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文体样式 关注表达技巧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厘清文体样式 关注表达技巧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厘清文体样式 关注表达技巧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厘清文体样式 关注表达技巧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厘清文体样式 关注表达技巧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厘清文体样式关注表达技巧获奖科研报告当前,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层面和审美化育的层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但阅读教学也随之出现了偏差,即偏于人文情感的挖掘,过度进行语文知识扩充,对语言的特点、表达方式关注不够。笔者认为,在关注文化传播、审美化育、语言内容的同时,还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更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增强文体意识

文体就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客观存在的。文体意识则是指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和阅读教学中自觉关注文体特点,把握文体分类,从而确定教学方向。

教师文体意识的强弱,决定着阅读教学行为的向度。因为方向永远比方法重要。方向越正确,教学就越会指向表达,指向运用。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旗帜鲜明地为我们界定了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语文“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第一句最关键,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特性。

教师文体意识,随着年级升高呈现由弱到强的趋势,且对文体特征的把握应该越来越清晰。叶黎明教授曾说过,文体意识相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教师文体意识的浓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2011版课标的颁布,广大一线教师的文体意识也越来越浓厚了。

二、厘清文体样式

小学语文文体到底有哪些特点或者说样式,其实,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已经阐述得非常明确:“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显然,课标对小学语文的文体样式的多样性做了模糊处理,主要归为四类,即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这里特别注意叙事性和说明性的这个“性”字,提醒教师在小学阶段不可“太过较真”。

笔者认为,不管哪篇课文,我们都要依据课标界定其文体特征。

首先,做模糊判断。例如,只要是偏重写人记事的,一律归为叙事性作品。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不管是神话还是寓言,也不管是童话还是小说,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凡是侧重介绍说明、议论说理、写景状物的,一律归为说明性文章。阅读教学,一要能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二要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至于诗歌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其文体则毋庸置疑。

其次,在大的框架关照下再做细致区分。教学说明性文章,看它是侧重说明还是说理,是侧重写景还是状物。如苏教版六下《广玉兰》和《夹竹桃》,可以把它们归为说明性文章;教学叙事性作品,则可以继续细分,看它是侧重写人还是记事。例如,苏教版五上《天火之谜》《诺贝尔》一个侧重写事,一个侧重写人。写事的注重事情发展的经过,写人的则侧重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其实写事离不开人,写人也离不开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和发现。

三、了解表达技巧

(一)关注表达方式

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关注其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又叫表达方法,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变成具体存在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它是文章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衡量文章艺术性的重要条件。

表达的基本方式有五种,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方式一般不会单独出现,但会有所侧重。叙述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描写大致有四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抒情可以直接抒情,借景抒情,也可以议论抒情;说明主要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做比较、画图表、下定义、做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方法。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课后练习4:默读课文,说说第2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笔者听过很多教师执教,能关注到这题并在教学中点出是“点面结合”的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写“点”——如何抓住黄晓文一连串动作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本色的,写“面”如何交代叙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如何注意人民子弟兵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交织运用,着重表现“保大堤”这个场面的惊心动魄的……两段之间的过渡段承上但重在启下。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把人民子弟兵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二)关注表现手法

表达手法也叫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烘托)、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如《望湖楼醉书》的借景抒情,《月光曲》中的联想,《鞋匠的儿子》中议员们的态度变化对林肯的形象烘托……所有手法的掌握,不仅是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结论,给表达贴上一个标签,更重要的是依托文本,紧扣语言文字,深入阅读体会,感知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储备作文时运用的技巧。很多人主张学以致用、当堂练笔。要教孩子学会运用课文表达,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笔者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一篇篇课文应该是一个个例子,一节节阅读课都应指向表达、运用、习作。作文的方法应该在语文课中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课就是作文方法的指导课,阅读和写作教学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关注表达顺序

识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文章的表达顺序一直受到老师们的关注。首先是时间顺序。如《会走路的树》中“第二年春天”告诉我们小鸟和驯鹿爸爸及小驯鹿见过两次。由此,可以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即使是低年级,这种整体观念、篇章意识也很重要。只要抓住这个表示顺序的词语,一切便可迎刃而解。至于“春天的早晨”“从这以后”“终于有一天”则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了小鸟和驯鹿爸爸第一次见面的经过;其次是空间地点的转移顺序。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从上到下。可以移步换景,也可由内而外。“珍珠鸟”一步一步的靠近,《黄果树瀑布》作者观察的由远及近,由谷底到潭边再到平台,以及《记金华的双龙洞》沿途到洞口、外洞,过孔隙再到内洞等顺序的安排,使文章清晰明白,有条有理。还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即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事性作品中凡侧重叙事的一般会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展开,这和说明性文章中说理类课文列举的事例的高度概括是有本质区别的。除此之外,在文章结构上的总分、分总、总分总关系,材料安排上的详略、主次、繁简以及开头悬念的设置、结尾与开头的照应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表达技巧角度的关注点。(四)关注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一线教师都会关注这些修辞手法。然而,仅仅关注是不够的,仅仅告诉孩子修辞会让文章生动形象也是不够的。教师在教授修辞方法时,应尽量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要紧紧结合课文表达来引导学生体会。如《赶海》一文,全文集中表现赶海的“趣”味。除了一组语气词“嘿、唉、咦、喔”起到突出“趣”事的作用之外,文中“捉螃蟹”和“捏大虾”时的“束手就擒”和“武将”“俘虏”等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赶海的有“趣”;二是遇到这6种以外的修辞手法的时候,要重在品读,体会其表达技巧和作用,淡化修辞名称。例如,诗词教学中的对偶手法,可以感受句式的整齐,句意的连贯。《大江保卫战》中的“红五星、迷彩服、军旗飘扬、军徽闪烁”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民子弟兵的舍生忘死、勇往直前。

至于说明方法,大多是在说明性文章中出现的。一要了解有哪些基本说明方法,前面已介绍过10种。小学常见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别。二要仔细分辨各类说明方法。例如,适当注意“打比方”和修辞中的比喻的关系(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形式一样,只是出现在不同文体中罢了),“做比较”和“对比、衬托”手法的区别。三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在具体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进而学会在写作说明性文章时恰当使用。

四、探寻教学策略

谈到教学策略,即考虑“怎么教”的问题。

(一)判定文体,明确教学方向

笔者认为,课标将文本归为四类很正确。有人把说明性文章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文体杂糅,这样的分类只会扰乱视听,干扰教师判断。

(二)确定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

核心教学价值从哪儿来?除了关注文章语言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外,我们可以从表达技巧入手,分别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顺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以及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去寻找、判定。例如,《莫高窟》一文确定体会其介绍壁画内容“分类别”和对飞天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为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春联》中介绍春联时如何使用“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是其核心教学价值;《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扫路人的语言以及游人的表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三)探寻有效教学策略

1.指向表达

即所有策略必须指向表达技巧。不管是何种文体,我们不再纠缠文章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文是怎么写的、如何表现的、采用了什么写法上来。例如,为了表现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本色,作者在描写黄晓文时是侧重抓住什么来表现的?为了突出《池上》中小娃的天真可爱,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来塑造其形象的?

2.关注整体

课标要求“中年段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高年段关注表达顺序,意即关注篇章结构”。其实,即使是低年级也要学会整体把握。对于教学例文,教师必须浓厚整体意识,关注主要内容及篇章结构,学生才会获得清晰而完整的印象。例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通读全文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每天……”就能快速把握表达顺序,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撞”“遇”“等”“坐”等词语就能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3.学会比较

比较是策略,有比较才有思辨。可以比较文章结构,例如《莫高窟》全文总—分—总结构和各段结构之间的异同;可以比较主次,在人物描写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分别是谁主谁次,在叙事时,几件事哪个比较侧重,是主要的;也可以比较详略,《大江保卫战》里“保大堤”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详写,“救群众”为什么较简略,等等。

4.聚焦重点

课堂40分钟是有限制的。开门见山,直奔重点,聚焦核心段落,关注主要表达技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赶海》关注描写几件趣事的第三自然段,体会语气词和修辞手法应成为本课焦点;《广玉兰》聚焦花的4种形态,特别是凋谢之花凸显其生生不息,生命力无比旺盛;《莫高窟》则可以快速进入“壁画”一段,学习体会“分类别”和“摹状貌”两种说明方法的妙处;《音乐之都维也纳》则应重点关注文章结构、说明要点以及除列数字之外文中诸如“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