中静脉后端通过前大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与上矢状窦相连接。通过位于中央沟内的中央静脉(Rolando静脉),将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相连接。大脑中静脉后端通过后大吻合静脉(Labbe静脉)与横窦相连接。通过与大脑中深静脉(Sylvius深静脉)的吻合将大脑中静脉与基底静脉相连接。第十三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中浅静脉与其它(qítā)的浅深大脑(dànǎo)下静脉位于大脑外侧沟以下,颞叶表面,是大脑浅静脉中较小的一组,收集颞叶外侧面以及(yǐjí)颞、枕叶底面的大部分血液。走行一般有前上向下后方斜行,汇入硬膜窦。颞叶和枕叶外侧面的血液主要汇入横窦。额极和额叶底面的血液主要注入上矢状窦,也向后注入海绵窦、蝶顶窦和基底静脉。颞叶底面的血液主要引流至岩上窦、横窦和基底静脉。枕叶底面和部分内侧面包括纹状区17、18区血液,先注入枕下静脉,然后注入大脑大静脉。第十四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下静脉位于大脑外侧沟以下,颞叶表面,是大第十五页,共106页。第十五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临床(línchuánɡ)特点:临床(línchuánɡ)表现复杂且多样,精确定位诊断困难;以静脉血栓形成常见,多由硬膜窦血栓形成扩张而来;多个静脉血栓形成比单个静脉血栓形成更常见;静脉血栓不重时可无症状或只有全脑症状;症状波动性大,每时每日均可不同。第十六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临床(línch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上静脉闭塞综合征:累及额叶或中央回区时,表现为上肢或下肢(xiàzhī)单瘫,或上行性、下行性轻偏瘫,及相应区域感觉障碍,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第十七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上静脉闭塞综合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Rolando静脉闭塞临床特点:对侧偏瘫(piāntān)但不涉及面肌,无言语障碍,下肢受累重于上肢。症状具有很大搏动性(静脉性瘫的特点)。受累肢体伴有精细感觉为主的感觉障碍。第十八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第十八页,共106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中静脉闭塞综合征:出现中枢性面瘫和偏瘫(上肢重于下肢);从面肌开始的抽搐;优势(yōushì)半球受损时出现运动性失语,甚至感觉性失语。第十九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中静脉闭塞综合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下静脉闭塞(bìsè)综合征:颞枕部的大脑下静脉血栓形成时,可致感觉性失语、突然视力障碍、皮质性同向偏盲、视幻觉、视物变形症。此外,还可并发肢体抽搐、中枢性面瘫和偏瘫等。第二十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下静脉闭塞(b大脑内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额内侧静脉internalfrontalvein收集额叶内侧面,主要是额上回内侧面的血液,汇入上矢状窦。中央内侧静脉internalmedianvein收集旁中央小叶的静脉血,汇入上矢状窦。顶内侧静脉internalparietalvein收集顶上小叶的静脉血,汇入上矢状窦。顶枕内侧静脉internalparietaloccipitalvein收集顶枕裂两侧皮质的静脉血,汇入上矢状窦。枕内侧静脉internaloccipitalvein收集枕叶内侧面,特别是距状沟两岸皮质的静脉血,汇入大脑(dànǎo)大静脉大脑(dànǎo)前静脉anteriorcerebralvein收集额叶内侧静脉血,汇入基底静脉。第二十一页,共106页。大脑内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额内侧静脉intern大脑(dànǎo)内侧面的浅静脉中央静脉闭塞时,可致对侧下肢力弱或瘫痪(tānhuàn),可伴有感觉障碍;枕内侧静脉闭塞可致偏盲。第二十二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内侧面的浅静脉中央静脉闭塞时,可致对侧下肢大脑(dànǎo)底面的浅静脉额下静脉inferiorfrontalveins收集额叶眶面部静脉血,汇入大脑前静脉,后入基底静脉。颞下静脉inferiortemporalveins收集颞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后外方,入横窦。枕下静脉inferioeoccipitalveins收集枕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前(xiànɡqián)外,注入横窦。第二十三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底面的浅静脉额下静脉inferiorf大脑(dànǎo)底面的静脉第二十四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底面的静脉第二十四页,共106页。脑的深静脉(jìngmài)分为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Galen静脉系)和基底动脉系两部分第二十五页,共106页。脑的深静脉(jìngmài)分为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大脑(dànǎo)深静脉大脑大静脉系(Galen静脉系)大脑半球髓质有许多细小(xìxiǎo)静脉:髓质深静脉、髓质浅静脉以及脑贯穿静脉。根据血液归属分为三群,后分别注入相应的隔静脉称为前室管膜静脉、中室管膜静脉及后室管膜静脉。汇入双测大脑内静脉后合成大脑大静脉。第二十六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深静脉大脑大静脉系(Galen静脉系)第二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大脑大静脉greatcerebralvein又称Galen大静脉greatveinofGalen,是Galen静脉系的主干(zhǔgàn)静脉。是一条短粗而脆弱的静脉主干(zhǔgàn),由前向后,经过胼胝体压部急转向上,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联结处与下矢状窦共同在小脑幕游离缘注入直窦前部。收集两侧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后静脉、枕静脉、小脑上静脉以及松果体区、中脑顶盖区的静脉血。第二十七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大脑大静脉greatcere第二十八页,共106页。第二十八页,共106页。第二十九页,共106页。第二十九页,共106页。第三十页,共106页。第三十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窦组成: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直窦、侧窦(横窦、乙状窦)、窦汇。第三十一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窦组成第三十二页,共106页。第三十二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上矢状窦superiorsagittalsinus位于脑顶中线(zhōngxiàn)稍偏右侧,隐在颅骨的矢状沟和大脑镰的附着缘处。前端细小,起自盲孔,后至枕内隆突附近的窦汇。管腔呈倒三角形,自前向后逐渐加宽。在窦的左右侧壁上,每侧有几个静脉陷窝,每个静脉陷窝接受1~3个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一般的,把颅骨中线(zhōngxiàn)两侧2cm以内的区域视为“危险区域”。第三十三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上矢状窦superiors上矢状窦第三十四页,共106页。上矢状窦第三十四页,共106页。上矢状窦静脉(jìngmài)陷窝第三十五页,共106页。上矢状窦静脉(jìngmài)陷窝第三十五页,共106页。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以及通过蛛网膜绒毛再吸收回的脑脊液,窦的血流方向流向后。临床:因上矢状窦与颅内外有广泛的交通,因此头皮、颅骨、鼻窦(bídòu)的感染有可能引起血栓性上矢状窦炎。血栓形成后将影响大脑外侧面静脉的回流,产生严重症状。上矢状窦血栓较其它硬膜窦血栓较为多见。第三十六页,共106页。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以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下矢状窦inferiorsagittalsinus位于胼胝体背方大脑镰游离缘上方几毫米左右,呈弓形向后行进,至小脑幕的前缘处,与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汇合延为直窦。在大脑镰的中后部有时可见(kějiàn)数条小窦,自前上向后下汇入下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内侧面、大脑镰、胼胝体以及扣带回的静脉血。第三十七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下矢状窦inferiors下矢状窦第三十八页,共106页。下矢状窦第三十八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直窦rectussinusorstraightsinus始于胼胝体压部后方,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的膨大处,位于大脑镰与小脑(xiǎonǎo)幕的附着处,直行向后,在枕内隆突附近与上矢状窦汇合,并在两侧延伸为左、右横窦。直窦仅次于上矢状窦,是颅内第二重要的引流静脉。直窦的粗细取决于大脑大静脉及形成直窦的下矢状窦主干的粗细。直窦主要收集下矢状窦和大脑大静脉的血液,有时小脑(xiǎonǎo)上静脉。小脑(xiǎonǎo)幕静脉、小脑(xiǎonǎo)幕窦和基底静脉也汇于此窦内。第三十九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直窦rectussinus直窦第四十页,共106页。直窦第四十页,共106页。直窦临床:直窦栓塞可引起(yǐnqǐ)类似于大脑大静脉的症状。第四十一页,共106页。直窦临床:第四十一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横窦transversesinus位于小脑幕后缘和外侧缘,枕骨的横沟中。左右横窦断面口径常不对称,右侧横窦明显(míngxiǎn)大于左侧,窦起于窦汇,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延为乙状窦。横窦除了接受上矢状窦和直窦的血液外,在行程中还可接受岩上窦、小脑下静脉、大脑枕叶静脉、枕窦、小脑幕窦、板障静脉以及导静脉的注入。第四十二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横窦transverses横窦横窦

transversesinus第四十三页,共106页。横窦横窦第四十三页,共106页。横窦岩上窦横窦乙状窦开口(kāikǒu)部横窦

transversesinus

第四十四页,共106页。横窦岩上窦横窦乙状窦开口(kāikǒu)部横窦第四十四页横窦临床:一般横窦无主要导血管与颅外相交通,因此自枕部横窦上缘入路,可无大出血的危险。通常两侧横窦不等大,右侧较大。当右侧横窦急性阻塞(zǔsè)或右侧颈内静脉结扎时可发生脑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脑疝。第四十五页,共106页。横窦临床:第四十五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乙状窦sigmoidsiuns颅内成对的最大静脉窦之一。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侧面的乙状窦沟,上续横窦,向下通过颈静脉孔延续为颈内静脉。乙状窦沟底部骨壁很薄,与乳突小房隔壁相邻,并借助乳突导血管与颅外浅静脉相交通。通常,岩上窦注入乙状窦近侧段,岩下窦可能注入远侧段。此外乙状窦还接受小脑(xiǎonǎo)静脉、脑桥外静脉和延髓静脉的注入。第四十六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乙状窦sigmoidsiu乙状窦乙状窦

sigmoidsinus第四十七页,共106页。乙状窦乙状窦第四十七页,共106页。乙状窦乙状窦

sigmoidsinus岩上窦横窦乙状窦第四十八页,共106页。乙状窦乙状窦岩上窦横窦乙状窦第四十八页,共106页。乙状窦临床:乙状窦仅以骨薄片与鼓室和乳突小房相隔,故耳及耳周围的感染(gǎnrǎn)可以引起血栓性乙状窦炎。病人常表现为全身感染(gǎnrǎn)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第四十九页,共106页。乙状窦临床:第四十九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窦汇confluenceofsinus,torcularHeophili是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的相汇合之处。实际临床中,四个窦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是少部分。变异情况(qíngkuàng)极为复杂,其形态结构和吻合特征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第五十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窦汇confluenceo窦汇的类型(lèixíng)第五十一页,共106页。窦汇的类型(lèixíng)第五十一页,共106页。海绵(hǎimián)窦第五十二页,共106页。海绵(hǎimián)窦第五十二页,共106页。第二(dìèr)部分脑静脉血栓形成

(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ST)第五十三页,共106页。第二(dìèr)部分脑静脉血栓形成

(cerebral一、概念(gàiniàn)脑静脉血栓形成(xíngchéng)(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低发病率的脑静脉系统疾病,约占脑卒中的0.5-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故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可达50.0%。第五十四页,共106页。一、概念(gàiniàn)脑静脉血栓形成(xíngchénCVT脑血管范畴高危害性疾病发病率上升(shàngshēng)症状复杂多变诊断难度大治疗分歧大血栓形成静脉第五十五页,共106页。CVT脑血管范畴血栓形成静脉第五十五页,共106页。成年人中,女性占74.5%,口服避孕药(54.3%)和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34.1%),其他原因包括产褥期、感染、血液病、妊娠等,约12.5%的成年患者没有明确(míngquè)病因;在儿童患者中,约50%为1岁以内的婴儿,主要病因为急性系统性疾病、血栓形成、慢性系统性疾病及头颈部病变如感染等,少部分病因不明。二、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第五十六页,共106页。成年人中,女性占74.5%,口服避孕药(54.3%)和三、病理(bìnglǐ)生理脑静脉系统血栓(xuèshuān)形成颅内压增高(zēnggāo)静脉回流障碍局部脑组织水肿脑出血或颅内血肿脑组织缺血坏死静脉压力增高脑室扩大/脑组织水肿第五十七页,共106页。三、病理(bìnglǐ)生理脑静脉系统血栓(xuèshuān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起病形式: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但不同于动脉性血管病,在数分钟、数小时可达高峰,而常常有发展过程(guòchéng)。发病年龄:78%患者小于50岁,20-40岁是发病高峰。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系统性病变因素,而非高血压、糖尿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部分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92.8%),主要症状有头痛(89%),癫痫(89%),局灶性功能障碍(46.7%),视乳头水肿(28.3%)、昏迷(13.9%),且上述症状常合并存在。第五十八页,共106页。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起病形式:急性或亚急性起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根据(gēnjù)受累静脉的解剖部位不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常分为3类:静脉窦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脑深静脉血栓(deepcerebralvenousthrombosis,DCVT)脑浅静脉血栓(皮层静脉血栓)(isolatedcorticalveinthrombosis,ICVT)第五十九页,共106页。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根据(gēnjù)受累静第六十页,共106页。第六十页,共106页。主要症状、体征:颅内压增高脑实质受损局部(júbù)表现意识、精神障碍癫痫全身症状第六十一页,共106页。主要症状、体征:第六十一页,共106页。易受累脑静脉(jìngmài)窦上矢状窦侧窦(横窦及乙状窦)岩上窦及岩下窦直窦海绵窦第六十二页,共106页。易受累脑静脉(jìngmài)窦第六十二页,共106页。根据受累静脉(jìngmài)的解剖部位不同分为3类:静脉(jìngmài)窦血栓脑深静脉(jìngmài)血栓脑浅静脉(jìngmài)血栓(皮层静脉(jìngmài)血栓)根据能否直接显示静脉(jìngmài)血栓分为:直接征像间接征像

五、影像学检查(jiǎnchá)第六十三页,共106页。根据受累静脉(jìngmài)的解剖部位不同分为3类:五、影头颅CT检查直接(zhíjiē)征象:直接(zhíjiē)征象指能直接(zhíjiē)反映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征象,此征象一旦确立,即可确诊,因此具有相对特异性。CT直接(zhíjiē)征象有以下3种: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Delta征(空三角征)。(一)静脉窦血栓(xuèshuān)影像学检查第六十四页,共106页。头颅CT检查(一)静脉窦血栓(xuèshuān)影像学检查第平扫示右侧(yòucè)大脑皮层静脉中出现束带状高密度影平扫示直窦中血栓(xuèshuān)呈束带状高密度影平扫示上矢状窦中出现(chūxiàn)三角形的高密度影CT增强扫描示上矢状窦窦壁强化呈高密度并与腔内低密度的血栓形成对比,类似希腊字母/$0第六十五页,共106页。平扫示右侧(yòucè)大脑皮层静脉中出现束带状高密度影平第六十六页,共106页。第六十六页,共106页。间接征象:脑实质水肿:出现率可高达40%~70%,包括弥漫性脑水肿、不对称性脑水肿,白质水肿等;脑室变小(biànxiǎo):占20%~50%;大脑镰和小脑幕异常强化:出现率约为20%。静脉性脑梗死:包括出血性梗死和非出血性梗死,出现率为10%~40%;第六十七页,共106页。间接征象:第六十七页,共106页。CT检查快速,适用于急性期及病情危重患者。其主要价值在于(zàiyú)可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如肿瘤、脑梗死、脑脓肿、脑寄生虫等,且可同时发现CVT的病因。但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的头颅检查完全正常、而且上述直接、间接征象的出现率也较低,从而降低了在CVT诊断中的价值。第六十八页,共106页。CT检查快速,适用于急性期及病情危重患者。第六十八页,共10CVT的CT静脉血管造影(zàoyǐng)检查薄层扫描及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可以在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上清楚地显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然后应用三维(3D)重建最大强度投影法显示脑静脉系统的情况,显示率可达90%以上(yǐshàng)。CTV显示CVT的征象为伴有窦壁强化的充盈缺损、异常静脉侧支引流和小脑幕强化等。第六十九页,共106页。CVT的CT静脉血管造影(zàoyǐng)检查薄层扫描及静脉CTV显示(xiǎnshì)上矢状窦不规则充盈缺损第七十页,共106页。CTV显示(xiǎnshì)上矢状窦不规则充盈缺损第七十页,CTV对脑静脉的显示率高,不受血流速度和伪影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少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且脑检查成像快(1min),因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报道认为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但此法存在使用造影剂及射线辐射等缺点,且成像时还应注意对背景进行骨抑制、保证合适的成像时间、最小化动脉与静脉的重叠情况以减少(jiǎnshǎo)误差。第七十一页,共106页。CTV对脑静脉的显示率高,不受血流速度和伪影等因素的影响,所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对血液流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对血栓进行(jìnxíng)动态观察,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和精确的定位,因此是目前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第七十二页,共106页。磁共振成像检查第七十二页,共106页。直接(zhíjiē)征象急性期(发病1~5d):MRI能直接显示静脉窦内血液流动停止,表现为流空效应消失,由于血凝块脱氧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的释放,T1等信号,T2低信号;亚急性期(发病6~15d):红细胞溶解,氧合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T1、T2均为高信号。第七十三页,共106页。直接(zhíjiē)征象急性期(发病1~5d):MRI能直接慢性期(发病16d至3个月):T1、T2血栓信号降低,且逐渐变得不均匀,可能由侧支循环建立所致;晚期(发病3个月以上):表现类型多变,若血栓未溶解,保持完全或部分阻塞,则T1等信号,T2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若血栓溶解,血流再通,则出现流空效应,T1、T2均为低信号。其中,极低T2信号是急性期的重要表现,亚急性期T1、T2均为高信号则具有确诊(quèzhěn)意义。直接(zhíjiē)征象第七十四页,共106页。慢性期(发病16d至3个月):T1、T2血栓信号降低,且逐渐MRI显示的CVT亚急性期血栓(xuèshuān):a:轴位上矢状窦T1高信号,可见扩张的静脉;b:轴位上矢状窦T2高信号第七十五页,共106页。MRI显示的CVT亚急性期血栓(xuèshuān):a:轴位第七十六页,共106页。第七十六页,共106页。一位20岁健康女性因进展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及视力模糊就诊。该患者有吸烟及口服避孕药物史。查体时发现患者左眼眶淤血(图A),左侧外展神经(wàizhǎn-shénjīng)瘫痪。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CVT,上矢状窦受累(图B)。第七十七页,共106页。一位20岁健康女性因进展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及视力模糊就T2*、SWI序列:MRI的T1、T2序列在CVT诊断中存在局限,T2*序列在CVT的诊断中的作用(zuòyòng)逐渐被认可。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内高铁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产生顺磁性物质,可以在磁敏感序列如T2*或SWI上表现为低信号而被清晰识别。特别是在静脉血栓急性期,T2*或SWI对明确诊断有很大帮助。因此,推荐应用T2*或SWI序列联合MRI以提高CVT诊断的准确性。直接(zhíjiē)征象第七十八页,共106页。T2*、SWI序列:MRI的T1、T2序列在CVT诊断中存第七十九页,共106页。第七十九页,共106页。伴有占位效应(xiàoyìng)和皮层脑沟消失的脑肿胀,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双侧旁中央皮层、皮层下病变;冠状位上紧靠皮层的圆形或三角形病变;轴位或矢状位上长轴在前后方向的卵圆形病灶等。其中多数病灶中存在出血成分,T1、T2均呈现高信号。MRI间接(jiànjiē)征象第八十页,共106页。伴有占位效应(xiàoyìng)和皮层脑沟消失的脑肿胀,T1约1/3的CVT患者出现颅内出血;上矢状窦血栓:出血部位多位于额叶或顶叶(dǐnɡyè),矢旁正中部位火焰状脑叶出血;横窦血栓:颞叶或枕叶皮层或皮层下出血。MRI间接(jiànjiē)征象第八十一页,共106页。约1/3的CVT患者出现颅内出血;MRI间接(jiànji第八十二页,共106页。第八十二页,共106页。第八十三页,共106页。第八十三页,共106页。MRI的间接征象:伴有占位效应和皮层脑沟消失的局限脑水肿,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脑水肿可以是血管源性水肿或细胞毒性水肿(静脉性梗死),DWI和ADC图像有助于鉴别水肿是血管源性水肿(ADC高值)或细胞毒性水肿(ADC低值)。约42%的患者仅仅表现为脑肿胀,而无异常信号;其中多数病灶中存在出血(chūxiě)成分,T1、T2均呈现高信号。第八十四页,共106页。MRI的间接征象:第八十四页,共106页。第八十五页,共106页。第八十五页,共106页。CVT的MRV检查:MRV和MRI结合是诊断CVT最敏感、准确的方法。是目前各国指南中推荐的首选技术(jìshù)。直接征象为静脉窦内高血流信号缺失(完全阻断)或表现为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较低血流信号(部分阻断或再通)。间接征象为梗阻静脉侧支形成或出现其他途径引流的静脉异常扩张。增强能更好地显示窦内血栓,并可显示小静脉的分布细节、皮质侧支引流以及颅内静脉缺损情况。第八十六页,共106页。CVT的MRV检查:第八十六页,共106页。第八十七页,共106页。第八十七页,共106页。第八十八页,共106页。第八十八页,共106页。MRV检查(jiǎnchá)技术时间飞跃法(timeofflight,TOF):图像获取时间较短,空间分辨率较好,扫描(sǎomiáo)的覆盖面积较大。2DTOF在血流与扫描(sǎomiáo)层面垂直时才能获得最合适的信号,涡流、血流减慢、扫描(sǎomiáo)层面内饱和效应等会导致信号减弱;3DTOF在血管内血栓含有正铁血红蛋白时则会出现高信号,易与正常的高血流信号相混淆,可能对血管内高信号的解释造成一定影响。相位对比法(Phasecontrast,PC):成像时间长,但无面内饱和效应,对各个方向的血流及复杂的血管结构均能较好地显示出来,对慢血流敏感的同时,可较为专一地显示流动的血液,因此优于TOF。第八十九页,共106页。MRV检查(jiǎnchá)技术时间飞跃法(timeof数字减影血管(xuèguǎn)造影检查DSA能清楚显示静脉和静脉窦血栓(xuèshuān)形成部位、范围以及静脉异常回流和代偿情况,是诊断CVT的金标准,准确率可达75%~100%。直接征象:脑静脉或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不显影是的最佳直接征象。当整个上矢状窦、横窦或直窦血栓(xuèshuān)时,充盈缺损征象容易确定。侧窦血栓(xuèshuān)的重要特征是整个侧窦或乙状窦的充盈缺损。上矢状窦前1/3或左侧横窦的充盈缺损则易与发育不全相混淆。第九十页,共106页。数字减影血管(xuèguǎn)造影检查DSA能清楚显示静脉间接征象脑动脉-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一般情况下,大于6s为静脉窦显影延迟;侧支静脉形成(xíngchéng),表现为小静脉迂曲扩张,数目明显增多,扩张和迂曲的静脉常伴有螺旋状的改变,此征多见于皮层静脉血栓。上矢状窦或脑深静脉系统广泛性血栓时还可见到脑穿通静脉吻合,表现为非常细小的线状血管或大的迂曲通路。DSA对外在压迫、先天发育不全等原因所致的静脉和静脉窦病变以及伴发的脑梗死病变不易识别,且属于有创性检查。第九十一页,共106页。间接征象第九十一页,共106页。第九十二页,共106页。第九十二页,共106页。(二)深静脉(jìngmài)血栓影像特点深静脉血栓占全部CVT的11%,特点为明显的高颅压并迅速进展至昏迷,甚至死亡。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直接征象:可在Galen静脉、大脑内静脉或直窦见到血栓信号。双侧丘脑病变是深静脉血栓最具提示意义(yìyì)的影像学表现,可发展至尾状核和深部脑白质。19%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颅内出血,多位于丘脑。第九十三页,共106页。(二)深静脉(jìngmài)血栓影像特点深静脉血栓占全部C第九十四页,共106页。第九十四页,共106页。(三)皮层(pícéng)静脉血栓影像特点较少见;常规CT与MRI较难识别(shíbié);T2*是早期诊断的最佳方法;大部分病人仍需DSA确诊。第九十五页,共106页。(三)皮层(pícéng)静脉血栓影像特点较少见;第九十五第九十六页,共106页。第九十六页,共106页。六、CVT的治疗(zhìliáo)CVT的发病率较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有关CVT治疗的研究资料较少,至今尚无一种公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个较有影响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肝素可使绝对危险率下降(xiàjiàng)14%,死亡或完全致残率下降(xiàjiàng)15%,相对危险率分别下降(xiàjiàng)70%和56%。因此,欧洲己将肝素作为CVT的一线治疗药物。第九十七页,共106页。六、CVT的治疗(zhìliáo)CVT的发病率较低,致残率1.对症治疗保证患者安静和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控制液体出入量,抬高头位30º;选择性应用高渗性脱水药、利尿药、类固醇激素、巴比妥类药物及钙离子(lízǐ)拮抗药;对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药物疗效不佳时,或出现脑疝危及生命时,需急诊手术;AEDs使用的时间尚未统一。有早期癫痫发作和出血性损害的患者,应持续1年。对有早期癫痫发作预兆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AEDs。第九十八页,共106页。1.对症治疗第九十八页,共106页。2.病因治疗纠正严重脱水,改善营养不良,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心、肝、肾疾病等;对感染性,应积极处理(chǔlǐ)原发病灶,尽早采用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的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一般使用抗生素时间不少于1个月。第九十九页,共106页。2.病因治疗第九十九页,共106页。3.抗凝治疗目前大多数神经病学学者认为,一经被确诊,即使有出血性梗死也应采用肝素治疗。口服抗凝药物的持续时间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应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与妊娠或口服避孕药有关的患者,需3~6个月。合并有颅外静脉血栓和有遗传性血栓形成(xíngchéng)倾向的患者则需6~12个月。第一百页,共106页。3.抗凝治疗第一百页,共106页。4.溶栓治疗血管(xuèguǎn)内治疗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方法之一。经皮股静脉穿刺溶栓经颈静脉穿刺溶栓前囟穿刺溶栓颅骨钻孔穿刺溶栓机械性碎栓或药物溶栓颈动脉穿刺溶栓疗法。血管(xuèguǎn)内机械治疗:球囊扩张血管(xuèguǎn)成形术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等第一百零一页,共106页。4.溶栓治疗第一百零一页,共106页。溶栓治疗(zhìliáo)目前使用的溶栓药有:尿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药。但无关于这些药物疗效比较的研究。溶栓治疗能否降低病人死亡和残疾(cánjí)的风险?与抗凝治疗比较谁更好?药物和方式如何选择?第一百零二页,共106页。溶栓治疗(zhìliáo)目前使用的溶栓药有:尿激酶、组织纤5.手术治疗对于静脉窦局限性血栓,手术切开静脉窦,取出血栓,局部使用(shǐyòng)尿激酶。目前,手术治疗的报道较少。第一百零三页,共106页。5.手术治疗第一百零三页,共106页。溶栓前后(qiánhòu)影像变化第一百零四页,共106页。溶栓前后(qiánhòu)影像变化第一百零四页,共106页CVT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不典型,诊断难度大于其他类型的卒中,易发生误诊和漏诊,且常存在CVT诊断延迟,即从起病至经磁共振或血管造影检查(jiǎnchá)确诊为CVT的时间延迟。识别造成CVT诊断延迟的因素对于完善临床工作和医疗法律有重要意义。

第一百零五页,共106页。CVT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不典型,诊断难度大于其他类型的卒中,谢谢(xièxie)!第一百零六页,共106页。谢谢(xièxie)!第一百零六页,共106页。脑静脉(jìngmài)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第一页,共106页。脑静脉(jìngmài)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第一页,共106页前言(qiányán)我们可能更关注急性发作的卒中,而很少关注导致高级功能障碍的慢性脑血管病;我们关注突如其来的动脉(dòngmài)病变,而很少关注暗流涌动的脑静脉病变。可能成为很多从事神经科临床实践工作者的盲点。第二页,共106页。前言(qiányán)第二页,共106页。第一部分脑静脉系统(xìtǒng)解剖第三页,共106页。第一部分脑静脉系统(xìtǒng)解剖第三页,共106页脑静脉(jìngmài)系星形胶质细胞的转运是脑静脉血形成的初始环节。神经元代谢产物通过星形胶质细胞进入静脉性的毛细血管,经各级静脉静脉窦,最终汇入左右颈内静脉。脑静脉多不与动脉伴行。脑内毛细血管逐渐过渡到管径0.2~1mm的小静脉,穿脑实质浅出,先在软膜上形成静脉丛,再集合较大的静脉,进入蛛网膜下腔,穿过蛛网膜和硬脑膜内层,进入硬脑膜静脉窦。脑静脉壁薄,既无平滑肌又无瓣膜。脑静脉和静脉窦共同组成(zǔchénɡ)脑的静脉系统,硬膜窦是坚硬的硬脑膜围成的近似三角形的管道。第四页,共106页。脑静脉(jìngmài)系第四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大脑(dànǎo)的静脉间脑的静脉脑干的静脉小脑的静脉浅静脉深静脉第五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大脑(大脑(dànǎo)半球皮质静脉血浅静脉(jìngmài)间脑(jiānnǎo)、基底节、内囊静脉血半球深部髓质静脉血皮质下髓质静脉血深静脉上矢状窦海绵窦横窦岩上窦岩下窦脑室脉络丛静脉血大脑大静脉直窦第六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半球皮质静脉血浅静脉(jìngmài)间脑大脑(dànǎo)静脉大脑(dànǎo)浅静脉superficialcerebralvein位于大脑半球表面。起于皮质(pízhì)和皮质(pízhì)下髓质,在软膜内自由吻合,形成软膜静脉丛,最后由细小静脉合并成几条大静脉,注入各静脉窦。主要收集大脑皮质(pízhì)以及临近髓质的静脉血。第七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静脉大脑(dànǎo)浅静脉super大脑(dànǎo)浅静脉根据(gēnjù)浅静脉在大脑表面的位置,分为大脑背外侧面浅静脉大脑内侧面浅静脉大脑底面浅静脉。第八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浅静脉根据(gēnjù)浅静脉在大脑表面的大脑背外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分组大脑上静脉(jìngmài):位于大脑外侧裂以上大脑中静脉(jìngmài):位于大脑外侧裂附近大脑下静脉(jìngmài):位于大脑外侧裂以下上、中、下静脉(jìngmài)间有广泛的吻合,其中最显著的是Trolard静脉(jìngmài)及Labbe静脉(jìngmài)第九页,共106页。大脑背外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分组大脑上静脉(jìng第十页,共106页。第十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上静脉由若干条静脉组成(zǔchénɡ),是一组静脉的总称。静脉大多位于外侧沟以上,主要收集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和内侧面(胼胝体以上)皮质和附近髓质的血液。大脑上静脉中主要的一条为中央静脉(Rolando静脉),收集中央沟两岸中央前、后回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第十一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上静脉由若干条静脉组成(zǔchénɡ)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静脉中唯一(wéiyī)与动脉伴行的静脉,与大脑中深静脉相对应又称大脑中浅静脉。由岛盖和岛叶的浅静脉网汇合而成。沿外侧沟向前下走行,行至(xínɡzhì)颞极附近绕过外侧沟窝至大脑底面,后汇入海绵窦。第十二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静脉中唯一(wéiyī)与动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中浅静脉与其它(qítā)的浅深静脉有广泛的吻合,包括:大脑中静脉后端通过前大吻合静脉(Trolard静脉)与上矢状窦相连接。通过位于中央沟内的中央静脉(Rolando静脉),将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相连接。大脑中静脉后端通过后大吻合静脉(Labbe静脉)与横窦相连接。通过与大脑中深静脉(Sylvius深静脉)的吻合将大脑中静脉与基底静脉相连接。第十三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中静脉大脑中浅静脉与其它(qítā)的浅深大脑(dànǎo)下静脉位于大脑外侧沟以下,颞叶表面,是大脑浅静脉中较小的一组,收集颞叶外侧面以及(yǐjí)颞、枕叶底面的大部分血液。走行一般有前上向下后方斜行,汇入硬膜窦。颞叶和枕叶外侧面的血液主要汇入横窦。额极和额叶底面的血液主要注入上矢状窦,也向后注入海绵窦、蝶顶窦和基底静脉。颞叶底面的血液主要引流至岩上窦、横窦和基底静脉。枕叶底面和部分内侧面包括纹状区17、18区血液,先注入枕下静脉,然后注入大脑大静脉。第十四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下静脉位于大脑外侧沟以下,颞叶表面,是大第十五页,共106页。第十五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临床(línchuánɡ)特点:临床(línchuánɡ)表现复杂且多样,精确定位诊断困难;以静脉血栓形成常见,多由硬膜窦血栓形成扩张而来;多个静脉血栓形成比单个静脉血栓形成更常见;静脉血栓不重时可无症状或只有全脑症状;症状波动性大,每时每日均可不同。第十六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临床(línch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上静脉闭塞综合征:累及额叶或中央回区时,表现为上肢或下肢(xiàzhī)单瘫,或上行性、下行性轻偏瘫,及相应区域感觉障碍,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第十七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上静脉闭塞综合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Rolando静脉闭塞临床特点:对侧偏瘫(piāntān)但不涉及面肌,无言语障碍,下肢受累重于上肢。症状具有很大搏动性(静脉性瘫的特点)。受累肢体伴有精细感觉为主的感觉障碍。第十八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第十八页,共106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中静脉闭塞综合征:出现中枢性面瘫和偏瘫(上肢重于下肢);从面肌开始的抽搐;优势(yōushì)半球受损时出现运动性失语,甚至感觉性失语。第十九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中静脉闭塞综合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下静脉闭塞(bìsè)综合征:颞枕部的大脑下静脉血栓形成时,可致感觉性失语、突然视力障碍、皮质性同向偏盲、视幻觉、视物变形症。此外,还可并发肢体抽搐、中枢性面瘫和偏瘫等。第二十页,共106页。大脑浅静脉(jìngmài)闭塞的临床表现大脑下静脉闭塞(b大脑内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额内侧静脉internalfrontalvein收集额叶内侧面,主要是额上回内侧面的血液,汇入上矢状窦。中央内侧静脉internalmedianvein收集旁中央小叶的静脉血,汇入上矢状窦。顶内侧静脉internalparietalvein收集顶上小叶的静脉血,汇入上矢状窦。顶枕内侧静脉internalparietaloccipitalvein收集顶枕裂两侧皮质的静脉血,汇入上矢状窦。枕内侧静脉internaloccipitalvein收集枕叶内侧面,特别是距状沟两岸皮质的静脉血,汇入大脑(dànǎo)大静脉大脑(dànǎo)前静脉anteriorcerebralvein收集额叶内侧静脉血,汇入基底静脉。第二十一页,共106页。大脑内侧面(cèmiàn)的浅静脉额内侧静脉intern大脑(dànǎo)内侧面的浅静脉中央静脉闭塞时,可致对侧下肢力弱或瘫痪(tānhuàn),可伴有感觉障碍;枕内侧静脉闭塞可致偏盲。第二十二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内侧面的浅静脉中央静脉闭塞时,可致对侧下肢大脑(dànǎo)底面的浅静脉额下静脉inferiorfrontalveins收集额叶眶面部静脉血,汇入大脑前静脉,后入基底静脉。颞下静脉inferiortemporalveins收集颞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后外方,入横窦。枕下静脉inferioeoccipitalveins收集枕叶底面的静脉血,行向前(xiànɡqián)外,注入横窦。第二十三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底面的浅静脉额下静脉inferiorf大脑(dànǎo)底面的静脉第二十四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底面的静脉第二十四页,共106页。脑的深静脉(jìngmài)分为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Galen静脉系)和基底动脉系两部分第二十五页,共106页。脑的深静脉(jìngmài)分为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大脑(dànǎo)深静脉大脑大静脉系(Galen静脉系)大脑半球髓质有许多细小(xìxiǎo)静脉:髓质深静脉、髓质浅静脉以及脑贯穿静脉。根据血液归属分为三群,后分别注入相应的隔静脉称为前室管膜静脉、中室管膜静脉及后室管膜静脉。汇入双测大脑内静脉后合成大脑大静脉。第二十六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深静脉大脑大静脉系(Galen静脉系)第二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大脑大静脉greatcerebralvein又称Galen大静脉greatveinofGalen,是Galen静脉系的主干(zhǔgàn)静脉。是一条短粗而脆弱的静脉主干(zhǔgàn),由前向后,经过胼胝体压部急转向上,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联结处与下矢状窦共同在小脑幕游离缘注入直窦前部。收集两侧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大脑后静脉、枕静脉、小脑上静脉以及松果体区、中脑顶盖区的静脉血。第二十七页,共106页。大脑(dànǎo)大静脉系大脑大静脉greatcere第二十八页,共106页。第二十八页,共106页。第二十九页,共106页。第二十九页,共106页。第三十页,共106页。第三十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窦组成: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直窦、侧窦(横窦、乙状窦)、窦汇。第三十一页,共106页。脑静脉系统(xìtǒng)组成脑静脉(jìngmài)窦组成第三十二页,共106页。第三十二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上矢状窦superiorsagittalsinus位于脑顶中线(zhōngxiàn)稍偏右侧,隐在颅骨的矢状沟和大脑镰的附着缘处。前端细小,起自盲孔,后至枕内隆突附近的窦汇。管腔呈倒三角形,自前向后逐渐加宽。在窦的左右侧壁上,每侧有几个静脉陷窝,每个静脉陷窝接受1~3个大脑上静脉的开口,还有突入的蛛网膜颗粒。一般的,把颅骨中线(zhōngxiàn)两侧2cm以内的区域视为“危险区域”。第三十三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上矢状窦superiors上矢状窦第三十四页,共106页。上矢状窦第三十四页,共106页。上矢状窦静脉(jìngmài)陷窝第三十五页,共106页。上矢状窦静脉(jìngmài)陷窝第三十五页,共106页。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以及通过蛛网膜绒毛再吸收回的脑脊液,窦的血流方向流向后。临床:因上矢状窦与颅内外有广泛的交通,因此头皮、颅骨、鼻窦(bídòu)的感染有可能引起血栓性上矢状窦炎。血栓形成后将影响大脑外侧面静脉的回流,产生严重症状。上矢状窦血栓较其它硬膜窦血栓较为多见。第三十六页,共106页。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上部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以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下矢状窦inferiorsagittalsinus位于胼胝体背方大脑镰游离缘上方几毫米左右,呈弓形向后行进,至小脑幕的前缘处,与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汇合延为直窦。在大脑镰的中后部有时可见(kějiàn)数条小窦,自前上向后下汇入下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内侧面、大脑镰、胼胝体以及扣带回的静脉血。第三十七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下矢状窦inferiors下矢状窦第三十八页,共106页。下矢状窦第三十八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直窦rectussinusorstraightsinus始于胼胝体压部后方,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的膨大处,位于大脑镰与小脑(xiǎonǎo)幕的附着处,直行向后,在枕内隆突附近与上矢状窦汇合,并在两侧延伸为左、右横窦。直窦仅次于上矢状窦,是颅内第二重要的引流静脉。直窦的粗细取决于大脑大静脉及形成直窦的下矢状窦主干的粗细。直窦主要收集下矢状窦和大脑大静脉的血液,有时小脑(xiǎonǎo)上静脉。小脑(xiǎonǎo)幕静脉、小脑(xiǎonǎo)幕窦和基底静脉也汇于此窦内。第三十九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直窦rectussinus直窦第四十页,共106页。直窦第四十页,共106页。直窦临床:直窦栓塞可引起(yǐnqǐ)类似于大脑大静脉的症状。第四十一页,共106页。直窦临床:第四十一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横窦transversesinus位于小脑幕后缘和外侧缘,枕骨的横沟中。左右横窦断面口径常不对称,右侧横窦明显(míngxiǎn)大于左侧,窦起于窦汇,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延为乙状窦。横窦除了接受上矢状窦和直窦的血液外,在行程中还可接受岩上窦、小脑下静脉、大脑枕叶静脉、枕窦、小脑幕窦、板障静脉以及导静脉的注入。第四十二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横窦transverses横窦横窦

transversesinus第四十三页,共106页。横窦横窦第四十三页,共106页。横窦岩上窦横窦乙状窦开口(kāikǒu)部横窦

transversesinus

第四十四页,共106页。横窦岩上窦横窦乙状窦开口(kāikǒu)部横窦第四十四页横窦临床:一般横窦无主要导血管与颅外相交通,因此自枕部横窦上缘入路,可无大出血的危险。通常两侧横窦不等大,右侧较大。当右侧横窦急性阻塞(zǔsè)或右侧颈内静脉结扎时可发生脑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脑疝。第四十五页,共106页。横窦临床:第四十五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乙状窦sigmoidsiuns颅内成对的最大静脉窦之一。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侧面的乙状窦沟,上续横窦,向下通过颈静脉孔延续为颈内静脉。乙状窦沟底部骨壁很薄,与乳突小房隔壁相邻,并借助乳突导血管与颅外浅静脉相交通。通常,岩上窦注入乙状窦近侧段,岩下窦可能注入远侧段。此外乙状窦还接受小脑(xiǎonǎo)静脉、脑桥外静脉和延髓静脉的注入。第四十六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乙状窦sigmoidsiu乙状窦乙状窦

sigmoidsinus第四十七页,共106页。乙状窦乙状窦第四十七页,共106页。乙状窦乙状窦

sigmoidsinus岩上窦横窦乙状窦第四十八页,共106页。乙状窦乙状窦岩上窦横窦乙状窦第四十八页,共106页。乙状窦临床:乙状窦仅以骨薄片与鼓室和乳突小房相隔,故耳及耳周围的感染(gǎnrǎn)可以引起血栓性乙状窦炎。病人常表现为全身感染(gǎnrǎn)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第四十九页,共106页。乙状窦临床:第四十九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窦汇confluenceofsinus,torcularHeophili是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的相汇合之处。实际临床中,四个窦真正结合在一起的是少部分。变异情况(qíngkuàng)极为复杂,其形态结构和吻合特征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第五十页,共106页。硬膜静脉(jìngmài)窦窦汇confluenceo窦汇的类型(lèixíng)第五十一页,共106页。窦汇的类型(lèixíng)第五十一页,共106页。海绵(hǎimián)窦第五十二页,共106页。海绵(hǎimián)窦第五十二页,共106页。第二(dìèr)部分脑静脉血栓形成

(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ST)第五十三页,共106页。第二(dìèr)部分脑静脉血栓形成

(cerebral一、概念(gàiniàn)脑静脉血栓形成(xíngchéng)(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低发病率的脑静脉系统疾病,约占脑卒中的0.5-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故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可达50.0%。第五十四页,共106页。一、概念(gàiniàn)脑静脉血栓形成(xíngchénCVT脑血管范畴高危害性疾病发病率上升(shàngshēng)症状复杂多变诊断难度大治疗分歧大血栓形成静脉第五十五页,共106页。CVT脑血管范畴血栓形成静脉第五十五页,共106页。成年人中,女性占74.5%,口服避孕药(54.3%)和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34.1%),其他原因包括产褥期、感染、血液病、妊娠等,约12.5%的成年患者没有明确(míngquè)病因;在儿童患者中,约50%为1岁以内的婴儿,主要病因为急性系统性疾病、血栓形成、慢性系统性疾病及头颈部病变如感染等,少部分病因不明。二、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第五十六页,共106页。成年人中,女性占74.5%,口服避孕药(54.3%)和三、病理(bìnglǐ)生理脑静脉系统血栓(xuèshuān)形成颅内压增高(zēnggāo)静脉回流障碍局部脑组织水肿脑出血或颅内血肿脑组织缺血坏死静脉压力增高脑室扩大/脑组织水肿第五十七页,共106页。三、病理(bìnglǐ)生理脑静脉系统血栓(xuèshuān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起病形式: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但不同于动脉性血管病,在数分钟、数小时可达高峰,而常常有发展过程(guòchéng)。发病年龄:78%患者小于50岁,20-40岁是发病高峰。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系统性病变因素,而非高血压、糖尿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部分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92.8%),主要症状有头痛(89%),癫痫(89%),局灶性功能障碍(46.7%),视乳头水肿(28.3%)、昏迷(13.9%),且上述症状常合并存在。第五十八页,共106页。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起病形式:急性或亚急性起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根据(gēnjù)受累静脉的解剖部位不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常分为3类:静脉窦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脑深静脉血栓(deepcerebralvenousthrombosis,DCVT)脑浅静脉血栓(皮层静脉血栓)(isolatedcorticalveinthrombosis,ICVT)第五十九页,共106页。四、临床(línchuánɡ)特点根据(gēnjù)受累静第六十页,共106页。第六十页,共106页。主要症状、体征:颅内压增高脑实质受损局部(júbù)表现意识、精神障碍癫痫全身症状第六十一页,共106页。主要症状、体征:第六十一页,共106页。易受累脑静脉(jìngmài)窦上矢状窦侧窦(横窦及乙状窦)岩上窦及岩下窦直窦海绵窦第六十二页,共106页。易受累脑静脉(jìngmài)窦第六十二页,共106页。根据受累静脉(jìngmài)的解剖部位不同分为3类:静脉(jìngmài)窦血栓脑深静脉(jìngmài)血栓脑浅静脉(jìngmài)血栓(皮层静脉(jìngmài)血栓)根据能否直接显示静脉(jìngmài)血栓分为:直接征像间接征像

五、影像学检查(jiǎnchá)第六十三页,共106页。根据受累静脉(jìngmài)的解剖部位不同分为3类:五、影头颅CT检查直接(zhíjiē)征象:直接(zhíjiē)征象指能直接(zhíjiē)反映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征象,此征象一旦确立,即可确诊,因此具有相对特异性。CT直接(zhíjiē)征象有以下3种: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Delta征(空三角征)。(一)静脉窦血栓(xuèshuān)影像学检查第六十四页,共106页。头颅CT检查(一)静脉窦血栓(xuèshuān)影像学检查第平扫示右侧(yòucè)大脑皮层静脉中出现束带状高密度影平扫示直窦中血栓(xuèshuān)呈束带状高密度影平扫示上矢状窦中出现(chūxiàn)三角形的高密度影CT增强扫描示上矢状窦窦壁强化呈高密度并与腔内低密度的血栓形成对比,类似希腊字母/$0第六十五页,共106页。平扫示右侧(yòucè)大脑皮层静脉中出现束带状高密度影平第六十六页,共106页。第六十六页,共106页。间接征象:脑实质水肿:出现率可高达40%~70%,包括弥漫性脑水肿、不对称性脑水肿,白质水肿等;脑室变小(biànxiǎo):占20%~50%;大脑镰和小脑幕异常强化:出现率约为20%。静脉性脑梗死:包括出血性梗死和非出血性梗死,出现率为10%~40%;第六十七页,共106页。间接征象:第六十七页,共106页。CT检查快速,适用于急性期及病情危重患者。其主要价值在于(zàiyú)可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如肿瘤、脑梗死、脑脓肿、脑寄生虫等,且可同时发现CVT的病因。但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的头颅检查完全正常、而且上述直接、间接征象的出现率也较低,从而降低了在CVT诊断中的价值。第六十八页,共106页。CT检查快速,适用于急性期及病情危重患者。第六十八页,共10CVT的CT静脉血管造影(zàoyǐng)检查薄层扫描及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可以在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上清楚地显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然后应用三维(3D)重建最大强度投影法显示脑静脉系统的情况,显示率可达90%以上(yǐshàng)。CTV显示CVT的征象为伴有窦壁强化的充盈缺损、异常静脉侧支引流和小脑幕强化等。第六十九页,共106页。CVT的CT静脉血管造影(zàoyǐng)检查薄层扫描及静脉CTV显示(xiǎnshì)上矢状窦不规则充盈缺损第七十页,共106页。CTV显示(xiǎnshì)上矢状窦不规则充盈缺损第七十页,CTV对脑静脉的显示率高,不受血流速度和伪影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少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且脑检查成像快(1min),因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报道认为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但此法存在使用造影剂及射线辐射等缺点,且成像时还应注意对背景进行骨抑制、保证合适的成像时间、最小化动脉与静脉的重叠情况以减少(jiǎnshǎo)误差。第七十一页,共106页。CTV对脑静脉的显示率高,不受血流速度和伪影等因素的影响,所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对血液流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对血栓进行(jìnxíng)动态观察,同时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和精确的定位,因此是目前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第七十二页,共106页。磁共振成像检查第七十二页,共106页。直接(zhíjiē)征象急性期(发病1~5d):MRI能直接显示静脉窦内血液流动停止,表现为流空效应消失,由于血凝块脱氧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的释放,T1等信号,T2低信号;亚急性期(发病6~15d):红细胞溶解,氧合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T1、T2均为高信号。第七十三页,共106页。直接(zhíjiē)征象急性期(发病1~5d):MRI能直接慢性期(发病16d至3个月):T1、T2血栓信号降低,且逐渐变得不均匀,可能由侧支循环建立所致;晚期(发病3个月以上):表现类型多变,若血栓未溶解,保持完全或部分阻塞,则T1等信号,T2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若血栓溶解,血流再通,则出现流空效应,T1、T2均为低信号。其中,极低T2信号是急性期的重要表现,亚急性期T1、T2均为高信号则具有确诊(quèzhěn)意义。直接(zhíjiē)征象第七十四页,共106页。慢性期(发病16d至3个月):T1、T2血栓信号降低,且逐渐MRI显示的CVT亚急性期血栓(xuèshuān):a:轴位上矢状窦T1高信号,可见扩张的静脉;b:轴位上矢状窦T2高信号第七十五页,共106页。MRI显示的CVT亚急性期血栓(xuèshuān):a:轴位第七十六页,共106页。第七十六页,共106页。一位20岁健康女性因进展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及视力模糊就诊。该患者有吸烟及口服避孕药物史。查体时发现患者左眼眶淤血(图A),左侧外展神经(wàizhǎn-shénjīng)瘫痪。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CVT,上矢状窦受累(图B)。第七十七页,共106页。一位20岁健康女性因进展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及视力模糊就T2*、SWI序列:MRI的T1、T2序列在CVT诊断中存在局限,T2*序列在CVT的诊断中的作用(zuòyòng)逐渐被认可。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内高铁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产生顺磁性物质,可以在磁敏感序列如T2*或SWI上表现为低信号而被清晰识别。特别是在静脉血栓急性期,T2*或SWI对明确诊断有很大帮助。因此,推荐应用T2*或SWI序列联合MRI以提高CVT诊断的准确性。直接(zhíjiē)征象第七十八页,共106页。T2*、SWI序列:MRI的T1、T2序列在CVT诊断中存第七十九页,共106页。第七十九页,共106页。伴有占位效应(xiàoyìng)和皮层脑沟消失的脑肿胀,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双侧旁中央皮层、皮层下病变;冠状位上紧靠皮层的圆形或三角形病变;轴位或矢状位上长轴在前后方向的卵圆形病灶等。其中多数病灶中存在出血成分,T1、T2均呈现高信号。MRI间接(jiànjiē)征象第八十页,共106页。伴有占位效应(xiàoyìng)和皮层脑沟消失的脑肿胀,T1约1/3的CVT患者出现颅内出血;上矢状窦血栓:出血部位多位于额叶或顶叶(dǐnɡyè),矢旁正中部位火焰状脑叶出血;横窦血栓:颞叶或枕叶皮层或皮层下出血。MRI间接(jiànjiē)征象第八十一页,共106页。约1/3的CVT患者出现颅内出血;MRI间接(jiànji第八十二页,共106页。第八十二页,共106页。第八十三页,共106页。第八十三页,共106页。MRI的间接征象:伴有占位效应和皮层脑沟消失的局限脑水肿,T1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脑水肿可以是血管源性水肿或细胞毒性水肿(静脉性梗死),DWI和ADC图像有助于鉴别水肿是血管源性水肿(ADC高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